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加强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的思考

加强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的思考

来源:刀刀网
壳论坛 2008年第6期(总第83期) 加强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的思考 刘丽娟 阜新市细河区经纬路民族街小学,辽宁阜新123000 中华民族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学会感恩、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 而在现实社会中虽然有很多施恩不图报的感人事例,但种种 令人遗憾的知恩不报的事例也屡有发生 沈阳市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捐资助学,l3年来,老 人先后资助了4O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l0名是大学 生。如今他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却从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 学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更别说来人探望了;还有前不久刚 刚去世的“感动中国人物”——深圳歌手丛飞耗资300万元, 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重病住院时,受过资助的个别大 学生就在深圳工作,也没去看他;9l岁的李学林和老伴沈玉 珍住在重庆市万州区,从1972年开始收养了49名弃婴,三十 多年来,只有一名养子寄过50元钱,始终没有一个人回来看 过他和老伴。 喜闻上海市教委、市文明办正式将“学会感恩”列入新颁 布的上海市《中学生守则》第六条。我们在欣喜地看到国家和 有关教育机构加强和重视对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的同时,这些 现实例子也告诉我们,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虽然并不是大势 所趋,但其影响不容低估,其危害会导致人的自私、人情的冷 漠、社会道德的滑坡。 目前在校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生活的 安逸,助长了学生奢侈浪费、盲目攀比、拈轻怕重等不良习气。 父母亲太过于溺爱,认为孩子小,凡事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留 着,铅笔替孩子削好,书包替孩子背着,家务不让孩子碰着,有 的学生饭还要大人喂着。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孩子 的回报意识,从而让学生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一味 地索取。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 然的,怎能学会感恩?另外,某些教育机构和学校,过多地关 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多家长也一味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 上一个理想的大学,而忽视对其良好品质的培养,过度地、不 加地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助长了孩子的自私和 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体谅 他人? 我们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学校的教育,不能只 停留在讲大道理上,也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帮助教 育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 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 22 之恩,要报效祖国;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感念社会之思,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 的人相处,这是一种更加丰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刻骨铭 心的教育。 只有通过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才能使我们培养 的学生,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原谅他人,同 情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从而形成学生的道德感。这样, 教育就不会停留在靠纪律制度来强迫维持,而是从学生的心 理流淌出,使学生的行为规范上升到心灵的自觉要求和对生 活的热爱。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主、百折不挠 品格的同时,对他们开展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感 恩教育,对树立正确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的,感恩的意识和习惯应当从小就开 始培养,从未成年开始抓起,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份信念和坚 持。我们学校正是意识到了对未成年人加强感恩教育的重要 性和必要性,多年来,坚持开展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开学初, 利用校园电视台转播,让学生观看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使学 生在感动中升华自己的感恩情怀。在毕业生中,让学生以“毕 业前夕的畅想”为题,写出六年来自己和父母、老师、同学之问 的亲情、师生情、友情。有的学生写道:看到老师常常是嗓子 沙哑还在给我们上课,有病了也不回家休息,我觉得如果不好 好学习,真的是对不起我的老师等等。毕业典礼也以“感谢母 校培养,留下美好形象 为题,让感恩的心贯穿典礼的始终。真 的让学生在回忆和畅想中找到了心中那种最朴素的情感。 感恩的情感是很朴素的,感恩的内涵又是非常丰富的,感 恩的心使我们能够与他人、集体、国家乃至天地自然建立一种 良性、和谐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够多启发孩子对父母和老师 的感恩之心,多鼓励同学相互之间的支持和协作,相信他们的 学习和生活一定会生机勃勃、气象一新。因为在相互支持和 感激之际,亲子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就有了心灵的沟通。 在这种充满支持和感激的气氛中,学再多的东西都不会觉得 累。因此,我们也应当反省,也许并不是孩子们的功课太多, 而是我们没有发现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精神力量。在积极 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将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 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 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 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责任编辑贺蕾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