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六上课文原文及电子教材第四单元
16 《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17 《詹天佑》 课文原文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二百千米,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当时,清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也得不到解决。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xié),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位。
1905年,清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轰动,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yōnɡ)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kān)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wěi)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suì)道,其中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shèn),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两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jùn)工了,比原计划提早了两年。这件事给了藐(miǎo)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塑像。
18 《文天祥》课文原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脍炙(kuàizhì)人口的诗句,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这正是他那炽(chì)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的真实写照。
文天祥所处的时代,是蒙古贵族向南宋发动进攻和南宋政权日趋(qū)腐朽的时代。父亲的教育和影响,在文天祥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种下了爱国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1271年,蒙古汗国改称大元,并在之后的四年中,大举南侵,先后攻陷了南宋许多地方。南宋的许多文官武将贪生怕死,不是弃城逃跑,就是不战而降。—时间,朝廷内外惊慌失措。在这危急时刻,在江西赣(ɡàn)州做地方官的文天样,变卖了自己的家产作为军饷(xiǎnɡ),征集义兵组成勤王军,投人到轰轰烈烈的抗元斗争之中。但是,他的起兵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悲观地认为元军来势凶猛,文大祥带的兵都是临时招募来的,这不是赶着羊群去和老虎斗,白白送死吗?文天祥郑重地说:“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今天我组织勤王军,就是想为天下人做个抗击元军、不怕牺牲的榜样,希望各地官民效法,共同保卫国家。”果然,许多军民闻风而起,有的来投奔文天祥,有的则在各地起兵,互为声援,抗击元军的力量—时声势大增。
然而,勤王军尽管士气旺盛,却缺乏训练和作战经验,与骁(xiāo)勇善战的元军相比,战斗力相差甚远;再加上南宋朝廷的,抗元斗争头败了。
1278年.文天祥不幸被俘(fú)。被俘时,他服下冰片,想以死报国,然而却未如愿。投降元军的张弘范前来劝降,文天样严词拒绝道:“只求一死,别无他言!”张弘范又让他给坚持斗争的南宋爱国将领写劝降信,他却以《过零丁洋》一诗作为答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这诗中铿锵(kēnɡqiānɡ)有力的诗句,体现了文天祥慷慨激
昂、大义凛然的气魄,也表达了他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这首诗是决心书,又是宣战书,它告诉人们:文天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妥协,不会投降!
1279年12月,南宋灭亡了。张弘范洋洋得意,在庆贺宴上劝文天祥:“国家已经亡了,忠孝之事你已经尽到了。只要你像对宋朝那样对待大元,大元的宰相照样由你当。”又说:“宋朝已经亡了,你再慷慨殉(xùn)国,有谁来给你写书立传呢?”面对这些花言巧语,文天样无比蔑视,他坚定地问答:“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张弘范劝降的阴谋破灭了,只好把文天祥押(yā)送到元朝的首都——大都。
元朝统治者想利用文天样的影响来笼络人心,借以缓和各地人民抗元斗争的形势。他们费尽心机找来说[shuì]客,以厚禄(lù)为诱饵(ěr)继续劝降。但在文天样的凛然正气面前,他们都哑口无言,最后灰溜溜地走了。
元朝统治者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满身的刑(xínɡ)具,关押在一间阴冷的囚(qiú)室中,企图使他屈服。但是,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金石之性,要终愈硬,性可改耶(yē)?”三年牢狱生活的折磨,始终没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统治者见文天祥软硬不吃,又听说不少地方有营救文天祥的举动,恐日久生变,决定要杀他。1283年1月8日,元朝皇帝试图用作最后的努力,亲自劝降,文天祥说:“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无可为者”。第二天,文天祥就被元朝统治者杀害了。
文天祥离开我们已经七百多年了,但是他的浩然正气,却千秋常在。
19 《怒吼吧,黄河》课文原文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中华民族的抗争战争进入了惨烈的相持阶段。
第二年初春,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赴吕(lǚ)梁山抗日根据地。当他们经过黄河时,光未然深深地被黄河的气势所震撼:只见滔滔黄河水,滚滚向东流。惊涛(tāo)骇(hài)浪扑面而来,虎啸龙吟之声如雷贯耳。船工们光着膀子,在滔天巨浪中喊着震天动地的号子,竭尽全力与河水拼搏。所有的一切,让诗人心潮澎湃:那降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xuānyuán)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那壶口瀑布的百丈云烟,不正是与洪水搏斗、杀出生路的大禹(yǔ)精神吗?他脑诲里突然闪过一个想法:他要写一首长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
抗敌演剧三队来到延安后,光未然见到了作曲家冼(xiǎn)星海。这对在创作上曾两度成功合作的老朋友,如今重逢,他们的兴奋之状、欢愉之情可想而知。畅谈中,光未然倾诉了自己在黄河边上行军的深切感受,冼星海倾吐了渴求谱写大型音乐作品的愿望。两位挚(zhì)友同诉心曲,希冀着再度合作。
1939年3月11日晚上,皎(jiǎo)洁的月光柔和地洒在大地上。在一间宽敞的窑(yáo)洞里,光未然正在为大家朗诵他刚写完的《黄河大合唱》歌词。他坐在靠窗户的土炕上,面前摆了—张桌子,上面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歌词稿。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ǎi)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壮,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抗敌演剧队队员们的每一颗心,都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跳动着。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整个窑洞一片寂静。随即,掌声响彻窑洞。
掌声中,一直坐在门边的冼星海激动得站起来,一把将稿抓在手里,斩钉截铁地说道:“我有把握把曲谱好!一定能!”
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但是,就在六天后,冼星海竟然谱出了《黄河大合唱》的全曲。仅仅六天,简直是一个奇迹!就在昏黄的油灯下,就在一孔小小的土窑洞里,就在没有一架钢琴的延安,冼星海谱出了这部让中华儿女骄傲、让世界刮目相看的《黄河大合唱》!
4月13日晚上,抗敌演剧三队正式演出《黄河大合唱》。首次演出的地点是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此时,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意气风发的光未然披着半身多长的黑色斗篷,站在舞台,担任朗诵人。他充满激情地挥舞着右臂,向黄河倾诉我们民族的灾难:怒吼吧,黄河!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向着全世界受难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队员们唱得那么投入,忘记了舞台,忘记了听众。
演出一结束,台下立即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延安的军民完全被这深沉、激昂的歌声打动了,完全被这部作品伟大的气魄感染了。因为这部作品,表达了大家共同的心声:怒吼吧,黄河!中国人民澎湃的抗日斗志一定能战胜侵略者,保卫家园!
20 《一句话》课文原文
●语文百花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