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9届湖南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届湖南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来源:刀刀网
湖南沙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1.里耶秦简为秦朝县城的官方文档。这枚关于里程记录的秦简,从秦朝管理制度角度看,它反映出秦朝

A. 疆域辽阔道路通畅 B. 重视对地方管控 C. 君主日益强化 D. 要求车同轨书同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反映的秦朝重视交通以及交通里程和连接点等信息,从“管理角度”出发来看,是服务于秦朝集权,以实现对地方的有效管控。故答案为B项。“疆域辽阔道路通畅”与国家管理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地方的管理,与君主无关,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2.唐朝出现武则天等6位后妃干政局面,宋代则出现了17位后妃干政。这些变化反映了唐宋后妃干政对比表 唐朝 宋朝

- 1 -

人数 6 17 出身 门阀士族、官僚军贵 中小官僚、非官僚 干政意识 依靠力量 制度规范 无 有 主动,部分创业 外戚 内敛,维护宋廷 宰执官僚 A. 君主受到严重削弱 B. 外戚干政的局面日益严重 C. 宋代皇帝集权更为稳定 D. 宋代后妃的地位大大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代武则天、韦皇后等干政都是依靠外戚,要创造自己的事业,威胁李家王朝;宋代虽然后妃干政人数增加,但是有制度保障,自身出身和依靠力量以及干政意识上,体现的都不是权力争夺意识,而是为了维护宋廷的稳定,干政多是守成,说明宋朝时期皇帝集权更为稳定。故答案为C项。后妃干政是君主强化的结果,排除A项;宋朝时期后妃干政依靠宰执官僚,不能说明外戚干政的局面日益严重,排除B项;后妃干政与后妃地位提高无关,D项材料不能得出,排除。

3.郑和下西洋带回了许多国家的使节,在下一次下西洋时使节们带着大量礼物又被送回各自国家。1420年明朝宫殿宴请各国使节的宴会上,响起这样的歌声:“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仰大明。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庭,朝仁圣。天阶班列众公卿,齐声歌太平。”这样的言行所带来的结果是 A. 直接导致“海禁”的出现 B. 实现了对蛮夷之地的教化 C. 的远洋航行无以为继 D. 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以政治为主要目的,再加上贡赐贸易,远洋航行耗费巨大,经济上难以长期支撑,故答案为C项。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导致“海禁”的出现,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此时资本主义萌芽还没有出现,排除D项。

【点睛】朝贡贸易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其影响表现在:一是由于“朝贡贸易”完全建立在明朝的补贴上,导致了明廷财政的缩减,这也注定了郑和远洋航行类的活动无以为继;二是由于“朝贡贸易”主要是宣扬“国威”,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的发展,导致中国逐渐失去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三是由于“朝贡贸易”是唯一合法的海外贸易途径,导致民间的走私的频繁,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4.下图为明清江南进士在全国的比例图。该图可以反映出

- 2 -

A. 明朝江南经济发展到顶峰 B. 经济繁盛有助文化和政治影响 C. 江南社会的兴盛与没落 D. 19世纪江南文化日益走向衰落 【答案】B 【解析】

【详解】江南地区是明清时期的经济重心,大量进士也是文化繁荣和政治影响力的表现,这与江南经济密不可分,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19世纪是向近代过渡,江南文化日益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和西学东渐影响,参与科举的变少,并非江南的衰落,排除C、D项。

5.1902年8月,八国联军交还天津,但是规定天津周围20里内不准中国驻扎。在此情形下,直隶总督袁世凯将其训练的新军数千人改编为巡警,进驻天津及周围地区,中国从此诞生。袁世凯采取这一措施的直接目的是

A. 扭转天津混乱的治安局面 B. 维护国家对天津的主权 C. 趁机扩大北洋军阀的势力 D. 捍卫帝国主义在华 【答案】B 【解析】

【详解】因为列强不准中国驻扎,所以以巡警的名义进驻,行使中国对天津城市的主权。北洋军阀主要存在于初期,而且天津本身就属于直隶总督的控制范围。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采取这一措施的结果,排除A项;C项不是袁世凯的直接目的,排除;这一措施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不是维护帝国主义在华,排除D项。

6.1937年至1945年,云南先后修筑了滇缅公路、滇蜀铁路、中印公路、中印输道,中美航空队还开

- 3 -

辟了中印之间的驼峰航线,昆明是其重要的降落点。这种立体交通网的建设 A. 给云南带来的只是沉重负担 B. 由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主导 C. 有利于为持久抗战树立信心 D. 便利了云南各地之间的交通 【答案】C 【解析】

【详解】交通网为持久抗战提供物资保障,便于接收许多国家的支持,从而有利于树立人们对持久抗战的信心。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1942年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与材料中的时间不一致,排除;这个交通网的重心在昆明,重在与外省和外国的联系,而不是云南各地内部之间的交通,排除D项。

7.《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中说:“是中国人民第一个真正能代表自己的意志的外交使节的出国……中国人民第一次为自己的大使送行。”该社论发表的背景是 A. 中苏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B. 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 C. 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D. 周恩来参加亚非会议 【答案】A 【解析】

【详解】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建交的国家是苏联,中苏双方互派大使,因此该社论发表的背景是中苏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故答案为A项。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不是作为外交使节出国,排除B、D项;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排除C项。 8.漫画《展翅高飞》反映出了

A. 农民们对土地改革的拥护 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

- 4 -

C. “大跃进”对生产速度的追求 D. 改革时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漫画信息来看,农民生产积极性是与两个翅膀配套的:一方面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联系所学可知,这是改革开放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故答案为D项。漫画反映的是改革开放时期,不是土地改革时期,也不是三大改造和“大跃进”时期,排除A、B、C项。

【点睛】历史漫画是一种形象的历史图画语言,它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画形态,来反映作者对历史事物的认识,或赞扬或讽刺。漫画类选择题,是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它主要考查信息解读、分析理解、比较辨别、归纳推理等能力。准确判定主题喻意,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读懂历史漫画的内涵,清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信息。(2)深刻领会其通过造型夸张手段和丰富想象力反映出的事件内在本质特征。漫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其寓意深邃、针砭时弊、催人思考而成为近年历史和文科综合试题的取材内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9.罗马规定公民满14岁时可以遗嘱处置财产,但是20岁才可以遗嘱给予自己的奴隶自由。查士丁尼认为奴隶是财产,应该可以在14岁时一并处置,但是自由又是无价之宝,所以折中到18岁时可以自主遗嘱奴隶自由。几年后,查士丁尼颁布新宪令,规定14岁能立遗嘱时起,就有权给予奴隶自由。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东罗马帝国 A. 充分重视财产自由处置权 B. 日益重视给予奴隶自由的权利 C. 致力于制定新的民法大全 D. 将奴隶纳入万民法的适用范畴 【答案】A 【解析】

【详解】逐步降低公民给予奴隶自由权利的年龄,是为了和公民自由处置财产权的年龄保持一致,因此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东罗马帝国充分重视财产自由处置权,故答案为A项。这一变化不是重视给予奴隶自由的权利,而是重视所有权人对于财产的自由处置权,排除B项;这一变化与制定民法大全无关,排除C项;奴隶不是罗马法的适用范围,排除D项。

10.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 5 -

A. 猜疑有利于推动权力相互制衡 B. 分权和制衡降低行政效率 C. 总统对国会负责避免盲目行动 D. 联邦制使和地方相互制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立足于“猜疑”之上建立防范和制衡机制,以免任何权力的胡作非为和盲动等信息来看,说明猜疑有利于推动权力相互制衡。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权对行政效率的影响,排除B项;美国总统不对国会负责,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联邦不同部门之间的分权,排除D项。 【点睛】根据1787年的规定,在美国的三权分立中,行政、立法、司法三项大权中的任何一项法定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在权力的天平上,任何一项权力都不允许大于另外两项权力,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11.1967年到1979年,美国洲际导弹一直是1054枚,人数从350万减少到206万,而同一时期,苏联洲际导弹从570枚增加到1409枚,人数从368万增加到419万。这种变化导致了 A. 苏联在冷战中渐趋优势地位 B. 两极格局进一步趋向稳定 C. 美军在越南战争中被动挨打 D. 戈尔巴乔夫改革遭遇困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苏联庞大的军备严重拖累苏联经济,20世纪八十年代苏联社会动荡,戈尔巴乔夫改革遭遇困境。故答案为D项。苏联并未在八十年代的冷战中处于优势地位,排除A项;20世纪八十年代末两极格局走向瓦解,排除B项;美军在越战中的失败不是军备数量问题,排除C项。 12.下图反映了1940一1990年世界经济的比重变化。这表明这一时期

A. 美国经济发展逐渐没落

- 6 -

B. 德国经济的比重增加 C. 美德经济稳居世界前两名 D.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比重加大,而美、德比重下降,比重的变化说明世界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故答案为D项。美国比重下降,不能说明其经济逐渐没落,排除A项;德国经济比重下降,排除B项;这一期间苏联、日本的经济比重都超过德国,排除C项。

【点睛】从示意图信息来看,美国、德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减少,说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发展速度不一致。但需要注意的是,比重减少并不表明自身发展逐渐没落,因为这是一个相对性的问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孔子时代以来所谓“士、农、工、商”阶层的高下差序格局发生动摇。阳明心学诞生后,自我意识的自觉即呈不可收拾之势,作为阳明余脉之一的秦州学派.推动心学进一步向生活化、世俗化方向发展,而作为秦州后学的李贽更试图以个性自我的率性之真彻底所谓永恒的天理。李贽思想的核心在于反时名教纲常对人性的禁锢和戕害,其叛逆性和抗争意味甚强。他的个人主义观念同时在两个层面展开:其一为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其二为与主义的对峙。

——摘编自夏东元等《个人主义思潮》

材料二 在中国,个人主义滥觞于西学东渐的晚清。严复“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命题,揭示个人“自由”在西方现代文明中的核心意义。在新文化运动中,个人主义思潮蓬勃兴起.冲决纲常名教之网罗,追求个性和个人自由,成为五四启蒙思潮的主旋律。陈独秀将个人主义与家族主义为东西思想的重要差异:东方的家族主义损坏个人自尊之人格,窒碍个人意志之自由,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之权力,养成依赖性而戕贼个人之生产力。“欲转善因,是在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鲁迅秉持其“改造国民性”的“立人”思想,他说“‘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宣战……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所以多有这‘个人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多福气!多幸运!”而“‘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是党同伐异,是对少数的天才宣战”。

——摘编自高力克《新文化运动中的个人主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明和民初个人主义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弘扬个人主义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答案】(1)共同点:个性自由;反对不同点:晚明: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繁荣关系密切;反对名教纲常的禁锢;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 7 -

民初:与现代民主政治及思想相结合;反家族主义、天朝上国思想;冲破传统儒家旧道德的束缚。 (2)背景:内忧外患;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兴起。

意义:有利于个人意识的觉醒(个人的自由与或人文主义);有利于思想的启蒙与,弘扬民主、科学精神;促进生产力(创造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或新民主主义)创造了条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晚明和民初个人主义思想的异同、新文化运动弘扬个人主义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晚明和民初个人主义思想的异同,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他的个人主义观念同时在两个层面展开:其一为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其二为与主义的对峙”和“在新文化运动中,个人主义思潮蓬勃兴起。冲决纲常名教之网罗,追求个性和个人自由,成为五四启蒙思潮的主旋律”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共同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心学进一步向生活化、世俗化方向发展”“李贽思想的核心在于反时名教纲常对人性的禁锢和戕害”和“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东方的家族主义损坏个人自尊之人格,窒碍个人意志之自由”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不同点。

(2)新文化运动弘扬个人主义的历史背景,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如内忧外患、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兴起来回答。其意义应当联系所学,从有利于个人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思想的启蒙与、推动社会进步,以及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条件等方面来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经济危机期间工业产出情况

——世界摘自刘鹤主编《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从材料提取两个具体数据,结合世界现代史知识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要求:数据提取具体且符合材料,数据分析具有比较性,史论结合)

- 8 -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2008年经济危机与1929年相比,表现出两个明显的不同点:一是1929年经济危机的恢复期较长,从图中峰值后月数可以看出二者的不同;二是1929年经济危机对经济的破坏远远大于2008年,从分别以2008年4月为100 和1929年6月为100,危机爆发后经济遭到破坏的比例可以看出。据此确定“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破坏性逐渐减弱”的论题,然后联系所学1929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如时间长、破坏性大等方面来分析论证。本题的解答首先要根据数据提取具体信息,数据分析具有比较性,要联系史实来论证,做到史论结合。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8年3月,当上全国政协,随后他主持的第一个大会就是“全国科学大会”,并出人意料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6000会只有150多人在35岁以下,坐在后排的一个叫任正非的33岁年轻人,刚刚获得全军科技一等奖。此刻他不会料到,10年后他将漂泊到深圳创办一个叫做华为的公司。4月,教育部决定恢复和增设55所高等院校。这一公开,高校招生恢复全国统一考试。根据批示,高考要“公布全体考生的各科考试成绩”,这一公开、透明的措施,对于转变社会风气、杜绝徇私舞弊的不正之风,发挥了很大作用。当年高考语文第一题是给文字加标点符号:“实现机械化要靠人的思想化有了化才有机械化,机械化不是一口气吹出来的……”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科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科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1)背景: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的十年浩劫;思想逐步,科教文化事业百废待兴;的复出与推动。

(2)有利于科技教育事业拨乱反正,走向大发展;为中国走改革开放之路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的改善;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1978年科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1978年科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应当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从“”的结束和开展思想运动,以及的复出与推动等方面来回答。

(2)1978年科教改革的历史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4月,教育部决定恢复和增设55所高等院校”“这一公开、透明的措施,对于转变社会风气、杜绝徇私舞弊的不正之风,发挥了很大作用”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对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事业、社会风气的改善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影响

- 9 -

来回答。

【点睛】本大题基本上属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如对于“1978年科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的解答,材料没有涉及具体情况,应当根据材料信息指向的历史时期,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中与本题有关的内容来回答。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际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此等条约,其最大目的,在维持正义与和平。中国以责任所在,自应尽其能力,以维护其领土主权及维护上述各种条约之尊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摘自《国民自卫抗战声明书》(1937年8月14日)

材料二 日本军阀夙以征服亚洲,并独霸太平洋为其国策。数年以来,中国不顾一切牺牲,继续抗战,其目的不仅在保卫中国之生存,实欲打破日本之侵略野心,维护国际公法、正义及人类福利与世界和平……

不料强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布告。

——摘自《中华对日宣战布告》(1941年12月9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抗战声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对日宣战的背景,并指出对日宣战布告与抗战声明的主要不同之处。

【答案】(1)以国际公法为法理依据;表达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强调以天赋自卫权反抗侵略。 (2)背景:日本以征服亚洲、太平洋为国策,不断侵略;中国坚持抗战;英美等国开展反法西斯的斗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不同:抗战声明强调捍卫自身权利;对日宣战布告强调取消一切中日间的条约、协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国民抗战声明和中国对日宣战布告,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比较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国民抗战声明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此等条约,其最大目的,在维持正义与和平”“以维

- 10 -

护其领土主权及维护上述各种条约之尊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中国对日宣战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日本军阀夙以征服亚洲,并独霸太平洋为其国策。数年以来,中国不顾一切牺牲,继续抗战”“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日本不断侵略、中国坚持抗战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等方面来回答。对日宣战布告与抗战声明的主要不同之处,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和“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布告”等信息分析比较得出。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考中进士后前往南京为官。在南京任上清闲随意的生活中,他经常看戏,并开始了戏剧创作的尝试。当时,大量有地位的文人开始参与传奇戏曲的创作,社会经济的繁荣又给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机会。江南一座城市就是“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养活小民,不下数万人”。他向朝廷上书,痛斥和揭露当时弊政和贪官污史,结果被眨官到偏远地区。汤显祖后来弃官而归,专注于戏曲创作,他在思想上属于泰州学派,而且更近于李贽的思想,因此在其思想中夹入佛教出世观。他不去应合潮流,而将自己的情寄于戏剧的梦境之中,去批判现实。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不仅以自己的爱情冲破生死界限,而且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自己做主结为夫妻。时人记述说:“《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奈不谙曲谱,用韵多任意处,乃才情自足不朽也。”他随后创作的《南柯梦》《邯郸梦》,借梦境批判了官场的黑暗与。

——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汤显祖艺术作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汤显祖取得艺术成就的原因。

【答案】(1)思想上,冲破世俗礼教,凸显自我意识;艺术上,勇于突破曲谱用韵束缚;形式上,借助梦境,批判现实。

(2)商品经济繁荣;戏曲繁荣,文人广泛参与创作;阳明心学泰州派(或李贽思想)的影响;汤显祖本人的社会批判意识与艺术创作努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汤显祖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取得艺术成就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汤显祖艺术作品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他在思想上属于泰州学派,而且更近于李贽的思想,因此在其思想中夹入佛教出世观”“他不去应合潮流,而将自己的情寄于戏剧的梦境之中,去批判现实”“《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奈不谙曲谱,用韵多任意处,乃才情自足不朽也。”等信息从思想、艺术、形式等方面分析概括得出。

- 11 -

(2)汤显祖取得艺术成就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大量有地位的文人开始参与传奇戏曲的创作,社会经济的繁荣又给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机会”“他在思想上属于泰州学派,而且更近于李贽的思想”“借梦境批判了官场的黑暗与”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 12 -

- 1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