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代安南地区脱离中国的历史教训探讨

古代安南地区脱离中国的历史教训探讨

来源:刀刀网
第8卷第1期 V01.8 No.1 吕梁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ttliang University 2018年2月 Feb.2Ol8 ·历史学研究· 古代安南地区脱离中国的历史教训探讨 姜鹏宇 (1.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00000;2.湖北真武律师事务所,湖北襄阳441000) 摘要:古代安南地区即今越南中北部区域,中国古代又名交州、交趾,两汉时是交州刺史部监察下的交趾郡、 九真郡、日南郡三个郡,又称为交州三郡,唐代时期在该区域设置安南都护府,始有安南的称谓。安南地区从秦代开 始到唐末一直是中国的直接领土,是中国的郡县。由于五代的战乱,导致了安南地区慢慢的脱离了中国。后来的宋 帝国,由于燕云十六州陷于契丹,北方无险可守,在没有解决北方问题之前无法全力南征,因此终宋之世未能完成对 安南地区的统一。从安南地区脱离中国的历史中,我们看到要维护国家的统一,一是必须要有强有力的; 二是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强大的军事力量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利器;三是要有开拓进取的爱国精神。 关键词:安南;越南;中越关系;历史教训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85X(2018)01—0065—04 古代安南地区即今越南中北部区域,中国古代 一位贤明的帝王,称颂赵佗“武功慑乎蚕丛,文教振 又名交州、交趾,两汉时代是交州刺史部监察下的交 趾郡、九真郡、日南郡三个郡,又称为交州三郡,唐代 时期在该区域设置安南都护府,始有安南的称谓。 乎象郡,以诗书而化训国俗,以仁义而团结人 心”_3 ;另一方面又认为“我国内属中国时间起自 汉,终于唐,推其祸首赵佗责无旁贷”L4_29 ,赵佗侵略 了越南,导致此后越南人做了千年的亡国奴。汉帝 本文为行文方便对历史上的越南中北部区域一律使 用安南地区的称谓。安南地区从秦代开始到唐末一 国立国后,通过陆贾出使南越,赵佗称臣于汉,基本 保持了与汉帝国的友好关系。公元前113年南越丞 直是中国的直接领土,是中国的郡县。由于五代的 战乱,导致了安南地区慢慢的脱离了中国。本文通 过回顾秦汉时期中国对安南地区的开发以及五代和 宋代安南地区的最终丢失,总结安南地区脱离中国 的历史教训,目的在于以史为鉴,开拓未来,更好地 维护国家统一。 一相吕嘉发动叛乱,汉武帝派伏波将军陆德博出征南 越,经过一年多的战斗,公元前111年南越亡国,汉 武帝在岭南地区设置了岭南九郡,其中交趾郡、九真 郡、日南郡在今天越南的中北部区域 J。汉代交趾 郡、九真郡、日南郡三郡太守由朝廷挑选才干卓越者 、秦汉对安南地区的开发 担任,其中汉代三郡历任太守中以锡光和任延最为 有名,他们“铸作田器,教之垦辟”、“教导民夷,渐以 礼义”_6j,积极在三郡推行封建制度,传播儒家文 化,加快了三郡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维护了大汉 帝国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在交州三郡历史上 这样优秀的地方有很多,虽然在历史上寂寂无 公元前221年,当秦帝国完成山东六国的统一 后,秦军随即策马南下,收服了百越地区,在岭南设 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象郡就包括越南中北 部区域 J,象郡的建立标志着越南中北部区域正式 成为中国的郡县。秦帝国二世而亡,南海郡龙川令 赵佗,乘秦末大乱,割地称雄,兼有南海郡、桂林郡、 象郡,公元前207年建号南越国 J。当今的越南人 对赵佗的感情复杂,一方面认为赵佗是越南历史上 收稿日期:2017—11-26 名,但是为交州三郡的开发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东汉末年,交趾太守士燮,积极在三郡传播儒家诗书 礼乐,越南人赞颂士燮“我国通诗书、习礼乐,为文 作者简介:姜鹏宇(1982一),男,北京人,在读硕士,律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战略、国际公法、民商法。 65 献之邦,自士王始”l 。经过两汉对三郡的开发,三 郡文风已成,到唐代爱州(或称九真,辖境约在当今 越南清化附近一带)人姜公辅考中进士,后历官至 宰相 。两汉对三郡的开发,大大加速了三郡封建 化的进程,客观上促进了j郡的发展。在两汉开发 三郡的过程,并不是总是和平的,在三郡封建化的过 程中必然伴随着三郡旧有的、落后的奴隶制生产关 系的解体,这必然要爆发冲突。如二征(征侧、 征贰姐妹领导)就是由于三郡的封建化以及旧有的 奴隶制社会解体导致的。征侧的丈夫被交趾太守苏 定所杀,以及所谓苏定“为政贪暴”只是二征的 引线,并不是根本原因。对于征氏姐妹的起兵,新生 的东汉王朝马上就作出了反应,伏波将军马援随即 南下平叛。当时安南地区还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 法令落后且严酷,为了加快当地封建化的进程,维护 国家的统一,保证边疆的稳定,马援将军“条奏越律 与汉律驳者十余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 雒越奉行马将军故事”l9 J。马援将军与雒越人申明 法律的适用,同时进行政权和经济建设,加速了三郡 封建化进程,维护了汉帝国内地与边疆的统一。自 汉武帝统一南越后,历经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 北朝、隋唐,在这长达一千年的时间中,中国都拥有 越南中北部完整的主权,越南历史把这段时期称为 北属时期。在这一千年中,中国与安南地区的关系 是内地与边疆的关系。 二、唐末五代安南地区中国领土名义下的自主 开始 唐末是个关键的时期,首先是当今越南主体民 族的基本形成,其次这个新民族逐渐产生了自立的 民族意识。因为安南地区长时间的处于中原王朝的 统治之下,这个新生的民族还是认同中原王朝的,如 果中原王朝能再稳固地统治安南地区二百年,则该 区域必将成为中国领土永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 历史不能假设,就在安南地区民族融合完成,往前一 步是中国,往后一步是异域的关键时期,大唐帝国经 过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逐渐失去对地方的控 制。公元905年,唐帝南地区豪强曲承裕取得 了安南地区的实际控制权,而随后公元907年大唐 帝国就崩溃了,中原迎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在失 去强有力的的控制下,安南地区经过不断 的纷争,就慢慢地由地方割据政权变成国家了。 公元930年,割据广州的南汉政权曾一度重新控制 了安南地区,但是控制时间很短,之后安南地区再次 陷入纷争割据。公元938年安南地区吴权在白藤江 66 之战中击败南汉后,于公元939年自立为王 。越 南人认为“在吴权的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白藤大 捷,完全结束了为时长达十个世纪以上的北方封建 统治时期,开创了祖国长期的时期”l】ll¨。其实 吴权与南汉之间的战争,是五代时期中国内部两个 封建集团内部的战争,还不能上升到越南的开 始,而且当时吴权与南汉均没有与反的 想法,有的只是两个封建集团对控制范围的争夺。 公元944年吴权死后,安南地区再次陷入纷争与 割据,爆发了十二使君之乱,十二使君相互不断的 争斗,抢夺土地、势力范围,安南地区丁部领于公 元968年(宋太祖开宝元年)削平十二使君,统一 了安南地区,同时自立为王。丁部领的立围,笔者 认为中越关系与从前相比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其 一,当时中原地区尚没有完成统一,安南地区的政 权性质仍属于中国地方割据政权的性质;其二,安 南地区政权承袭的仍然是唐五代时期的静海军节 度使的职位,名义上仍然是中原政权的领土范围。 笔者认为五代时期安南地区的割据政权也应计算为 当时的地方割据政权之一,当时的中国人并不认为 安南地区是一个的国家,安南地区也没有认为 自己是一个的国家,安南地区只是中国没有完 成统一的领土罢了。 三、北宋时期安南地区的最终丢失 五代时期丁部领结束安南地区的纷争,建立J, 政权,开启了安南地区脱离中国的进程,但是中原政 权并没有把安南地区的丁氏政权视为一个政权 来看待,安南地区随时面临着被中原政权重新统一。 历史把这个重新统一安南地区的重任交给了宋帝 国,宋帝国也有决心统一安南地区,但是宋帝国在没 有解决北方问题前,宋军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南征。 同时在宋代初期,唐代安置在西北的党项人开始崛 起,占据宋帝国西北地区,建号称帝,对付党项人也 牵制了宋军的精锐力量。因此,在宋初对安南地区 的割据政权暂时采取了安抚之策,公元973年(宋 太祖开宝六年)安南地区丁琏遣使贡方物,太祖诏 丁琏为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太祖开宝八年 (975)封丁部领为交5止郡王0 l2跎。笔者认为宋帝国 对丁氏政权的册封,属于宋帝国在北方压力下的策 略性册封,并不代表宋帝国对丁氏政权性的认 可。同时代中,宋帝国也册封过南唐,后主李煜修藩 臣之礼仍不能免于亡国,这是时代统一的要求。同 时也要看到,宋帝国对丁氏政权的册封,只是宋帝国 在统一安南地区之前的过度性,恢复安南地区 的统一,郡县其地仍是宋帝国的根本追求。笔者认 为宋帝国对丁氏政权的册封只是开启了安南成为中 国藩属的进程,并不能作为越南的开始,因为当 时大宋帝国的君臣仍把安南问题视为唐末五代以来 的历史遗留问题加以考虑。北宋一代都以“汉唐旧 疆”的名分处理与交趾的关系。宋廷始终认为“安 南本交州内地,实吾藩镇”,“非他外邦自有土地人 民不尽臣之比也”_l 3_ 。宋初安南问题仍是宋帝国 的内政问题。首先当时安南地区不是自主之地,该 西沙海战中被我英勇的人民海军击伤逃跑,南越政 权覆亡时,“李常杰”号随南越海军舰队逃到菲律 宾,继续在菲律宾海军服役,于80年代退役¨ 。 “三州大”后宋神宗震怒,发锐卒十万,由 西北边将郭逵统帅南征,由于面临北部的压力,南征 只能速战速决,因此宋军一路向南猛攻,逼近当时安 南的都城河内,两军相逢富良江(今红河),安南方 面战败请和。富良江之战历史上争议很大 ]6 ,从 目前的史料可以判断出,宋军在富良江之战中确实 地区只是唐末的众多割据政权;其次,当时安南 地区为中国千年的郡县,完成对安南地区的统一是 宋帝国的历史使命,从宋太祖、太宗到神宗均在孜孜 不倦地努力。 宋初,安南问题是放在北方问题之后的,在没有 解决北方问题之前,不会轻易对安南地区动兵,但是 只要有机会,宋帝国就不会放弃统一安南地区。公 元980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安南丁氏政权发 生内乱,大将黎桓秉政,宰相卢多逊对宋太宗说“安 南内扰,此天亡之秋,朝廷出其不意用兵袭击,所谓 疾雷不及掩耳。” 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宋帝国决定对安南地区发动一场突袭战,目的如 宰相卢多逊所说“朝廷出其不意用兵袭击,所谓疾 雷不及掩耳”,太宗遂决定出兵,征交趾诏书日“国 家声教所及,威灵咸暨,故乃鸢趾之境,未归舆地 之图”L1 。宋军发动的是一场突袭战,在突袭失 利后宋太宗便准了安南黎桓的请和,封黎桓为交 趾郡王。同时也要看到,宋军在这场战争中由于 各种原因并没有尽力而为,这只是一场偏师袭扰的 战争,并不代表宋军及宋帝国的真实实力,宋帝国对 相对弱小的安南来说仍然保持着巨大的威慑力_1 。 因此并不能说当时安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 宋帝国如果解决了北方问题后,随时可能再次策马 南下。 宋神宗朝王安石变法,目的是富国强兵,收复失 地,实现“恢复汉唐旧疆”的整体计划 。这失地 当然包括安南地区。但是在宋帝国并没有做好准备 的情况下,广西边防的地方官却轻言要“恢复汉唐 旧疆”,妄喊征讨交趾_1 J,结果安南方面率先向两广 发动了进攻,连陷钦州、廉州、邕州等地,宋军民 数十万,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三州大”_l 。制 造“三州大”的刽子手安南地区李常杰,被后来 越南人奉为民族英雄,李常杰对宋帝国的侵略被后 世越南历史学家说成自卫。后来的南越政权还用 “李常杰”为军舰命名,这艘“李常杰号”军舰后来在 取得了战术胜利,但是面对安南方面的坚守,未能突 破富良江 2 ,加之南方用兵,瘴毒日甚,粮乏兵困, 因此宋军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接受安南李乾德 投降,未能完成战前郡县其地的战略目标。这个战 略目标是早在熙宁九年二月的时候就已制定,朝廷 下诏“郭逵等交州平日,依内地列置州县”_2 。熙 宁富良江之战,宋军的英勇无畏沉重打击了安南地 区政权的扩张野心,收复了失地,此后安南地区政权 再不敢向北扩张,确保了南部边疆二百年的和平,但 是此次宋军全力南征而不能郡县其地,宋帝国最终 认识到“由于越南逐渐强大起来,中国用武力控制 越南的作法也逐渐行不通了”_2 ,因此安南地区政 权请和的同时宋帝国也被迫承认了安南的现 实,至此,安南地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为 一个的国家。宋帝国综合国力远远强于安南地 区,但是两次南征都没能郡县其地,恢复安南地区与 内地的统一,直接造成安南地区脱离中国。笔者认 为宋帝事实力的衰退,是直接导致安南地区脱 离千年母体的中国的原因,尽管“恢复汉唐旧疆”是 宋帝国孜孜不倦的追求,但是大宋帝国仍然必须为 此负历史责任。 四、思考 对于越南的时间,学术界有三种说法。一 是认为公元939年吴权的自立标志着越南,这 一点没有得到历史学界的认同,因为当时安南地区 仍是地方性质的割据政权;二是公元968年丁部领 的立国标志着越南,笔者对此不能完全认同,丁 部领的立国只是开启了越南的进程,丁部领的 政权性质仍然属于唐末五代的割据政权,仍是中国 名义下的领土,等待着中原政权的重新统一,这个时 间点说越南,仍为时尚早;三是公元1174年宋 孝宗册封李英宗安南国王 H钾 ,标志着越南, 笔者认为这个观点也是不妥的,1 174年宋孝宗册封 李英宗为安南国王是对熙宁富良江之战后宋帝国和 安南地区现状的确认,不能因此否定之前安南地区 67 的现状,安南地区在熙宁富良江之战后就已经 实现了全面。 回顾安南地区脱离中国的历史,可以发现从公 元968年丁部领立国开启脱离中国的进程,到公元 1076年熙宁富良江战争结束为止,短短的108年的 时间,安南地区从中国的固有领土变成的国家, 究竟原因何在?一是唐末五代时期,中国藩镇割据, 没有强有力的,失去了对安南地区的控制, 导致安南地区出现不断的纷争和割据,最后丁部领 削平十二使君之乱,统一了安南地区并立国,开启了 安南地区脱离中国的进程;二是宋帝国立国后有恢 复汉唐旧疆之志,开国之初的战斗力并不弱,但 是经过太宗朝的两次北伐,宋军精锐损失比较 严重,被迫对契丹转入战略防守,同时也延缓了恢复 安南地区的行动,从太宗朝和神宗朝的两次恢复安 南的行动来看,虽然宋帝国的实力远远超过安南,即 使在战场上宋军能取得战术的胜利,但是安南自保 的能力还是有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帝事 实力的衰退,宋帝事实力的衰退也是安南脱离 中国的重要原因;三是汉唐尚武精神的陨落和进取 心的消亡,文人们追求安逸的生活,失去了投笔从戎 立功边疆的豪迈之气,缺乏开疆拓土、收复失地的勇 气,如果说北宋只是缺乏开疆拓土的豪气,那么南宋 几乎都失去了收复失地的勇气,杀岳飞,直至最终亡 国;安南地区脱离中国的根本原因是宋帝国全民族 尚武精神的陨落和进取心的消亡,两宋时代士民享 受之风盛行,导致宋帝国君臣上下无远虑,被动地应 对边疆发生的危机。 从安南地区脱离中国的历史中可以看到:维护 国家的统一,一是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二是 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强大的军事力量是维护 国家统一的利器,如果北宋能有战斗力比较强的部 队,恢复对安南地区的统一是完全现实的;三是要有 开拓进取的爱国精神,如果两宋时代的士大夫不丧 失尚武精神和开拓进取之心,不宴于游乐,以国家为 重,有投笔从戎的勇气,又怎能吞下安南脱离中国的 苦果,又怎能发生辽金元之祸。历史殷鉴不远,安南 地区脱离中国,对我国今天维护国家统一有很大的 借鉴意义。 68 参考文献: [1]赵卫华.秦代象郡位置新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1(2). [2]吕名中.南越王赵佗人越及称王年代辨疑[J].中南民族 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 [3]程林辉.儒学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4]陶维英.越南古代史[M].刘统文,子钺,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1976. [5]唐浩中.论汉武帝统一岭南及其历史意义[J].中山大学 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3). [6]金旭东.越南古代史概述[J].东南亚南亚研究,1986 (2). [7]雷慧萃.试论儒教在越南的传播与发展[J].东南亚纵 横,2003(2). [8]黄.姜公辅籍贯辨析[J].东南亚纵横,1994(1). [9]傅纯英.评马援南征[J].史学月刊,1993(2). [1O]楚汉.略论吴权与南汉白藤江之战[J].东南亚纵横, 1990(4). [11]潘黎辉.越南民族历史上的几次战略决战[M].戴可 来,译.昌瑞颐,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1980. [12]黎尉.安南志略[M].武尚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20oO. [13]韩元吉.南涧甲乙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5]董利江.宋黎战争与中越宗藩关系[D].郑州:郑州大 学,2005. [16]黄纯艳.“汉唐旧疆”话语下的宋神宗开边[J].历史研 究,2016(1). [17]肖德浩.1075年越南李朝侵宋战争的原因剖析[J].东 南亚纵横,1986(1). [18]肖德浩.李常杰其人[J].印支研究,1984(2). [19]远林.纪念西沙自卫海战胜利3O周年激战西沙——西 沙自卫海战及参战舰艇[J].舰载武器,2004(4). [2O]马司帛洛.占婆史[M].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 1956. [21]黄纯艳,王小宁.熙宁战争与宋越关系[J].厦门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22]陈朝阳.熙宁末年宋交战争考述[J].中国史研究,2012 (2). [23]山本达郎.中越关系史[J].陈选节,译.东南亚纵横, 1984(1). [24]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