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l2月 大庆社会科学 Dec.,2009 总第157期第6期 DaQing Social Sciences Serial No.157 No.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社会转型对乡风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谢晶仁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长沙410003) [摘要】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农村孕育出许多纯朴的乡风民俗。但近年来,一些地方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长短腿”现象,农村文化建设弱化,封建迷信、聚众等陋习沉渣泛起,铺张浪费、相 互攀比风气有所抬头,得过且过、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严重。其原因在于“乡风文明”建设的操作难度较大。 [关键词]农村;社会转型;乡风文明。 [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o02—234l(2009)06—0034—03 从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在农村的建设中更多地注重了“村容村貌”的整治,房屋改造、 引进项目的建设,忽视了“乡风文明”方面的建设。究其原因,在于“乡风文明”建设的操作难度较大,硬件建 设与“乡风文明”建设相比,似乎更快更易些,也更能展示出新农村建设的喜人成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中,如果不注意协调发展就容易导致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弱势局面。目前,农村存在的不良风气与 新农村建设所倡导的文明乡风格格不入,阻碍着农村的建设发展。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大农民渴求健康和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期盼彻底改变农村文化生 活单调的局面 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精 神文化需求的增强,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要求,呈现出以广播电视为主, 报刊、网络传播为补充,日益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但是,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显得单调而贫乏。农村文化生活整体上“活动少、渠道窄、形式旧”。有的地方甚至有这样的戏语:“早上听鸡 叫,白天听牛叫,晚上听狗叫”。农民平时在家中除了看看电视,玩点带“小意思”的牌成了唯一的文化生活。 在城镇,文化馆、图书馆逐步达标,博物馆陆续出现,广场文化异彩纷呈,而农村却依然如故,风清水淡。所 以,只有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 二、广大农民渴求农村文化活动条件大大改善,期盼彻底改变农村文化阵 地建设滞后的局面 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与需求存在距离。一是大部分基层文化单位的硬件设施老化陈旧。改革开放 三十年来,90%以上的乡镇没有新建文化设施,一些乡镇原有文化设施移作他用或废弃情况严重。如有的 地方大部分年久失修,有的已废弃,有的成了仓库,有的成了幼儿园。农村广播萎缩严重,过去搞宣传农村 广播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方便快捷,覆盖面广,效果好。由于广播电视调整和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村广 [收稿15t期]2009—11~03 [作者简介]谢晶仁(1967一),男,湖南资兴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所研究员,从事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34・ 播事业经费投入渠道不畅,农村广播很多不通。二是农村缺乏相对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且设施设备不 足,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目前,农村电影放映机大多是上世纪十年代配备的16毫米的 放映机,放映的影片多为过时的旧片,新片、大片十分罕见。乡镇图书室少且无活力。由于经费严重不足, 藏书长期得不到更新。除农村学校外,农村基本上没有大众体育运动或健身设施,也难以开展大众体育运 动会或农动会。三是乡镇文化专业人才缺乏。一方面乡镇文化专职干部整体素质不高,在乡镇文化专 职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同志仍不够多,有专业职称的不到三分之一。另一方面,文化专职干部工 资、待遇没有保障,乡镇文化专职干部生计难以维持,无心干工作。有的乡镇文化站有站无人,甚至有的根 本没有配备文化专职干部。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改变精神文明状 况,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 三、广大农民渴求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大大提升,期盼彻底改变农业生产 水平偏低的局面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新旧思想观念的冲撞,东西文化观念的交锋,不同思潮 的激荡,致使乡村少数人群中,出现了道德失缺、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等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突出表现 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同,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 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 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带回了一些新观念、新思想的 同时,也带回诸如黄赌毒邪、无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糟粕,农民很难辨别其善 恶美丑,照单全收,导致思想日益复杂。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 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 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 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仁义廉耻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 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特别是部分青年农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勤劳致富思想、守法经营的美德比上一 辈有所弱化。只有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在生产中有一技之长,保证家庭收入提高,在文化上情趣高尚, 保证乡风民俗风清气正,这样农村才会有新变化。 四、广大农民渴求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大大提升,期盼彻底改变农村社会保 障机制不健全的局面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必然要求。多年来,各级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先后制定和出台了农村被征地农民 养老统筹、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农民合作医疗制度等,农民的生活保障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为维护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 高,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农村社会保障的覆 盖面偏小;农村养老保障程度不高,吸引力不强;被征地农民上设置不尽合理;农村困难人员救助标 准偏低;社保基金运行存在较大风险;农村的老龄事业发展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老龄事业滞后于农村经济 和社会发展;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农村老年人总体生活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及其子 女生活水平等。因病返贫、因灾返贫、因上大学而返贫的现象在农村比比皆是,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子女的 生活、精神状况堪忧。国家在农村虽然也有救济体系,但其保障范围和力度,相对于农村广大贫困弱势群 体,只是杯水车薪,救急救不了穷。农村一些孤、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的处境一时难以从根本上得 到改变。古语道:“仓廪实而知礼仪”,不消灭贫困就难以形成真正的文明。 ・35・ 五、广大农民渴求农村社会治安形势大大好转,期盼彻底改变农村社会治 安状况令人担忧的局面 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状况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不稳定的因素比较多。除上面提到的赌 博问题外,还表现在:一是民间纠纷增多导致农村社会矛盾复杂化。另外,因土地、建房、婚姻等民事纠纷 得不到及时调解而引发的刑事案件也有所上升。民间纠纷增多说明农村人际关系复杂化,利益矛盾多元 化。二是农村毒品危害日趋严重。吸毒人员日益增多,而农村的吸毒人员也在日益增多。更为严重的是农 村贩毒犯罪来势猛,以贩养吸、以吸促贩的恶性循环,使农村的毒品犯罪逐年成倍增长。三是邪教非法活 动频繁。农村有“功”、“门都会”人员也在增多。“功”邪教以赠送光盘、书籍,散发各种传单蛊惑人 心,同时以亲带亲、友劝友等方式发展信徒,扩大组织。另外,宣道会、一贯道组织、真耶稣教会等境内外地 下宗教组织也在农村进行非法活动。四是宗族观念的影响。近年来,农村宗族势力有所抬头,一些宗族大 姓形成一股较强的地方势力,庇护同族人违反计划生育以及其他违法活动,煽动件或暴力 抗法,干扰或影响村干部选举以及村级公共事务管理等,成为农村不稳定的又一因素。五是农村“两劳”释 解人员、青少年、无业人员犯罪增多。特别是盗窃农民家禽家畜、粮食物资、破坏水利电力通信设施、农用 机械案件比较多。另外,社会丑恶现象也向农村转移。农村社会治安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多,特别是、 盗窃、毒品犯罪等案件的频繁发生,毒化了人们的心灵,弱化了人们的道德防线,污染了社会风气,对乡风 文明建设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 六、广大农民渴求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劳力进一步回归,期盼彻底改变乡风 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的局面 在农村,村子里留守的常住人口为“96138”,即妇女、儿童和老人等妇少老弱病残。村里大部分青 壮年劳动力外出向城市就业转移,或打工或经商形成劳务经济,其劳务效益是部分农民家庭的经济支柱, 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不仅阻碍了农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 的提高,还使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一方面,农村是一个相对的社会系统,自然经 济的土壤和历史形成的生活习俗相互作用,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相对定型化,狭隘的 小农思想、封闭的本位观念,以及长期积淀的迷信习俗致使农村的民俗风气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有明显改 观。要消除农村乡风中的一些劣根和负面的东西,是要经过长时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另一方面,我 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新旧思想观念的冲撞,东西文化观念的交锋,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多 元、多变、多样的特点变得日益明显,也是乡村少数人群中出现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欺骗欺诈等现象的重 要原因。同时,社会的转型使得农民就业方式多样化,基层组织对村民管理约束的刚性在弱化,党组织的号 召力和力有所下降,村民自治过程中存在着“梗阻”、“不管”、“空壳”、“离心”等不良现象,基层文化组 织在社会和群众生活中的影响力也逐步削弱。结果是不能最大程度地整合农民的利益,造成讲话群众不 听、许诺群众不信、指挥群众不从,尤其在集体经济薄弱村,这一现象尤为明显。 究其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农民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从事农业活动,村里的公共 环境、公共卫生无人治理。加上基层有的领导干部把乡风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认为乡风文明建 设是“软指标 ,没有抓好抓实,农村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所以,乡风文明建设应注重从经济发展落后的 地方抓起,让经济落后地方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进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乡 风文明标准,加强基层的组织领导,彻底去除农村精神文明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让新农村建设在物质和精 神建设取得同等的进步。 [责任编辑:郑辉]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