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神经系统习题

神经系统习题

来源:刀刀网
第五篇 神经系统

一、单选题

A.咽喉肌 1.关于神经系统基本概念的描述哪项是正

确的 B.肛门内括约肌

C.眼轮匝肌 A.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

团,都称为神经核 D.尿道膜部括约肌

B.起、止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在周围部

可聚合为神经束 c.内脏神经即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D.每个神经元均具有多个树突和一个轴突 E.以上都不正确

2.关于脊神经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

A.共有30对 B.除胸1一12神经前支外,其余各脊神经 前支分别交织成丛 C.后支是混合性神经 D.各前支均借灰。白交通支与交感干相连 E.以上都不正确 3.关于脊神经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共31对 B.是混合性神经 C.除胸神经外,其余的脊神经前支都互相 交织成丛 D.管理脊髓被膜感觉 E.各脊神经前支有白交通支与交感干相连 4.脊神经的有关结构中只含运动纤维的是 A.前根 B.后根 C.前支 D.后支 E.脊髓返支 5.脊神经的后根 A.只含有躯体感觉纤维 B.由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组成 C.由脊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组成 D.由后角细胞的轴突组成 E.由侧角细胞的轴突组成 6.脊神经支配 E.幽门括约肌 7.颈丛

A.由全部颈神经前支组成 B.只有皮支,无肌支

C.位于胸锁乳突肌中部深面 D.发出混合性的膈神经 E.发出肌支支配颈部诸肌 8.颈丛的分支不包括 A耳大神经 B.枕大神经 C.颈横神经 D.锁骨上神经 E.膈神经. 9.关于膈神经哪一项是错误的 A.起自颈丛 B.沿前斜角肌前面下降 C.以锁骨下动、静脉之间进入胸腔 D.行经肺根前方 E.仅含有运动纤维 10.臂丛由哪些脊神经前支组成 A.颈3-8、胸1 B.颈4-8、胸1 C.颈5-8、胸1 D.颈5-8、胸1-2 E.颈6-8、胸1-3 11.胸长神经支配 A.背阔肌 B.前锯肌 C.胸大肌 D.大圆肌 E.肩胛下肌 12.斜穿喙肱肌的神经是 A.正中神经

1

B.尺神经

C.肌皮神经 19.肱骨外科颈骨折,最易损伤的神经是 D.桡神经 A.桡神经 E.腋神经 13.桡神经 A.起自臂丛内侧束 B.深支穿旋前圆肌至前臂背面 C.支配旋后肌 D.肱骨上、中1/3交界处骨折易伤及 E.损伤后手背皮肤感觉障碍 14.穿四边孔的神经是 A.桡神经 B.旋肩胛神经 C.腋神经 D.肌皮神经 E.胸背神经 15.支配臂肌前群的神经是 A.尺神经 B.正中神经 C.桡神经 D.腋神经 E.肌皮神经 16.尺神经 A.穿旋前圆肌进入前臂 B.行经肱骨外上髁旁 C.支配骨间肌 D.支配旋前方肌 E.行于屈肌支持带的深面 17.受尺神经支配的肌是

A.肱桡肌 B.尺侧腕屈肌 C.指浅屈肌 D.第1、2蚓状肌 E.掌长肌 18.支配拇收肌的神经是

A.正中神经返支 B.桡神经浅支 C.尺神经 D.肌皮神经 E.桡神经深支 B.正中神经 C.尺神经 D.腋神经 E.肌皮神经 20.关于正中神经正确的描述是 A.起自臂丛外侧束和后束 B.在臂部无分支 C.支配骨间肌和鱼际肌 D.经腕管浅面到达手掌 E.在臂部损伤后前臂不能旋前,拇指不能 内收 21.正中神经 A.支配肱二头肌 D.支配肱桡肌 C.支配全部鱼际肌 D.支配第3、4蚓状肌 E.支配旋前圆肌 22.受肌皮神经支配的肌是 A.三角肌 B.肱肌 C.肱三头肌 D.肱桡肌 E.小圆肌 23.紧贴肱骨干走行的是 A.腋神经

B.正中神经 C.尺神经 D.桡神经 E.肌皮神经 24.受桡神经支配的肌是 A.大圆肌

B.喙肱肌 C.肱桡肌 D.肱二头肌 E.以上都不是 25.支配旋后肌的是

2

A.桡神经浅支 D.肌皮神经 B.肌皮神经 E.胸外侧神经 C.正中神经 D.尺神经 32.关于胸神经前支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 E.桡神经深支 A.均不参加神经丛的组成 B.均走在相邻肋骨之间故称肋间神经 26.受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共同支配的肌是 C.第8肋间神经分布于剑突平面 A.指浅屈肌 D.第10肋间神经分布于脐平面皮肤 B.指深屈肌 E.肋下神经前支分布于耻骨联合平面 C.尺侧腕屈肌 D.旋前圆肌 E.旋前方肌 27.支配指深屈肌的神经是 A.尺神经和桡神经 B.桡神经和肌皮神经 C.正中神经和桡神经 D.正中神经和尺神经 E.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 28.支配手肌外侧群的神经是 A.尺神经 B.桡神经 C.正中神经 D.骨间后神经 E.正中神经和尺神经 29.患者不能用伸位的食指与中指夹住纸 片,受损伤的神经是 A.桡神经 B.尺神经浅支 C.桡神经支 D.尺神经深支 E.正中神经返支 30.手掌刀伤后拇指不能内收,可能损伤的 神经是: A.正中神经返支 B.尺神经浅支 C.桡神经深支 D.尺神经深支 E.桡神经浅支 31.“翼状肩”是哪一神经损伤后的表现 A.腋神经 B.胸背神经 C.胸长神经 33.关于腰丛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 A.由全部腰神经的前支组成 B.由全部腰、骶神经的前支组成 C.发出坐骨神经 D.位于腰大肌的深方 E.以上都不正确 34.股神经 A.起自腰2-4的后支 B.位于股动脉内侧 C.支配股薄肌 D.支配小腿内侧的皮肤感觉 E.支配大腿外侧部的皮肤感觉 35.支配大腿内收肌群的神经是 A.股神经 B.闭孔神经 C.坐骨神经 D.阴部神经 E.以上都不是 36.进入收肌管的神经是 A.闭孔神经皮支 B.股神经肌支 C.生殖股神经 D.胫神经 E.隐神经 37.关于隐神经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是股神经的一个分支 B.属混合性神经 C.与大隐静脉伴行 D.分布至小腿内侧面皮肤 E.分布至足内侧缘皮肤 38.骶丛

3

A.由第5腰神经和全部骶、尾神经的前支 组成

B.位于梨状肌的前面 C.发出闭孔神经

D.皮支分布于大腿内侧和小腿内侧 E.以上都不对

39.经过坐骨小孔的神经是 A.股后皮神经 B.臀下神经 C.阴部神经 D.臀上神经 E.闭孔神经

E.胫骨后肌

42.受胫神经支配的肌是 A.足母长屈肌 B.足母长伸肌 C.腓骨长、短肌 D.胫骨前肌 E.趾长伸肌

43.腘窝外侧角外伤易损伤 A.隐神经 B.胫神经 C.股后皮神经 D.腓总神经 E.坐骨神经

44.患者有足下垂和足背皮肤感觉缺失,损 伤可能涉及

A.胫神经和腓浅神经 B.腓总神经 C.腰骶干

D.骶1-2的前支 E.腓深神经

45.有关腓总神经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在腘窝上角发自坐骨神经 B.分为腓浅和腓深神经

C.腓深神经管理足背大部分的皮肤 D.支配小腿前、外侧群肌

E.损伤后表现足不能背屈,并有内翻,呈 跨阈步态

46.脑神经

A.是从脑干发出的神经 B.都是混合性神经 C.脑神经的成分较复杂,含有六种纤维成 分

D.支配咀嚼肌的脑神经纤维属于躯体运动 神经

E.以上都不正确

47.视神经 A.由感光细胞的突起组成 B.传导眼球的一般躯体感觉

C.经眶上裂人眶 D.连于间脑 E.以上都不对

48.关于动眼神经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 A.含有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成分 B.只含躯体运动纤维 C.含有交感纤维 D.支配瞳孔括约肌 E.以上都不正确

49.动眼神经不支配 A.内直肌 B.上斜肌 C.下斜肌 D.上脸提肌 E.上直肌

50.眼睑下垂是由于损伤了 A.眼神经 B.动眼神经

4

40.关于坐骨神经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发自骶丛

B.为混合性神经

C.穿梨状肌下孔出骨盆

D.经臀大肌深面至大腿后面

E.本干发分支支配大腿内侧群肌

41.受腓深神经支配的肌是 A.腓骨长肌 B.腓骨短肌 C.腓肠肌 D.胫骨前肌 C.面神经 D.展神经 E.滑车神经 51.眼球不能转向下外方是由于损伤了 A.动眼神经 B.滑车神经 C.眼神经 D.展神经 E.面神经 52.穿经眶上裂的结构是 A.视神经 B.眼动脉 C.眼神经 D.上颌神经 E.下颌神经 53.伴随颈内动脉穿过海绵窦的神经是 A.视神经 B.动眼神经 C.滑车神经 D.展神经 E.眼神经 54.患者角膜反射消失,可能损伤了 A.视神经或三叉神经 B.视神经或动眼神经 C.动眼神经或面神经 D.面神经或三叉神经 E.动眼神经或三叉神经 55.穿经卵圆孔的神经是 A.眼神经 B.岩大神经 C.上颌神经 D.下颌神经 E.面神经 56.三叉神经 A.属含有副交感纤维的混合性脑神经 B.出颅后分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 下颌神经 C.运动纤维支配表情肌 D.感觉纤维只分布于面部皮肤 E.以上都不对 57.分布到角膜的神经是

A.视神经 B.眼神经 C.动眼神经 D.滑车神经 E.展神经 58.关于眼神经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为混合性神经 B.经眶下裂入眶 C.传导来自眼球的视觉冲动 D.传导眼球的一般躯体感觉 E.以上都不正确 59.上颌神经 A.通过眶上裂 B.支配颞肌 C.其神经纤维的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节 D.通过卵圆孔 E.支配面肌 60.关于上颌神经的描述错误的是 A.只含感觉纤维 B.穿过海绵窦 C.经圆孔至翼腭窝 D.有分支分布于眼裂与口裂之间的 面部皮肤 E.终支为眶上神经 61.分布于下唇皮肤的神经是 A.舌下神经 B.下颌神经 C.面神经的下颌缘支 D.舌咽神经 E.舌神经 62.关于下颌神经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面神经的分支 B.只含感觉纤维 C.经圆孔至翼腭窝 D.分支只分布到口裂以下的面部、 耳前及颞部皮肤 E.分支支配颞肌

63.传导头面部痛、温觉冲动的神经是 5

A.第III对脑神经 B.第V对脑神经 C.第IV对脑神经 D.第VI对脑神经 E.第IX对脑神经 .支配颊肌的神经是 A.颊神经 B.下颌舌骨肌神经 C.下颌神经 D.面神经 E.舌咽神经 65.关于舌的神经支配,哪项正确 A.舌肌由舌神经支配 B.舌前2/3感觉由面神经管理 C.舌前2/3的味觉由上颌神经管理 D.舌后1/3粘膜感觉由迷走神经管理 E.舌后1/3的味觉由舌咽神经管理. 66.关于面神经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 A.与延髓相连 B.经茎乳孔至颅外 C.控制腮腺的分泌活动 D.副交感纤维在膝神经节内换元 E.以上都不正确 67.面神经不支配 A.眼轮匝肌 B.口轮匝肌 C.颈阔肌 D.颞肌 E.额肌 68.面神经 A.起自中脑 B.经卵圆孔离开颅腔 C.支配咀嚼肌 D.分布于面部皮肤 E.支配下颌下腺的分泌 69.面神经在出颅处受损,下列哪项 表现不会出现 A.患侧额纹消失 B.患侧不能闭眼 C.患侧鼻唇沟消失 D.患侧眼角膜反射消失 E.患侧眼泌泪障碍而引起角膜干躁 70.面神经管理 A.面部皮肤感觉 B.舌前2/3味觉 C.咀嚼肌运动 D.茎突舌肌运动 E.无以上情况 71.前庭蜗神经进入颅腔的部位是 A.圆孔 B.茎乳孔 C.颈静脉孔 D.外耳道 E.非上述各处 72.舌咽神经支配 A.咽缩肌 B.腭咽肌 C.咽鼓管咽肌 D.茎突咽肌 E.非上述各肌 73.支配腮腺分泌活动的神经是 A.面神经 B.迷走神经 C.舌咽神经 D.岩大神经 E.鼓索

74.关于迷走神经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颈部行于颈鞘内 B.为含有副交感纤维的混合性脑神经 C.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分布至全部胸、 腹腔脏器 D.支配喉肌的运动 E.经颈静脉孔至颅外 75.喉返神经不支配 A.环杓后肌 D.环杓侧肌 C.甲杓肌 D.环甲肌 E.杓斜肌 76.喉返神经 A.与甲状腺下动脉交叉

6

B.左侧绕左锁骨下动脉返回颈部 C.在颈部沿食管前方上行 D.属于副交感神经 E.支配所有喉肌

77.切断颈部左侧喉返神经,会引起 A.吞咽时喉不能上提 B.喉前庭感觉消失 C.左环甲肌瘫痪 D.声门关闭不全 E.以上都不会

78.声带麻痹是由于损伤了 A.颈交感干 B.舌咽神经 C.喉返神经

D.喉上神经喉内支 E.副神经 79.副神经

A.由枕骨大孔出颅

B.全部由疑核发出纤维构成 C.仅支配胸锁乳突肌 D.纯运动神经

E.其颅根加入舌咽神经

80.舌下神经在下颌下三角内行经 A.颏舌肌表面

B.舌骨舌肌的浅面 C.舌骨舌肌的深面

D.舌骨舌肌与咽中缩肌之间 E.颏舌肌与二腹肌之间

81.右侧舌下神经受损伤,结果导致 A.右侧半舌粘膜感觉丧失 B.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 C.缩舌时舌尖偏向右侧 D.左侧半舌肌萎缩 E.以上都不对

82.不含有副交感纤维成分的脑神经是 A.动眼神经 B.三叉神经 C.面神经 D.舌咽神经 E.迷走神经 83.参加管理头、面部皮肤感觉的脑神经有 A.舌下神经和舌咽神经 B.三叉神经和视神经 C.滑车滑经和舌下神经

D.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E.三叉神经、展神经和迷走神经 84.管理舌的味觉纤维走行在 A.面神经和舌下神经 B.舌下神经和迷走神经 C.面神经和舌咽神经 D.舌咽神经和舌下神经 E.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85.与舌无关的神经 A.三叉神经 B.面神经 C.舌咽神经 D.迷走神经 E.舌下神经

86.有关内脏运动神经的说法何者错误? A.也称植物性神经

B.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 C.低级中枢位于脊髓内

D.从低级中枢所支配器官,除个别外, 均需经过二个神经元

E.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87.内脏神经的说法何者错误

A.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B.中枢在脑和脊髓内

C.含有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

D.内脏感觉神经元的胞体在脑和 脊神经节内

E.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88.交感神经

A.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1-腰3节段的 中间外侧核

B.节前纤维经灰交通支终于椎旁节

C.节后纤维仅分布于躯干、四肢的血管、 汗腺和坚毛肌 D.不支配肾上腺 E.以上都不是

.交感神经交通支的说法何者错误

7

A.分灰、白交通支 C.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B.白交通支含节前纤维 D.胃肠蠕动加快 C.灰交通支含节后纤维 E.冠状动脉收缩 D.胸、腰神经均有白交通支 E.每对脊神经均有灰交通支 96.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 A.脑干和胸1-腰3脊髓侧角 90.支配瞳孔开大肌的纤维来自 B.间脑和胸1-腰3脊髓侧角 A.动眼神经 B.交感神经 C.眼神经 D.视神经 E.副交感神经 91.椎旁神经节的说法哪项错误? A.属交感神经的周围部 B.位于脊椎两旁 C.借节间支连成两条交感干 D.节内为多极神经元 E.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均起自椎旁神经节 92.不属于椎前神经节的是 A.腹腔神经节 B.主动脉肾节 C.肠系膜上神经节 D.肠系膜下神经节 E.星状神经节 93.含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神经是 A.内脏大神经 B.内脏小神经 C.腰内脏神经 D.心上、中、下神经 E.盆内脏神经 94.内脏大神经 A.属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属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C.属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D.支配胸、腹腔脏器 E.以上都不是 95.交感神经兴奋时 A.瞳孔开大 B.心跳加快,血压下降 C.间脑内 D.脑干内 E.脑干和骶2-4脊髓节段副交感核 97.不属于副交感神经节的是 A.下颌下神经节 B.耳神经节

C.翼腭神经 D.结状神经节 E.睫状神经节 98.不含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脑神经是 A.面神经 B.迷走神经 C.舌下神经 D.舌咽神经 E.动眼神经 99.不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的器官是 A.舌下腺 B.泪腺 C.汗腺 D.胰腺 E.腮腺 100.副交感神经兴奋时 A.瞳孔开大 B.心跳加强,血压下降 C.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D.胃肠蠕动减弱 E.以上都不是 101.含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脑神经是 A.副神经 B.舌下神经 C.滑车神经 D.舌咽神经 E.三叉神经 102.至瞳孔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起自 A.颈上神经节 B.颈下神经节

8

C.胸1-4椎旁神经节 C.经腰内脏神经抵达盆腔脏器 D.耳神经节 D.以骶神经、盆内脏神经抵达盆腔脏器 E.睫状神经节 E.以上都不是 103.直接支配瞳孔括约肌的神经纤维发自 109.至下肢血管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发自 A.动眼神经副核 B.翼腭神经节 C.睫状神经节 D.膝神经节 E.结状神经节 104.关于盆内脏神经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

B.随骶神经出骶前孔 C.是副交委神经的节前纤维 D.在器官旁节或壁内节中换元 E.加入盆丛 105.至头、颈和上肢血管的交感神经 节后纤维发自 A.颈、胸交感干神经节 B.颈交感干神经节 C.胸交感干神经节 D.椎前神经节 E.以上都不是 106.分布于胸腔脏器的交感神经 节后纤维发自 A颈交感干神经节 B.胸交感干1-5交感干神经节 C.颈、胸全部交感干神经节 D.全部胸交感干神经节 E.以上都不是 107.分布于腹、盆腔脏器的交感神经 节后纤维发自 A.胸5-12交感干神经节 B.腰交感干神经节 C.腰、骶交感干神经 D.椎前神经节及骶交感干神经节 E.以上都不是 108.至盆腔脏器的副交感节前纤维 A.以迷走神经分支抵达盆腔脏器 B.经内脏大神经抵达盆腔脏器 A.胸腰交感干神经节 B.腰骶交感干神经节 C.腰交感干神经节 D.骶交感干神经节 E.以上都不是

110.脊髓 A.在成人,下端平齐第2腰椎下缘 B.在新生儿,下端约平齐第1腰椎下缘 C.依脊神经根的出入范围可分为31个节段 D.颈膨大相当于颈丛发出的节段 E.以上都不是 111.成人脊髓下端平齐 A.第1骶椎上缘 B.第2腰椎下缘 C.第3腰椎下缘 D.第1腰椎下缘 E.第1骶椎下缘 112.脊髓终丝 A.为脊髓末端变细部分 B.为神经组织细丝 C.为一个尾节 D.在第五腰椎水平为硬脊膜包裹 E.向下止于尾骨背面 113.马尾主要由 A.腰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 B.骶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 C.骶、尾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 D.腰、骶、尾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 E.以上都不对 114.脊神经节细胞属 A.双极神经元 B.假单极神经元 C.多极神经元 D.联络神经元 E.中间神经元 115.脊柱何处损伤可伤及脊髓骶段

9

A.第11胸椎 B.第1腰椎 C.第3腰椎 D.第5腰椎 E.第1、2骶椎

116.脊髓第6颈节平对 A.第3颈椎 B.第4颈椎 C.第5颈椎 D.第6颈椎 E.第7颈椎

117.关于脊髓内部结构的描述何者错误? A.各段的灰质均呈“H”型

B.灰质位于脊髓,白质位于灰质 的周围

C.脊髓各段的灰质都具有前角、后角 和侧角

D.中间带位于前、后角之间 E.在管周围,为灰质连合 118.神经核

A.位于周围神经系统内

B.由形态相似和功能不同的神经元胞体 聚集而成

C.由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在中枢 聚集而成

D.由形态不同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在 中枢聚集而成 E.以上都不对

119.位于颈髓的神经核团是 A.中间外侧核 B.背核 C.板内核 D.胶状质 E.副交感核

120.第11-12胸椎受损伤,可累及脊髓的 节段是 A.胸段 B.腰段 C.骶段 D.腰、骶段 E.骶、尾段

121.脊髓前角细胞损伤,会造成其所 支配的

A.对侧骨骼肌的肌张力减弱,腱反射消失 B.同侧骨骼肌的肌张力减弱,腱反射消失 C.对侧骨骼肌的肌张力加强,腱反射亢进 D.同侧骨骼肌的肌张力加强,腱反射亢进 E.以上都不对

122.脊髓内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 的部位是 A.胸核

B.中间内侧核

C.中间内侧核和中间外侧核 D.骶中间外侧核 E.中间外侧核

123.脊髓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 A.全部骶节段

B.骶1-3段的侧角 C.全部腰段的侧角 D.腰2-4节段 E.骶2-4节段

124.脊髓后索的纤维由内向外依次来自 A.颈、胸、腰、骶 B.骶、腰、胸、颈 C.胸、腰、骶、颈 D.腰、骶、颈、胸 E.骶、颈、胸、腰

125.位于下腰段脊髓外侧索的纤维束是 A.薄束 B.楔束

C.脊髓小脑前束 D.脊髓小脑后束 E.前庭脊髓束

126.切断脊髓侧索,可导致切断平面以下 A.同侧随意运动丧失

B.同侧随意运动及深、浅感觉丧失 C.同侧腱反射消失,触觉和压觉丧失

D.同侧随意运动丧失及对侧痛、温觉障碍 E.同侧痛、温觉全部丧失

127.若脊髓颈膨大节段的白质前连合损

伤,病人会出现 A.右侧躯干、下肢痛、温觉丧失 B.左侧躯干、下肢痛、温觉丧失 C.两侧躯干、上肢痛、温觉丧失 D.主要是两侧上肢痛、温觉丧失 E.以上都不对

128.楔束

10

A.脊髓后索的全长均有

B.传导下肢的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C.上行至同侧楔束核内交换神经元 D.上行至对侧楔束核内交换神经元

E.一侧楔束损伤将出现对侧深感觉障碍

129.关于楔束哪一种说法错误 A.贯穿整个脊髓全长

B.终止于同侧延髓的楔束核 C.在脊髓后索内上行 D.位于薄束的外侧

E.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130.一侧脊髓后索受损时

A.闭眼时能确定肢体各关节的位置 B.闭眼时不能确定肢体各关节的位置 C.受损对侧有痛觉障碍 D.瓣别性触觉不受影响 E.闭眼时指鼻准确

131.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形成的纤维 束是

A.皮质脊髓侧束 B.脊髓丘脑束 C.脊髓小脑后束 D.楔束

E.红核脊髓束

132.皮质脊髓侧束

A.主要由不交叉纤维组成 B.直接终止于前角运动细胞

C.大部分纤维经中间神经元中继后,才终 止于前角运动细胞 D.一般只下达脊髓的胸段 E.以上都不对 133.脊髓丘脑束

A.起源于胶状质和后角固有核 B.侧支组成背外侧束

C.是斜越白质前连合后的上行纤维 D.行经下丘改称脊髓丘系 E.终于对侧背侧丘脑

134.脊髓小脑前束

A.起于腰髓以下节段对侧灰质V-VII 层的细胞

B.行经同侧外侧边索的周边 C.经小脑上脚止于小脑核 D.只传导肢体非意识性的深感觉 E.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

135.颅腔内听神经瘤最容易压迫的神经是 A.三叉神经 B.展神经 C.面神经 D.迷走神经 E.舌咽神经

136.延髓后正中沟两旁的隆起是 A.小脑下脚 B.楔束结节 C.橄榄 D.薄束结节 E.锥体

137.在延髓与动眼神经副核属于同一功能柱的核团是 A.上泌涎核 B.迷走神经背核 C.疑核 D.副神经核 E.以上都不是

138.在脑桥与疑核属于同一功能柱的 核团是

A.三叉神经脑桥核 B.三叉神经运动核 C.上橄榄核 D.上泌涎核 E.以上都不是

139.与小脑核有联系的核团是 A.下橄榄核 B.脑桥核 C.前庭神经核 D.胸核

E.丘脑腹后核

140.延髓内与脑神经相关的核团是 A.孤束核 B.上涎核 C.薄束核 D.楔束核

11

E.下橄榄核

141.与迷走神经相关联的核团是 A.副神经核 B.下涎核 C.下橄榄核

D.三叉神经脑桥核 E.三叉神经脊束核 142.内侧丘系

A.纤维束起自同侧薄束核和楔束核 B.在延髓行经顶盖脊髓束腹侧 C.在脑桥行经斜方体外侧 D.终于丘脑腹后内侧核 E.传导本体觉和粗触觉

143.外侧丘系

A.全部由蜗神经后核发出的越边纤维组成 B.行于下橄榄核外侧

C.大部分投射至外侧膝状体 D.含有上橄榄核发出的纤维 E.传导对侧的听觉冲动

144.位于延髓的核团是 A.上橄榄核 B.上泌涎核 C.面神经核 D.疑核 E.展神经核

145.位于中脑的核团是 A.蓝斑 B.泌涎核 C.孤束核 D.齿状核 E.黑质

146.脑桥内与小脑相关联的核团是 A.三叉神经脑桥核 B.上橄榄核 C.脑桥核 D.泌涎核 E.蜗神经核 147.锥体交叉

A.位于延髓背侧下端

B.交叉后纤维全部行于脊髓外侧索 C.为皮质核束的纤维交叉

D.交叉后的纤维下行支配对侧躯体运动核 团

E.交叉后的纤维管理同侧四肢肌随意运动 148.丘系交叉

A.位于延髓的最下端 B.交叉的纤维约占80%

C.是脊髓丘脑束的交叉纤维

D.交叉后纤维上行终于同侧丘脑 E.行于上橄榄核背内

149.被盖腹交叉 A.位于脑桥中部

B.是红核发出的交叉纤维 C.是脑桥核发出的交叉纤维 D.是下橄榄核发出的交叉纤维 E.是下丘核发出的交叉纤维

150.小脑上脚交叉 A.位于上丘阶段

B.是脊髓小脑前束的交叉纤维 C.是橄榄小脑束的交叉纤维

D.是小脑球状核和栓状核发出的交叉纤维 E.是顶核发出的交叉纤维 151.中脑内有 A.展神经核 B.孤束核 C.红核

D.三叉神经脊束核 E.面神经核 152.红核

A.仅位于中脑上丘阶段 B.神经细胞含红色素

C.主要接受小脑和大脑皮质纤维 D.发出纤维在同侧下行至脊髓

E.刺激红核可兴奋同侧屈肌运动神经元

153.疑核发出纤维加入下列脑神经: A.第V、IV、X对脑神经 B.第VII、IX、X对脑神经 C.第V、VII、IX对脑神经 D第VII、IX、XI对脑神经 E.第IX、X、XI对脑神经

154.脑神经躯体运动核支配 A.平滑肌

12

B.心肌

C.肌节演发的骨骼肌 D.鳃弓演发的骨骼肌 E.腺体

155.一般内脏运动核发出纤维支配 A.舌肌、眼球外肌 B.咽喉肌 C.面肌 D.咀嚼肌

E.平滑肌、心肌、腺体

156.疑核发出纤维支配 A.咀嚼肌 B.面肌 C.咽喉肌 D.胸锁乳突肌 E.斜方肌

157.动眼神经副核发出纤维支配 A.舌下腺.颌下腺 B.腮腺 C.泪腺

D.胸腹腔脏器

E.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158.上泌涎核发出纤维支配 A.腮腺

B.泪腺、舌下腺、颌下腺 C.甲状腺 D.胰腺 E.胸腺

159.下泌涎核发出纤维支配 A.腮腺

B.泪腺、舌下腺、颌下腺 C.甲状腺 D.胰腺 E.胸腺

160.患者一半身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障 碍,其病变累及: A.同侧薄束 B.对侧薄束 C.同侧内侧丘系 D.对侧内侧丘系 E.以上都不是

161.味蕾的味觉冲动传入 A.三叉神经脑桥核 B.三叉神经脊束核 C.孤束核全部

D.孤束核上端小部 E.孤束核下端大部 162.舌下神经纤维

A.行于小脑下脚与三叉神经脊束核之间 B.行于下橄榄核与三叉神经脊束核之间 C.行于内侧丘系与下橄榄核之间 D.经中线交叉至对侧 E.经延髓背外侧出脑

163.关于外侧丘系的叙述哪项错误 A.起始于蜗神经前、后核 B.有上橄榄核的纤维参加 C.大部分纤维止于中脑下丘 D.传导两耳的听觉冲动

E.一侧损伤只引起对侧听力减弱

1.关于红核脊髓束的描述,何者错误 A.起自对侧中脑红核

B.发出纤维在中脑被盖越中线到对侧 C.下行经脑干于脊髓前索

D.止于同侧前角γ运动神经元

E.红核受刺激时屈肌运动神经元兴奋,伸 肌运动神经元受抑制

165.前庭脊髓束 A.起自前庭神经 B.在脊髓侧索下行

C.控制脊髓γ运动神经元

D.刺激此束起始核时,伸肌收缩,屈肌受 抑制

E.此束功能是参与伸肌的随意运动

166.下列哪一束纤维不参加构成小脑下脚 A.脊髓小脑后束 B.橄榄小脑束 C.脑桥小脑束 D.前庭小脑束

E.前庭神经小脑束

167.关于面神经丘的描述何者错误 A.在菱形窝底内侧隆起的中部 B.内含第4对脑神经核

C.由于有面神经纤维经过其深部, 故名面神经丘

13

D.它的外侧为界沟 E.位于髓纹上方 168.蜗神经核

A.位于小脑中脚的背侧和腹侧

B.发出纤维在脑桥基底部越过中线至对侧 C.上行组成内侧丘系

D.其中越过中线横行的纤维构成斜方体 E.脊髓丘脑束穿斜方体上行

169.小脑上脚交叉

A.纤维发自小脑齿状核 B.纤维在上丘阶段交叉 C.大部纤维终止于红核

D.小部分纤维终止于背侧丘脑 E.与躯体感觉有关

170.大脑脚脚底外侧1/5通过 A.皮质脊髓束 B.皮质核束 C.额桥束

D.顶、枕、颞桥束 E.内侧纵束

171.顶盖前区参与完成 A.痛觉反射 B.听觉反射 C.角膜反射 D.瞳孔对光反射 E.触觉反射

172.关于内侧纵束的描述何者错误 A.起自双侧前庭核

B.在中线两侧上、下行 C.只见于脑干

D.发支到运动眼球的脑神经运动核 E.与前庭反射(如眼球震颤)有关 173.关于三叉丘系的描述何者错误

A.起自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 B.在脑干对侧被盖部上行 C.传导温、痛、触、压感觉 D.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

E.如受损,症状出现在受损的同侧 174.关于内侧丘系的描述何者错误

A.传导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B.在感觉传导路上属第二级神经元

C.先位锥体的背侧,后位于脑桥基底部 D.在中脑位于红核的背外侧 E.止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175.关于薄束核及楔束核的描述何者错误 A.传导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B.在感觉传导路上属第二级神经元 C.发出纤维组成丘系交叉 D.经对侧内侧丘系上行 E.止于丘脑的腹后内侧核

176.关于脑桥核的描述何者错误 A.位于脑桥基底部

B.是大脑和小脑之间的重要中继站 C.接受对侧大脑皮质来的纤维 D.发出纤维进入对侧新小脑 E.发出纤维组成对侧小脑中脚

177.关于下橄榄核的描述何者错误 A.位于橄榄的深方 B.在人类特大

C.接受大脑皮质、脊髓和红核等处纤维 D.发出纤维经对侧小脑中脚入小脑

E.可以看作是大脑皮质与小脑之间或脊髓与小脑之间的中继站

178.关于三叉神经脊束和脊束核的描述

何者错误

A.三叉神经脊束属第一级神经元

B.三叉神经脊束核位于三叉神经脊束 的外侧

C.管理面部皮肤温、痛觉 D.位于脑桥和延髓内

E.三叉神经脊髓束核下端与脊髓的 胶状质延续

179.关于孤束和孤束核的描述何者错误 A.孤束是第一级神经元,终止于孤束核 B.构成孤束的纤维来自9、10二对脑神经 C.管理味觉和内脏感觉 D.位于延髓和脑桥内

E.损伤后,患侧咽反射消失 180.面神经核

A.位于面神经丘内

B.管理面部感觉和运动

C.发出面神经前行在脑桥基部的前面离脑 D.与泪腺的分泌无关

E.受损后,笑时嘴歪向患侧

181.舌下神经核

14

A.管理舌的感觉与运动

B.发出舌下神经由橄榄背侧出脑 C.接受双侧皮质核束支配

D.受损伤后,伸舌时舌尖歪向患侧 C.第V、IX、X对脑神经 D.第V、VII、X对脑神经 E.第VII、IX、X对脑神经

188.三叉神经脊束核接受来自下列脑神经E.舌肌不会萎缩

182.视觉和位听觉属于: A.一般躯体感党 B.特殊躯体感觉 C.一般内脏感觉 D.特殊内脏感觉 E.以上都不是

183.脑神经特殊内脏运动核发出纤维 支配:

A舌肌、眼球外肌

B.咀嚼肌、表情肌、咽喉肌 C.颈肌 D.心肌 E.平滑肌

184.嗅觉和味觉属于: A.一般躯体感觉 B.特殊躯体感觉 C.一般内脏感觉 D.特殊内脏感觉 E.以上都不是

185.腮弓衍化的骨骼肌包括: A.颈肌 B.躯干肌 C.四肢肌

D.眼球外肌、舌肌

E.咀嚼肌、表情肌、咽喉肌

186.患者右侧舌肌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 右侧,其病变累及: A.左侧皮质核束 B.右侧皮质核束 C.左侧舌下神经核 D.右侧舌下神经核 E.右侧舌神经

187.孤束核接受来自下列脑神经的 传入纤维:

A.第III、V、VII对脑神经 B.第V、VII、IX对脑神经 的传入纤维:

A.第III、V、VII对脑神经 B.第IV、VII、IX对脑神经 C.第VI、VII、X对脑神经 D.第V、X、XI对脑神经 E.第V、IX、X对脑神经

1.内侧丘系 A.发自脊髓胸核

B.发自薄束核和楔束核 C.是交叉前的纤维 D.终于上丘 E.传递温、痛觉

190.三叉丘系

A.纤维起自三叉神经中脑核 B.在中脑越边交叉到对侧 C.止于上丘

D.与痛、温和本体感觉有关 E.以上都不对

191.唯一从脑干背面出脑的脑神经是 A.视神经 B.展神经 C.动眼神经 D.三叉神经 E.滑车神经

192.不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 A.嗅神经 B.三叉神经 C.动眼神经 D.滑车神经 E.副神经

193.三叉神经根位于 A.脑桥小脑三角处 B.延髓脑桥沟处 C.脚间窝处

D.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 E.以上都不是

194.从延髓脑桥沟出入的脑神经,

15

自内向外分别为 A.展神经、面神经

B.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C.展神经、面神经、前庭神经 D.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E.前庭蜗神经、面神经、展神经 195.从橄榄外侧出入的脑神经, 自上而下是

A.副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 B.舌下神经、副神经、迷走神经 C.迷走神经、副神经、舌咽神经 D.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E.舌咽神经、副神经、迷走神经

196.延髓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为 A.小脑下脚 B.橄榄体 C.锥体 D.薄束节 E.楔束结节 197.锥体交叉 A.位于延髓 B.位于脑桥

C.位于延髓和脊髓交界处 D.位于中脑 E.无上述情况

198.属下运动神经元的核团是 A.三叉神经中脑核 B.滑车神经核 C.动眼神经副核

D.红核 E.基底核

199.新小脑的传入纤维来自 A.齿状核 B.前庭核 C.红核 D.脑桥核 E.顶核

200.与小脑皮质有直接联系的核团有 A.红核

B.背侧丘脑外侧核 C.顶核 D.后角边缘核 E.杏仁核

201.与小脑皮质直接联系的核团有: A.前庭神经核 B.红核 C.黑质

D.丘脑的腹外侧核 E.蜗神经核 202.小脑 A.位于颅中窝

B.上面与大脑枕叶直接相贴

C.小脑扁桃体位于小脑蚓的后方 D.绒球属新小脑

E.借上脚与中脑联系 203.前庭小脑包括 A.前叶 B.后叶 C.小脑体 D.绒球小结叶 E.整个蚓部

204.属新小脑是 A.绒球小结叶

B.小脑体的外侧部 C.小脑体的中间部 D.小脑体的蚓部 E.小脑体的前叶 205.底丘脑位于

A.中脑灰质和背侧丘脑之间的过渡区 B.中脑顶盖和背侧丘脑之间的过渡区 C.中脑被盖和背侧丘脑之间的过渡区 D.大脑脚底和背侧丘脑之间的过渡区 E.中脑顶盖和下丘脑之间的过渡区

206.丘脑腹后内侧核接受的纤维束是: A.三叉丘系 B.内侧丘系 C.脊髓丘系 D.听辐射 E.视辐射

207.属于上丘脑的结构是 A.上丘

B.内侧膝状体 C.松果体 D.枕

16

E.外侧膝状体 208.间脑特异性中继核团中,与躯体运动 的调节有关的是 A.腹前核 B.腹后核 C.内侧膝状体、 D.外侧膝状体 E.前核 209.将下丘脑分成内侧区和外侧区 的结构是: A.终板 B.髓纹 C.灰结节 D.穹窿 E.终纹 210.与神经内分泌有关的核是 A.乳头体核 B.室旁核 C.下丘脑背内侧核 D.下丘脑腹内侧核 E.下丘脑前核 211.下丘脑与垂体前叶功能有关的核是

A.视上核

B.室旁核

C.乳头体核

D.漏斗核

E.杏仁核

212.脊髓丘系终止于 A.腹前核 B.背内侧核 C.腹后外侧核 D.内侧膝状体 E.腹后内侧核 213.内侧丘系终止于 A.腹后内侧核 B.腹前核 C.背内侧核 D.腹外侧核 E.腹后外侧核 214.新纹状体 A.是尾状核与豆状核的合称 B.通过外囊接受来自皮质的纤维 C.发出纤维止于旧纹状体 D.属边缘系统 E.病变称之震颤麻痹 215.前穿质 A.位于嗅束与视束之间 B.位于脚间窝内 C.位于菱形窝下外侧缘 D.穿行大脑前动脉支 E.穿行前交通动脉 216.隔区 A.位于大脑半球底面 B.位于终板和前连合后方的皮质区 C.包括胼胝体前区 D.内隐隔核 E.属边缘叶 217.胼胝体 A.位于大脑外侧裂底 B.呈放射状连接两半球皮质 C.属联络系 D.属投射系 E.在脑正中矢状面上,可分为压、干、 膝、嘴

218.穹窿连合 A.属连合系 B.属联络系 C.连接两侧嗅球 D.连接两侧海马旁回 E.连接两侧丘脑 219.额叶不包括 A.眶回 B.嗅三角 C.海马沟 D.前穿质 E.Broca区 220.左侧内囊膝部损伤可出现: A.右侧肢体瘫痪 B.左侧肢体瘫痪 C.伸舌扁向右侧 D.口角偏向右侧 E.右侧额纹消失 221.右侧内囊后脚后部损伤,可出现: A.右耳听力丧失

17

B.左耳听力丧失

C.双眼视野鼻侧偏盲 D.双眼视野颞侧偏盲 E.双眼视野对侧偏盲 222.属海马结构的是 A.海马和齿状回 B.海马旁回和海马 C.海马旁回和钩

D.海马旁回和齿状回 E.海马旁回、钩和海马

223.下列哪个结构与内脏活动关系密切 A.纹状体 B.黑质 C.丘脑 D.扣带回 E.角回

224.大脑沟 A.分隔额叶和颞叶 B.分隔额叶和顶叶 C.分隔颞叶和顶叶 D.分隔颞叶和枕叶 E.以上都不是

225.下列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 B.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 C.书写语言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 D.视觉性语言中枢位于距状裂两旁 视区的周围

E.语言中枢大多趋向左半球发展. 226.脑岛

A.位于额叶的深面 B.位于顶叶的深面 C.位于颞叶的深面 D.位于枕叶的深面

E.以环状沟与额、顶、颞叶分界

227.关于海马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位于侧脑室底壁上 B.是边缘系统一部分 C.与学习记忆有关

D.发传出纤维经穹窿到乳头体 E.属新皮质

228.有关大脑背外侧面的描述, 哪项是错误的 A.顶叶内有顶内沟

B.包绕外侧沟后端为缘上回

C.包绕颞上沟后端的脑回为角回 D.颞叶外侧面有颞上、下二回 E.颞横回位于颞上回上面 229.视觉中枢

A.位于顶叶的角回 B.位于颞上回后部 C.位于Broca氏区 D.位于颞横回 E.以上都不对 230.旁小叶 A.位于前回 B.位于后回 C.位于枕叶 D.位于顶叶

E.位于前回和后回上端的内侧面 231.海马旁回位于

A.海马沟与侧副沟之间 B.海马沟内侧 C.侧副沟外侧 D.侧脑室内 E.以上都不是

232.下列哪一项受损伤,其症状表现在 受损的同侧 A.内侧丘系 B.三叉丘系 C.三叉神经脊束 D.皮质脊髓束 E.皮质核束

233.下列何一项受损伤,可致对侧偏身 运动障碍 A.红核脊髓束 B.皮质核束 C.皮质脊髓束 D.内囊后脚 E.内囊后脚和膝

234.下列何结构受损害,可致对侧偏身感 觉丧失 A.三叉丘系 B.脊髓丘束 C.内侧丘系

18

D.外侧丘系 E.内囊后脚

235.左侧视束完全损伤,表现为 A.左眼全盲

B.左眼视野左侧偏盲 C.右眼全盲

D.双眼视野左侧偏盲

E.双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

236.下列关于皮质核束说法哪项是错误的 E.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

241.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道路第二级神 经元的胞体 A.脊神经节 B.胸核

C.丘脑腹后外侧核 D.下橄榄核 E.以上都不是

242.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中的第二级 A.经内囊膝部下行

B.舌下神经核仅受对侧皮质核束支配 C.一侧受损,对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D.止于脑干内的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和特殊 内脏运动核

E.又称皮质延髓束或皮质脑干束

237.意识性躯干、四肢深感觉第二级神经 元的胞体是 A.薄束核和楔束核 B.后角固有核 C.胸核

D.后脑腹后外侧核 E.以上均不是

238.意识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 路的交叉部位在 A.脊髓颈段 B.脊髓胸段 C.延髓 D.脑桥 E.中脑

239.头面部的痛、温觉的第一级神经元的 胞体位于 A.脊神经节 B.三叉神经节

C.三叉神经脊束核 D.三叉神经脑桥核 E.三叉神经中脑核

240.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 胞体在 A.脊神经节

B.脊髓后角固有核 C.胸核 D.下橄榄核 纤维

A.经脊髓白质后连合 B.经脊髓白质前连合 C.经延髓的腹侧 D.经脑桥的腹侧 E.以上都不是

243.下列何部位受损,可引起双眼视野 颞侧偏盲 A.视交叉外侧部 B.双侧视神经 C.双侧视束 D.视交叉部 E.右视辐射

244.患者双眼对光反射消失, 其受损部位最可能在 A.两侧视区 B.两侧视辐射 C.顶盖前区

D.两侧外侧膝状体 E.以上均不是

245.下列关于皮质脊髓束的说法, 哪项错误

A.经内囊后脚的前部

B.在锥体下端纤维大部分交叉至对侧 C.皮质脊髓侧束为交叉后的纤维组成 D.躯干肌仅受对侧皮质脊髓束支配 E.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246.皮质核束

A.支配对侧动眼神经核 B.支配对侧动眼神经副核 C.支配双侧舌下神经核 D.支配对侧展神经核 E.支配双侧疑核

247.左面神经核上瘫,表现为: A.左额纹消失

19

B.左侧不能闭眼,左口角下垂 C左侧不能闭眼,右口角下垂 D.右侧不能闭眼,右口角下垂 E.右侧不能闭眼,左口角下垂 248.锥体系 A.起始于后回及旁小叶 B.区分为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C.皮质核束支配双侧脑神经核 D.受损后反射消失,但肌不萎缩 E.下行纤维都在延髓下端交叉 249.头面部浅感觉通路的第3级神经元 胞体在 A.腹前核 B.底丘脑核 C.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D.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E.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250.躯干、四肢浅感觉通路的第3级神经 元胞体在 A.背侧丘脑背内侧核 B.背侧丘脑腹前核 C.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D.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E.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251.躯干、四肢深感觉通路(意识性)的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 A.底丘脑核 B.外侧膝状体 C.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D.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E.腹前核

252.含有脉络丛的侧脑室分部是 A.部和前角 B.部和后角

C.部和下角 D.前角和下角 E.以上都不是 253.与黑质有往返纤维联系的核是 A.旧纹状体 B.新纹状体 C.杏仁体 D.乳头体 E.红核 254.内囊位于 A.豆状核、尾状核和屏状核之间 B.豆状核、尾状核和壳之间 C.豆状核、尾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 D.豆状核、背侧丘脑和纹状体之间 E.以上都不对 255.右侧内囊出血可出现 A.右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B.右侧肢体弛缓性瘫痪 C.左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D.左侧肢体弛缓性瘫痪 E.以上都不对 256.第1躯体运动区中与下肢的运动有关 的部位是 A.前回的下部和旁小叶前部 B.前回的下部和旁小叶后部 C.前回的上部和旁小叶前部 D.前回的上部和旁小叶后部: E.以上都不是 257.大脑后动脉 A.来自椎动脉 B.分布于颞叶、枕叶及额叶 C.支供应尾状核 D.支供应间脑的大部分核团 E.来自颈内动脉

258.属颈内动脉的分支是 A.后交通动脉

B.脑膜中动脉 C.前交通动脉 D.大脑后动脉

E.小脑上动脉 259.供应大脑半球外侧面的动脉不含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后动脉 C.大脑中动脉 D.脉络丛前动脉 E.以上都不是 260.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的 吻合支是 A.脑桥动脉 B.前交通动脉

20

C.脉络膜丛前动脉 D.后交通动脉 E.大脑中动脉

261.大脑半球深部静脉最后注入 A.下矢状窦 B.大脑上静脉 C.大脑下静脉 D.大脑大静脉 E.海绵窦

262.脊髓动脉来自 A.椎动脉 B.大脑前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颈内动脉 E.迷路动脉 263.齿状韧带 A.由软膜形成 B.由蛛网膜形成 C.由硬脊膜形成 D.位于上颈髓前面 E.附着于椎管内

2.供应枕叶的动脉来自 A.脉络丛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前动脉 D.后交通动脉 E.大脑后动脉

265.供应大脑后回下2/3的动脉来自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后交通动脉

E.大脑中动脉支 266.直窦

A.位于大脑镰游离的下缘

B.由下矢状窦及岩上窦汇合而成

C.由大脑大静脉和下矢状窦汇合而成 D.行于小脑幕附着缘内 E.经窦汇通乙状窦 267.大脑大静脉注入 A.上矢状窦 B.直窦 C.下矢状窦 D.窦汇 E.海绵窦

268.脑屏障不包括 A.血-脑屏障

B.血-脑脊液屏障 C.脑脊液-脑屏障 D.脑-脑屏障 E.以上都不是 269.脑脊液

A.产生于脑室的室管膜上皮 B.位于硬脊膜与蛛网膜之间 C.充满蛛网膜下腔

D.经室间孔流入硬脑膜窦 E.经蛛网膜粒渗入下矢状窦

270.关于侧脑室的描述,哪一项错误? A.部位于顶叶内 B.下角在颞叶内伸向前 C.前角伸入额叶内 D.后角伸入枕叶

E.侧脑室脉络丛位于前角和下角

271.第四脑室位于

A.延髓、脑桥与中脑之间 B.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 C.脑桥、中脑与小脑之间 D.中脑、小脑与延髓之间 E.中脑、间脑与小脑之间

272.脊髓的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 A.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 B.硬脊膜、软脊膜、蛛网膜 C.软脊膜、蛛网膜、硬脊膜 D.软脊膜、硬脊膜、蛛网膜 E.蛛网膜、硬脊膜、软脊膜

273.正常成人的蛛网膜下腔,向下延伸到 A.第1腰椎下缘 B.第2腰椎下缘 C.第3腰椎下缘 D.第4腰椎下缘 E.第2骶椎

274.海绵窦与颅外静脉的吻合有: A.海绵窦-眼上静脉-内毗静脉 -面前静脉

B.海绵窦-颈内静脉 C.海绵窦与大脑浅静脉

21

D.海绵窦与颞浅静脉 E.海绵窦与眼中静脉

275.硬脑膜形成物不包括 A.大脑镰 B.脚间池 C.小脑幕 D.小脑镰 E.鞍膈

276.基底动脉的分支不包括 A.大脑后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小脑上动脉 D.迷路动脉 E.小脑下前动脉

277.小脑下后动脉发自 A.椎动脉

二、多选题 1.脊神经

A.借前根和后根与脊髓相连

B.前支借灰.白交通支与交感干神经节相连 C.前支较细,后支粗大,均为混合性神经 D.前支可组成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 E.共有30对脊神经

2.支配蚓状肌的神经有: A.尺神经 B.桡神经 C.肌皮神经 D.正中神经 E.腋神经

3.肱骨中段骨折,若损伤桡神经, 可能出现 A.拇指不能内收

B.抬前臂时呈垂腕状态 C.手指内收障碍

D.第1、2掌骨间隙背面“虎口区” 皮肤感觉障碍

E.指间关节屈曲障碍

4.尺神经

A.发自臂丛后束

B.在肱骨内上髁后方易摸到

C.穿过旋前圆肌行于指浅、深屈肌之间

B.基底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脉络丛后动脉 E.脉络丛前动脉 278.大脑大静脉 A.为脑浅静脉

B.收集皮质的静脉血

C.收集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 D.注入横窦 E.注入直窦

279.下列哪一动脉不参与形成脑底动脉环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颈内动脉 E.后交通动脉

D.经屈肌支持带的浅面进入手掌 E.支配全部骨间肌和蚓状肌

5.坐骨神经

A.为全身最粗大的神经 B.经梨状肌上孔出骨盆

C.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为其分支 D.支配大腿后群肌

E.纤维来自腰4-5、骶1-3、脊神经前支

6.腓深神经 A.伴随胫前动脉

B.支配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足母长伸肌 C.支配腓骨长肌 D.支配第三腓骨肌

E.分布于第1、2趾背相对缘皮肤 7.胸神经前支

A.皆不参加组成神经丛

B.胸骨角平面皮肤在第4胸神经前支分布 C.支配肋间肌

D.分布于胸壁皮肤

E.分布于腹前壁的皮肤并支配该处肌肉 8.阴部神经

A.起自腰2-4神经前支 B.绕坐骨棘后面

C.经坐骨小孔进入坐骨直肠窝

22

D.分支进入会阴深隙 E.支配闭孔内肌 9.膈神经

A.经锁骨下静脉后方进入胸腔 B.主要由颈4前支组成 C.在胸腔经过肺根前方 D.垂直行走于中斜角肌前方 E.是混合性神经 10.颈丛

A.由上4对颈神经前支组成 B.支配甲状舌骨肌 C.发出耳大神经 D.仅有感觉神经

E.发出皮支至颈部的皮肤

11.行经海绵窦外侧壁的脑神经有: A.展神经 B.动眼神经 C.视神经 D.眼神经 E.滑车神经

12.管理头、面和颈部皮肤的神经有 A.面神经 B.颈丛分支 C.颈神经后支 D.前庭蜗神经 E.三叉神经

13.在穿出卵圆孔处损伤下颌神经可引起 A.舌前2/3粘膜感觉丧失 B.翼内、外肌瘫痪 C.颞肌瘫痪

D.口裂以下面部皮肤感觉丧失 E.下颌牙感觉消失 14.耳颞神经

A.先以两根夹持脑膜中动脉,后合成一干 B.内含来自面神经的副交感纤维 C.支配颞肌

D.与颞浅动脉伴行

E.内含来自舌咽神经的副交感纤维,控制 腮腺分泌

15.三叉神经分布于 A.头面皮肤 B.口腔粘膜 C.鼻腔粘膜 D.角膜 E.硬脑膜 16.舌咽神经

A含有来自舌后1/3的味觉纤维 B.是纯感觉纤维神经 C.由颈静脉孔出颅 D.有两个感觉神经节 E.管理腮腺的分泌活动

17.分布于舌的神经有 A.舌神经 B.副神经 C.鼓索 D.舌咽神经 E.舌下神经

18.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行经

A.经白交通支返回脊神经,并随之分布到 所支配的器官

B.在动脉外膜处形成神经丛,并随之分布 到所支配的器官

C.直接分布到所支配的脏器

D.经腰、盆内脏神经分布到盆腔脏器 E.经内脏大、小神经分布到腹腔脏器

19.交感神经

A.低级中枢位于脊髓的侧角内

B.其节前纤维比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长 C.兴奋时支气管扩张,瞳孔扩大 D.周围的分布范围比副交感神经广 E.节前纤维全部终止于椎旁节

20.交感神经的功能是 A.冠状动脉扩张 B.瞳孔缩小 C.支气管扩张 D.胃肠蠕动加强 E.皮肤血管扩张 21.盆丛

A.由盆内脏神经和骶内脏神经组成 B.又称下腹下丛 C.位于直肠两侧

D.分布于盆腔各脏器

E.接受腹主动脉丛延伸而来的副交感纤维

23

22.副交感神经的功能 A.瞳孔缩小

B.心跳减慢,冠状动脉收缩

C.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 D.胃肠蠕动减慢 E.消化腺分泌减少

23.至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由 A.膈神经 B.胸心神经

C.颈上、中、下心神经 D.迷走神经 E.舌咽神经

24.参与构成腹腔丛的神经有 A.迷走神经前干 B.迷走神经后干 C.内脏大神经 D.内脏小神经 E.腹腔神经节 25.脊髓

A.与31对脊神经相连

B.成人从枕骨大孔延伸到第2腰椎下缘 C.胸段有侧角 D.有31个节段

E.背侧有一条深的后正中裂

26.脊髓断面

A.颈段后索内有薄束和楔束 B.腰骶膨大的后索内有楔束 C.胸段灰质有侧角

D.颈段前、后角之间的外侧有网状结构 E.在管的前方是白质前连合 27.薄束和楔束 A.位于脊髓的后索 B.直接止于同侧丘脑 C.贯穿脊髓全长

D.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 E.传导精细触觉

28.脊髓半边横断时出现

A.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感觉丧失 B.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硬瘫

C.同侧损伤平面以下本体感觉丧失 D.对侧损伤平面以下触觉丧失 E.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觉丧失 29.脊髓侧索内的纤维束有 A.楔束

B.前庭脊髓束 C.红核脊髓束 D.脊髓小脑前束 E.皮质脊髓前束

30.贯穿脊髓全长的纤维束有 A.薄束 B.楔束

C.脊髓小脑后束 D.皮质脊髓侧束 E.脊髓丘脑束

31.损伤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同侧肢体可 出现

A.肌张力增强 B.肌张力丧失 C.腱反射亢进 D.腱反射消失 E.病理反射

32.脊髓丘脑束

A.起始细胞位于灰质I-V层

B.纤维经白质前连合越边至对侧前外侧索 上升

C.途经脑干时,发出侧支到网状结构 D.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E.传导对侧痛、温觉和粗触觉

33.由中脑发出的传导束 A.内侧纵束 B.网状脊髓束 C.红核脊髓束 D.前庭脊髓束 E.顶盖脊髓束 34.黑质

A.仅见于中脑

B.位于中脑被盖和大脑脚底之间 C.胞浆内含黑色素颗粒 D.黑质细胞内含5-羟胺

E.与新纹状体有往返的纤维联系 35.中脑大脑脚包括 A.上丘 B.下丘

24

C.中脑被盖 D.大脑脚底 E.顶盖

36.中脑顶盖包括 A.上丘 B.下丘 C.中脑被盖 D.大脑脚底 E.黑质 37.上丘

A.是视觉的反射中枢 B.接受下丘来的信息 C.接受躯体感觉信息

D.完成光、声刺激而引起的反射活动 E.是听觉传导路的中继站

38.下丘

A.是听觉的反射中枢

B.是听觉传导通路上的中继站 C.与视觉反射有关

D.下丘核细胞与纤维交替排列 E.发纤维至上丘和内侧膝状体

39.动眼神经副核

A.是交感节前神经元胞体 B.纤维行经动眼神经

C.在翼腭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D.在颈上交感节交换神经元

E.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40.红核

A.位于中脑下丘阶段

B.是含有红色素的神经细胞团

C.主要接受小脑和大脑皮质发来的纤维 D.发纤维在同侧下降组成红核脊髓束 E.与躯体运动控制有关

41.位于延髓中线两侧的结构是 A.舌下神经核 B.内侧纵束 C.顶盖脊髓束 D.内侧丘系 E.锥体束

42.滑车神经核 A.支配下斜肌 B.支配上斜肌 C.在下丘平面

D.其纤维部分交叉 E.属躯体运动性核 43.面神经丘平面有 A.耳蜗核 B.斜方体 C.滑车神经核 D.面神经核

E.三叉神经脑桥核

44.仅接受对侧皮质核束支配的脑神经运动 核

A.动眼神经核 B.舌下神经核

C.三叉神经运动核 D.面神经核上部 E.面神经核下部

45.接受皮质核束支配的脑神经核有: A.躯体运动核

B.一般内脏运动核 C.特殊内脏运动核 D.一般躯体感觉核 E.特殊躯体感觉核

46.与面神经有关的核团有: A.面神经核 B.上涎核 C.下涎核

D.三叉神经脊髓核 E.孤束核

47.与三叉神经脊束核有关的脑神经是: A.三叉神经 B.面神经 C.舌咽神经 D.迷走神经 E.副神经

48.与舌咽神经有关的核团有: A.上涎核 B.下涎核 C.疑核 D.孤束核

E.三叉神经节脊束核

25

49.与迷走神经有关的核团有: A.迷走神经背核 B.疑核 C.孤束核

D.三叉神经脊束核 E.三叉神经脑桥核

50.脑神经特殊躯体感觉核包括 A.孤束核 B.蜗神经核 C.疑核 D.楔束核 E.前庭神经核

51.脑神经一般躯体感觉核包括: A.三叉神经中脑核 B.三叉神经脑桥核 C.三叉神经脊束核 D.孤束核 E.疑核

52.脑神经特殊内脏运动核包括 A.孤束核 B.疑核

C.三叉神经运核 D.面神经核 E.副神经核

53.脑神经一般内脏运动核包括: A.动眼神经副核 B.泌涎核 C.面神经核 D.疑核

E.迷走神经背核

54.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包括: A.动眼神经核 B.滑车神经核

C.三叉神经运动核 D.展神经核 E.舌下神经核

55.疑核发出纤维加入 A.面神经 B.舌咽神经 C.迷走神经 D.副神经 E.三叉神经

56.止于孤束核的脑神经来自 A.三叉神经 B.滑车神经 C.迷走神经 D.面神经 E.舌咽神经

57.属特殊内脏运动核的是 A.三叉神经运动核 B.面神经核 C.迷走神经背核 D.疑核 E.副神经核

58.三叉神经脊束核

A.是三叉神经中脑核的延续 B.接受三叉神经脊束的传入

C.向下移行于脊髓后角的胶状质 D.与痛、温、触相关

E.发出纤维参与组成三叉丘系

59.与三叉神经脊束核相关的脑神经有 A.迷走神经 B.舌咽神经 C.副神经 D.三叉神经 E.面神经

60.丘脑腹后外侧核接受的纤维束是 A.三叉丘系 B.内侧丘系 C.脊髓丘系 D.外侧丘系 E.小脑上脚纤维

61.行经小脑上脚的纤维束有: A.脊髓小脑前束 B.脊髓小脑后束 C.橄榄小脑束 D.顶核传出纤维 E.齿状核传出纤维

62.行经小脑下脚的纤维束有: A.脊髓小脑前束 B.脑桥小脑束 C.脊髓小脑后束

D.前庭核的传入纤维 E.齿状核的传出纤维

26

63.脊髓小脑的传出纤维离开小脑需经 A.顶核 B.齿状核 C.球状核 D.栓状核 E.脑桥核

.小脑

A.有上、中、下三对脚 B.深部有四对核团 C.构成第四脑室底 D.发生上比较古老

E.功能主要与运动控制有关

65.在下丘脑,与神经内分泌有关的 神经核有 A.视上核 B.室旁核 C.乳头体核

D.漏斗(或弓状)核 E.下丘脑后核

66.发投射纤维至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的 核团是 A.腹后内侧核

B.腹中间(腹外侧)核 C.背内侧核 D.腹后外侧核 E.腹前核

67.发投射纤维至大脑皮质后回感觉区 的核团是 A.腹后外侧核

B.腹中间(腹外侧)核 C.背内侧核 D.腹后内侧核 E.腹前核

68.通过内囊后脚的纤维辐射是: A.丘脑前辐射 B.丘脑上辐射 C.丘脑后辐射 D.视辐射 E.听辐射 69.穹窿 A.发自海马的纤维

B.起于海马外侧的海马伞

C.一部分纤维越至对边,连接对侧海马, 称穹窿连合

D.行经室间孔前方 E.止于乳头体核

70.与边缘系统相关的功能活动有: A.嗅觉 B.内脏运动 C.情绪反应 D.性活动 E.记忆

71.属边缘系统的结构是: A.齿状回 B.杏仁体

C.背侧丘脑前核 D.中脑黑质 E.下丘脑

72.通过内囊后脚的纤维有 A.丘脑前辐射 B.丘脑上辐射 C.皮质核束 D.皮质脊髓束 E.视辐射

73.右侧内囊出血可引起 A.口角偏向右侧 B.口角偏向左侧

C.伸舌时舌尖偏向左 D.伸舌时舌尖偏向右 E.左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74.新纹状体

A.由豆状核和尾状核构成 B.由豆状核和苍白球构成 C.由尾状核和壳核构成 D.损伤后引起震颤性麻痹 E.损伤后引起舞蹈病

75.第I躯体运动区

A.位于前回和旁旁小叶的前部 B.身体各部(除头面部外)在此区为倒置 的投影

C.投影的大小与躯体大小成正比

27

D.支配对侧肢体运动 E.损伤此区可引起软瘫

76.第I躯体感觉区

A.位于后回和旁小叶前部 B.接受背侧丘脑腹后核传导的冲动

C.身体各部在该区内的投射范围取决于该 部面积的大小

D.身体各部在此区的投影为倒置人形,但 头面是正位

E.发出纤维到前回

77.下列何项受损伤,可致受损对侧出现 症状?

A.大脑皮质前回 B.脊髓前角

C.薄束核和楔束核 D.皮质脊髓侧束 E.皮质核束 78.锥体系

A.纤维经内囊后脚和膝部下行 B.下行纤维全部交叉至对侧 C.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 D.管理全身随意肌的运动

E.仅分为皮质脊髓侧束和皮质脊髓前束

79.皮质核束

A.又称皮质脑干或皮质延髓束 B.经内囊膝部下行

C.支配对侧脑神经躯体运动核

D.一侧受损伤,可致对侧舌肌瘫痪 E.起始部位为前回上1/3处

80.皮质脊髓束

A.经内囊后脚的前部下行

B.在锥体下端全部交叉至对侧 C.支配双侧躯干肌的运动 D.支配对侧四肢肌运动 E.终止于前角细胞

81.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其损伤部位可在: A.延髓锥体 B.脑桥基底部 C.大脑脚底 D.内囊膝部 E.前回

82.下运动神经元的损伤,其损伤部位 可在: A.脊神经前根

B.躯体运动性的脑神经 C.大脑脚底 D.内囊后脚 E.脊髓前角

83.与角膜反射经路有关的结构 A.面神经核 B.动眼神经核

C.三叉神经中脑核 D.三叉神经脑桥核 E.三叉神经

84.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路 A.兼有传导粗略触觉

B.第二级神经元胞体在薄束核和楔束核内 C.薄束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D.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脚 E.终止于后回中、下部

85.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 A.兼有传导精细触觉

B.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主要在脊髓I、V和VI 层

C.其交叉纤维称丘系交叉 D.上行纤维经内囊膝部

E.终止于后回中、上部和旁小叶 后部

86.与传递听觉信息有关的中继核是: A.上橄榄核 B.下橄榄核 C.外侧膝状体 D.内侧膝状体 E.斜方体核

87.大脑中动脉 A.来自颈内动脉

B.支供应尾状核及内囊的前脚 C.支供应尾状核、内囊膝和后脚 D.供应岛叶

28

E.供应枕叶

88.小脑下后动脉

A.是大脑后动脉的分支 B.椎动脉的分支 C.供应小脑下后部 D.供应延髓后外侧部 E.是基底动脉的分支

.基底动脉的分支包括 A.大脑后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脉络丛前动脉 D.小脑上动脉 E.迷路动脉 90.大脑的静脉 A.分浅、深两组 B与动脉伴行

C.浅静脉收集皮质的静脉血,深静脉收集 髓质的静脉血

D.最终注入硬脑膜窦 E.深、浅静脉不交通

91.上矢状窦 A.穿过颈静脉孔 B.与下矢状窦汇合 C.在大脑镰上缘 D.向后流入窦汇 E.成对

92.蛛网膜粒

A.突入蛛网膜下腔 B.位于上矢状窦内

C.是脑脊液进入血液循环的部位 D.呈绒毛状突起,突入硬脑膜内 E.位于下矢状窦内

93.属硬脑膜窦的是: A.上矢状窦 B.额窦 C.海绵窦 D.蝶窦 E.窦汇 94.脑静脉

A.无瓣膜

B.经颈外静脉回流至心脏 C.分为浅、深两群组 D.注入硬脑膜窦

E.经颈内静脉回流至心脏 95.海绵窦

A.位于颅中窝蝶鞍两侧 B.接受眼动脉 C.接受大脑大静脉 D.与岩上、下窦相通 E.内有颈内动脉经过

29

三、名词解释

1.神经元 23.副交感神经 72.海马结构 48.迷走神经背核 2.突触 73.纹状体 24.白、灰交通支 49.疑核 3.神经胶质 25.节前神经元 74.旧纹状体 50.孤束 4.灰质和皮质 26.节后神经元 75.新纹状体 51.动眼神经副核 5.神经核和神经节 27.椎旁神经节 76.大脑皮质联络 52.斜方体 6.神经和纤维束 28.椎前节 区 53.外侧丘系 7.白质和髓质 29.节前纤维 77.(端脑)基底 54.三叉丘系 8.网状结构 核 30.节后纤维 55.小脑下脚 9.脊神经节 78.Broca氏区 31.内脏神经丛 56.内侧丘系交叉 10.腰骶干 79.前穿质 32.心丛 57.锥体交叉 11.脊神经前支 33.腹腔丛 58.前髓帆 80.胼胝体 12.臂丛 34.盆丛 59.内侧隆起 81.内囊 13.特殊内脏运动 35.脊髓颈膨大 82.运动传导通路 60.上行网状激动 纤维 36.脊髓腰骶膨大 83.上运动神经元 系统 14.特殊内脏感觉 37.脊髓圆锥 84.下运动神经元 61.脑桥小脑三角 纤维 85.核上瘫 38.马尾 62.脊髓小脑 15.特殊躯体感觉 39.脊髓固有束 63.小脑核 86.核下瘫 纤维 40.脊髓灰质连合 .原小脑 87.丘脑上辐射 16.三叉神经节 41.薄束 65.小脑扁桃体 88.锥体外系 17.下颌下神经节 42.白质前连合 66.丘脑间粘合 .硬膜外隙

90.海绵窦 18.鼓索 43.蓝斑 67.内髓板

19.喉返神经 44.后穿质 68.穹窿 91.终池

69.垂体门脉系 20.植物性神经节 45.脑干网状结构 92.蛛网膜粒 70.上丘脑 21.自主神经 46.顶盖前区 93.脉络丛 71.边缘叶ٛ 22.交感神经 47.顶盖 94.大脑动脉环

四、填空题

1.膈神经为 最重要的分支,先在 前面下降,而后在 之间经胸廓上口入胸腔 ,再经 的前方下行至膈。

2.膈神经属 性神经,其运动纤维支配 ,感觉纤维分布于 ;右膈神经感觉纤 维还可分布到 。

3.臂丛由 和 组成,伴 自 间隙穿出,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上肢手术 时,麻醉臂丛的位置可在 或 。

4.臂丛三束发出的主要分支有 、 、 、 和 。

5.支配前锯肌的神经是 ,支配背阔肌的神经是 ,支配三角肌的神经是 。 6.肌皮神经起自 ,肌支支配 、 和 ;皮支分布于 。

7.胸神经前支的分布保持明显的节段性。一般常以下述标志确定神经的节段:乳头平面相 当 ,剑突平面相当 ,肋弓平面相当 ,而髂前上棘连线的平面相 当 。

8.在作腹股沟疝修补术时,应注意勿损伤 神经和 神经,它们分别经 和 浅出为皮支。

9.腰丛发出至大腿的神经中,从腰大肌外侧缘走出的是 ;从腰大肌内侧缘走出 的是 。前者支配 肌和 肌,后者支配 肌群。

10.骶丛由 组成,它的主要分支有 、 、 和 。

11.坐骨神经起自 丛,在 出骨盆,经 连线中点,下行于大腿后面,至 分为 二终支。

30

12.阴部神经是 的分支,经 出骨盆,绕 经 入坐骨直肠窝,其肌支支 配 和 ;皮支分布于 及 的皮肤。

13.支配臀大肌的神经是 ,支配股二头肌的神经是 ,支配腓肠肌的神经是 ,而支配腓骨长、短肌的神经是 。

。 14.嗅神经的纤维胞体位于 内,它经 进入颅腔,连于 (脑部)

15.视神经的纤维胞体位于 内,它经 进入颅腔,连于 (脑部)。

16.动眼神经为单纯运动性神经,其主要成分为 ,支配大部分眼球外肌;另一种运动 纤维是 ,在视神经外侧的 换元,后者发纤维至眼球内的 和 。 17.动眼神经损伤,患侧可出现 、 、 、 等症状。

18.穿经海绵窦的神经是 ,在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 、 、 和 通过。

19.支配外直肌的神经是 ;支配上斜肌的神经是 ;而支配上睑提肌的神经 是 。

20.三叉神经为 神经,含有 纤维和 纤维,它们的胞体分别称为 和 。 21.三叉神经的三大分支的名称为 、 和 ,分别经 、 和 进 出颅腔。

22.三叉神经的三大终末支在 、 和 部位穿出为皮支,分别称为 、 和 。

23.面神经中的内脏运动节后纤维支配 、 、 和 的分泌活动。 24.颅外损伤了面神经的主干,患者会出现口角歪向 侧, 侧鼻唇沟变浅。 25.前庭神经感觉神经元的胞体在 ,聚集成 节;蜗神经感觉神经元的胞体 在 ,聚集成 节。

26.从颈静脉孔出入颅的脑神经有 、 和 。

27.舌咽神经经 进出颅腔;该处有两个感觉性神经节,称为 和 。分布到舌 后1/3粘膜和味蕾的纤维的胞体在 。

28.喉上神经是 的分支,它又分为内、外两个分支。喉上神经外支支配 ;内支分 布于 的喉粘膜。

29.迷走神经含有四种纤维成分,即 、 、 和 。

30.迷走神经在腹腔前干分支至 和 ;后干主要发出 ,加入 丛,与交 感神经一起,沿血管分支分布于肝、胰、脾、肾、肾上腺及 以上的消化管。

31.副神经为 性神经,其脊髓根纤维支配 和 ,若一侧副神经损伤,患者的体 征是:颈向 屈,面向 仰。

32.舌下神经经 出颅,支配 。一侧舌下神经损伤,伸舌时,因健侧 的作 用,舌尖偏向 侧;缩舌时,因健侧 的作用,舌尖偏向 侧。 33.内脏运动神经又称 或 ,支配 和 的运动和 活动。

34.位于脑干或脊髓内的内脏运动神经元称 ,其轴突称 ;位于内脏神经节内的神 经元称 ,其轴突称 。

35.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 ,节后神经元胞体位于 和 。 36.椎前节包括 、 、 、 。

37.交感干上的 胸1节往往与 合并,特称 或 。

38.胸髓6-12节段的部分节前纤维,穿过相应的椎旁神经节,组成 神经和 神经 ,它们主要分别在 和 及 换元,节后纤维加入腹腔丛。 39.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 和 ;节后神经元的胞体位 于 、 、 、 和 。

40.脑神经中肉眼可见的副交感神经节有 、 、 、 。

41.支配头、颈、胸腔脏器和上肢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来自 ,支配肝、脾、肾等实质

31

性器官和结肠左曲以上消化管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来自 ,支配结肠左曲以下的消 化管、盆腔脏器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来自 。

42.随动眼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走行的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分别起自 核, 核, 核, 核。

43.内脏神经丛是由 、 和 相互交织形成的。在内脏神经丛中最为重要的 是 、 和 。

44.脊髓位于 ,其上端平齐 ,下端平齐 ,下端逐渐变细称为 。最 后向下延为无神经组织的 。

45.脊髓可借脊神经根的出入范围划分为 ,其中颈节 、胸节 、腰 节 、骶节 和尾节 。

。 46.脊神经前根在脊髓的 出脊髓,主要含有 和 (纤维成分)

47.脊髓前角运动细胞被区分为大型的 和小型的 ,前者发出纤维支配 ,后者发出纤维支配 。

48.前角运动神经元的配布分两群,内侧群分布于 (节段),支配 和 ;

,支配 。 外侧群分布于 和 (节段)

49.脊髓后角分群较多,由浅入深分别是 、 、 和后角基部的 。 50.脊髓管的前方有纤维横行越边,称为 。在此越边的纤维有 和 。 51.脊髓中间内侧核占脊髓 ,功能上与 有关。

; 52.脊髓中间外侧核占 至 节段的侧角;后角基部的胸核位于 (节段)

骶副交感核位于 。

53.Rexed根据脊髓灰质细胞构筑的层次,将脊髓灰质从背侧向腹侧划分为 个板层:I 层相当于 ;II层相当于 ;VII层内有 和 ;前角运动细胞群位 于 层;X层相当于 。

54.薄束位于 ,楔束位于 。脊髓后索损伤后病人出现伤面水平以下 和 丧失。

55.脑干从上至下可分为 、 和 三部。

56.延髓与脑桥在腹面的界限为 ,沟中自内向外依次有三对脑神经出入,分别为 、

和 。延髓与脑桥背面的界限为 。

57.在延髓的腹面,前正中裂两侧有隆起的 ,主要由 聚成;其外侧有卵圆形隆 起的 ,内含 。

58.橄榄和锥体之间的前外侧沟中有 根丝出脑。在橄榄的背方从上至下可见 、 和 的根丝出入脑。

59.菱形窝内侧隆起髓纹的上方有一圆形的隆凸为 ,内隐 核。前庭区的外侧角 有一小隆起为 ,内隐 核。舌下神经三角的深方隐 核,迷走神经三角 的深方隐 核。

60.脑干的室底灰质以界沟为界,界沟以内为 性核团;界沟以外为 性核团,与脊 神经相连的脊髓灰质有 种成分。与脑神经相连的脑神经核有 种成分。 61.三叉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组成 ,入脑后纤维分为短的升支和长的降支,升支止 于 ,降支合成 止于 。

62.三叉神经核团包括特殊内脏运动核和一般躯体感觉核,前者称之 ,后者又分为三 个核,称之 、 和 。

63.脑干内与迷走神经相联系的核团有 、 、 和 ;它们分别属 于 、 、 和 功能柱。

.脑干内的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的核只有一个是 ,其头端接受 纤维,其余部分 接受 纤维,因此脑干内共有 个功能柱。

65.疑核发出的纤维分别加入 、 和 神经,支配 。

66.延髓分上、下二部,下部为 部,内有 交叉和 交叉,上部为 部,

32

背面管散开成为 。

67.脑神经一般内脏运动核包括 、 、 、 等核团。 68.脑神经特殊内脏运动核包括 、 、 、 等核团。

69.第四脑室底称 ,界沟的外侧部分是三角形的 ,内隐 ,外侧角有一小 隆起,称 ,内隐 。

70.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支配的脑神经运动核是 和 。

71.在脑桥的横断面上,以横行的 前缘为界。可分为 和 两部分。 72.中脑大脑脚的背侧部称 ;腹侧部为 ,有来自大脑皮质的下行纤维 和 在此通过。

73.面神经核团中支配面肌的纤维起自 核,支配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分泌的纤维起自 核,接受舌前2/3味觉的纤维止于 核。

74.舌咽神经支配腮腺分泌的纤维起自 核,支配茎突咽肌的纤维起自 核,接受舌 后1/3味觉及一般粘膜感觉的纤维止于 核,接受耳后皮肤感觉的纤维止于 核。

75.下橄榄核位于 的深方,主要接受 、 和 的纤维。

76.小脑下脚是联系 与 之间的复合纤维束,它主要由 、 的纤维共 同组成。

77.小脑各部皮质的结构是相同的,由浅人深分为 层、 层和 层。

78.小脑核有四对,最大的是 ,其内侧有 和 ,位于第四脑室顶上方的 是 。

79.新小脑的传出纤维经 接替后经小脑 脚投射到对侧 ,再由此投射到大 脑皮质 区。

80.前庭小脑的传出纤维主要回到同侧的 核,通过 束和 束影响支配躯干 肌的 ,从而维持 。

81.小脑位于 ,以三对小脑脚连接于脑干的背面。其中主要含传入纤维的是 和 ;主要含传出纤维的是 。

82.间脑的内腔称 ,前界为 ;侧壁为 和 ;其顶部是 。 83.丘脑的特异性核团包括 、 、 和 核。

84.背侧丘脑的外侧核群中腹层的核团从前向后分别是 、 和 ,后者又可分 为 和 。

85.下丘脑的前界为 和 ,后界为 的后缘,上以 为界与背侧丘脑分隔。

86.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核包括 、 和 ,其中作用于正中隆起和垂体后叶 的传导束称 和 。

87.大脑半球外侧面,顶下小叶分为两部分:围绕颞上沟未端的脑回为 ;围绕外侧沟 后端的脑回称为 。颞上回转入外侧沟的下壁上,有两个横行的脑回为 。 88.在眶回的内侧有一条束称 ,其前端膨大为 ,与 相接。

.埋藏在大脑半球底部白质之中的核团称之 、其包括 、 、 和 。

90.在大脑半球内侧面,围绕胼胝体几成一环的结构为 、 和 。加上被挤 到侧脑室下角的 和 共同组成 。 91.大脑半球的连合系包括 、 和 。

92.大脑半球内联系脑叶的联络纤维有: 、 和 。

93.内囊前脚位于 之间,内囊后脚位于 之间,内囊膝位于 。

94.大脑半球内的腔隙称 ,它可分为 、 、 和 四部分。 95.新纹状体包括 和 ,损伤后出现的症状称 。旧纹状体是指 , 损伤后的症状称 。

96.新纹状体主要接受来自 和 的纤维,传出纤维主要终于 ,另一部分返

33

回 。

97.皮质脊髓束起于 ,纤维向下经过内囊的 、中脑的 、脑桥的 、延 髓的 至延髓下部,大部纤维经 越至对侧下行构成另一部分返回 ;小部 分纤维仍在同侧下行入脊髓称另一部分返回 。

98.纹状体是 系中的重要核团,它的传出纤维经背侧丘脑另一部分返回 和另一部 分返回 核团的中继后返回大脑,对大脑皮质 区的功能进行调节。

99.平衡觉传导路,是传导内耳 器在头部的 变化时的感觉刺激,与 觉和 觉参与身体的平衡调节。

100.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中的三级神经元的胞体,分别位于 、 和 内。 101.意识性躯干、四肢本体觉传导路中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 核,其发出纤维 经 ,投影至 ,尚可投射至 。

102.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路有二:一条是传至 ,引起 称 通路; 另一是传至 ,但不产生 。

103.在锥体系中,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为 和 ,其轴突参与组成 和 。

104.在锥体系中,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 等皮质内,其轴突组成 和 束。

105.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是 、 、 、 和 。 106.海绵窦接受 、 静脉血,经 、 通入 。 107.脑脊液-脑屏障的形态结构由 、 和 组成。

108.侧脑室的脑脊液经 流入第三脑室,经 流入第四脑室,经 和 流入 蛛网膜下腔。

109.脑和脊髓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 、 、 。 110.颈内动脉的虹吸部是指 和 。

111.大脑深静脉收集大脑深部 、 、 和 等处静脉血,最后汇 成 。

112.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有一间隙,称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 为 ,腔内充满 ,它在小脑与延髓背面之间扩大为 。

113.脑的供血动脉来源于 和 。脊髓的供血动脉有纵行的 与 ;它起 于 ;和横行的 动脉。

七、简答题

1.神经系统包括哪几部分?有哪些组织成分?

2.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什么?其形态结构基础是什么? 3.简述神经元的分类及相应的关系。 4.简述脊神经的纤维成分及其分支。 5.简述颈丛构成、位置及其分支。 6.简述膈神经的行程、分布和功能。 7.简述臂丛三束的位置及其主要分支。

8.肱骨外科颈骨折时可能损伤什么神经?为什么?会出现哪些症状? 9.肱骨中段骨折时可能伤及什么神经?会出现什么症状? 10.试述桡神经行程、分布范围和损伤后可能出现的症状。

11.试述正中神经的行程、分布范围和损伤后可能出现的症状。 12.试述尺神经和行程、分布范围和损伤后出现的症状。 13.试述手背面皮肤的神经支配。

34

14.在腕前部损伤正中神经时,有何表现?

15.简述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皮肤的节段性分布。 16.简述腰丛构成和位置。

17.简述闭孔神经来源、行程、分布。

18.腓骨颈骨折时可能损伤什么神经?会出现哪些表现? 19.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的神经有哪些?各支配何肌? 20.试述坐骨神经的行程和体表投影。

21.属运动性的脑神经有哪些?其出颅的部位何在? 22.动眼神经含哪些纤维成分?分布如何? 23.简答上颌神经的行程与分布范围。

24.简述三叉神经皮支在头面部分布的范围。

25.试述三叉神经下颌支的分支以及各分支所支配的结构。 26.一侧三叉神经完全损伤时,将会有何表现? 27.眼的神经有哪些?各支配什么结构?

28.分布于面部的神经有哪些?其功能如何? 29.简述过海绵窦的脑神经有哪些? 30.属混合性的脑神经有哪些?

31.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处损伤将会有哪些表现? 32.面神经在颅外损伤会出现哪些表现? 33.分布于舌的神经有哪些?功能如何?

34.试述迷走神经的主要功能成份,主要分支和分布。 35.简述喉返神经的来源、行程特点及其分布。 36.喉内外肌受什么神经支配?

37.简述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有哪些?分别与哪对脑神经有关? 38.简述交感神经兴奋时对支气管、心脏、瞳孔调节的作用。 39.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分布有哪三种去向?

40.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进入交感干后,有哪三种去向? 41.交感、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各在何处?

42.脊髓上腰段中间带外侧核的节前纤维,更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哪些器官?

43.脊髓胸5-12节段中间带外侧核的节前纤维,更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哪些器官? 44.脊髓胸1-5节段中间外侧的节前纤维,更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分布如何? 45.简述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对支气管、心脏、瞳孔调节的作用? 46.副交感纤维经何神经到达盆腔脏器的?

47.到达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起源于何处?经何神经抵达? 48.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有何差异? 49.胸、腹、盆部重要的内脏神经丛有哪些?位置何在?

50.下肢皮肤、血管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起源在何处?经何结构到达下肢?

51.上肢皮肤、血管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起源在何处?经何结构分布于上肢的器官? 52.试述头部的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来源、经何结构到达所支配的器官? 53.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在分布范围上有何不同?

54.简述脊髓丘脑束的起始细胞,在脊髓内的位置及其功能。 55.简述薄束的位置、构成及其功能。 56.简述楔束的位置、构成及其功能。

57.在脊髓颈膨大处的灰质前连合被切断,会出现何表现?为什么? 58.右侧颈膨大损伤会出现哪些运动障碍?

59.脊髓有哪二个膨大?各发出支配何处的神经?

60.通常抽取脑脊液作检查时,为何多在第4-5腰椎棘突间进行穿刺?

35

61.在创伤中,如何凭借受伤的椎骨位置来推测脊髓可能受损的节段? 62.脊髓肿瘤患者在T7以下痛、温觉丧失,若施行手术需打开哪块椎板? 63.试述脊髓半横断损伤时,有何症状出现?并说明是损伤何结构所致。

.当第11-12胸椎体粉碎性骨折时,可伤及脊髓哪些节段,该节段完全断裂时有何体征 出现?

65.简述下橄榄核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66.简述内侧纵束的位置及其组成的纤维。 67.简述薄束核和楔束核的位置和功能。 68.简述斜方体的位置与组成。 69.简述锥体束的起源及分部。

70.简述前庭脊髓束的起止和功能。 71.简述外侧丘系的纤维组成和功能。

72.简述副神经的起核、功能与脑神经的关系。 73.简述中缝核的位置与特点。

74.简述黑质的位置、神经元合成的递质和功能。 75.简述中脑的大脑脚底的纤维组成。 76.简述上丘核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77.简述下丘核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78.简述脑神经特殊躯体感觉核的功能和组成。 79.简述脑神经一般躯体感觉核的功能和组成。 80.简述脑神经特殊内脏感觉核的功能和组成。 81.简述脑神经一般内脏感觉核的功能和组成。 82.简述脑神经特殊内脏运动核的功能和组成。 83.简述脑神经一般内脏运动核的功能和组成。 84.简述脑神经躯体运动核的功能和组成。 85.简述疑核的位置、联系的神经和功能。

86.右侧大脑脚底部受损,会出现哪些体征〔并分析原因〕?

87.右侧延髓背外侧部受损,可能伤及哪些结构,分别出现什么症状? 88.右侧脑桥下部腹侧受损,试述可能伤及的结构和可能出现的症状。 .左侧延髓腹侧部受损,损伤了哪些主要结构?将会出现哪些症状? 90.左侧面神经丘病变会表现哪些症状? 91.试述脑神经核的机能成分及功能。

92.面神经含哪几种功能成分纤维?各与哪些脑神经核联系?有哪些功能?

93.支配舌的神经包含有哪些纤维成分?它们各有哪些功能?与哪些脑神经和脑神经核有 关?

94.舌咽神经含有哪几种纤维成分?各与哪些脑神经核联系?有哪些功能? 95.面神经核上瘫和核下瘫各有哪些症状?为什么?

96.迷走神经含有哪几种纤维成分?各联系哪些脑神经核和有哪些功能? 97.试述内侧丘系的起止、位置和功能。 98.试述网状结构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99.简述小脑的种系发生与功能的关系。 100.简述小脑三个脚的主要纤维。

101.简述前庭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102.论述小脑纤维联系和功能。 103.简述间脑的分部。 104.简述下丘脑的功能。

105.下丘脑发出哪几个纤维束?

36

106.试述丘脑外侧核腹层各核的传入、传出纤维联系。 107.试述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和主要功能。

108.简述大脑皮质视觉性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受损的症状。 109.简述大脑皮质书写中枢的位置和受损后症状。

110.简述大脑皮质听觉性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受损后症状。 111.简述大脑皮质运动性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受损后症状。 112.简述大脑皮质听区的位置和功能。 113.简述大脑皮质视区的位置和功能。 114.简述内囊、外囊和最外囊的位置。 115.简述大脑岛叶和边缘叶的功能。 116.简述大脑颞叶的功能。 117.简述大脑额叶的功能。 118.简述大脑顶叶的功能。 119.简述大脑枕叶的功能。

120.简述大脑髓质连合系各纤维束的名称及连接的脑区。 121.简述角膜反射的通路途径。 122.简述瞳孔对光反射通路途径。

123.何谓纹状体-黑质环路,有何功能?

124.简述锥体系受损伤,有哪两种不同的随意运动障碍? 125.简述上运动神经元受损伤后,〔瘫痪〕运动障碍特点为何? 126.简述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伤后(瘫痪)运动障碍特点为何? 127.若左侧视辐射受损,患者左眼视野有何致变? 128.试述纹状体的构成、分部和功能。

129.试述大脑皮质第I躯体运动区的位置、功能以及身体各部在此区的投影特点。 130.试述大脑皮质第I躯体感觉区的位置、功能以及身体各部在此区的投影特点。 131.边缘系统由哪些结构组成,有何功能?

132.试述内囊的位置、分部及通过各部的纤维束。 133.下列部位损伤后可能出现什么症状?为什么?

〔1〕右侧大脑半球前回上1/3和旁小叶前部。 〔2〕左侧颞上回后部〔22区〕 〔3〕左侧额下回后部〔44、45区〕 〔4〕右侧内囊后肢和膝

134.试述皮质核束的起源、行程和功能。

135.试述皮质脊髓束的纤维起源、行程和功能。

136.左侧皮质核束纤维受损伤,病人的面部有何表现?为什么?

137.一患者经检查,发现左视束受损,请用图示意其视野的改变。为什么?

138.一病人经检查,发现其视交叉右外侧部受压迫,用图示意其视野改变。为什么?

139.试述针刺大腿前部皮肤,其产生的痛觉如何传导大脑皮质?〔用可箭头示意回答〕投 射至大脑皮质的什么部位?

140.针刺食指皮肤,试述其产生的痛觉如何传至大脑皮质?〔可用箭头示意其径路〕投射 至何部位?

141.依据大脑皮质与新小脑的环路联系,分析小脑在随意运动中的调节作用。 142.简述血脑屏障的形态基础。 143.简述蛛网膜粒的位置和作用。 144.什么是脊髓供血的危险区?

145.写出颈内动脉在颅内的主要分支名称。 146.写出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

37

147.硬脑膜所形成的特殊结构有哪些? 148.简述硬膜外腔的特点。

149.写出供应内囊各部的动脉名称。 150.试述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151.试述通过海绵窦的重要结构及临床意义。

152.试述椎-基底动脉系的构成、分支及分布范围。

153.大脑中动脉栓塞后可致哪些脑区供血不足?并出现哪些机能障碍? 154.试述脑静脉的收集和回流。

155.试述颅内、外静脉的连通途径及临床意义。 156.大脑动脉环的组成及其意义。

一、单选题 1.B

2.C

3.E

4.A

5.B

6.D

38

7.D 54. D 8.B 55. D 9.E 56. E 10. C 57. B 11. B 58. D 12. C 59. C 13. C 60. E 14. C 61. B 15. E 62. E 16. C 63. B 17. B . D 18. C 65. E 19. D 66. B 20. B 67. D 21. E 68. E 22. B 69. E 23. D 70. B 24. C 71. E 25. E 72. D 26. B 73. C 27. D 74. C 28. E 75. D 29. D 76. A 30. D 77. D 31. C 78. C 32. D 79. D 33. D 80. B 34. D 81. E 35. B 82. B 36. E 83. D 37. B 84. C 38. B 85. D 39. C 86. C 40. E 87. E 41. D 88. A 42. A . D 43. D 90. B 44. B 91. E 45. C 92. E 46. E 93. D 47. D 94. B 48. D 95. A 49. B 96. E 50. B 97. D 51. B 98. C 52. C 99. C 53. D 100. C 101. D

148. D

102. A 149. B 103. C 150. D 104. A 151. C 105. B 152. C 106. B 153. E 107. D 154. C 108. D 155. E 109. B 156. C 110. C 157. E 111. D 158. B 112. E 159. A 113. D 160. D 114. B 161. D 115. B 162. C 116. C 163. E 117. C 1. C 118. C 165. C 119. D 166. C 120. B 167. B 121. B 168. D 122. E 169. A 123. E 170. D 124. B 171. D 125. C 172. C 126. D 173. E 127. D 174. C 128. C 175. E 129. A 176. C 130. B 177. D 131. B 178. B 132. C 179. B 133. C 180. D 134. A 181. D 135. C 182. B 136. D 183. B 137. B 184. D 138. B 185. E 139. C 186. D 140. A 187. E 141. E 188. E 142. B 1. B 143. D

190. E 144.D 191. E 145. E 192. A 146. C 193. D 147. E 194. B 195. D

242. B

196. C 243. D 197. A 244. C 198. B 245. D 199. D 246. E 200. C 247. D 201. A 248. B 202. E 249. C 203. D 250. E 204. B 251. C 205. C 252. C 206. A 253. B 207. C 254. C 208. A 255. C 209. D 256. C 210. B 257. D 211. D

258. A 212.C 259. D 213. E 260. D 214. C 261. D 215. D 262. A 216. E 263. A 217. E 2. E 218. A 265. B 219. C 266. C 220. C 267. B 221. E 268. D 222. A 269. C 223. D 270. E 224. B 271. B 225. D 272. A 226. E 273. E 227. E 274. A

228. D 275.B 229. E 276. B 230. E 277. A 231. A 278. E

232. C 279.B

233. E 234. E 235. E 236. C 237. A 238. C 239. B 240. E 241. E

39

二、多选题 1.ABD 49. ABCD 25. ACD 73. ACE 2.AD 50. BE 26. ACD 74. CE 3.BD 51. ABC 27. ADE 75. ABD 4.BD 52. BCDE 28. BCE 76. BDE 5.ACDE 53. ABE 29. CD 77. AE 6.ABDE 54. ABDE 30. ADE 78. AD

79. ABD 7.CDE 55. BC 31. BD

80. ACDE 8.BCD 56. CDE 32. BCDE

81. ABCDE 9.ACE 57. ABDE 33. CE

82. ABE 10. ABCE 58. BCE 34. ABCE

83. ADE 11. BDE 59. ABD 35. CD

84. BD 12. BCE 60. BC 36. AB

85. BE 13. ABCDE 61. AE 37. ABD

86. AD 14. ADE 62. CD 38. ABE

87. ACD 15. ABCDE 63. ACD 39. BE

88. BCD 16. ACDE . ABE 40. CE

. ADE 17. ACDE 65. ABD 41. ABCDE

90. AD 18. BC 66. BDE 42. BCE

91. CD 19. ACD 67. AD 43. BD

92. BC 20. AC 68. BDE 44. BE

45. AC 93. ACE 21. BCD 69. ACDE 46. ABE 94. ACDE 22. ABC 70. ABCDE 47. ACD 95. ADE 23. BC 71. ABCE 48. BCDE 24. BCDE 72. BDE

三、名词解释

1.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具有感应刺激和传导兴奋等功能,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单位,每一个神经元都包括有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

2.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发生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接触区域,大部分突触是化学突触;包括突触 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除外,还有一些是电突触。

3.在神经系统中,另一类不具传导神经冲动,它主要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保护、修复和形 成髓鞘等作用的细胞。

4.在神经系统的中枢部,灰质泛指神经元胞体及树突的集聚区域,如脊髓灰质。皮质是指配布 在脑表面的灰质,如大脑皮质,小脑皮质。

5.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位于中枢内的称神经核;位于周围部的称神经节。 6.神经纤维在周围部的聚合称神经。在中枢部,起止、行程和功能相似的神经纤维走行在一起 ,称纤维束。

7.在中枢部,白质是泛指神经纤维的集聚处,如脊髓白质;而分布在大脑和小脑皮质深面的白 质又称髓质。

40

8.在中枢部灰质、白质交界区,神经纤维纵横交织成网状,其间散有大小不等的神经元的胞体 ,称为网状结构。

9.脊神经的后根在椎间孔附近有椭圆形的膨大,称脊神经节。内含感觉神经元的胞体,属假单 极神经元。

10.第4腰神经前支的余部和第5腰神经前支合成腰骶干,向下加入骶丛。

11.是脊神经的粗大分支,含有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的肌和皮肤。 12.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纤维组成,主要分布于上肢的肌和皮肤。 13.脑神经中支配从腮弓衍化来的骨骼肌,如咀嚼肌、面肌、咽喉肌、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等 的纤维称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14.脑神经中分布于舌粘膜味蕾和嗅粘膜的纤维,称为特殊内脏感觉纤维。 15.脑神经中分布于前庭蜗器和视器的纤维,称为特殊躯体感觉纤维。

16.位于颞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经节压迹处,是三叉神经的躯体感觉神经元的胞体集中处。 17.为副交感神经节,位于下颌下腺和舌神经之间,有副交感根、交感根和感觉根;由节发出 分支,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支配腺体分泌。

18.从面神经出茎乳孔前发出,并加入舌神经。鼓索含有内脏感觉纤维,司舌前2/3味觉和含 副交感纤维,管理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活动。

19.发自迷走神经,右侧经锁骨下动脉返回,左侧绕主动脉弓返回,运动纤维支配除环甲肌以 外所有的喉肌,感觉纤维分布至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

20.植物性神经节又称内脏运动神经节,是内脏运动神经节节后神经元胞体集中的部位。

21.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包括有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心 肌、平滑肌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这些活动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故又称自主神经;又因为 它主要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新陈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所以自 主神经又称植物性神经。

22.交感神经是指低级中枢位于全部胸髓和腰髓1-3节段灰质侧角内的内脏运动神经,又称 植物性神经的胸腰部。其周围部由交感神经节、交感干,以及由节发出的分支和交感神经 丛组成。

23.副交感神经是指低级中枢位于脑干和骶髓的内脏运动神经,又称植物性神经的头骶部,其 周围部由副交感神经节和进出此节的神经纤维组成。

24.交感干神经节借交通支与相应的脊神经相连接。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连于T1-L3的脊神经 前支与相应椎旁节,由于节前纤维有髓鞘而发亮白色,故称为白交通支。而椎旁神经节发 出的节后纤维经交通支返回31对脊神经,由于节后纤维缺乏髓鞘而呈灰色,故由节后纤维 组成的交通支称灰交通支。

25.内脏运动神经从中枢到所支配的器官需经过两个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称之为节前神经 元,其胞体位于脑干内的副交感核和脊髓胸1-腰3的侧角细胞及骶2-4的中间外侧核。 26.内脏运动神经从中枢到所支配的器官,需经过两个神经元,第二个神经元元称为节后神经 元,其胞体位于周围部的内脏神经节内。

27.为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由交感神经的节后神经元构成〔多极神经元〕。

28.为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前方,腹主动脉脏支的根部的交感神经节称椎前节。包括有腹腔 神经节,主动脉肾节,肠系膜上神经节和肠系膜下神经节。

29.内脏运动神经从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需经过两个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干 和脊髓内,由它所发出的轴突称节前纤维〔或节前神经元所发出的轴突称节前纤维〕。

41

30.内脏运动神经元从中枢-所支配的器官需经过二个神经元,第二个神经元胞体位于周围部 的内脏神经元节内,由它所发出的轴突称为节后纤维〔或节后神经元所发出的轴突称节后 纤维〕。

31.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在分布于脏器的过程中,常互相交织在一起,共 同构成的神经丛称内脏神经丛。

32.心丛由颈交感节发出的心上、中、下神经及上5个胸交感节发出的心支和迷走神经的心 支组成,位于主动脉弓的前下方及后方,丛中有小的副交感神经节,迷走神经副交感节 前纤维在此换元。心丛分支随冠状动脉分支分布至心。

33.腹腔丛是最大的内脏神经丛,位于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周围。丛内有腹腔神经节和 主动脉肾神经节,它们接受内脏大、小神经的交感节前纤维在此换元,节后纤维与迷走神 经的腹腔支共同组成腹腔丛,丛的分支随动脉分支分布于肝、脾、胰、肾及结肠左曲以 上的消化管。

34.盆丛又称下腹下丛,主要由盆内脏神经和腰交感干的节后纤维组成,位于直肠两侧,丛 的分支随髂内动脉分支分布到盆腔各脏器。

35.为C5到T1节段的脊髓膨大处,是因神经细胞数量相对较多所致,该膨大与上肢发达相关。 36.为L2到S3节段的脊髓膨大处,是因神经细胞数量相对较多所致,与下肢发达相关。 37.脊髓的未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

38.腰、骶、尾部的前后根在通过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围绕终丝在椎管内间下行走一段长距离, 其间形成马尾。

39.在脊髓,紧贴灰质周围分布,是一层短距离的上、下行纤维,把脊髓内部各节段联系起来。 40.位于管周围,连接双侧的灰质,称灰质连合。

41.位于脊髓后索内,由同侧第四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组成,传导下肢的本体感 觉和精细触觉。

42.在脊髓管前方有纤维在此横越,称为白质前连合,为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二级越边 纤维。

43.在脑干菱形窝界沟上端的外侧,在新鲜标本上可见一黑蓝色小区域,其深部内含色素的细 胞团。

44.指中脑脚间窝的底。底上有大脑后动脉的支穿行。

45.在脑干中,脑神经核和其他一些边界明显的核团以及长距离纤维束以外的区域,有许多纤 维纵横交织,其间散布满大小不等的细胞体。

46.在中脑和间脑水平,紧靠上丘颅侧的数小群细胞。参与完成瞳孔对光反射。 47.中脑背面,包括成对的上、下丘。

48.属脑神经一般内脏运动核,位于迷走神经三角深面,管理胸、腹脏器的运动。

49.属脑神经特殊内脏运动核,位于延髓被盖部内,孤束核和下橄榄核之间,管理咽、喉肌的 运动。

50.在延髓内,孤束核的,管理味觉和一般内脏感觉;由7、9、10脑神经的神经纤维构成

〔属第一级神经元〕。

51.在动眼神经核的背内侧,属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管理眼球内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的运 动。

52.蜗神经前、后核发出纤维沿脑被盖部前缘横越至对侧,这些横行纤维称为斜方体 53.为来自对侧和同侧蜗神经核的上行纤维束,与传导听觉冲动有关。是听觉传导路的第二级

42

纤维。

54.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越至对边上行组成。传导头面部痛、温觉 和触觉。

55.为联系延髓和小脑的一个复合纤维束,主要由橄榄小脑束和脊髓小脑后束构成。 56.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呈弓形走向管的腹侧,在中线上左右交叉而形成,为传导 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的二级纤维的交叉,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冲动。 57.皮质脊髓束的大部分纤维在延髓锥体的下端,越至对侧而形成的交叉。

58.构成第四脑室底上半的外侧壁为左、右小脑上脚,两脚间夹有薄层的白质板,即为前髓帆, 参与构成第四脑室顶的前部。

59.位于第四脑室底正中沟与界沟之间,称为内侧隆起,以髓纹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在内侧 隆起上,髓纹以下可见两个小三角区:靠内上方的为舌丁神经三角,内隐舌下神经核;靠 外下方的称迷走神经三角,内隐迷走神经背核。在髓纹的上方,内侧隆起上有一圆形隆凸 ,为面神经丘,内隐展神经核。)

60.此系统包括向网状结构的感觉传入、自网状结构向间脑某些核团的上行投射以及从这些核 团向大脑皮质广泛的投射。其主要作用是保护皮质的意识水平。 61.为延髓、脑桥和小脑的交角处,前庭蜗神经和面神经位于此处。 62.由小脑体的蚓部和中间带共同组成,它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信息。

63.埋在小脑髓体内的灰质核团,是小脑向外发出传出纤维的部位,包括顶核、间位核与齿状 核。

.指绒球小结叶,在进化上出现最早,主要与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密切联系,也称前庭小 脑。

65.为位于小脑下面并靠近延髓〔位于蚓垂两旁〕的小脑半球比较膨出的部分。 66.在背侧丘脑内侧面,有一卵圆形的结构连接两侧丘脑,称为丘脑间粘合。

67.背侧丘脑内有一“丫”字形纤维板,称为内髓板,将背侧丘脑灰质分隔为三个主要的核 群。前核群在内髓板前部的分叉处的前方,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分别位于内髓板的内侧 和外侧。

68.穹窿是下丘脑最粗大的传人纤维束,起自海马,终于乳头体。并属于大脑半球髓质内连接 两半球皮质的连合系纤维。(穹窿起于海马,发出纤维弓形向上,贴在胼胝体的下面前行, 并互相靠近,其中一部分纤维越至对侧,称为穹窿连合。过了连合,仍以两束纤维并行向 前向下,深入下丘脑,止于乳头体核。)

69.为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物质进入垂体前叶的渠道,它由漏斗上部的一级毛细血管丛-垂体 门静脉-垂体前叶二级毛细血管(血窦)组成。 70.位于第三脑室顶周围,包括丘脑髓纹、缰三角、松果体。

71.在大脑半球内侧面,隔区、扣带回和海马旁回等围绕胼胝体几成一环,加上被挤到侧脑室 下角的海马和齿状回,共同组成边缘叶。 72.由位于颞叶的海马和齿状回构成。

73.包括尾状核和豆状核。因尾状核头部与豆状核之间借灰质条索相连,外观呈条纹状,故两 者称纹状体。

74.指苍白球,因其在种系发生上出现较早。

75.包括尾状核和豆状核的壳,因其在种系发生上出现较晚。

76.在大脑皮质中,除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中枢外,其余广泛的脑区称为联络区,此区不局限

43

于某种功能,而是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完成更高级的神经精神活动。 77.在端脑底部的白质中的灰质核团,它包括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核。 78.又称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该区损伤产生运动性失语症。 79.位于嗅三角与视束之间的区域,有许多细小血管由此穿入脑实质。

80.为强大的白质纤维板,连接两侧大脑半球广泛区域的相应部位。分为嘴、膝、体、压四部。 81.是大脑半球内由上、下行纤维束组成的宽厚的白质纤维板构成。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 豆状核之间。

82.是指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效应器的神经体系,由上、下运动神经元组成。

83.在运动传导路中,为自大脑皮质(运动区)至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的传出神经元链锁, 包括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的锥体细胞及其发出的轴突组成的 下行锥体束。ٛٛ

84.在运动传导路中,为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它们的轴突分别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 的躯体运动纤维。

85.核上瘫是指损伤发生在脑神经核以上节段,如一侧上运动神经元包括皮质核束或其起始区 锥体细胞受损,可产生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和对侧舌肌瘫痪,表现为对侧鼻唇沟变浅或消 失、口角低垂、嘴歪向病灶侧、流口水、不能作鼓颊、露齿和吹哨等动作;伸舌时舌尖偏 向病灶对侧。

86.核下瘫是指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脑神经运动核及其轴突组成的脑神经运动纤维损伤引起的 瘫痪。面神经核下瘫的特点是损伤同侧所有面肌瘫痪,表现为额横纹消失、眼不能闭、口 角下垂、鼻唇沟消失等,舌下神经核下瘫的特点是病灶侧全部舌肌瘫痪,表现为伸舌时 ,舌尖偏向病灶侧。

87.由背侧丘脑的腹后核,发出的纤维称丘脑上辐射,终于大脑皮质的躯体感觉中枢。 88.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统称为锥体外系,在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其主 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的运动,维持体态姿势等。锥体系与锥体外系两者不可截然 分割,功能是协调一致的,锥体外系结构较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 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 构等,通过复杂的环路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确保锥体系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

.在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有一间隙,称为硬膜外隙,腔内呈负压,内含脊神经根和 静脉丛等结构,为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阻滞麻醉的部位。

90.海绵窦属硬脑膜窦,它位于颅中窝蝶骨体的两侧,窦的腔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外 侧壁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海绵窦可借眼静脉与面静脉交通 ,故面部感染可经此途径蔓延至颅内。

91.为蛛网膜下腔在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扩大处,内充满脑脊液,含马尾。

92.脑蛛网膜在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的两侧,形成许多颗粒状突起,突入窦内,称蛛 网膜粒,脑脊液经此结构渗人窦内,回归静脉。

93.在脑室的某些部位,软脑膜及其上的血管与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其中有些部 位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为产生脑脊 液的结构。

94.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位于脑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的周围,由前交通动脉,两 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未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相互 吻合而成,在调节脑局部血流量和损伤后血供代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44

四、填空题

1.颈丛;前斜角肌;锁骨下动、静脉;肺根

2.混合;膈;胸膜、心包、膈部腹膜;肝、胆囊及肝外胆道 3.C5-8前支;T1前支的一部分;锁骨下动脉;斜角肌;锁骨上窝;腋窝 4.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 5.胸长神经;胸背神经;腋神经

6.臂丛外侧束;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前臂外侧的皮肤 7.T4;T6;T8;T12

8.髂腹下;髂腹股沟;腹股沟管皮下环上方;皮下环 9.股神经;闭孔神经;股四头肌;缝匠肌;内收 10.L4(一部分)、L5、S1-5、C0的前支;臀上神经;臀下神经;阴部神经;坐骨神经 11.骶;梨状肌下孔;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腘窝上角;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12.骶丛;梨状肌下孔;坐骨棘;坐骨小孔;肛门外括约肌;会阴诸肌;肛门;外生殖器 13.臀下神经;坐骨神经;胫神经;腓浅神经 14.嗅粘膜;筛孔;端脑

15.视网膜;视神经管;间脑

16.躯体运动纤维;副交感纤维(内脏运动纤维);睫状神经节;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17.上睑下垂;瞳孔斜向外下方;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瞳孔散大 18.展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 19.展神经;滑车神经;动眼神经 20.混和;一般躯体感觉;(支配咀嚼肌的运动)特殊内脏运动;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运动核 21.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眶上裂;圆孔;卵圆孔 22.眶上切迹;眶下孔;颏孔;眶上神经;眶下神经;颏神经 23.下颌下腺;舌下腺;口鼻腔粘膜腺;泪腺 24.健(对);患(同) 25.内耳道底;;前庭神经节;耳蜗蜗轴内;蜗(螺旋)神经节 26.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27.颈静脉孔;上神经节;下神经节;下神经节 28.迷走神经;喉的环甲肌;声门裂以上的 29.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纤维);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咽喉肌的运 动纤维);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30.胃前壁;肝;腹腔支;腹腔;结肠左曲 31.运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健侧(对);患侧(同) 32.舌下神经管;舌内肌和舌外肌;颏舌肌;患(同);茎突舌肌;健(对) 33.自主神经;植物性神经;心肌;平滑肌;腺体的分泌 34.节前神经元;节前纤维;节后神经元;节后纤维

35.脊髓全部胸节和腰髓1-3节的侧角;椎旁神经节(交感干神经节) ; 椎前神经节 36.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 37.颈下神经节;颈胸神经节;星状神经节

45

38.内脏大;内脏小;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

39.脑干内的一般内脏运动性核团;骶髓2-4节的骶副交感核;睫状神经节;翼腭神经节; 下颌下神经节;耳神经节;器官旁节或壁内节

40.睫状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翼腭神经节;耳神经节

41.脊髓胸1-胸5节段的侧角细胞;脊髓胸5-12节段的侧角细胞;脊髓腰1-腰3节段侧角细 胞

42.动眼神经副核;上泌延核;下泌延核;迷走神经背核

43.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内脏感觉神经;心丛;腹腔丛;下腹下丛(盆丛) 44.椎管内;枕骨大孔;第一腰椎下缘;脊髓圆锥;终丝 45.31节;8节;12节;5节;5节;1节 46.前外侧沟;躯体运动(骨骼肌随意运动);内脏运动(交感节前) 47.α运动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梭外肌纤维;梭内肌纤维 48.脊髓全长;颈肌;躯干肌;颈膨大;腰骶膨大;上、下肢肌(四肢肌) 49.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 50.白质前连合;脊髓丘脑束;皮质脊髓前束 51.全长;内脏感觉

52.胸1;腰3;颈8至腰2节段;骶髓2-4节

53.十;后角边缘核;胶状质;胸核;中间外侧核;IX;管周围的灰质 54.后索内侧半;T4以上后索外侧半;同侧本体感觉;同侧精细触觉 55.中脑;脑桥;延髓

56.延髓脑桥沟;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髓纹 57.锥体;皮质脊髓束(锥体束);橄榄;下橄榄核 58.舌下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59.面神经丘;展神经;听结节;蜗神经后核;舌下神经;迷走神经背核 60.运动;感觉;4 ;7

61.三叉神经感觉根;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三叉神经脊束核 62.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

63.疑核;迷走神经运动背柱;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特殊内脏运动柱;一般内脏运动柱; 内脏感觉柱;一般躯体感觉柱 .孤束核;味觉(特殊内脏感觉);一般内脏感觉;六 65.舌咽;迷走;副;咽喉肌

66.交叉;锥体;丘系;橄榄;第四脑室

67.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 68.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 69.菱形窝;前庭区;前庭神经核;听结节;蜗神经后核 70.舌下神经核;面神经核的下部 71.斜方体;被盖部;基底部

72.中脑被盖;大脑脚底;锥体束;皮质脑桥束 73.面神经;上泌涎;孤束

74.下泌涎;疑核;孤束;三叉神经脊束 75.延髓橄榄;大脑皮质;红核;脊髓

46

76.延髓;小脑;脊髓小脑后束;橄榄小脑束 77.分子;梨状细胞;颗粒

78.齿状核;球状核;栓状核;顶核 79.齿状核;上;丘脑腹外核;运动 80.前庭神经核;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运动神经元;身体的平衡 81.颅后窝;小脑下脚;小脑中脚;小脑上脚

82.第三脑室;终板;背侧丘脑;下丘脑;脉络组织和脉络丛 83.腹前核;腹中间(腹外侧)核;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 84.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 85.视交叉;终板;乳头体;丘脑下沟

86.视上核;室旁核;结节核;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 87.角回;缘上回;颞横回 88.嗅束;嗅球;嗅神经

.基底核;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体 90.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边缘叶 91.胼胝体;前连合;穹窿连合 92.钩束;下纵束;上纵束

93.豆状核与尾状核头部;豆状核与背侧丘脑;前、后脚汇合处 94.侧脑室;部;前角;后角;下角

95.尾状核;壳核;舞蹈病;苍白球;巴金森氏综合征(震颤麻痹) 96.大脑皮质;黑质;苍白球;黑质

97.大脑皮质第I躯体运动区中、上部;后脚;大脑脚底的中3/5;基底部;锥体的深方;锥 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

98.锥体外;腹前核;腹后外侧核;第I躯体运动 99.平衡;位置;本体;视

100.脊神经节;薄束核,楔束核;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101.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后脚;后回中、上部和旁小叶后部 ;前回中、 上部

102.大脑皮质;意识性感觉;意识性本体感觉;小脑;意识性感觉 103.脑神经运动核;脊髓前角运动细胞;脑神经;脊神经 104.前回及旁小叶前部;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 105.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大脉前动脉;大脉中动脉 106.眼静脉;大脑中静脉;岩上窦;岩下窦;横窦 107.室管膜上皮;软脑膜;胶质细胞突起

108.左、右室间孔;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 109.硬膜;蛛网膜;软膜 110.海绵窦内段;前床突上段

111.髓质;基底核;内囊;脑室脉络丛;大脑大静脉 112.硬膜外腔;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小脑延髓池 113.颈内动脉;椎动脉;椎动脉;节段性

47

五、问答题

1.(1)分部: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 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

(2)组织成分:神经系统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组成,此外尚有血管、结缔组织被膜等成分。

2.(1)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就是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活动中,对各种内、 外环境的变化(刺激)所作出的适宜反应。

(2)形态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a.感受器b.感觉神经(传入神经)c.中枢部 d.运动神经(传出神经)e.效应器五个部分。

3.神经元可依据其形态和功能的不同进行分类。 分类:(1)依据形态的不同可分三类:①假单极神经元,从胞体发出一个突起,随即分 为两个突起,周围突分布至感受器:中枢突进入脑或脊髓。②双极神经元, 胞体呈梭形,其两端各发出一个突起,分别称为周围突和中枢突。③多极神 经元,具有多个树突和一个轴突。

(2)依据神经元的功能也可将神经元分为三类:①感觉神经元,将内,外环境中 各种刺激传向中枢部。②运动神经元,将冲动自中枢部传向周围部,支配骨 骼肌、心肌、平滑肌和腺体。③联络神经元,在中枢内,存在于感觉和运动 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又称中间神经元。

相应关系:假单极和双极神经元属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为多极神经元。

4.〔1〕纤维成分:感觉神经纤维-躯体感觉纤维 -内脏感觉纤维 运动神经纤维-躯体运动纤维 -内脏运动纤维 〔2〕分支:前支、后支、脊膜返支和灰、白交通支

5.(1)构成:由第1-4颈神经的前支构成。

(2)位置: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面,中斜角肌的前方。 (3)分支:1)皮支——枕小神经 耳大神 颈横神经 锁骨上神经 2)肌支——颈袢 3)混合支——膈神经

6.(1)行程:起自颈丛-前斜角肌表面-锁骨下动、静脉间经胸廓上口-胸腔-肺根前方- 纵隔胸膜与心包间-膈肌 (2)分布:运动纤维——膈肌

感觉纤维——胸膜、心包、膈下腹膜、肝、胆囊、胆总管等

48

7.(1)位置:臂丛的三束经锁骨中点稍外侧的后方进入腋窝,分别从内、外、后三成包围腋 动脉。

(2)分支:内侧束的主要分支为尺神经和正中神经的内侧头 外侧束的分支为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的外侧头 后束的主要分支为桡神经和腋神经。 8.(1)损伤:腋神经

(2)原因:腋神经是臂丛后束的分支,穿四边孔,在三角肌后缘中点,紧靠肱骨外科颈后 面走行

(3)损伤后主要表现:肩关节外展障碍,三角肌感觉障碍,长期肩部因三角肌萎缩而失去 正常弧形隆起成“方形肩”。 9.(1)损伤:桡神经

(2)症状:主要运动障碍是前臂伸肌瘫痪,抬前臂时垂腕 主要感觉障碍在第1、2掌骨间隙背面皮肤最明显

49

50

10.(1)行程:臂丛后束-肱动脉后方-肱骨桡神经沟〔与肱深动脉伴行〕走向外下-肱骨外 上髁前方-肱桡肌深面分浅、深两支,深支穿旋后面-绕桡骨颈-前臂后面深、 浅二层肌间下行,浅支肱桡肌深面下行-前臂下1/3转向手背。 (2)支配:肱三头肌、肱桡肌、桡侧腕长、短伸肌、旋后肌、尺侧腕伸肌、全部伸指肌 手背外侧半及外侧2.5或3.5指近侧皮肤 (3)损伤后可能出现:1)不能伸腕关节和掌指关节,垂腕 2)皮支分布区感觉障

11.(1)行程:臂丛内、外侧束的内、外侧头合成-肱动脉外侧下行-肱动脉前方或后方-肱 动脉内侧-穿旋前圆肌—前臂指浅、深屈肌间-腕管-手掌。 (2)支配:前臂前内侧肌群〔除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 鱼际肌群(除拇收肌),第1、2蚓状肌

皮支分布:手掌面桡侧半,桡侧三个半指的掌面及中节和远节手指背面的皮肤 (3)损伤出现症状:1)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减弱

2)拇指不能对掌运动,鱼际较平坦,手掌呈“猿手” 3)握拳时,拇、中、食指多呈半屈状态 4)皮肤分布区感觉障碍

12.(1)行程:尺神经由臂丛内侧束发出-肱骨内上髁后方的尺神经沟-前臂的尺侧腕屈肌深 面-与尺动脉伴行-腕屈肌支持带浅面入手掌

(2)支配: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小鱼际肌、第3、4蚓状肌、骨间肌、拇收肌, 手背尺侧部和尺侧二个半指皮肤,手掌尺侧部和尺侧一个半指皮肤 (3)损伤出现症状:1)屈腕动作减弱 2)无名指和小指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

3)食、中、无名和小指不能作收、展,手指不能夹紧纸片 4)皮支分布区感觉障碍

13.〔1〕手背尺侧半和小指、环指及中指尺侧半背面的皮肤由尺神经支配。

〔2〕手背桡侧半和桡侧两个手指近节背面的皮肤由桡由神经支配,远侧手指背面的皮肤由 正中神经支配。

14.〔1〕大鱼际肌萎缩,手掌呈“猿手”; 〔2〕拇指不能作对掌运动;

〔3〕掌心、鱼际、桡侧三个半指掌面及其远节手指背面的皮肤感觉障碍。

15.T2相当于胸骨角平面 T4相当于乳头平面 T6相当于剑突平面 T8相当于肋弓平面 T10相当于脐平面

16.(1)构成:由第12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及第1-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一部分组

51

成。

(2)位置:位于腰大肌深面。

17.(1)来源:腰丛

〔2〕行程:腰大肌内侧缘穿出-穿闭膜管出盆-经短收肌前面进入股部内收肌群 〔3〕分布:支配大腿内收肌群及股内侧面的皮肤感受 18.(1)损伤:腓总神经。

腓总神经在腘窝上角由坐骨神经分出,绕过腓骨颈的外侧

(2)主要表现:足下垂,不能背屈和外翻,不能伸趾,小腿下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消失。 19.(1)臀下神经:支配臀大肌

(2)阴部神经:支配肛门外括约肌和会阴诸肌

(3)坐骨神经:在掴窝上角又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1)坐骨神经主干支配大腿后群肌 2)胫神经支配小腿后群肌

3)腓总神经支配小腿前群肌和外侧群肌

20.(1)行程:全身最粗大的神经,从梨状肌下孔出骨盆-臀大肌深面-股后部沿大腿中浅下 行-腘窝上角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2)体表投影:自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的中点到股骨内、外侧髁之间中点的连线上2/3 段。

21.动眼神经-经眶上裂出颅 滑车神经-经眶上裂出颅 展神经-经眶上裂出颅 副神经-经颈静脉孔出颅 舌下神经-经舌下神经管出颅

22.含纤维成分及分布:

〔1〕躯体运动纤维-分布于上直肌、上睑提肌、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 〔2〕内脏运动纤维-分布于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

23.(1)行程:上颌神经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进入海绵窦外侧壁,以圆孔出颅进入翼腭窝, 再经眶下裂入眶,经眶下孔出眶,改名为眶下神经。

(2)分布:硬脑膜、眼裂与口裂间的皮肤、上颌牙龈、口腔和鼻腔粘膜感觉。 24.(1)眼神经-上睑、额部、鼻背皮肤的感觉

(2)上颌神经-眼裂与口裂之间皮肤〔下睑、上唇、鼻翼的皮肤〕的感觉 (3)下颌神经-耳颞区和口裂以下皮肤感觉 25.(1)耳颞神经:颞部皮肤、腮腺 (2)颊神经:颊部粘膜 (3)舌神经:口腔底及舌前2/3粘膜 感觉

(4)下牙槽神经:下颌牙龈及牙、颏部及下唇皮肤和粘膜及下颌舌骨肌、二腹肌前腹 (5)咀嚼肌神经:四块咀嚼肌(颞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

52

26.〔1〕伤侧面部皮肤、口、鼻腔粘膜感觉丧失; 〔2〕伤侧眼角膜反射消失;

〔3〕伤侧咀嚼肌瘫痪、萎缩,收缩时,下颌偏向患侧。

27.(1)视神经:传导视觉 (2)三叉神经的眼神经:管理眼球的一般感觉 (3)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支配眼外肌运动 (4)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体肌 (5)交感纤维:支配瞳孔开大肌

28.(1)面神经-支配表情肌 (2)下颌神经-支配咀嚼肌 (3)三叉神经-面部皮肤感觉 29.(1)窦内有展神经经过

(2)窦外侧壁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和上颌神经

30.(1)三叉神经 (2)面神经 (3)舌咽神经 (4)迷走神经

53

54

31.(1)伤侧额纹消失,不能闭眼,鼻唇沟变平坦 (2)笑时口角偏向健侧,不能鼓腮 (3)角膜反射消失〔伤侧〕 (4)伤侧舌前部味觉丧失 (5)伤侧泌泪障碍、角膜干燥 (6)耳鸣

32.(1)伤侧额纹消失 、不能闭眼〔伤侧〕、伤侧鼻唇沟变平 (2)口角偏向健侧、不能鼓腮 (3)角膜反射消失(伤侧)

33.〔1〕舌下神经支配舌内、外肌的运动 〔2〕面神经支配舌前2/3的味觉 〔3〕舌咽神经支配舌后1/3味觉和一般感觉 〔4〕三叉神经的舌神经支配舌前2/3的一般感觉

34.(1)主要纤维成分: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纤维)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2)主要分支的分布:1)喉上神经:外支-环甲肌,内支-声门裂以上喉粘膜、会厌、 舌根等。

2)喉返神经:除环甲肌外的所的喉肌,感觉纤维分布至声门裂以 下的喉粘膜 3)心支:加入心丛分布胸腔脏器 4)胃前支:胃前壁、幽门部前壁

5)胃后支:胃、幽门管后壁

6)肝支:肝、胆

7)腹腔支:腹腔丛,分布于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道

35.〔1〕来源:左、右喉返神经发自迷走神经。

〔2〕走行:左、右喉返神经分别绕主动脉弓,右锁骨下动脉返回颈部,行于气管与食管之 间的沟内。

〔3〕分布:运动纤维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喉肌 感觉纤维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

36.(1)喉内肌群受迷走神经的喉返神经支配

(2)环甲肌〔喉外肌〕受迷走神经的喉上神经〔喉外支〕支配。

37.〔1〕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 〔2〕膝神经节-面神经;

55

〔3〕上神经节-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4〕下神经节-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5〕前庭神经节、螺旋神经节-前庭蜗神经。

38.交感神经元兴奋时:

〔1〕使支气管的平滑肌松弛,支气管扩张,抑制支气管腺体的分泌, 〔2〕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加强,冠状A扩张, 〔3)使瞳孔开大

39.〔1〕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至躯干、四肢的血管、汗腺和坚毛肌; 〔2〕攀附在动脉外膜外形成神经丛,随动脉分支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 〔3〕由交感神经节直接发支分布到所支配的脏器。

40.〔1〕终止于相应的椎旁节

〔2〕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然后终止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节 〔3〕穿经椎旁节,终止于椎前节

41.(1)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1-腰3节段的灰质侧柱的中间外侧核

(2)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内脏运动核〕和脊髓骶部第2-4节 段灰质的骶副交感核

42.支配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盆腔脏器和下肢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

43.支配腹腔肝、脾、肾等实质性器官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

44.分布于头、颈、胸腔脏器和上肢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

45.〔1〕使支气管缩小,促进腺体分泌 〔2〕使心跳减慢,心收缩力减弱 〔3〕使瞳孔缩小

46.盆腔脏器的副交感节前纤维来源于骶2-4脊髓的骶副交感核,经第2-4骶神经-盆内脏 神经-盆丛,随盆丛分支分布到盆部脏器附近或脏器壁内的副交感神经节交换神经元,节 后纤维支配盆腔脏。

47.起源于颈上、中、下节和1-5胸交感干神经节,经颈上、中、下支和胸心神经〔支〕-心 丛-心脏。

48.(1)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2)躯体运动神经只有一种纤维成分,内脏运动神经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两种纤维成分。 (3)躯体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效应器只有一个神经元,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效应 器有二个神经元

(4)躯体运动神经一般受意志的控制,内脏运动神经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志的控制。

56

(5)躯体运动神经以神经干的形式分布,内脏运动神经的节后纤维常攀附于脏器或血管形 成神经丛,由丛再分支到效应器。

49.心丛:-心浅丛:位于主动脉弓下方 -心深丛:位于主动脉弓和气管杈之间 肺丛:位于肺根的前、后。 腹腔丛:位于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周围。 腹主动脉丛:沿腹主动脉表面下延。

腹下丛:-上腹下丛:位于左、右髂总动脉之间,第5腰椎体前面 -下腹下丛〔盆丛〕:位于直肠两侧

50.节后纤维起源于腰、骶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灰交通支-腰、骶脊神经-下肢皮肤血管、 汗腺、坚毛肌等。

51.上肢皮肤、血管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起源于颈中、下节,节后纤维-灰交通支-C5-8脊神 经-上肢血管、汗腺、坚毛肌

52.头部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来源于颈上神经节,节后纤维在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处形成颈 内、外动脉丛,伴随动脉的分支至头面部的腺体〔如泪腺、唾液腺、口腔和鼻腔粘膜内腺 体〕,立毛肌、血管、瞳孔开大肌等。

53.(1)交感神经在周围的分布范围较广,除至头颈部、胸、腹腔脏器外,还扁及全身的血管、 腺体、坚毛肌等。

(2)副交感神经的分布则不如交感神经广泛,一般认为大部分血管、汗腺、坚毛肌、肾上 腺髓质均无副交感神经支配。

54.(1)起始细胞位于对侧脊髓灰质的I和V、VI层内

(2)纤维在白质前连合越边后在上一节对侧,白质前外侧索上行 (3)传导对侧痛、温及粗触觉。

55.(1)位置:薄束在胸4节段以下占据全部后索,在胸4节段以上则居后索的内侧部。 (2)构成:薄束由同侧胸4节段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构成。 (3)功能:传导同侧下肢的深感觉及精细触压觉。

56.(1)位置:楔束位于胸4节段以上后索的外侧部。 (2)构成:由同侧胸4节段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构成。 (3)功能:传导同侧上肢的深感觉和精细触压觉。

57.(1)表现:出现双侧上肢浅感觉消失,

(2)原因:因颈膨大是发出臂丛神经的部位,损伤双侧组成脊髓丘脑束的越边纤维。

57

58.(1)右上肢软瘫〔颈膨大前角〕 (2)右下肢硬瘫〔皮质脊髓侧束〕

59.颈膨大,发出支配上肢的脊神经。 腰膨大,发出支配下肢的脊神经。

60.因为成人脊髓下端在第一腰椎体下缘处已续为无神经组织的终丝及马尾,故在第4、5腰椎 棘突间穿刺,不致损伤脊髓。

61.(1)上颈髓C1-4与同序数椎骨相对应

(2)下颈髓C5-8和上胸髓T1-4与序数椎骨上一节椎体平对 (3)中胸部的脊髓与同序数椎骨上两节椎体平对 (4)下胸部的脊髓与同序数椎骨上三节椎体平对 (5)腰髓约平第11、12胸椎 (6)骶髓和尾髓约平第1腰椎

62.要点:〔1〕病变部位在T6脊髓〔痛温觉传导上升1节〕 〔2〕手术部位在T4椎板〔椎骨与脊髓对应关节〕

63.(1)伤侧受损平面以下肢体硬瘫〔皮质脊髓侧束〕

(2)伤侧受损伤平面以下部位有位置觉、振动觉和精细触觉等深感觉消失〔后索受损〕 (3)对侧受损平面以下痛、温觉丧失〔脊髓丘脑束〕

.(1)可损伤腰髓〔平对T11-12范围〕

(2)当腰髓完全断裂时,则表现为伤面以下〔下肢〕全部感觉和随意运动丧失〔硬瘫〕。

65.(1)纤维联系:接受大脑皮质、脊髓和红核等处的纤维;发纤维以小脑下脚到对侧小脑。 (2)功能:是大脑皮质、红核与小脑之间的中继站,与运动有关。

66.(1)位置:位于脑干中线两侧,第四脑室底深方。 (2)组成的纤维:1〕同侧和对侧的前庭核发出的纤维 2〕眼外肌运动核的核间联络纤维

67.(1)位置:分别位于延髓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深方。 (2)功能:与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冲动有关。

68.位于脑桥被盖部的前缘,主要由蜗神经前核和后核发出的纤维交叉组成。

69.(1)起始:起自大脑皮质的躯体运动区 (2)分部:分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58

70.(1)起止:起自前庭神经核,止于同侧脊髓灰质VII、VIII层, (2)功能:对伸肌张力有重要的易化影响

71.(1)纤维组成:两侧蜗神经前、后核,以及同侧上橄榄核发出的纤维。 (2)功能:传导两侧听觉冲动,以对侧为主。

72.〔1〕延髓部起自疑核,纤维进入迷走神经,支配咽喉肌。

〔2〕脊髓部起自副神经核,纤维形成副神经脊髓根,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73.〔1〕位于脑干中缝

〔2〕由不同的核团组成连续的细胞柱,神经元产生5-羟胺并作为神经元的递质。

74.〔1〕位于整个中脑的脚底和被盖之间, 〔2〕神经元胞体合成多巴胺, 〔3〕是调节运动的重要中继核。 75.自内向外有额桥束(占内1/5)、锥体束(占中3/5和顶枕颞桥束(占外1/5)的下行纤维 组成。

76.〔1〕纤维联系:接受视束纤维,以及来自下丘、脊髓和一系列不同脑部来的纤维。传出纤 维主要到脊髓和脑干的一些核团。

〔2〕功能:其功能是对视觉信息进行分析,并对视觉同其他信息进行整合,并引起眼、头 和身体对视觉刺激作相应的运动反应。

77.〔1〕纤维联系:接受外侧丘系的纤维,发出纤维到内侧膝状体和上丘。

〔2〕功能:参与听觉信息的传递,以及完成由声音引起的转头和眼球运动的反射活动。 78.〔1〕接受内耳听和平衡感受器的初级感觉纤维。 〔2〕由蜗神经核和前庭神经核组成。

79.〔1〕接受头面部皮肤与口、鼻腔粘膜的初级感觉纤维 〔2〕由三叉神经脊髓束核、脑桥核和中脑核构成 80.〔1〕接受味觉的初级感觉纤维 〔2〕由孤束核头部组成 81.〔1〕接受脏器和心血管的初级感觉纤维 〔2〕由孤束核尾部组成

82.〔1〕支配由腮弓衍化的骨骼肌,即咀嚼肌、表情肌、咽喉肌等。 〔2〕由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和副神经核组成

83.〔1〕支配内脏的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等。

〔2〕由缩瞳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和迷走神经背核组成。

84.〔1〕支配自肌节衍化的骨骼肌,即舌肌和眼球外肌

〔2〕由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组成。 85.〔1〕位于延髓上部的网状结构中, 〔2〕发纤维加入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 ,

〔3〕通过这三对脑神经支配软腭、咽、喉和食管上段的骨骼肌、与发音语言和吞咽有关。

59

86.〔1〕右动眼神经元受损

右眼球处于外下斜位,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2〕右皮质核束受损 中枢性面瘫:口角偏向右侧 中枢性舌瘫:舌伸向左侧 〔3〕右皮质脊髓束受损 左侧肢体硬瘫

87.〔1〕损伤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吞咽和讲话困难,腭垂偏向右侧 〔2〕损伤三叉神经脊束和核:右侧头面温痛觉消失 〔3〕损伤脊髓丘脑束:左侧肢体温痛觉消失

〔4〕损伤脊髓小脑前、后束:闭眼站立,易向同侧倾跌,同侧肢体共济失调

88.〔1〕损伤锥体束:左侧肢痉挛性瘫痪,左侧舌肌瘫痪〔中枢性舌瘫〕,伸舌时偏向左侧 〔2〕损伤外展神经:同侧眼球内斜视

.〔1〕损伤锥体束:出现右侧上、下肢痉挛性瘫痪。 〔2〕损伤舌下神经根:出现左侧舌下神经核下瘫。

〔3〕损伤内侧丘系:出现右侧躯干、四肢本体感觉和精触觉丧失

90.左侧周围性面瘫〔面神经根绕行展神经核处〕 左眼内斜视〔展神经核〕

91.〔1〕躯体运动核:支配自肌节演发的骨骼肌〔舌肌、眼球外肌〕

〔2〕特殊内脏运动核:支配由腮弓演发的骨骼肌〔咽喉肌、面肌、咀嚼肌〕 〔3〕一般内脏运动核:支配平滑肌、心肌、腺体 〔4〕一般内脏感觉核:接受脏器和心血管的感觉 〔5〕特殊内脏感觉核:接受味觉

〔6〕一般躯体感觉核:接受头面部皮肤、口鼻腔粘膜的感觉 〔7〕特殊躯体感觉核:接受内耳听和平衡的感觉

92.〔1〕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面神经核,支配表情肌〔另有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镫 骨肌)。

〔2〕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发自上泌涎核,控制泪腺,颌下腺,舌下腺分泌活动。 〔3〕特殊内脏感觉纤维,终于孤束核,传导舌前2/3的味觉。

93.〔1〕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管理舌前2/3粘膜一般感觉,与三叉神经和三叉神经感觉核〔脑 桥核、脊束核〕有关

〔2〕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管理舌后1/3粘膜一般感觉与舌咽神经和孤束核有关

〔3〕特殊内脏感觉纤维,管理舌前2/3味觉,与面神经与孤束核有关,管理舌后1/3味觉,

60

与舌咽神经孤束核有关

〔4)躯体运动纤维,管理舌肌运动,与舌下神经和舌下神经核有关

94.〔1〕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疑核,支配茎突咽肌 〔2〕副交感纤维,起于下泌涎核,管理腮腺分泌。

〔3〕一般内脏感觉纤维,止于孤束核,传导咽、舌后1/3,咽鼓管、鼓室等处粘膜感觉。 〔4〕特殊内脏感觉纤维,止于孤束核,管理舌后1/3味觉

95.面神经核上瘫出现病变对侧眼裂以下面肌瘫痪,而眼裂以上面肌不受影响,核下瘫痪则出 现病变同侧眼裂上、下面肌均瘫痪;

这是因为支配眼裂以下面肌的面神经核细胞群仅接受对侧皮质核束支配,而支配眼裂以上 面肌的面神经核细胞群受双侧皮质核束管理。

96.〔1〕副交感纤维,起于迷走神经背核,分布于颈、胸和腹部多数脏器,控制平滑肌、心肌 和腺体的活动

〔2〕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终于孤束核,传导颈、胸、腹脏器的感觉。 〔3〕一般躯体感觉纤维,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传导耳廓,外耳道皮肤感觉。 〔4〕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疑核,支配咽喉肌运动

97.〔1〕起止:起自对侧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2〕位置:在延髓位于中线两侧,锥体的后方,在脑桥位于被盖腹侧与基底部相邻;在中 脑居被盖外侧。

〔3〕功能:传递来自对侧躯干和四肢的精细触觉、本体觉和震动觉。

98.〔1〕网状结构神经元的树突分支多而长,它可以接收和加工从很多方面来的传入信息; 〔2〕其传出联系可直接或间接地达到中枢神经系统各个部位;

〔3〕功能是多方面的,涉及觉醒睡眠的周期、脑和脊髓的运动控制以及各种内脏活动的调 节。

99.原小脑维持身体的平衡, 旧小脑控制运动中的肌肉的张力和协调, 新小脑影响运动的起始、计划和协调。

100.(1)上脚:脊髓小脑前束、齿状核到红核和丘脑的纤维 (2)中脚:脑桥小脑纤维

(3)下脚:脊髓小脑后束、橄榄小脑束、前庭小脑束、前庭神经小脑束、小脑前庭纤维 101.(1)纤维联系:前庭神经节、前庭神经核-发来的纤维-传入下脚-前庭小脑-传出- 前庭核-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脊髓运动神经元 (2)功能:维持身体的平衡

102.(1)前庭小脑:接受来自同侧前庭神经节和前庭神经核的纤维,传出纤维到同侧前庭核,

通过前庭脊髓束和内侧纵束,影响运动神经元,以维持身体平衡;

61

(2)脊髓小脑:接受脊髓小脑束的纤维,传出纤维经顶核和中间核离开小脑,

顶核发纤维:-前庭神经核-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前角运动神经元, -网状结构-网状脊髓束-前角运动神经元 中间核发纤维:-红核-红核脊髓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丘脑腹外侧核-大脑皮质-皮质脊髓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功能:控制运动中的肌肉的张力和协调。

(3)新小脑:接受脑桥核的纤维,传出纤维经齿状核-对侧丘脑腹外侧核-大脑皮质运 动区

功能:影响运动的起始、计划和协调

103.分为:上丘脑 (背侧)丘脑 后丘脑 底丘脑 下丘脑五部分

104.(1)神经内分泌中心,皮质下植物性中枢对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内分泌活动进 行广泛调节, (2)是生物钟(昼夜节律)的起搏点,

(3)与边缘系统有密切联系,参与情绪行为反应。 105.乳头丘脑束,乳头被盖束,(下丘脑垂体束)视上核垂体束,室旁垂体束,结节垂体束 106.小脑上脚、纹状体、黑质-腹前核、腹外侧核-大脑皮质的躯体运动区; 三叉丘系-腹后内侧核-大脑后回感觉区(下1/3头面部代表区)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腹后外侧核-大脑皮质后回感觉区(上2/3及旁小叶后部)

107.(1)视上核-视上垂体束(主要输送加压素至垂体后叶) (2)室旁核-室旁垂体束(主要输送催产素至垂体后叶)

(3)漏斗核(弓状核)和下丘脑基底内侧部细胞-结节垂体束-正中隆起-垂体门脉系 -垂体

前叶;将神经内分泌物质(如促激素的释放或抑制激素)输送至垂体前叶,控制垂 体前叶的内分泌功能。

108.〔1〕位于优势半球角回〔39区〕

〔2〕受损后视觉正常,但不能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称失读症。

109.〔1〕位于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8区〕

〔2〕受损后虽手的运动正常,但不能写出正确的文字,称失写症。 110.〔1〕位于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22区〕

〔2〕此区受损后,听觉正常,但听不懂别人讲话的意思,也不能理解自已讲话的意义, 称感觉性失语症。

111.〔1〕位于优势半球额下回的各部〔44、45区〕,又称Broca区, 〔2〕损伤后产生运动性失语症,即丧失说活能力,但仍能发音。

112.〔1〕位于颞横回〔41、42区〕 〔2〕每侧听区接受两耳听觉冲动。

113.〔1〕位于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的皮质〔17区〕,

62

〔2〕功能:一侧视区接同侧视区网膜颞侧半和对侧视网膜鼻侧半纤维传来的视觉信息。

114.(1)内囊-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 (2)外囊-位于豆状核与屏状核之间

(3)最外囊-位于屏状核和岛叶皮质之间

115.岛叶与内脏感觉有关。

边缘叶与情绪、行为和内脏活动有关。 116.与听觉、语言和记忆功能有关。

117.与躯体运动、发音、语言和高级思维活动有关。

118.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等有关。

119.主要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

120.〔1〕胼胝体-连接两半球新皮质灰区 〔2〕前连合-连接两侧嗅球及颞叶 〔3〕海马〔穹窿〕连合-连接两侧海马

121.感受器-角膜〔触觉〕 传入神经-三叉神经、眼神经 中枢〔低级〕-脑桥三叉神经脑桥核 -〔双〕面神经核 传出神经-面神经 效应器-眼轮匝肌

122.感受器:视网膜 传入神经:视神经 中枢:中脑-〔1〕顶盖前区〔核) -〔2〕两动眼神经副核 传出神经:动眼神经及睫状神经节 效应器:瞳孔括约肌〔双〕

123.〔1〕该环路自尾状核和壳发出和纤维穿过苍白球和内囊,终止于中脑黑质,再由黑质发 出纤维,经同一径路返回尾状核和壳。 〔2〕黑质通过这一环路可参与机体随意运动的调节。

124.ٛ随意运动障碍〔瘫痪〕可分两类:

〔1〕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上瘫〕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神经运动核以上的锥体系损伤。

〔2〕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下瘫〕是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前角轴突组成

63

的脊神经和脑神经。

125.ٛ表现为:〔1〕肌张力升高〔痉挛性瘫癀-硬痪〕 〔2〕深反射亢进 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3〕出现病理反射 〔4〕肌肉不萎缩

126.表现为:〔1〕肌张力下降〔失去锥体束的控制而致随意运动障碍-弛缓性瘫痪〕 〔2〕浅、深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因反射孤中断〕 〔3〕肌肉萎缩〔神经营养障碍)

127.左眼视野鼻侧偏盲。

128.(1)构成包括尾状核和豆状核

(2)分新纹状体和旧纹体两部。新纹状体括尾状核和豆状核的壳;旧纹状体指豆状核的 苍白球

(3)纹状体是运动的主要调节中枢,控制躯体运动

129.(1)位于前回和旁小叶前部 (2)管理全身随意运动 (3)特点为:a.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位 b.左右交叉支配 c.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 复杂程度。

130.(1)位于后回和旁小叶后部

(2)管理全身痛、温、触、压以及位置觉和运动觉等躯体感觉。 (3)特点:a.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位 b.左右交叉管理 c.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 杂程度。

131.(1)由边缘叶〔包括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等〕和有关的皮质及皮质 下结构〔如杏仁体、下丘脑、上丘脑、背侧丘脑前核和中脑被盖等〕组成。

(2)功能:与嗅觉和内脏活动有关,并参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功能〔觅食、防御、攻 击、情绪和生殖行为等〕,海马区与高级神经活动记忆有关。

132.(1)位置:尾状核、背侧丘脑和豆状核之间

(2)分部:前脚——额桥束 膝部——皮质核束

后脚——皮质脊髓束、丘脑上辐射、视辐射和听辐射

133.(1)左侧下肢硬瘫〔因前上1/3和旁小叶前部控制对侧下肢的随意运动。 (2)听不懂别人讲话的意思〔因损伤听觉性语言中枢〕 (3)丧失说话能力,但仍能发音〔因损伤运动性语言中枢) (4)左侧偏瘫〔硬瘫〕〔损伤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左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上辐射受损) 双眼左侧偏盲(视辐射受损〕

134.(1)起源:前回下1/3 (2)行程:1〕内囊膝 2〕中脑脚底 3〕脑桥基底和延髓锥体 4〕纤维下行时陆续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双侧〕,仅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 经核接受对侧支配。 (3)功能:管理头面部肌随意运动

135.(1)起源:前回上2/3及旁小叶前部皮质 (2)行程:1〕内囊后脚 2〕中脑脚底中3/5 3〕脑桥基底部 4〕延髓锥体,锥体交叉〔缘大部〕 5〕脊髓侧索内下行,成皮质脊髓侧束-前角细胞 6〕下行末交叉纤维形成皮质脊髓前束达上段胸节-前角细胞。 (30功能:发动躯干、四肢肌的随意运动。

136.面部表现:〔1〕右侧鼻唇沟消失,口角低垂,脸歪向左侧,不能作鼓腮〔颊〕、露齿等。 〔2〕因右面下部表情肌受左皮质核束〔单侧〕支配。

137.〔1〕左视束损伤,其视野改变称双眼视野对侧同向偏盲。

〔2〕因左视束纤维是传递来自左眼鼻侧视野和右眼颞侧视野的信息,受损后即可出现上 述现象。

138.〔1〕右眼的视野改变如图〔即右眼视野鼻侧偏盲〕

〔2〕因眼球屈光装置的作用,右眼鼻侧视野的物象投射颞侧视网膜 该处视网膜的节细胞发出纤维可组成视交叉的外侧部〔纤维〕,故受损即有上图视野。

139.〔1〕股神经、后根〔节〕

〔2〕腰2-4节,灰质后角I、IV、V层〔后角固有核〕 〔3〕上升1-2节,白质前连合交叉 〔4〕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系

65

〔5〕丘脑腹后外侧核 〔6〕内囊后脚,丘脑上辐射 〔7〕后回上1/3和旁小叶后部

140.〔1〕正中神经、、后根节、后根〔最好注明C5-T1脊神经节〕 〔2〕II级神经元为C5-T1灰质I、IV、V层〔后角固有核〕 〔3〕上升1~2节,白质前连合交叉 〔4〕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系 〔5〕丘脑腹后外侧核 〔6〕内囊后脚,丘脑上辐射 〔7〕后回中1/3

141.要点:大脑皮质运动区-皮质脑桥束—脑桥核-新小脑皮质-齿状核-背侧丘脑腹前核、 腹外侧核-大脑皮质运动区

大脑皮质运动区-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

保证了运动的精确,影响运动的起始、计划和协调

142.(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2)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 (3)基膜 (4)毛细血管壁表面的胶质细胞突起

143.蛛网膜在上矢窦两侧,突入上矢窦内,脑脊液经此渗入硬脑膜窦内。

144.脊髓的动脉供应有两个不同的来源。在这两个不同来源血供的移行地带,常因血液供应不

够充分,而使脊髓受到损伤,这移行带称危险区,如脊髓第1-4胸节和第1腰节的腹侧 面。

145.(1)眼动脉 (2)后交通动脉 (3)脉络丛前动脉 (4)大脑前动脉 (5)大脑中动脉

146.(1)小脑下前动脉 (2)脑桥动脉 (3)迷路动脉 (4)小脑上动脉 (5)大脑后动脉

147.〔1〕伸入脑各部之间的隔幕〔如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和鞍隔等〕

66

〔2〕硬脑膜窦〔如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海绵窦、岩上窦、岩下 窦等〕 ٛٛ

148.为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的腔隙。 〔1〕略呈负压,

〔2〕内有脊神经通过

〔3〕由于硬脊膜在枕骨大孔边缘与骨膜紧密愈着,故硬膜外腔不与颅内相通。

149.(1)脉络丛前动脉供应内囊后脚后下部 (2)大脑中动脉供应内囊后脚前上部 (3)大脑前动脉供应内囊前脚

150.(1)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2)经左、右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3)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与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 (4)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侧孔至蛛网膜下腔 (5)经大脑背面,蛛网膜粒归入上矢状窦

151.(1)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

(2)外侧壁有动眼、滑车、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 (3)海绵窦炎症和血栓形成时,因累及上述神经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152.(1)组成:左、右椎动脉经枕骨大孔入颅,在脑桥延髓沟处汇合成一条基底动脉,后者 沿基底沟上行至脑桥上缘。

(2)分支:左、右大脑后动脉、脊髓前、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下前动脉、迷路 动脉、脑桥动脉、小脑上动脉。

(3)分布范围:供应脊髓脑干、小脑、间脑后部和大脑半球的后1/3

153.(1)梗塞区: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大部分(包括额叶、顶叶下2/3、颞叶上2/3),〔皮质 支〕岛叶,〔支〕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脚的前上部

(2)机能障碍:出现对侧上肢硬瘫和头面部核上瘫、对侧上肢及头面部躯体感觉丧失, 病变在优势半球并可出现语言障碍。

154.分深、浅两组

(1)浅V收集皮质及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直接注入邻近的静脉窦

(2)深V收集大脑深部髓质、基底核、间脑、脑室脉络丛等静脉血,最后汇成一条大脑 大静脉,注入直窦

155.〔1〕海绵窦-眼静脉-内眦动脉—面静脉:面部感染可蔓延至海绵窦 〔2〕硬脑膜窦-导静脉-颅外静脉:头皮感染可蔓延至颅内。

67

156.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 后动脉起始段共同组成。

当此环某一动脉血流减少或阻断时,可使血流重新分配和代偿。

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