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特的有机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比分析
摘要:
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些方面对中国现代建筑有着相似的启示。比如赖特崇尚自然的建筑观与中国的农耕文化;赖特活的有机理论和中国的堪舆学说;赖特提出的建筑形式追随功能与中国得地域气候文化对各地民居的影响。 关键词:赖特;有机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abstract:
wright organic architecture theory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some aspects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has a similar enlightenment. such as wright advocate natural building view and chinese farming culture; wright-phillips live organic theory and china’s kanyu theory; wright-phillips proposed building form following function and china region climate arou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ure of the residence. keywords: wright; organic architec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在四位现在建筑大师中,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都在建筑从古典走向现代的道路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格罗
皮乌斯,可以说是时代造就的建筑英雄。而赖特的建筑和思想,长久以来都自顾自的美在那。他的草原式住宅、有机建筑理论,与当时轰轰烈烈的机械化大生产没有紧密的联系。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建筑发展到今天,现代建筑已经从萌发走到成熟,再到人们开始反思批判。中国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支没有中断的古老文化,但是中国的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却有着一道鸿沟。自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人将西方先进的东西拿来照抄学习,不仅在建筑形式功能上采用国际风格,我们甚至用西方人的观点去评价中国的传统建筑、传统文化。
建筑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这个永恒的话题在cctv大楼、国家大剧院在北京拔地而起之后,又一次引起我们新深深的思考。建筑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在精神层面我们到底该有怎样的追求?什么才是符合这个时代的中国的建筑?赖特崇尚自然的建筑观、他活的有机建筑理论和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又一次给我们以启示。
1.赖特的建筑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联系
在人类发展史上,不同的地域出现相似的文化史屡见不鲜的,赖特的有机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些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1崇尚自然的建筑观(有机理论)与农耕文化(堪舆学说) 赖特出生于1867年。从小他的叔叔们教育他如何在农场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赖特学会了预测天气,学会了跟自然打交道。赖特后
来总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应当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他永远都不会亏待你的。”这种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作品。在赖特的书本、文章、讲话中有多种多样的表述:有机就是自然(nature),他还说:“一切事物的外部形式和发展都是由‘内部自然’所决定,自然这个词是指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原理,它赋予生命以形式和特征,并使之活着”。赖特的有机理论强调的是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是建筑与其使用者人的和谐统一。 中国是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即以人与自然为核心的天人合一,早在先秦,中国传统文化即强调天、人是自然界的法则。如中国的农学思想“三才”理论,即是“天人合一”的总结,大千世界皆由天、地、人三大要素组成,天人相参,天人相辅,是其中的灵魂和精髓。 具体到建筑,就要说到中国古代的堪舆理论,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一部分风水学就是分析建筑、环境、人三者如何和谐相处的学说。把这些哲学思想运用到建筑中去,可使建筑理论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构造的居住环境在本质上与自然相顺应。 1.2建筑功能追随形式
赖特的有机理论中讲到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以及建筑的统一性(entity)、整体性(integral)。这是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根本的不同。赖特曾表示过建筑应该是由内而外建造的整体,从功能需求发展出建筑形式。赖特一直强调有机建筑观念是“活”的观念,这种“活”观念能使建筑师摆脱固有的
形式的束缚,注意按使用者、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文化背景、技术条件材料特性的不同情况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最终取得跟自然的结合,而并非是任意武断的强加固定僵死的形式。
在中国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在各种地形气候、风土人情之下,人们“有机”的结合了当地的地理风貌、民族文化,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建筑形式。例如客家的土楼,客家民居形式是在客家人迁徙流离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并经社会与自然环境的长期选择而最终形成的。云南一颗印是四合院在在南方天气以及山地空间不充裕的情况下的变体。陕西窑洞、北京四合院等等都在不同文化气候等条件下根据生活的需要诞生的形式。 2当代建筑的反思
在现代主义这种统一的建筑语言席卷了世界之后,我们都期待建筑能有所突破,尤其是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放眼中国近几年的建筑,很多都背离了建筑的初衷,建筑不再是环境与时代的产物。有为了现代而现代的,也有为了仿古而仿古的。那么怎样才是中国的,当代的,适宜的呢?赖特的活动有机,在今天中国的建筑中有多少体现?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如何在新时代中延续,如何在世界面前展现出民族的风采?
库哈斯设计的cctv大楼,附楼在被烧毁的情况下,为了维持主楼的结构,仍然不能拆除,这看起来多少有些荒唐。,站在北京人戏称为“水煮蛋”,的国家大剧院面前,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建筑是美的,可是从它与周围的环境、历史文脉的关系来看,它甚至会让
人感觉到,它与故宫相对而建是不真实的,它跟这里毫不相干。为什么当年贝聿铭先生面对这样一块基地的时候决定另选一处,并最后设计了香山饭店,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贝老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他深知这块基地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
这些年,为了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文化遗址上建起的名目繁多的“一条街”。无论是仿照明清、唐宋还是秦汉,都用斗拱、彩画、棂格窗、描红贴金。传统是针对历史而言,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只对地域历史文化进行了一成不变的永恒延续,却忽略了昨天是今天的传统,今天的创新将是明天的传统,是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如果传统固定不变,停滞不前,则欧洲的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式就不可能发展成今天西方现代国际式和后现代主义建筑。
当然,与此相对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值得借鉴。
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于2007年为家乡良身定做的苏州博物馆。在设计中阐述了他的设计理念:“中而新,苏而新”。这个作品展现给大家的既是苏州的,也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建筑奇葩。这是贝聿铭在设计中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定位。在设计中贝聿铭尊重了苏州建筑园林的历史文脉,更重要的是在设计中它勇于在传统中创新,虽然他强调博物馆只属于苏州,强调的是它和苏州的关系,和藏品的关系。但是站在世界的角度,它是时代的,在材料和形式的运用上都留下了不可掩饰的时代浓墨。
齐康先生的武夷山庄,是一个注重本国传统和地域特点的并令
人振奋的作品。齐康先生一方面借鉴了中国传统古典建筑遗留下来的形式语言,通过重新的创造反映了武夷山悠久的文化。张毓峰先生主持设计的杭州历史博物馆主楼也是一个很好的将历史、现代、地域、自然有机结合的的作品。 结语
建筑从古典走到现代,又从现代走向后现代。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以求进步。在当今科技发达的时代,人们受到物质上的约束越来越少,文化上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同地域的建筑只有找到自己的有机根源才可能成为有生命力的建筑,那么赖特的有机理论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于当代建筑无疑是有着指导意义的,并且,对于现代建筑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本身就是建筑最需要有机结合的元素之一。 注释:
1. 项秉仁《赖特》1992年03月第一版 第31、32页 2. 周荷初 农耕文化研究的一部开拓性论著 湖南 长沙大学学报 2005.19
3. 翟振威 传统建筑中的风水文化与现代科学的联系 山西 山西建筑2006.vol.32no.6
4. 项秉仁《赖特》1992年03月第一版 第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