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谈如何引导小学生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
作者:艾敬国 张 艳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08年第03期
一
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事实上,学习语文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维与应用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经历感悟和实践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那么,如何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学习方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指导小学生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
1. 选准探究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语文教学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问题可以说充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重“问题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学会因文而宜的探究方式,学会寻找问题探究的切入点。
有的就课题来引导学生探究,如学《蓝树叶》一课,让学生就课题发问,学生说:“树叶一般都是绿的,为什么这篇课文以‘蓝树叶’为题呢?”教师随即以此问题为探究导线,引发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寻找答案,以激起学生探究兴趣。
有的就课文的重难点处切入,来引导学生探究,如学《诚实的孩子》一课,学生问:“为什么他做错了,还是诚实的孩子呢?”这正是需要学生探究的重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中,寻根溯因,学生情绪高涨。
有的就课文的关键词语切入,如《美丽的公鸡》一课,学生提出为什么文中要用上“自以为”这个词。围绕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讨论、交流的探究方式,终于明白了公鸡外表虽然漂亮而内心并不美的思想内涵,从而为理解下文做了铺垫。
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能贴近他们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的欲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大胆地让他们去想,让他们去说,这实际就是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强烈欲望。
2.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空,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究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想像、实验、模拟再现和推断的过程。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应给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观察要到位,实验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模拟再现要让他们完全体验,推断要让学生大胆去想、大胆去说,不怕学生出错。不要因学生出错影响教学而禁锢学生的大胆推断。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特别要树立“学生主体”的意识,不要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当孩子围绕着学习任务正热烈讨论时,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教师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这样,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 创造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
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并获得语文知识,应用语文知识。如笔者在教学《詹天佑》一课中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这一环节时,本地学生对铁路不是很了解,更没听过“人”字形铁路的设计,所以文中的铁路设计使学生感到陌生。于是,笔者就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在合作交流同思考,一起画“人”字形铁路示意图,并有所创意地运用小火车模型在“人”字铁路模型上运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感受“人”字形铁路设计的伟大。由于笔者以合作交流方式进行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同时,在合作交流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语文课的探究,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调节,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做恰当评价。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反馈,这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每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并将思维引向深入以不断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觉得让学生在探究中将实际问题进行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笔者有意识地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应用语文知识,适当延伸探究性学习。如在教学二年级课文《冬天的小路》后,笔者让学生先分角色表演文中描写的四种小动物;然后,练习口头“复述课文”,学生说得有声有色;最后,笔者又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没过多久外面又下雪了,小狗、小猪、小鸭子、小松鼠还会一起去扫雪吗?这时的学生学习兴致很高,他们在小组中发挥想像,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向更深层探究的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
然而,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当防止以下几个不良倾向的发生: 1.防止教学过程窄化探究性学习的功能
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的过程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让学生亲自实践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能只重视其语文知识的获得功能,而只灌输式地“教”学生学习方法和作者写作意图。如果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只把学习方法和作者写作意图抽取出来深化训练,实际上仍只是知识的传授,成了关于方法知识的传授。那样的话,探究性学习实质上成了为探究而探究。因此,在这过程中让学生面对语文问题探寻个性化学习的方法,强调过程性探究,在经历和体验语文知识中理解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防止教师作用的边缘化和空洞化
在发展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和学生都应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必须深入学生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师生间广泛的语文信息交流,形成了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学习共同体”,从中也体现出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3.防止教师过度干预学生的探究过程
成人常常认为孩子生来是需要被帮助、被保护的——没有成人的帮助,孩子怎么长大?教师也一样,同样害怕一旦放开手后,小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所以,教师认为自己必须尽保护、帮助之责。但殊不知,对于学生发展而言,这样的帮助是束缚,更是枷锁。如果教师长期为孩子提供这样的帮助,而小学生也习惯于依赖教师这样的帮助,那么,他们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又将从何谈起呢?当习惯于教师帮助的学生面对问题不会再说“我试试”,而只会说“老师还没教过,我不会”。教师好心的帮助就成了扼杀学生语文学习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元凶”。学生要不要这样的帮助,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其实,教师应该知道,孩子并不怕跌倒,他们本来就是在跌跌撞撞中认识这个陌生的世界的。换句话说,别怕学生出错,只有经历挫折才能成长,教师也是如此。如果生命的成长需要成本,那么,这样的跌撞就是他们该付出的成本之一。教师惟有懂得释放,孩子才能,才能张扬个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驱赶者和搀扶者”,这个“度”的把握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突出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倾向,教师还要注意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问题,防止学生无效参与以及探究性学习的形式化倾向等。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要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科学的探究态度去认识、发现和创造,实现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e]
(黑龙江省桦南县金沙中心校15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