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沉积法制备TaN薄膜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沉积法制备TaN薄膜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来源:刀刀网
・2O・ 材料导报:综述篇 2010年7月(上)第24卷第7期 沉积法制备TaN薄膜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高 亮,杨建广,陈胜龙,杨济豪,吴玉山 (中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 10083) 摘要TaN薄膜是一种重要的高新技术材料,主要介绍了物理气相沉积法(PVD)、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法 (MOCVD)和原子层沉积法(A1D)制备TaN薄膜的.T-艺技术,评述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从前驱体的选择方面详细 评述了MOCVD法和AI 法制备TaN薄膜的研究进展,比较和评述了各类前驱体的优缺点。总结了TaN薄膜的 应用现状以及薄膜制备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简要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PVD MOCVD AI D TaN薄膜前驱体 中图分类号:TB3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Status and Application of Tantalum Nitride Thin Film by Deposition GAO Liang,YANG Jianguang,CHEN Shenglong,YANG J ihao,WU Yushan (Department of Metallurg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 Abstract TaN thin film is a kind of important novel materia1.Th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TaN thin film by 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metal 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M()CVD)and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LD)are reviewed,including their merits and demerits.Recent advances in the choice of precursors in the process of MOCVD and Aid)for TaN film are recommended.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precursors are corn— pared and reported.Applications of TaN thin film and attentions in preparation are discussed.The prospect is presen— ted. Kev words PVD,MOCVD,ALD,TaN thin film,precursors Ta原子在基底上沉积(PVD)制备,另一种是通过热分解或 U 刖吾 化学分解前驱体(CVD、ALD)制得,其中,PVD法制备TaN 薄膜是目前集成电路工业中应用最广的技术。然而,随着 TaN薄膜的研究始于1930年前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引起了材料学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1995年Tsai等 ]的研 究发表后,TaN薄膜受到的关注达到了顶峰,至今仍然是材 料学的研究热点。现在,TaN薄膜的研究已经从探索阶段开 始面向应用,其应用已扩展到半导体工业、微电子工业、生物 技术以及医学、航空等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作为铜扩散阻 挡层以及金属栅电极在半导体工业和微电子工业中得到广 MOCVD技术和ALD技术的深入研究,其优点日趋突出,使 得M(X;VD法和ALD法在工业上的应用出现急剧增长,特 别是在微电子工业。因此,文中将重点介绍MOCVD和 ALD两种技术。 1.1 PVD法制备TaN薄膜 PVD法一般包括真空蒸镀、溅射法、离子镀3种方法。 在半导体工业中制备TaN薄膜应用最多的是溅射法(包括 泛应用,在医药生物方面作为抗凝血性功能材料也引起人们 的关注[2 ]。关于TaN薄膜的制备,物理气相沉积(PVD)法 在微电子等领域仍占统治地位,而作为更新颖、更具有潜力 的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法(M()(二VD)和原子层沉积法 磁控反应溅射、直流磁控溅射、阴极溅射法等)。在TaN薄 膜的溅射沉积中,通过电子等离子体产生的带正电的离化氩 原子轰击钽靶以提供钽源,反应在氮气气氛中进行,在基底 (ALD)正在冲击着PVD法这一成熟的工艺,而且在某些方 面表现出了更为优异的性能。TaN薄膜的制备技术各有其 优缺点,本文旨在评述一些新颖的制备方法及TaN薄膜的 应用现状。 表面N自由基与逸出的钽原子结合形成T矿N薄膜,如图1 所示。反应过程中控制好 (N ): (Ar)值、N 流量、基体 温度、工作气压等实验参数,对TaN薄膜的相结构、表面形 貌、电阻性能等有很重要的影响 ]。N 流量的影响最大, 当N 流量为10mI rain时,生成的TaN薄膜晶形很好, n(Ta):”(N)值也近似为1:l;N。流量低于或高于10mL/ 1 沉积法制备TaN薄膜 沉积法制备TaN薄膜主要有2种机理,一是直接通过 min时均不能合成单一的TaN相。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04056);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80431O28) 高亮:男,1986年生,硕士生,主要从事电化学合成材料方面的研究 杨建广:通讯作者,男,l976年生,副教授88830470 E-mial:jianguang-yang@hotnmil.CON Tel:0731— 沉积法制备TaN薄膜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高 亮等 ・ 21 ・ 在200 ̄450。C条件下合成了Ta—N薄膜,但结果发现得到的 不是立方的TaN薄膜,而是绝缘的Ta。N 。 为了使薄膜中的Ta从氧化态的+5价还原到+3价(立 方TaN),采用了PA—MOCVD(等离子辅助MOCVD)技术。 K.N.Cho等l1。]以氨为等离子体,在3oo ̄C下以PDMAT为 前驱体进行了实验,得到了导电良好的薄膜,其论文称得到 了立方的TaN薄膜,但该结论值得怀疑。因为从XRD图上 图l反应溅射法制备TaN薄膜示意图 看,TaC与TaN有几乎一致的衍射峰位置,而TaC也有良好 Fig.1 Schematic drawing of reactive sputtering f0r TaN thin film 溅射法的主要优点是工艺简单,重复性好,制备过程中 温度较低,不易引入杂质(如C、O等),有较快的沉积速度,这 使得溅射法所得到的产品具有良好的立方结构,制备的TaN 薄膜的电阻率相对较低(100~lOOO ̄・cm),相比之下 CVD法的一些工艺得到的TaN薄膜的电阻率变化较大,甚 至得到的是绝缘的薄膜。但溅射法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如不 易得到化学计量的TaN薄膜,在高深宽比的复杂器件表面 不易沉积均匀的薄膜镀层,高能量离子的轰击可能会破坏基 底上待处理器件的结构等 驯。除去这些不利因素,溅射法 仍然是迄今为止在器件表面涂镀TaN薄膜的主导工艺。 1.2 MOCVD法制备TaN薄膜 M(X2VD法是将1种或多种金属一有机物前驱体转变成 气相,再沉积到基体上,经历化学反应,随着蒸馏物的挥发消 除而生成所期望的固体薄膜。在TaN薄膜的制备过程中, 采用MOCVD法可以在具有更大深宽比的洞和沟槽表面形 成共形膜(这种膜有良好的保形性,良好的扩散阻挡层性 能),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压力和反应剂流速等在工件表面制 备致密、均匀、与基体结合良好的薄膜,rio]。MOCVD法的主 要缺点是大多数金属一有机物前驱体在空气中易氧化或受潮, 导致前驱体结构发生变化,难以制得所需要的薄膜;另外,有 机碳链的存在会导致TaN薄膜中杂质碳的含量过多[10.11]。 MOCVD法制备TaN薄膜如图2所示。 图2 MOCVD法制备TaN薄膜示意图 Fig.2 Schematic drawing of MOCVD for TaN thin film 1.2.1 以钽的胺基化合物为前驱体 为克服五卤化钽作前驱备TaN薄膜时所需过程温 度高(约900。C)和卤索对薄膜性能的恶劣影响等缺点,研究 者一开始就提出了以二烷基氨基取代卤素的思路。钽的胺 基化合物具有合成相对容易,受热蒸发速度快、弥散性好,薄 膜沉积速度快,分解形成的组分不会对产品产生污染等优 点,是TaN薄膜前驱体的有力竞争者 。D.M.Hoffmann 等l_1 ]以PDMAT(Ta(NMe。) )为前驱体、氨气为反应气体, 的导电性能,如果薄膜是由TaC与TaN 。混合,则"(Ta): n(C+N)应该是1:1,从其论文中的XPS图看,该值是1: (O.51+1.1),因此可以得出结论:K.N.Cho等所得到的 TaN薄膜含有非晶的Ta。N 和纳米晶的TaC。此外,还有以 氢L1 、甲烷/氢[1 等作为等离子体的研究,其结果均得到了 电阻率小于lOOO ̄・cm的薄膜。 以PDEAT(Ta(NEt ) )为前驱体的研究也是当前的热 点,S_I .Cho等口 认为,PDEAT作为单源前驱体是难以 制得低碳薄膜的,其实验所得到的TaN薄膜,其C含量都在 30 以上。随后,S.L.Cho等 。 在实验中加入NH。作为 PDEAT的共反应气相,得到了立方晶的TaN薄膜,C含量 也降低到5 左右。NH。的加人在薄膜生长过程中起到了 转氨作用并释放出HNEt 。然而,所得到的薄膜电阻率较 高,达到了10 Q・cm以上。当采用PA—MOCVD法,以 H:或者Ar/N 作为等离子体沉积TaN薄膜时,得到的产品 质量明显得到改善,其电阻率约为8001 ̄fl・cm。研究结果 表明,钽的胺基化合物作前驱体可以用于制备立方晶TaN, 其较低的”(Ta):n(N)值有利于得到化学计量的TaN薄 膜,特别是配合等离子体辅助沉积技术有可能得到性能良好 的薄膜。存在的不足是低碳链的烷基胺基化合物热稳定性 能不够,可以考虑含更长碳链的烷基胺基化合物。 1.2.2 以钽的胺基/亚胺基化合物为前驱体 钽的胺基/亚胺基化合物是包含了N_Ta键和N—Ta键 的一类前驱体,N—Ta键的存在使得这类化合物较之简单的 钽的胺基化合物多了一个活性基团,有利于N—Ta键在热分 解时保持稳定,这类化合物可作为单源前驱体进行沉积制备 TaN薄膜,减少了工艺操作和试验中不稳定性带来的影响。 M.Lemberger等 以TBTEMT(Ta(NCMe3)(NEtMe)3) 为单源前驱体,固定前驱体蒸发温度为60℃,基体温度为 600。C,反应室总压25Pa,运载N2流速200mI /rain,起泡N2 流速10mL/min,沉积速度4nm/min,得到了立方晶的TaN 薄膜,电阻率为200/K ̄・cm,其中n(Ta):n(N)为1:0.85, 氧含量高达35 ,含碳量大于7 ,经过NH。气氛9OO ̄C高 温退火,氧含量降低到2O ,电阻率减小到150/d ̄・cm。 M.H.Tsai等 尝试了以TBTDET(Ta(NCMe )一 (NEt )。)为单源前驱体来制备TaN薄膜,当反应温度为 450 ̄C时,薄膜电阻率高于5000/dl・CITI,但是薄膜阶梯覆盖 率达100 ;升高温度至650 ̄C时,虽然薄膜覆盖率降低,但 薄膜电阻率降低到900/ ̄D・cm,n(Ta): (N)为1:0.96,含 碳和氧各1O%,XRD谱图显示所得的是立方晶的TaN。M. Kadoshima等 以TAIMATA(Ta(NCMe2Et)(NEtz)3)为 ・22・ 材料导报:综述篇 2010年7月(上)第24卷第7期 单源前驱体,在450℃的基底温度下得到了含大量碳的薄膜 ( (Ta):n(N):n(C))为1:1:1),薄膜电阻率为4.0× 10。if,O,・cm,从XRD谱图分析,可能是TaC+TaN膜。加入 NH。后薄膜中碳含量减少,但同时又增加了N的比例 ( (Ta): (N): (C)为1:1.2:0.3),薄膜电阻率也得到 增大(5.0X 10 Q・cm),可能出现了绝缘相Ta。N 。但是 140C恒温,氮气作前驱体的运载气体,流速为200mL/min, 制得的薄膜平整有紫色光泽(立方结构TaN薄膜为金黄 色),说明得到的薄膜是绝缘的,检测发现其电阻率比纯的硅 检测发现含有25 ~30 的C和2O ~25 的0。A. 基还高。XRD谱图上没有衍射峰,可见薄膜是非晶的,RBS Baunemann等口 ]还发现Ta(NMeEt)2(tdmh)(N-t—Bu)拥有 更好的挥发性,8O℃时就足以使其挥发而得到一层金黄色的 薄膜。然而他们以该化合物为前驱体所得到的都是非晶 TaN薄膜,电阻率高达10 Q・cm以上,分别在氮气和氨气 S.G.Park等[19]在5OO ̄C的基底温度、其他条件与M.Ka— doshima的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制备了化学计量的TaN 薄膜,其电阻率低(1O00#f2・cm),而且薄膜中碳含量也极 少,但同样存在阶梯覆盖率相对较低的现象,除此以外未见 气氛中经过1050 ̄C高温退火30s,薄膜电阻率有所降低,但仍 其它相关报道。因此,钽的胺基/亚胺基化合物可以作为单 源前驱体,在较高的温度下得到低电阻率、化学计量的TaN 薄膜,虽然高温会降低薄膜在器件上的覆盖率,但在具有简 单外形的器件上镀膜是可行的。 1.2.3 以钽的胍基或肼基化合物为前驱体 胍基配体都有Y形的CN。基团,GN键的不同结合形 式使其具有不同的属性。中性胍基配体的挥发性不好,在挥 发之前一般都已经分解,因而不适合用来合成前驱体。带 一1/-2价的胍基配体有很好的热稳定性,特别是单阴离子 的胍基配体与金属有良好的螯合性,能形成稳定的金属一胍基 螯合物[2 。这使得钽的胍基化合物(Ta(NMe ) {矿一 (NR) CNMe })能在很高的蒸发温度下保持稳定,有利于得 到立方晶TaN薄膜。 A.Baunemann等 以l Ta(NMeEt){772一(N—i—Pr)2C一 (NMeEt)}(N-t—Bu)]为前驱备TaN薄膜,采用氮气作 为运载气体,流速50mL/min,不添加任何反应气相,反应器 内压力100Pa,前驱体蒸发温度120C,以保证足够的前驱体 挥发到基底,基底温度500~800℃。当温度在750 oC以上 时,得到的薄膜光滑均匀,稍显棕黄色,可能是受到了轻微的 氧化。薄膜几乎不含碳(0.5 的C),氧含量也不到5 , n(Ta): (N)约为1:1,均占(46 ±l ),薄膜密度为 (12.8±1.3)g/cm。,XRD分析显示薄膜有良好的立方晶形。 组成、晶形都如此良好的薄膜,电阻率却高达7000fir2・cm, 他们认为可能与薄膜暴露在空气中2周后再测有关,此时薄 膜发生了氧化,其电阻率自然受到影响。M.Lemberger 等_2 ]也以同样的胍基化合物,在650C以上高温得到了碳含 量小于0.5 、氧含量约为5 、n(Ta): (N)约为1:1的立 方晶TaN薄膜,薄膜密度也均大于1O.8 g/cm。,薄膜电阻率 约为lO00,uD,・cm。 肼的衍生物(H2N—NMe2,Hdmh;MeHN—NMe2,Htmh; Me3Si—NH—NMe2,Htdmh;(Me3Si)2N—NMe2,btdmh等)因 其强还原性及相对不稳定的N—N键,常在MOCVD法中作 为制备薄膜的前驱体,其N—N键在很低的温度下就会断裂, 进而提供活泼、不饱和的含氮基团。肼衍生物在镓和铟的氮 化物薄膜制备中已有较多应用口 。气相的肼衍生物还可用 于直接氮化过渡金属箔(Co、Cr、Fe、Mo、Ta、Ti、V和w等) 制取薄膜l_2 。 A.Baunemann等 l_以液态Ta(NEt2)2(tdmh)(N—t-Bu) 为前驱体,基底温度6oo ̄C,起泡器在气压5O~lO Pa下保持 然高达10 Q・cm和10 Q・cm。 胍基和肼基化合物在其他金属薄膜制备中均表现出良 好的潜力。研究表明,钽的胍基化合物是制备具有良好立方 晶TaN的优良前驱体,反应过程可以不加还原气体,但此类 前驱体一般都为固相,沉积过程要求在较高的温度(> 5OO ̄C)下进行,才能得到密度较高的化学计量的薄膜。沉积 过程温度过低会使薄膜生长行为不稳定,得到的薄膜不均 匀,实验重复性也很差,还会导致器壁上凝结成N—Ta颗粒, 颗粒过大掉人TaN薄膜,会影响生长中的薄膜质量,沉积温 度宜在650 ̄C以上l2 。钽的肼基化合物具有强还原性,理论 上可以作为单源前驱备性能优异的TaN薄膜,然而实 验中却难以制备立方晶的TaN。沉积过程还必须通入NH。 作共反应气体,经过退火处理后仍然有很高的电阻率,这可 能与其容易分解有关。总之,关于这两类前驱体还有很多工 作需要去做,单凭少数的实验还不能确定其是否适用于TaN 薄膜的制备。 1.3 ALD法制备TaN薄膜 Hihunen等[253在1988年首次使用ALD技术沉积TaN 薄膜,后来证明ALD法是一种极有潜力的TaN薄膜制备方 法,相比其他方法具有许多优点,如薄膜厚度可以灵活、准确 控制,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均匀的共形薄膜;薄膜能够自行生 长;过程温度较低;可以在复杂精细器件表面均匀镀膜等。 但ALD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如低的过程温度使前驱体不易 分解;得到的TaN薄膜密度不够,导致薄膜有一定的空隙, 容易受到氧的污染,甚至发生薄膜“老化”现象;容易得到非 晶的薄膜,薄膜电阻率较高等。 1.3.1 以五卤化钽为前驱体 以五卤化钽为前驱体的研究较早,主要是将温度升高到 能使前驱体挥发达到一定的蒸汽压,将前驱体送到有基板的 反应室加热至蒸汽压大于4×1O Pa,这种蒸汽与含氮的工 艺气体反应生成TaN沉积在加热到300 500℃的基板上。 钽的卤化物前驱体主要是TaC1。、TaBr 。反应室中的压力范 围为(O.27~6.6)×10。Pa,工艺气体源有氢气、氮气、氨气和 惰性气体等。为保持反应室蒸汽压,TaCI 所要求的温度不 得低于145℃;TaBr 所要求的温度不得低于205℃。气体流 速至少为2 ̄40mL/min,通过真空泵控制还原气体或惰性气 体源或控制加热器功率来控制容器中前驱体的蒸汽压和温 度。 研究发现氨气作还原剂不足以使Ta抖完全还原为 沉积法制备TaN薄膜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高 亮等 Ta”,并且会产生HCI气体,此时得到的薄膜基本上是绝缘 的、非晶的Ta。N L2 。因此,人们研究了多种金属或有机物 与氨共同作为还原剂,其中以加入金属锌粉和氨气作为共还 原剂取得的效果最好,所得的薄膜有良好的晶形结构,薄膜 的电阻率较低,杂质污染较少。此外,用等离子工艺气体(如 ・ 23 ・ J.s.Park等 1]以TBTDET为前驱体与氨气反应得到 了非晶的、电阻率较高的薄膜,而且薄膜暴露在空气中80h 后电阻率从10 Q・em增加到了lO Q・cm。0.Van 等Ea23则在与J.S.Park相同的条件下得到了非晶的但导电 的薄膜,电阻率为500~1000> ̄・em,这是目前唯一报道的 非晶的但导电良好的TaN薄膜,其结论有待商榷。不过这2 篇文献中所得到的薄膜密度是相近的,都不到4g/cm。。J. w_Hong等口3_以TAIMATA为前驱体,分别以氨气和氢等 离子体作为还原剂进行了实验,当用氨作还原剂时,得到的 H。、N。、Ar等)还原前驱体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显示 了良好的应用前景,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发现, 以五卤化钽为前驱备的薄膜,其导电性能无疑是较好 的,但研究表明,这类薄膜的密度普遍较低,在空气中容易被 氧化,导致薄膜性能不稳定,而卤素离子的存在使得薄膜在 空气中极易受潮,薄膜发生缓慢分解,使用寿命受到严重影 薄膜是非晶、绝缘的TaN 相,薄膜密度也只有约3.6g/cms, 远远低于标准的13.7g/em。;改用氢等离子体还原后得到了 立方晶的TaN薄膜,薄膜导电性良好,密度相对较高(~10.5 g/cm。)。从诸多文献结论来看,氨在低温下不适合作为前驱 响口 引。因此,这类工艺制备的薄膜在要求较高的场合难以 广泛使用。 1.3.2 以金属有机物为前驱体 五卤化钽作为前驱备TaN薄膜容易带来卤素污 染,得到的薄膜达不到一些特殊要求,因此研究人员把目标 转向金属一有机物作为钽源。PEMAT(Ta(NEtMe) )、TBT— DET和TAIMATA作为ALD法制备TaN薄膜的前驱体是 目前研究最多的。这类工艺在200 ̄300℃的基底温度下,前 驱体的挥发温度约5O℃,在氮气的运载下到达基板与氨气发 生反应,过程主要控制前驱体脉冲时间(0.6~2.0s)、氨气流 速(6~20mL/min)、氮气流速(50~300m1 /min)、管道净化 时间(1.0~4.0s)等参数。 体的还原剂,但多用作转氨反应中的给质子剂。相比之下, 使用等离子工艺气体还原前驱体容易制备立方晶的TaN薄 膜,所得薄膜的导电性良好,密度较高,但得到的薄膜含碳量 剧增,如表2所示。一般认为,沉积过程中加入氨气可以降 低薄膜最终碳含量,文献[34]以氩作等离子体与氨气共同还 原PEMAT,得到的结果验证了这一观点。单独以氨气作为 还原气体时,所得薄膜的碳含量也相对较低。此外,采用 ALD法以金属有机物为前驱备TaN薄膜时,过程温度 较低可能是造成薄膜非晶的重要原因[3 。 表1采用ALD法以五卤化钽为前驱备的TaN薄膜 Table 1 Experiments for the AI D of TaN thin films using metal halides 前驱体 共反应剂 基底温度/℃ 薄膜晶系 电阻率/( Q・cm) 薄膜杂质含量 参考文献 ・ 24・ 材料导报:综述篇 2010年7月(上)第24卷第7期 2 TaN薄膜的应用 TaN薄膜应用较广,早在2O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人开 始了研究。这是因为它具有一系列优良的性能,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点。 外,下面几个因素对形成的薄膜性能也有重要影响。 (1)前驱体的选择。前驱体首先要满足在蒸发后传输到 基体的过程中不发生分解,其次要有良好的化学和热稳定 性,另外热分解时能形成所需物相而不产生杂质相。 (2)基体温度。为了减少沉积膜的应力,可考虑进一步 首先,TaN作为Cu扩散阻挡层的衬里材料应用于si/ MN/Cu集成电路(IC)中[2。 ~。铜具有高熔点、低电阻率、良 好的电子迁移阻力和应力迁移阻力,铜中产生的电迁移的临 界电流密度较高,被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中。但是铜与硅有 很高的化学活性和很快的扩散速度,在低温下就可以形成 降低基体温度,从而减少热应力的产生,也可确保基体的性 能不受沉积温度太大的影响。但是基体的温度过低,膜的表 面易形成多孔的疏松结构,且较高的温度又有利于形成立方 晶的薄膜,降低薄膜的电阻率。 (3)共反应气相。采用H 、N:或Ar作为等离子体辅助 Cu-Si合金,通过氧化硅的电迁移,铜在硅中形成深的空穴, 影响设备性能,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灾难 … 。而TaN有高 导电性、高热稳定性和对外来电子的阻挡作用,Cu和Ta以 及Cu和N之间也不形成化合物,因此TaN膜作为防止铜扩 散的阻挡层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其次,TaN薄膜是一种稳定的电阻薄膜,具有低的温度 系数(TCR),可用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 FET)中作金属栅极材料[4 ]。在半导体工业中,用金属栅代 替多晶硅栅后,可以消除远程库伦散射效应,有效抑制高K 栅介质中表面软声子散射引起的沟道载流子迁移率下降,有 可能解决费米能级钉扎效应引起的阀值电压不可调制的问 题。而TaN薄膜相对较好的抗氧化性、热稳定性和功函数 可调性,使其成为极具潜力的金属栅极材料。TaN的功函数 为3.8~3.9eV,多用于nM()S,经调协功函数可达4.8~ 5.1eV,可用于pMOS,并且在较高的温度下仍具有良好的热 稳定性,同时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 此外,TaN薄膜由于良好的抗凝血性能而在生物医学材 料领域得到了应用[5 ]。医用金属材料,如钛基合金、钴基合 金、不锈钢等,由于其优异的力学性能(高强度、高韧性、抗疲 劳)及化学稳定性,在心血管系统如人工心脏瓣膜、血管支架 等中应用广泛。但是作为与血液相接触的生物材料,具备优 异的抗凝血性能是其临床应用的最基本要求,而这些金属材 料明显存在抗凝血性能不足的严重缺陷,从而严重影响了其 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和推广应用。TaN薄膜材料特有的生 物无毒性、与生物体相容性以及较宽调节范围的表面性质 (如材料的电阻率、禁带宽度、表面能等),使得其在研究材料 学因素与材料抗凝血性能关系领域成为了热点[5]。 另外,TaN的硬度很高,可达4.1×1O Pa,其耐磨性能 优于TiN等,非常适合于磨粒磨损的场合,在机械行业中有 很广阔的应用前景[6]。在金属一合金和特殊材料制备领域, TaN作为耐腐蚀材料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防腐作用。TaN还 可作为抗热导皮拉尼真空计材料使用,并可代替铂丝作为传 感器,既有大的有效面积,也可使真空计的结构简单 】。 3结语 随着人们对TaN研究的深入,其应用也越来越广。纯 净的Ta分为 —Ta(体心立方)和13-Ta(IT方晶系),而杂质气 体的存在会促使生成p—Ta。J3一Ta为硬脆相,不宜作结构薄 膜使用,因此,在合成TaN薄膜时要严格控制真空度。此 沉积,有助于得到立方晶TaN薄膜,薄膜往往也具有更优异 的性能;NH。作为共反应气体可以减少薄膜中的碳含量,但 通人NH。的量对电阻率的影响各有不同。 (4)其他条件。如:反应器的密封性对薄膜氧含量有较 大影响;薄膜的生长速度与其密度有密切关系,不同的工艺 应寻找出不同的沉积速度;反应室压力一般控制在50~ 400Pa;1000℃以上高温退火30s ̄3min,薄膜发生晶化,有助 于降低薄膜电阻率等。 今后,TaN薄膜研制的创新将侧重于以金属有机物为前 驱体,采用MOCVD法或ALD法,并加以等离子体辅助沉积 技术。而前驱体的种类和性质对是否形成性能良好的化学 计量的TaN薄膜影响较大,所以继续探索和研究各种新的 金属有机物前驱体仍是以后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Tsai M H,Sun S C,Chiu H T,et a1.Metalorganic chemi- cal vapor deposition of tantalum nitride by tertbutylimidotris (diethylanfido)tantalum for advanced metallization[J].J Appl Phys,1995,67(8):1128 2 Abe K,Harada Y,Onoda H.Study of crystal orientation in Cu film on TiN layered structures[J].J Vac Sci Techn B, 1999,17(4):1464 3陈秀华,王莉红,项金钟,等.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铜布线扩散 阻挡层TaN薄膜的制备研究[J].功能材料,2007,38(5): 750 4蔡苇,符春林,邓小玲,等.CMOS器件用金属栅材料的研究 进展[J].金属功能材料,2008,15(3):43 5刘成龙.医用金属材料表面惰性涂层改性研究[D].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2006 6窦瑞芬.网状阴极法在碳钢表面合成Ta和TaN薄膜的组 织及其性能的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9 7刘文茂.Ta—O及Ta—N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成 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8 Diamand Y S.Barrier layers for Cu ULSI metallization[J]. J Electron Mater,2001,30(4):336 9 Shen H,Ramanathan R.Fabrication of a low resistivity tan— talum nitride thin film[J].Microelectr Eng,2006,83(2): 206 10 Hitchman M L,et a1.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Prin— cipl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Academic Press Limi_ 沉积法制备TaN薄膜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高 亮等 ted,1993:56 1 1 Bunshah R F,McGuire G E.A sherman in chemical vapor ・ 25 ・ using TBTDET and novel single-source MOCVD precursors rJ]。Microelectron Reliability,2007,47(4—5):635 23 Vogt K W,Kohl P A,Abys J A.Nitridation and CVD re— deposition for microelectronics[-M].Park Ridge:Noyes Pub一 1ications,1987:108 12 Hoffmann D M.Chemica1 vapor deposition of nitride thin actions with hydrazine[J].AIChE J,1995,41(10):2282 24 Courchesne E B,Ye Q,Peters D W,et a1.Pyrolysis of di— methylhydrazine and its co—pyrolysis with triethylgallium films[J].Polyhedron,1994,13(8):1169 13 Cho K N,Han C H,Noh K B,et a1.Remote plasma-assis— ted metal 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of tantalum ni— 【lJ].J Cryst Growth,2000,217(1-2):47 25 Hiltunen I ,Leskelfi M,Mfikel/ ̄M,et a1.Nitrides of tita- tride thin films with different radicals[J].J Appl Phys, 1998,37(12A):6502 14 Engbrecht E R,Sun Y M,Smith S,et a1.Chemical vapor nium,niobium,tantalum and molybdenum grown as thin films by the atomic layer epitaxy method[J].Thin Solid Films,1988,166(1):l49 26 Ritala M,Kalsi P.Riihelif D,et a1.Controlled growth of TaN,Ta3 N5 and Ta N thin films by atomic layer deposi— deposition growth and properties of TaG [J].Thin Solid Films,2002,418(2):145 15 Jun G C,Cho S L,Kim K B,et a1.Irow temperature deposi— tion of TaCN films using pentakis(diethylamido)tantalum tion_J].Chem Mater,1999,¨(7):1712 27 Alen P,Juppo M,Ritala M,et a1.Atomic layer deposition of Ta(A1)N(C)thin films using trimethylaluminum as a [J].Jpn J Appl Phys,1998,37(10):L30 16 Cho S I ,Kim K B,Min S H,et a1.Diffusion barrier pro- perties of metall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ed tantalum reducing agent[J].J Electrochem oc,2001,148(10):SG566 28 Alen P,Juppo M,Ritala M,et a1.Tert—butylamine and al— lylamine as reductive nitrogen sources in atomic layer deposi— nitride films against Cu metallization[J].J Electrochem Oc,1999,146(10):3724 S17 Lemberger M,Thiemann S,Baunemann A,et a1.M0CVD of tantalum nitride thin films from TBTEMT single source tion of TaN thin films[J].J Mater Res,2002,l7(1):107 29 Kim H,I avoie C,Cope1 M,et a1.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ubic plasma-enhanced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TaN films precursor as metal electrodes in CM()S applications[J]. Surf Coat Techn,2007,201(22—23):9154 18 Kadoshima M,Akiyama K,Yamamoto K,et a1.Improved EJ].J Appl Phys,2004,95(10):5848 30 Kim H,Kellock A J,Rossnagel S M.Growth of cubimTaN thin films by plasma—enhanced atomic layer deposition[J].J App1 Phys,2002,92(12):7080 GV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capacitors with tantalum nitride gate electrodes grown by ultra—low- 31 Park J S,I ee M J,Ixee C S,et a1.Plasma-enhanced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of tantalum nitrides using hydrogen radicals 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lJ].J Vac Sci Techn B, 2005,23(1):42 19 Park S G,Lee Y K,Kang S B,et a1.Performance improve— as a reducing agent electrochem厂J].Solid State Lett,2001, 4(4):C17 32 Straten O V D,Zhu Y,Eisenbraun E,et a1.Thermal and e— ment of MOSFET with Hf02/Al2 O3/laminate gate dielectric and CVD—TaN metal gate deposited by TAIMATA Ec].E— lectron Device Meeting,2003,Technical Digest.San Francis— co:IEEE Int,2003:13 lectrical barrier performance testing of uhrathin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tantalum-based materials for nanoscale copper metallization[J].Mat Res Soc Symp Proc,2002,716:Bll 33 Hong J W。et a1.Characteristics of PAALI)_TaN thin films derived from TAIMATA precursor for copper metallization 2O Tin M K T,Yap G P A,Richeson D S.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of guanidinate dianions:Reactions between guani— dines and M(NMe2)5(M=Ta,Nb)EJ].Inorg Chem,1998, 37(26):6728 Ec].Proe IEEE 2004 International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Conference.New York:IEEE Press,2004:9 34 Na K I,Park S J,Jeong W C,et a1.Deposition and charac— teristics of tantalum nitride films by plasma assisted atomic 21 Baunemann A.Precursor chemistry of tantalum and niobium nitride for MOCVD and AI applications I-D].Bochum: Ruhr-University,2007:26 layer deposition as Cu diffusion barrier[J].Mater Res ocS Symp Proc,2003,766:E3.22.1 22 Lemberger M,Baunemann A,Bauer A J.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of tantalum nitride films for metal gate application (责任编辑叼 叼 ∞ cc 叼 曾文婷) 欢迎投稿 订阅及刊登广告 .‘ 0勘 0 030 c0口0c0 0c000c000c 0c c0口 c 00 0 0鼢口Jc: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