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我国茶园生态建设的思考

对我国茶园生态建设的思考

来源:刀刀网
对我国茶园生态建设的思考

唐小林

摘 要 我国茶叶终端产品的食用安全和卫生之所以存在一些问题,是因为茶园生态建设远没有达到生态茶业的要求。我国茶园生态建设的重点是现有茶园,要按生态茶业整体的要求制定长远规划,统筹林业、农牧业发展;植树造林是茶园生态建设的基础,构建以茶树为优势群落,其它林木、作物、杂草、土壤微生物、茶园病虫及其天敌等生物群落并存的生态系统,采取清洁的农业技术措施,从而达到全面改善茶园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平衡,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茶叶品质,保障广大茶叶消费者的食用安全和卫生。

关键词 茶园;生态;系统;建设;平衡

中图分类号:O571.1;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77—21(2004)03—130—02

1 前 言

国家林业部门将茶树定为经济、生态两用林,我国现有茶园面积达119万公顷,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0.%,每年茶叶内销总产值128亿元,茶叶生产为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茶业在经历了原始茶业、传统茶业之后,现阶段正由集约化茶业向生态茶业转型。茶园生态建设是生态茶业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目前我国茶园生态建设仍处于零星、小面积试验阶段,业界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现阶段国内外茶叶市场对茶产品的食用安全和卫生问题高度关注,以及茶园生态失衡导致茶树病虫害难以根本上得到有效控制的现象,无时不在提醒我们应全面重视和开展茶园生态建设,促进我国茶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原始茶业和传统茶业阶段,茶树种植以小规模、零星分散的丛栽为主,茶园单位面积生产资料投入少,产出低,茶园开垦对茶区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基本上不构成侵害和威胁。事实上,我国历史上很早就重视茶树与其它植物的间作。[宋]赵汝砺《北苑别录》中提出“……。桐木之性与茶相宜,而又茶至冬则畏寒,桐木望秋而先落,茶至夏而畏日,桐木至春而渐茂,理亦然也。”[明]罗廪《茶解》中亦有类似观点:“茶园不宜杂以恶木,惟桂、梅、辛夷、玉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其不可莳芳兰、幽菊及诸清芬之品,最忌与菜畦相逼,不免秽污渗漉,滓厥清真。”

由传统茶业阶段进入集约化茶业阶段后,由于单位茶园面积上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精耕细作,最大程度地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从而出现了一系列典型的阶段特征,其中有一些给茶园本身及茶区生态环境带来了不良的后果,例如单位茶园面积的种植密度迅速扩大,茶树个体长势趋向衰弱;茶园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茶区生态系统趋向简单化;无性繁殖技术大范围、大面积推广,茶树品

种趋同,传统茶树品种多样化优势严重忽略;化肥农药用量上升,茶园土壤活性降低,且大部分进入了环境,引起严重环境污染等。

2 目标和重点

要将我国现有茶园改造和建设成具有良好局域生态环境的新型茶园,是一项长期、艰苦的系统工程,需要业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和相关行业的大力支持。茶园生态建设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合理的阶段规划和具体措施。根据生态学原理,我们将茶园生态系统定义为:由以茶树为优势种群的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茶园生态系统建设的目标,采取人工措施,丰富和培育茶园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它包括茶园及周围环境的各类生物,如林木、茶园杂草、土壤微生物、茶园病虫及天敌等),因地制宜改善茶园物理环境,采取清洁的生产技术,促进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系统外部之间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使茶园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然调节生态平衡的能力,保持相对平衡,将茶树危险性病虫控制在经济允许阀值以内,并使茶园生态系统成为茶区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复杂生态系统的有效组成部分。按生态茶业的整体要求,制定长远规划。生态茶业,就是不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是从维护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着手,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统筹林业、农牧业发展,提高茶业生产实力,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茶园建设处于整个茶业链的第一个环节,其基础地位毋庸置疑,茶园生态建设悠关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茶园生态建设的重点是现有茶园,应严格控制和审慎发展新茶园。我国茶园面积居世界第一,但平均单产仅656kg/hm²,远未达到世界平均单产1217kg/hm²的水平,提高产量的空间很大,不宜再过分强调发展新茶园。目前一些茶区为新建有机茶基地、绿色食品茶基地等,特地选择一些林木植被丰富,生态环境好的山地开垦新的茶园,是一急功近利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会产生本末倒置的效果,应该严格制止。

3 主要措施

我国虽产茶历史悠久,适宜种茶的地域辽阔,但是国情告诉我们,目前我国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生态形势十分严峻,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尤其是有限的林木植被在减少,土地资源紧缺,茶与农、林牧业之间不仅存在相互争地的矛盾,而且相互依存和制约程度也很大,所以改善和建设生态茶园,要本着有利于改善整个宏观生态环境,统筹兼顾林业和农牧业的发展,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制定茶园发展规划时,应按照宜林则林,宜茶则茶。我国茶园绝大多数在山区,山地、半山区无疑更适宜林木种植,尽管茶树为经济、生态两用林,但人工栽培的茶树都为灌木型,其生态力远不及于一般的针、阔叶林,要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1982年颁发的《水土保持工作条

例》就明确指出,坡度超过25°的坡地禁止开荒种植农作物。因此,现有坡度超过25°的山地茶园应有计划地逐步退茶还林、退茶种果、调整作物布局,使茶园成为较复杂的生态系统,从而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增强自然能力。

对现有茶园进行生态环境改造和建设采取的技术措施要适当,要充分考虑地域性和生态环境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扬长避短。

3.1 植树造林是茶园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

一般来说,山区和半山区茶园自然条件较好,植被丰富,气候适宜,对于这样的茶园要注意维持和保护生态平衡。对于自然条件较差的丘陵和平地茶园,要采取植树造林,种植防风林、行道树、遮荫树,增加茶园周围的植被,实行林、灌、草结合。要尽量保护好基地中的生物栖息地。

实践证明,在茶园内种植乔木、半乔木遮荫是改善茶园小气候的有效途径。种植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有,选择的果树或经济林木的树种要与茶树协调,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主杆分枝部位较高,便于茶园作业;套种密度要得当,最好是冬季落叶的树种,以利茶树冬季的采光;一般情况下,夏秋季茶园荫蔽度宜控制在30%左右,透光率宜45%左右,生产中可通过适时疏枝来加以。各地种植的树种应因地制宜作适当挑选,常见树种有梨、柿、相思、合欢、楹树、橡胶等。

3.2 生物群落结构合理是茶园生态平衡的关键

生态系统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进行茶园病虫的生态控制,必须全面调查茶园及周围环境中各种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明确主要种群的动态及群落间的相互联系。其中,尤其要掌握茶树的生物学特性与病虫发生的关系,茶园害虫、天敌亚群落的特征及消长规律,茶园土壤微生物亚群落、茶园杂草亚群落与茶园病虫害发生的联系等。一般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结构越复杂,各生物之间以食物链和食物网链接的依存度也就越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也越大。因此在茶园生态建设过程中,应以维持茶园生态系统平衡为目标,采取科学合理的农业措施增加各生物群落的种类和相对数量,并保持相对平衡,彻底改变以往的见虫就灭,见草就除的旧习惯。

3.3 清洁的农业技术措施是茶园生态建设的保证

茶树品种不能大面积单一集中种植,提倡不同产量、品质、抗性的品种适度区间作种植。茶园内间作的林木和作物也应避免大面积单一栽培。茶树以单行种植为宜,以利茶树个体发育和茶园通风。

适度中耕,有利于促进茶树根系的生长,有利于土壤的通风和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破坏土层中害虫的栖息场所,便于害虫天敌觅食。茶园除草,要除养结合。对于恶性杂草,要及时耕除,不用除草剂,对一般杂草,适量保留,有利于害虫天敌的栖息和改善茶园生态小气候。

茶园施肥要以有机肥为主,逐步做到不施无机肥。茶园施用的有机肥要作无害化处理,防止有害微生物、有害虫卵等污染茶园。茶园施肥要适时适量,做到平衡施肥,避免施入的氮素过量。

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开展生物防治茶园病虫。天敌是茶园病虫生态控制强力手段。在进行茶园或茶园周边环境内人工作业时,要给天敌营造一个良好生态环境,它包括加强对群众环保教育和宣传,不破坏植被,不捕杀野生动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好空气和水源,注意节约资源,少用化学合成剂,尽量回收利用废物等。严禁滥用化学农药、除草剂,严格按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控制茶园用药的种类、时机、间隔期和用量,科学平价防治病虫效果,不要片面追求较高的防治率。逐步做到少用和不用农药等化学合成试剂。

我们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持之以恒地开展茶园生态建设,我国茶业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望一定能早日实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