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解直角三角形。。。。.。。.。.。...。2
数列。。。...。。。.。。..。...。.。。.5
不等式...。
.。。..。。。。。。1
..。。。.11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解三角形复习知识点
一、知识点总结
【正弦定理】
abc2R (R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sinAsinBsinC2.正弦定理的一些变式:
cabiisinA,sinB,sinC;; iabcsinAsinBsinC2R2R2Rabc2R ;(4)iiia2RsinA,b2RsinB,b2RsinCsinAsinBsinC1.正弦定理:
3.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可能有一解,两解,无解)
【余弦定理】
a2b2c22bccosA1.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c2b2a22bacosCb2c2a2cosA2bc
a2c2b2
。 cosB
2ac
b2a2c2cosC
2ab
2.推论:
设a、b、c是C的角、、C的对边,则: ①若a2b2c2,则C90; ②若a2b2c2,则C90; ③若a2b2c2,则C90.
3.两类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角。
2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2)已知两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面积公式】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为a,b,c,
1.S1aha1absinC1r(abc)(其中r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
2222。设p1(abc),S2p(pa)(pb)(pc)
【三角形中的常见结论】
(1)ABC(2) sin(AB)sinC,cos(AB)cosC,tan(AB)tanC,
sinABCABCcos,cossin;sin2A2sinAcosA, 2222(3)若ABCabcsinAsinBsinC
若sinAsinBsinCabcABC (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
(4)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5)三角形中最大角大于等于60,最小角小于等于60
(6) 锐角三角形三内角都是锐角三内角的余弦值为正值任两角和都是钝角任意两边的平方和大于第三边的平方。
钝角三角形最大角是钝角最大角的余弦值为负值 (7)ABC中,A,B,C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B60。
(8) ABC为正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是A,B,C成等差数列,且a,b,c成等比数列. 二、题型汇总
3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题型1【判定三角形形状】
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1)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
a2b2c2A是直角ABC是直角三角形(2)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可知:a2b2c2A是钝角ABC是钝角三角形
a2b2c2A是锐角ABC是锐角三角形(注意:A是锐角ABC是锐角三角形)
(3) 若sin2Asin2B,则A=B或AB2.
例1.在ABC中,c2bcosA,且(abc)(abc)3ab,试判断ABC形状。
题型2【解三角形及求面积】
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和它们的对边a,b,c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例2。在ABC中,a1,b3,A300,求的值
例3.在ABC中,内角A,B,C对边的边长分别是a,b,c,已知c2,C (Ⅰ)若ABC的面积等于3,求a,b;
3.
(BA)2sin2A,求ABC的面积. (Ⅱ)若sinCsin
4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题型3【证明等式成立】
证明等式成立的方法:(1)左右,(2)右左,(3)左右互相推。
例4。已知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求证:abcosCccosB。
题型4【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
仰角 俯角 方向角 方位角 视角
例5.如图所示,货轮在海上以40km/h的速度沿着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转角)为140°的方向航行,为了确定船位,船在B点观测灯塔A的方位角为110°,航行半小时到达C点观测灯塔A的方位角是65°,则货轮到达C点时,与灯塔A少?
的距离是多
数列知识点
1。 等差数列的定义与性质
定义:an1and(d为常数),ana1n1d 等差中项:x,A,y成等差数列2Axy 前n项和Sna1annna21nn1d 2性质:an是等差数列
(1)若mnpq,则amanapaq;
(2)数列a2n1 ,a2n,a2n1仍为等差数列,Sn,S2nSn,S3nS2n……仍为等差数列,公差为n2d;(3)若三个成等差数列,可设为ad,a,ad (4)若an,bn是等差数列,且前n项和分别为Sn,Tn,则
5
amS2m1 bmT2m1(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5)an为等差数列Snan2bn(a,b为常数,是关于n的常数项为0的二次函数)
Sn的最值可求二次函数Snan2bn的最值;或者求出an中的正、负分界项,
an0即:当a10,d0,解不等式组可得Sn达到最大值时的n值.
a0n1当a10,d0,由an0可得Sn达到最小值时的n值.
an10(6)项数为偶数2n的等差数列an,
有
S2nn(a1a2n)n(a2a2n1)n(anan1)(an,an1为中间两项)
S偶S奇nd,
S奇S偶an. an1(7)项数为奇数2n1的等差数列anS2n1(2n1)an(an为中间项),
,
有
S奇S偶an,
S奇S偶n。 n12。 等比数列的定义与性质
定义:
an1q(q为常数,q0),ana1qn1。 an等比中项:x、G、y成等比数列G2xy,或Gxy.
na1(q1)前n项和:Sna11qn(要注意!)
(q1)1q性质:an是等比数列
(1)若mnpq,则am·anap·aq
(2)Sn,S2nSn,S3nS2n……仍为等比数列,公比为qn. 注意:由Sn求an时应注意什么?
6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n1时,a1S1; n2时,anSnSn1。
3.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 (1)求差(商)法 如:数列an,a1121211a……a2n5,求an 22nn22解 n1时,a1215,∴a114
①
111n2时,a12a2……n1an12n15 ②
22214(n1)1n1①—②得:nan2,∴an2,∴ann1
22(n2)[练习]数列an满足SnSn1an1,a14,求an
注意到an1Sn1Sn,代入得
Sn14又S14,∴Sn是等比数列,Sn4n Sn;
53n2时,anSnSn1……3·4n1
(2)叠乘法
如:数列an中,a13,n1解
aann,求an n1aa1a2a312n13,∴n又a13,∴an·……n·……a1na1a2an123nn.
(3)等差型递推公式
由anan1f(n),a1a0,求an,用迭加法
a3a2f(3)n2时,两边相加得ana1f(2)f(3)……f(n)
…………anan1f(n)a2a1f(2)∴ana0f(2)f(3)……f(n)
[练习]数列an中,a11,an3an1n2,求an(
n1an1n312)
7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4)等比型递推公式
ancan1d(c、d为常数,c0,c1,d0)
可转化为等比数列,设anxcan1xancan1c1x 令(c1)xd,∴xddc1,∴anc1是首项为a1dc1,c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adnc1adn1dn1d1c1·c,∴ana1c1cc1 (5)倒数法 如:aan11,a2n1a2,求an n由已知得:1a2111an,∴
11 n12an2anan1an2∴1a为等差数列,11,公差为1,∴11n1·11na2an1, 1n22∴a2nn1
( 附:
1)公式法、利用
anSS1(nnSn1(n2)、累加法、累乘法。构造等差或等比
an1panf(n)、待定系数法、对数变换法、迭代法、数学归纳法、换元法
)
4。 求数列前n项和的常用方法
(1) 裂项法
把数列各项拆成两项或多项之和,使之出现成对互为相反数的项. 如:nan是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求1k1a kak1
8
an1panq或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解:由
n11111d0
ak·ak1akakddakak1n11111111111∴…… aadaadaaaaaak1kk1k1k123n1k2n1111 da1an1[练习]求和:1111…… 12123123……n1an…………,Sn2
n1(2)错位相减法
若an为等差数列,bn为等比数列,求数列anbn(差比数列)前n项和,可由SnqSn,求Sn,其中q为bn的公比.
如:Sn12x3x24x3……nxn1
①
②
x·Snx2x23x34x4……n1xn1nxn
①-②1xSn1xx2……xn1nxn
x1时,Sn1xnxnn1x21x,x1时,Sn123……nnn1 2(3)倒序相加法
把数列的各项顺序倒写,再与原来顺序的数列相加。
Sna1a2……an1an相加2Sna1ana2an1…a1an…
Snanan1……a2a1x2[练习]已知f(x),则 21x1f(1)f(2)ff(3)21ff(4)321f 41x2x21x1由f(x)f12222x1x1x1x11x
9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11111∴原式f(1)f(2)f f(3)ff(4)f111322342(附:
a.用倒序相加法求数列的前n项和
如果一个数列{an},与首末项等距的两项之和等于首末两项之和,可采用把正着写与倒着写的两个和式相加,就得到一个常数列的和,这一求和方法称为倒序相加法.我们在学知识时,不但要知其果,更要索其因,知识的得出过程是知识的源头,也是研究同一类知识的工具,例如: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用的就是“倒序相加法”。 b.用公式法求数列的前n项和
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前n项和Sn可直接用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进行求解。运用公式求解的注意事项:首先要注意公式的应用范围,确定公式适用于这个数列之后,再计算。 c.用裂项相消法求数列的前n项和
裂项相消法是将数列的一项拆成两项或多项,使得前后项相抵消,留下有限项,从而求出数列的前n项和.
d.用错位相减法求数列的前n项和
错位相减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列求和方法,应用于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相乘的形式.即若在数列{an·bn}中,{an}成等差数列,{bn}成等比数列,在和式的两边同乘以公比,再与原式错位相减整理后即可以求出前n项和。 e.用迭加法求数列的前n项和
迭加法主要应用于数列{an}满足an+1=an+f(n),其中f(n)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条件下,可把这个式子变成an+1—an=f(n),代入各项,得到一系列式子,把所有的式子加到一起,经过整理,可求出an ,从而求出Sn。
10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f.用分组求和法求数列的前n项和
所谓分组求和法就是对一类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的数列,若将这类数列适当拆开,可分为几个等差、等比或常见的数列,然后分别求和,再将其合并. g。用构造法求数列的前n项和
所谓构造法就是先根据数列的结构及特征进行分析,找出数列的通项的特征,构造出我们熟知的基本数列的通项的特征形式,从而求出数列的前n项和。
不等式知识点归纳
一、两实数大小的比较: ab0ab;ab0ab;ab0ab. 二、不等式的性质: ①abba;②ab,bcac;③abacbc; ④ab,c0acbc,ab,c0acbc;⑤ab,cdacbd; ⑥ab0,cd0acbd;⑦ab0anbnn,n1; ⑧ab0nanbn,n1. 三、基本不等式定理
11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a2b21、整式形式:①ab2aba,bR;②aba,bR;
222a2b2abab③aba,bR a0,b0;④
222ab2a2b2) ab(a0,b0)②a+b(2ba3、分式形式:+2(a、b同号)
ab114、倒数形式:a>0a+2 ;a<0a+-2
aa2、根式形式:①
22ab四、公式:ab112ab2a2b2 2五、极值定理:设x、y都为正数,则有
s2⑴若xys(和为定值),则当xy时,积xy取得最大值.
4⑵若xyp(积为定值),则当xy时,和xy取得最小值2p. 六、解不等式
1、一元一次不等式: ax〉b(a0)的解:当a>0时,x>
bb;当a〈0时,x<; aa2、一元二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
3、二次函数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间的关系:
判别式b24ac
0 0 0
二次函数yax2bxc
a0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异实数有两个相等实数没有实数根
12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ax2bxc0
根
根x1x2b 2aa0的根
x1,2b 2ax1x2
ax2bxc0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
xxx或xx12a0
ax2bxc0
bxx
2aR
解集
a0
xx1xx2
4、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步骤:一化:化二次项前的系数为整数
二判:判断对应方程的根,三求:求对应方程的根,四画:画出对应函数的图像,五解集:根据图像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5、解分式不等式:
f(x)g(x)0f(x)f(x)〉0f(x)g(x)〉0 ; 0g(x)g(x)g(x)06、解高次不等式:(x—a1)(x—a2)…(x-an)>0
7、解含参数的不等式:解形如ax2+bx+c〉0的不等式时分类讨论的标准有:(1)讨论a与0的大小(2)讨论与0的大小(3)讨论两根的大小 七、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
方法:依据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从:开口方向、判别式、对称轴、函数值三个角度列出不等式组,总之都是转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组求解。
f(k)0b1、x1〈x2〈kk
2a0
13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f(k)0b2、k 〈x12a03、x1〈k 〈x2f(k)〈0
f(k1)0f(k)024、k1k1bk22a5、、x1f(k2)0f(k1)06、k1f(k)03八、线性规划问题 1、定义:
线性约束条件:由x,y的不等式(或方程)组成的不等式组,是x,y的线性约束条件. 目标函数: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y的解析式.
14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线性目标函数:目标函数为x,y的一次解析式.
线性规划问题: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可行解: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y. 可行域: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
最优解: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 2、区域判断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xyC0,坐标平面内的点x0,y0. ①若0,x0y0C0,则点x0,y0在直线xyC0的上方. ②若0,x0y0C0,则点x0,y0在直线xyC0的下方.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xyC0.
①若0,则xyC0表示直线xyC0上方的区域;xyC0表示直线
xyC0下方的区域.
②若0,则xyC0表示直线xyC0下方的区域;xyC0表示直线xyC0上方的区域.
3、解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做出可行域 第二步:在可行域内找出最优解所对应的点
第三步:解方程的最优解,从而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