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郡中学2020届高三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4.殷商时期,巫风弥漫,祭祀鬼神的现象相当普遍;西周时期,当政者认为,执政必须注重重民众需求,
即使上帝百神和先公先王也曾是考虑民众愿望的“至上神”。这一变化说明西周时期 A.祭祀对象发生变化 B.民本思想逐渐显现 C.平民地位有所提升 D.族权色彩日渐浓厚
25.汉惠帝时,开始以御史大夫属官监御史监察各郡。汉武帝十三年,因监御史玩忽职守,遂谴丞相史(丞
相属官)出刺各州,并督监御史。丞相史出刺地方
A.扩大了丞相权力 B.精简了监察系统 C.澄清了地方吏治 D.清除了王国威胁
26.在宋代,城市救助活动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灾荒民众和本族成员,而是面向广大普通贫乏居民、老弱病
残之人、鳏寡孤独者、流浪乞丐,以及生活困难的官宦士人、皇室宗亲等,涉及城市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群体。这反映出宋代
A.社会救助具有系统性与规范性 B.抑商的松动 C.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D.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
27.明朝末年,作为出版中心的江南地区,原先以儒家经典为主的图书市场中,有关科技、农业、商业、
工匠、法律的书籍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旅游指南、烹调指南等生活专业用书。这一现象反映出明末 A.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B.民众物质生活日益丰富 C.儒学独尊地位发生动摇 D.经济发展丰富图书市场
28.关键词是图书馆学中的词汇,用于表达文献主题内容,一些学者用核心关键词的统计分析来刻画晚清
民初公共意识的展开。
图8 1860至1915年使用的三个关键词的使用次数
图8中■对应的词汇是
A.立宪 B.经济 C.洋务 D.共和
29.据统计,1887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1.26亿市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为2.99市亩,到1914年人均占
有耕地面积下降为2.77市亩。南方60.8%的农户耕地面积不足10亩,北方40.3%的农户不足10亩。这一现象
A.说明地权分散的趋势不断增强 B.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发展 C.体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扩展 D.导致了农村经济基本结构的解体
30.1929年4月,红四军第四军政治部在江西南部于都发布了134条标语,主要包括“针对以及帝
国主义、党和红军的性质及任务、目前时局、青年团和青年妇女以及商人和工人利益等等”。这些标语的发布
A.有利于土地斗争顺利开展 B.壮大了反抗日本法西斯的力量
第1页(共3页)
C.推动了国动达到高潮 D.揭开了武装反抗的序幕 31.图9是中国人民银行1953年发行的部分分币的样币。
图9
图9的主题体现了
A.“一五”计划成就巨大 B.发展汽车制造的决心 C.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D.改善交通运输的愿景
32.民主制时期的雅典人认为“所有的事物都要被怀疑、被验证,思想没有界限”。怀疑精神成为日益风
行的时尚。谁都能在城邦生活根本的正义秩序问题上有发言权,但却不比别人更有见地。这种“时尚”的形成
A.反映出雅典人对自由的渴望 B.折射出雅典人理智的不成熟 C.体现了智者学派的影响力度 D.说明城邦公民参政热情高涨 33.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谈道:“要是在英格兰只有一种宗教,怕的是可能要闹;要是在那里有
两种宗教,它们自己相互之间可能要互相扼杀;但是那里有了三十多种宗教,而它们却都能和平地与幸福地生活着。”这一思想体现了
A.民主性和多元性 B.国际性和融合性
C.法治性和竞争性 D.科学性和时效性
34.在1965年至1980年,苏联军费开支占其国民收入的比重高达19%—23%。出于争霸 的需要,军
事工业一直是苏联经济的重中之重,这一时期的重点仍然是发展钢铁、机械、金属等传统的重工业部门。这一决策给苏联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A.高层思想严重僵化 B.社会经济转型受到迟滞 C.工农生产积极性的缺乏 D.国民经济比例出现失调
35.发展经济学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欠发达国家问题的学术流派。该学术流派的代表性理论在20世纪40
年代和50年代欣欣向荣,成为美国和其他国家解释有些国家依然贫困,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克服欠发达国家的困难的最流行观点。这一理论
A.加强了国际区域合作 B.发挥了市场杠杆作用 C.突出了经济职能 D.稳定了国际金融秩序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秦汉到明清的地方行政的演变中,不管当时的地方行政是在二级和三级,还是四级、五级之间往复交替,县都是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且数目变动不大,大致都在一千个以上。同时,历代封建王朝都通过设置职能性来分解地方高级行政组织的职权,但县级行政却始终集赋税、司法、治安、教化于一体,全能而完整,并且县的建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多样,地区间差别较大,国家大事千头万绪,单单依靠一个人或一个权力核心,是难以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治理的。县级是封建国家的基础,职能齐备,担负着贯彻执行朝廷的法规政令,向朝廷提供度支、物资及兵源任务,承揽着平赋役、听诉讼、兴教化、劝农桑、敦孝道、整饬风俗、鼓励节俭、祈神祭天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一切具体事务。封建通过县级这些国家结构中最基本的政治单元,可以有效地实现对整个国家的控制与治理,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摘编自自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第2页(共3页)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县制以“官治”和“自治”两种基本模式的相互排斥与结合为主轴的演变和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近代县制改变了县以下不设治的制度,建立了区乡一级行政以及准行政性质的保甲组织,为国家行政深入农村基层、改变乡村社会的无序状态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近代县制在国家行政与民主制度的结合方面进行了探索,县级行政处在官治与自治的结合部,同时又与府厅州同为上级地方自治团体,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县的行改地位,使之在建立地方自治、加强地方权力、减少行政层级等方面,处于枢纽的位置。当然,近代县制改革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始终未能建立起现代的县级行政人员的人事管理制度,且县级组织机构开始出现冗胀倾向;没能解决对“官治”县级行政的民主监督问题;始终未建立起统一的县级财政系统,乡镇一级财政往往是个空架子,乡镇、保经费及部分县办事务经费始终靠临时或固定性摊派维持等。
——摘编自王建朗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县级地方行政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县制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县制的认识。(3分) 45.(15分)【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出现很多新事物,六部制度陈腐落后,无法应对新
的形势。郑观应等人意识到铁路及电报局等为“利国要政”。1906年,清廷设立专门机构——邮传部,负责铁路、电政、邮政及航运。以铁路为例,邮传部致力于筹措资金创办铁路,发展铁路营运,推动铁路与电报局之间的路电接线,开展路矿联营活动。其成立包含着晚清整合政治资源的诉求,“以便把以往各省兴办之事,皆行集中于”。邮传部统筹规划,相继赎回京汉铁路的创办权,接管外人掌控的邮政,等等。此外,随着新式交通的兴起,“男女杂坐不以为嫌”,“父母在,不远游”的社会心理也发生变化。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邮传部设立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邮传部设立的意义。(9分)
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