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战伤救治模式在急诊护理培训中的实践与思考

战伤救治模式在急诊护理培训中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刀刀网
・ 74 ・ 护理杂志2008年12月,25(12A) ・军事护理・ 战伤救治模式在急诊护理培训中的实践与思考 张亚卓,夏雪莹 (沈阳军区总医院急诊科,沈阳110016) 目前,现代战争已进入高新技术阶段,新军事变革战略 的实质性内涵是实现军事体系的信息化和技术创新。高新 大杀伤力、伤情种类的复杂性,对每一位急诊护士都是严峻 的考验。未来军事斗争卫勤保障是否有力,会直接影响 技术战争具有与常规战争不同的特点,如何维持全员作战能 力,提高野战救治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质性问题。为 适应未来战争卫勤保障要求,努力提高战时护理技术救治能 力,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我院急诊科结合战创伤救 治特点,突出平战结合,不断加强护理人员教育和培训,将急 诊创伤救治和战伤救治模式有效结合,使全科护理人员的战 创伤救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1 高新技术战争的特点及野战救护策略 1.1 高新技术战争的特点 与传争不同,高新技术战 争在作战环境、作战模式、兵力组成等方面均出现了重大调 整,战争将以突发性、多元性、残酷性和高科技性为特点,表 现在“全方位、全纵深、立体化”的无特定规律性非线式战场, 使野战救护范围和难度明显增大。在高技术陆、海、空、天、 电、磁的立体空间里,新型武器对参战人员已经构成全天候、 全方位的立体杀伤和损害lJ],而且存在武器杀伤威力大、作 用时间长、杀伤机制复杂、伤情多元化等特点,无疑给野战救 护的速度、效率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高新技术战争野战救护的现代观念 人员伤亡一直是 制约各军兵种作战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战役战术计划的 制定,乃至整体战略决策的实施。据以往战争伤亡统计, 7O 的伤员因抢救不及时而造成“二次死亡”,只有3O 属 于直接死亡。为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近年来提出了医疗与 士兵同在,超前配置,突出急救,加快后送的无缝隙救治策 略,以期在伤后黄金1 h内减少战伤死亡率。这一特点使救 护人员需形成系统联网、伴随救治、跟进救护“三体一位”的 救护模式[2]。尤其强调高度机动、编制精简、靠前的机动手 术救护车,做到随叫随到,在第一时间赶赴救护现场,将伤员 紧急处置后实施后送,使救护人员成为士兵的“贴身医生”。 1.3 野战救护的策略 平时创伤与战伤之间有许多共同 点,如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后送等方法均是战创伤 救治的基础。由于高新技术战争伤情更复杂,多发伤与复合 伤比例明显增大,战创伤救治难度增加,在强调自救基础上, 更应突出互救和战地救护策略。在和平时期的自然灾害、各 种意外事故中,分类救治策略、战伤救治策略、火线救护、战 地救护所救护、伤员转运救护、特殊伤的处理等,也是创伤救 冶的基本原则 。 2 战伤救治模式在急诊护理培训中的做法 2.1提高认识,树立全新的战争观念 随着的精简整 编,医院编制的调整,我院护理队伍结构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未来高科技战争的残酷性、现代化战备武器的巨 的作战能力,需要医院护士具备良好素质,牢固树立以 战为练的思想,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运用现代高科技知识来 完成平时战时的护理任务。为使急诊护士适应新军事斗争 的需要,我们立足平时,着眼战时,首先使护理人员理清思 路,树立全新的战争观念。 2.2扎实训练,培养一专多能的护理骨干 根据未来战争 杀伤机制复杂、伤情呈多元化的特点,增强个人防护能力及 提高战场救护水平是实现战场零伤亡的首要环节。科室制 定训练计划,利用网上教育、多媒体授课和模拟训练等方式, 指导护士学习军事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对护士进行自我防 护、卫生防疫能力的训练,以及战场自救互救和新救护装备 的使用等。对科室抢救仪器、设备等使用采用年年培训、随 机复训的原则,使每一位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并将重症监护 技术、抢救技术作为主要内容培训,将平时危重患者的监护 救治与创伤急救护理结合起来,以努力提高救治和护理水 平。 2.3 狠抓战地救护训练、提高保障效能 2.3.1平战结合、科学施训 医院护理人员长期生活、工作 在优越的环境中,加上近几年在编护士和护理骨干的锐减, 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都难以适应未来战 争的需要。我们紧密结合所担负的保障任务,按照“战 时怎么保障,平时就怎么练”的原则,组织全科护士开展经常 性的岗位练兵活动n]。根据未来战争的特点和实际,加大了 在高新技术条件下的战时急救技术培训和战伤救护技术的 演练力度(如通气、包扎、止血、固定、搬运等),力求贴近实战 现场,缩小训练与实践差距,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求出 发,使护理人员增强对未来战争的真实感与现场感 ,突出 新知识、新技术、新救治方法的学习和训练。 2.3.2利用先进教学手段、搭建高科技知识平台 科室购 置了大量基础训练书籍及多功能模拟人,配备了先进的监护 设备和呼吸机,从抓好“三基”技能训练人手,对急诊人员定 期进行培训,要求全科护士必须掌握动静脉穿刺、心肺复苏、 气管插管及呼吸机、监护仪的使用。同时积极参与科室临床 教学,学习外军的优质保障体系及高效快捷信息化的医疗救 护手段。如医疗设备数字化、抗毒解毒一针化、急救后送一 体化、救护手段隐蔽化、止血措施高效化等 。科室还通过 考核,就创伤患者的伤情评估、预见性护理、抢救的时效性等 进行训练,确保救护人员能正确识别和处置各种损伤;并模 收稿日期:2008—03 14;修回日期:2008—07—03 作者简介:张亚卓(1951一),女,北京人,副主任护师,本科,主要从事 急救护理工作 护理杂志D f Ⅲ抛r 2OO8。25(12A) Nuts J Chin Pl A ・75・ 拟战地环境的独特性、野战救护的特殊需求,制订窒息、休 放在心肺复苏、创伤高级护理 等10个重点上。急救车的 克、出血控制等特殊处理的原则。 配备装置要求能有效完成气管插管、呼吸机的连接使用、循 2.4通过流程再造,完善创伤救治与野战救治的结合 环通路的建立和心电监测的使用等,并能遵医嘱完成液体复 2.4.1 战伤与创伤分类救治的结合 分类救治目前仍是解 苏;各种外科使用的引流设备、止血敷料、各种夹板等备置齐 决战时突发性批量伤员救治的主要方法。针对野战特点和 全。每周定期检查车上的急救设备、药品,使其处于完好状 救治目标_6],在平时的创伤救治中应强调:(1)分类力求简单 态,保证其功能的有效性。 实用、快速准确;(2)重视轻重伤员救治关系,以先重后轻、尽 2.4.4战伤与创伤患者转运救护的结合急诊科的转送和 可能救活多数为原则,对轻、中度伤员提倡自救互救为主; 战场实施初级紧急处理及复苏后的转送略有不同。急诊科 (3)坚持生命第一原则,根据伤员数量、伤势、救治力量和救 早期救治与专科救治的职能分工不同,一些危重伤员抢救成 治条件等情况确定转运先后顺序。转运顺序通常是生命优 功或病情相对稳定后需要转送到相应科室进一步延续救治。 于器官、器官优于肢体,遇到大出血、严重窒息等紧急情况, 转送危重患者会有死亡或致残的危险,其利益和风险是并存 先解除生命危险,尽快分类后送。科室通过成批伤员抢救的 的『8]。危重病患者能否转送,取决于转运利益与风险的综合 流程改进加强了分诊护士的作用,分诊护士将各类创伤患者 评估。转送是患者获得继续救治的延续,转送中的生命监测 按轻重缓急分至相应区域,将过去由各诊室和治疗岗位的坐 水平应等同于在急诊科的监护水平,并能获得与在急诊科等 诊护士改变为单元式的迎诊护士,真正形成护士围着伤员转 同的呼吸道管理和高级生命支持质量。尤其是呼吸道管理, 的局面。遇有成批伤员,可根据伤员数量、伤势、救治力量和 如转送途中替代通气条件无法确保安全,则转运的风险和利 救治条件等按野战救护模式迅速分类、分诊、分区,各救护区 益就要重新权衡,以把握好转运时机。战场实施初级紧急处 域标志明确,既相对,又能根据伤情变化迅速二次分诊, 理和复苏后,应快速实施空运后送到确定的医疗机构,后送 调整救治区域。各类伤员伤标明确,统一贴在伤员左胸前醒 途中保持不间断治疗,重点做好呼吸、循环的监测和管理,保 目位置,伤标上明确标示伤员姓名、年龄、生命体征等基本信 持战伤救治的连续性。战、创伤患者转送的共同点即是抢救 息。同时通过颜色划分区域,便于伤员完成各种检查处置后 器械配备都有严格的要求,内容包括:(1)监测患者生命体 迅速回到指定区域进一步落实救治措施。 征、瞳孔、意识等各项指标的变化;(2)各种管道如气管插管、 2.4.2 战伤与创伤伤情特点的结合 近几次局部战争中, 中心静脉压、导尿管、胃管、胸腔闭式引流管等,要求在移动 伤员受伤部位以四肢和颅脑损伤为主,致伤原因以炸伤、烧 工具中以固定、防脱落、保顺畅为主;(3)转送中尽可能与伤 伤、复合伤居多,轻中度伤员占伤员总数的5O 以上。伤亡 员通话,解释急救的作用,鼓励和增强伤员的信心。 主要原因是颅脑伤和急性大失血,战伤救治策略突出救命和 关键词:战伤救治;野战救护;急诊;培训 有效预防致命因素、分期救护。和平年代的创伤患者也以脑 中国分类号:R826.1 文献标志码:A 外伤和四肢伤为多,我科2007年急诊接诊颅脑外伤者占创 文章编号:1008—9993(2008)12A一0074—02 伤总数的32.85 ,四肢伤占创伤总数的43.92 。根据这 [参考文献] 一特点,科室加大对颅脑外伤的培训力度,重点放到了平时 [1]程相文,杨碧清,粱碧霞,等.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战伤特点与 少见的颅脑火器伤方面,并将各类创伤的抢救预案整理成 急救[J].创伤外科杂志,2002,4(增刊):61—62. 册,丰富了护理人员在野战环境下伤员救治的知识。高新技 [2]岳茂兴.现代特种战伤特点及其对策EJ].人民军医,2003,46(1): 术战争非常规武器的使用,特别是核武器和新概念武器的应 3—4. 用,伤员多以复合伤的形式出现,而复合伤的患者在平时较 [33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 为少见。根据现代战争中伤员发生突然、伤情复杂而且集中 E43王兵,刘海军,姜志高.医院积极应对联勤卫生改革的思考 EJI.医院管理杂志,2005,12(4):341-342. 的特点,我们对化学武器伤、冻伤和烧伤的预防与救治加大 E5J尹承宇,秦红,韩 春.海上卫勤保障中护理工作现状及对策 了培训力度,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常见急救护理技术的操作 EJ].护理杂志,2003,2O(3):94—95. 原则和方法。对于接诊到的复合伤患者,可采用护理查房的 [6]王仙园,田晓丽,李亚洁.现代战创伤护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 形式,对全科人员普及授课,随时为战时应用做好准备。 版社,2005:15—21. 2.4.3充分发挥救护车的作用 急诊科配备的救护车其功 [7]陈永强.高级创伤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49一l51. 能是完成平时对院前急救伤员的施救,而一个配备完善的救 E83张亚卓,李冰,夏雪莹,等.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及护理对 护车在战时应该是一个个体野战救护所。在平时使用中,我 策[J].护理杂志,2006,23(5):90—91. 们把救护车当作战时的野战救护所,模拟训练时救治重点亦 (本文编辑:仇瑶琴) 介绍一种气管套管固定的改进方法 患者在气管切开时,传统方法常使用绷带或布带固定气管套管 对于颈部烧伤患者,固定绷带常与创面粘连,且固定带 污染严重,影响美观。我科结合临床实际,改进固定方法,效果显著。1方法打开一未拆封输液器,自莫菲滴管以下、过滤 器以上剪断,去掉流量调节器,取一段输液管约20 ̄30 cm,消毒后取代气管套管固定带使用。2优点输液管表面光滑,不 易与创面粘连,便于调整松紧度,且清洁美观,易清理。 (作者和单位:邱双双.第180医院烧伤科,福建泉州3620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