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来源:刀刀网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解直角三角形。。。。.。。.。.。...。2

数列。。。...。。。.。。..。...。.。。.5

不等式...。

.。。..。。。。。。1

..。。。.11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解三角形复习知识点

一、知识点总结

【正弦定理】

abc2R (R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sinAsinBsinC2.正弦定理的一些变式:

cabiisinA,sinB,sinC;; iabcsinAsinBsinC2R2R2Rabc2R ;(4)iiia2RsinA,b2RsinB,b2RsinCsinAsinBsinC1.正弦定理:

3.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可能有一解,两解,无解)

【余弦定理】

a2b2c22bccosA1.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c2b2a22bacosCb2c2a2cosA2bc

a2c2b2

。 cosB

2ac

b2a2c2cosC

2ab

2.推论:

设a、b、c是C的角、、C的对边,则: ①若a2b2c2,则C90; ②若a2b2c2,则C90; ③若a2b2c2,则C90.

3.两类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角。

2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2)已知两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面积公式】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为a,b,c,

1.S1aha1absinC1r(abc)(其中r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

2222。设p1(abc),S2p(pa)(pb)(pc)

【三角形中的常见结论】

(1)ABC(2) sin(AB)sinC,cos(AB)cosC,tan(AB)tanC,

sinABCABCcos,cossin;sin2A2sinAcosA, 2222(3)若ABCabcsinAsinBsinC

若sinAsinBsinCabcABC (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

(4)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5)三角形中最大角大于等于60,最小角小于等于60

(6) 锐角三角形三内角都是锐角三内角的余弦值为正值任两角和都是钝角任意两边的平方和大于第三边的平方。

钝角三角形最大角是钝角最大角的余弦值为负值 (7)ABC中,A,B,C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B60。

(8) ABC为正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是A,B,C成等差数列,且a,b,c成等比数列. 二、题型汇总

3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题型1【判定三角形形状】

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1)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

a2b2c2A是直角ABC是直角三角形(2)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可知:a2b2c2A是钝角ABC是钝角三角形

a2b2c2A是锐角ABC是锐角三角形(注意:A是锐角ABC是锐角三角形)

(3) 若sin2Asin2B,则A=B或AB2.

例1.在ABC中,c2bcosA,且(abc)(abc)3ab,试判断ABC形状。

题型2【解三角形及求面积】

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和它们的对边a,b,c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例2。在ABC中,a1,b3,A300,求的值

例3.在ABC中,内角A,B,C对边的边长分别是a,b,c,已知c2,C (Ⅰ)若ABC的面积等于3,求a,b;

3.

(BA)2sin2A,求ABC的面积. (Ⅱ)若sinCsin

4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题型3【证明等式成立】

证明等式成立的方法:(1)左右,(2)右左,(3)左右互相推。

例4。已知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求证:abcosCccosB。

题型4【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

仰角 俯角 方向角 方位角 视角

例5.如图所示,货轮在海上以40km/h的速度沿着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转角)为140°的方向航行,为了确定船位,船在B点观测灯塔A的方位角为110°,航行半小时到达C点观测灯塔A的方位角是65°,则货轮到达C点时,与灯塔A少?

的距离是多

数列知识点

1。 等差数列的定义与性质

定义:an1and(d为常数),ana1n1d 等差中项:x,A,y成等差数列2Axy 前n项和Sna1annna21nn1d 2性质:an是等差数列

(1)若mnpq,则amanapaq;

(2)数列a2n1 ,a2n,a2n1仍为等差数列,Sn,S2nSn,S3nS2n……仍为等差数列,公差为n2d;(3)若三个成等差数列,可设为ad,a,ad (4)若an,bn是等差数列,且前n项和分别为Sn,Tn,则

5

amS2m1 bmT2m1(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5)an为等差数列Snan2bn(a,b为常数,是关于n的常数项为0的二次函数)

Sn的最值可求二次函数Snan2bn的最值;或者求出an中的正、负分界项,

an0即:当a10,d0,解不等式组可得Sn达到最大值时的n值.

a0n1当a10,d0,由an0可得Sn达到最小值时的n值.

an10(6)项数为偶数2n的等差数列an,

S2nn(a1a2n)n(a2a2n1)n(anan1)(an,an1为中间两项)

S偶S奇nd,

S奇S偶an. an1(7)项数为奇数2n1的等差数列anS2n1(2n1)an(an为中间项),

S奇S偶an,

S奇S偶n。 n12。 等比数列的定义与性质

定义:

an1q(q为常数,q0),ana1qn1。 an等比中项:x、G、y成等比数列G2xy,或Gxy.

na1(q1)前n项和:Sna11qn(要注意!)

(q1)1q性质:an是等比数列

(1)若mnpq,则am·anap·aq

(2)Sn,S2nSn,S3nS2n……仍为等比数列,公比为qn. 注意:由Sn求an时应注意什么?

6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n1时,a1S1; n2时,anSnSn1。

3.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 (1)求差(商)法 如:数列an,a1121211a……a2n5,求an 22nn22解 n1时,a1215,∴a114

111n2时,a12a2……n1an12n15 ②

22214(n1)1n1①—②得:nan2,∴an2,∴ann1

22(n2)[练习]数列an满足SnSn1an1,a14,求an

注意到an1Sn1Sn,代入得

Sn14又S14,∴Sn是等比数列,Sn4n Sn;

53n2时,anSnSn1……3·4n1

(2)叠乘法

如:数列an中,a13,n1解

aann,求an n1aa1a2a312n13,∴n又a13,∴an·……n·……a1na1a2an123nn.

(3)等差型递推公式

由anan1f(n),a1a0,求an,用迭加法

a3a2f(3)n2时,两边相加得ana1f(2)f(3)……f(n)

…………anan1f(n)a2a1f(2)∴ana0f(2)f(3)……f(n)

[练习]数列an中,a11,an3an1n2,求an(

n1an1n312)

7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4)等比型递推公式

ancan1d(c、d为常数,c0,c1,d0)

可转化为等比数列,设anxcan1xancan1c1x 令(c1)xd,∴xddc1,∴anc1是首项为a1dc1,c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adnc1adn1dn1d1c1·c,∴ana1c1cc1 (5)倒数法 如:aan11,a2n1a2,求an n由已知得:1a2111an,∴

11 n12an2anan1an2∴1a为等差数列,11,公差为1,∴11n1·11na2an1, 1n22∴a2nn1

( 附:

1)公式法、利用

anSS1(nnSn1(n2)、累加法、累乘法。构造等差或等比

an1panf(n)、待定系数法、对数变换法、迭代法、数学归纳法、换元法

)

4。 求数列前n项和的常用方法

(1) 裂项法

把数列各项拆成两项或多项之和,使之出现成对互为相反数的项. 如:nan是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求1k1a kak1

8

an1panq或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解:由

n11111d0

ak·ak1akakddakak1n11111111111∴…… aadaadaaaaaak1kk1k1k123n1k2n1111 da1an1[练习]求和:1111…… 12123123……n1an…………,Sn2

n1(2)错位相减法

若an为等差数列,bn为等比数列,求数列anbn(差比数列)前n项和,可由SnqSn,求Sn,其中q为bn的公比.

如:Sn12x3x24x3……nxn1

x·Snx2x23x34x4……n1xn1nxn

①-②1xSn1xx2……xn1nxn

x1时,Sn1xnxnn1x21x,x1时,Sn123……nnn1 2(3)倒序相加法

把数列的各项顺序倒写,再与原来顺序的数列相加。

Sna1a2……an1an相加2Sna1ana2an1…a1an…

Snanan1……a2a1x2[练习]已知f(x),则 21x1f(1)f(2)ff(3)21ff(4)321f 41x2x21x1由f(x)f12222x1x1x1x11x

9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11111∴原式f(1)f(2)f f(3)ff(4)f111322342(附:

a.用倒序相加法求数列的前n项和

如果一个数列{an},与首末项等距的两项之和等于首末两项之和,可采用把正着写与倒着写的两个和式相加,就得到一个常数列的和,这一求和方法称为倒序相加法.我们在学知识时,不但要知其果,更要索其因,知识的得出过程是知识的源头,也是研究同一类知识的工具,例如: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用的就是“倒序相加法”。 b.用公式法求数列的前n项和

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前n项和Sn可直接用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进行求解。运用公式求解的注意事项:首先要注意公式的应用范围,确定公式适用于这个数列之后,再计算。 c.用裂项相消法求数列的前n项和

裂项相消法是将数列的一项拆成两项或多项,使得前后项相抵消,留下有限项,从而求出数列的前n项和.

d.用错位相减法求数列的前n项和

错位相减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列求和方法,应用于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相乘的形式.即若在数列{an·bn}中,{an}成等差数列,{bn}成等比数列,在和式的两边同乘以公比,再与原式错位相减整理后即可以求出前n项和。 e.用迭加法求数列的前n项和

迭加法主要应用于数列{an}满足an+1=an+f(n),其中f(n)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条件下,可把这个式子变成an+1—an=f(n),代入各项,得到一系列式子,把所有的式子加到一起,经过整理,可求出an ,从而求出Sn。

10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f.用分组求和法求数列的前n项和

所谓分组求和法就是对一类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的数列,若将这类数列适当拆开,可分为几个等差、等比或常见的数列,然后分别求和,再将其合并. g。用构造法求数列的前n项和

所谓构造法就是先根据数列的结构及特征进行分析,找出数列的通项的特征,构造出我们熟知的基本数列的通项的特征形式,从而求出数列的前n项和。

不等式知识点归纳

一、两实数大小的比较: ab0ab;ab0ab;ab0ab. 二、不等式的性质: ①abba;②ab,bcac;③abacbc; ④ab,c0acbc,ab,c0acbc;⑤ab,cdacbd; ⑥ab0,cd0acbd;⑦ab0anbnn,n1; ⑧ab0nanbn,n1. 三、基本不等式定理

11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a2b21、整式形式:①ab2aba,bR;②aba,bR;

222a2b2abab③aba,bR a0,b0;④

222ab2a2b2) ab(a0,b0)②a+b(2ba3、分式形式:+2(a、b同号)

ab114、倒数形式:a>0a+2 ;a<0a+-2

aa2、根式形式:①

22ab四、公式:ab112ab2a2b2 2五、极值定理:设x、y都为正数,则有

s2⑴若xys(和为定值),则当xy时,积xy取得最大值.

4⑵若xyp(积为定值),则当xy时,和xy取得最小值2p. 六、解不等式

1、一元一次不等式: ax〉b(a0)的解:当a>0时,x>

bb;当a〈0时,x<; aa2、一元二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

3、二次函数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间的关系:

判别式b24ac

0 0 0

二次函数yax2bxc

a0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异实数有两个相等实数没有实数根

12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ax2bxc0

根x1x2b 2aa0的根

x1,2b 2ax1x2

ax2bxc0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

xxx或xx12a0

ax2bxc0

bxx

2aR

解集

a0

xx1xx2

 

4、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步骤:一化:化二次项前的系数为整数

二判:判断对应方程的根,三求:求对应方程的根,四画:画出对应函数的图像,五解集:根据图像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5、解分式不等式:

f(x)g(x)0f(x)f(x)〉0f(x)g(x)〉0 ; 0g(x)g(x)g(x)06、解高次不等式:(x—a1)(x—a2)…(x-an)>0

7、解含参数的不等式:解形如ax2+bx+c〉0的不等式时分类讨论的标准有:(1)讨论a与0的大小(2)讨论与0的大小(3)讨论两根的大小 七、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

方法:依据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从:开口方向、判别式、对称轴、函数值三个角度列出不等式组,总之都是转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组求解。

f(k)0b1、x1〈x2〈kk

2a0

13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f(k)0b2、k 〈x12a0

3、x1〈k 〈x2f(k)〈0

f(k1)0f(k)024、k1k1bk22a

5、、x1f(k2)0

f(k1)06、k1f(k)03

八、线性规划问题 1、定义:

线性约束条件:由x,y的不等式(或方程)组成的不等式组,是x,y的线性约束条件. 目标函数: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y的解析式.

14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线性目标函数:目标函数为x,y的一次解析式.

线性规划问题: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可行解: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y. 可行域: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

最优解: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 2、区域判断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xyC0,坐标平面内的点x0,y0. ①若0,x0y0C0,则点x0,y0在直线xyC0的上方. ②若0,x0y0C0,则点x0,y0在直线xyC0的下方.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xyC0.

①若0,则xyC0表示直线xyC0上方的区域;xyC0表示直线

xyC0下方的区域.

②若0,则xyC0表示直线xyC0下方的区域;xyC0表示直线xyC0上方的区域.

3、解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做出可行域 第二步:在可行域内找出最优解所对应的点

第三步:解方程的最优解,从而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