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诗化的语言,灵动的创作——作文语言的诗化教学设计

诗化的语言,灵动的创作——作文语言的诗化教学设计

来源:刀刀网
诗化的语言,灵动的创作——作文语言的诗化教学设计

【大师网——精彩专题】,点击下载!全站免费!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崔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掌握语言诗化的几种方法,提升作文语言的文采

2.方法与过程:仔细推敲,引导品味,比较鉴别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写作的信心,提升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语言诗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打造自己的作文诗化语言

教法:启发谈话法、练习法、对比突出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联想想象法、多元评价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散文《母亲的诗》导入,引出诗化的句子与生活中的语言的不同点。

二.阅读文句,体验魅力

请同学们阅读句子,说出你觉得那句好并谈谈理由。

1.“捆紧一包思念,踏散遍遍鸡啼。”(晴石《回家的人》) 2.“蝉声拉长了白日,野风撕扯着炊烟。”(染

香《等秋》)

3.“岁月在它的蹄起蹄落间凝聚成一把尘土的密度一部书的厚度一个故事的长度。(杨剑文《马》)

引导学生把握句子的含义及特点,对语言的诗化有初步的认识,进而引出文学语言中的“诗化”现象。

三.结合实例,精讲方法

1.话语错位

以歌词“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岁月经不起太长的等待”为例,讲解话语错位及其艺术效果。

我们先来看原来的歌词:“山川”是有形的东西,而且巨大,所以可以载很多的东西,但毕竟载不了“太多悲哀”;“岁月”是流逝的,因此“经不起太长的等待”。很流畅,很通顺。若是没有李清照的那句“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在千百年之前,恐怕这句歌词也可以算得上经典了。但是现在读来,却觉得有些拾人牙慧,不过是二三流的句子而已,当然算不得最了不起的诗歌了。但是,我们再看看当年那个十来岁的孩子唱错的词:“岁月载不动太多悲哀”,岁月本是无形的东西,无形自然是无法“载”的,但是这一句错了的词却偶然间把无形的岁月化为了“有形”,而化无为有、化虚为实正是高超的诗法,想想吧,流失的岁月承载着太多的悲哀,终于承载不住了,岁月便老了;“山川”本就是屹立不动,千百年来,山还是那座山,川还是那条川,(虽然川里的水可以流走)它们在那里,仿佛就是为了在等待的,等什么?某种情感,或是某种变化,甚至是某个人,为了等待,“山”与“川”都历尽了沧桑。这样看来,“岁月载不动太多悲哀,山川经不起太长的等待”,是不是因为打破了我们惯常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而更显得新鲜呢?

中国传统的创作中很重视意象,就是能够承载作者情感的具体物象,借助于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就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前三句,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抒发了游子之思。歌词中的“山川”和“岁

月”这两个意象已经饱含了作者内心的沧桑感,作者借助于这两个意象要抒发内心的深重愁绪,而这个意象被颠倒后,也就是意象被错位后,这种深重的愁绪更是得到了加强,所以说当这种新鲜无害与情感的表达的时候,作为诗歌(包括歌词)的语言,是不是展示出了不同于一般话语体系的别样的美呢?

2.客观逻辑与主观情感的换位

以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句子为例,讲解客观逻辑与主观情感的错位及其艺术效果。

“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明明古园本是客体,可作者为了突出地坛公园在自己生命历程中的作用以及对自己的启示,反客为主,说古园在等我。主客体的变化使这两个句子别具一格,令人难忘。

这就是是一种换位之美,作家有意使客观的生活逻辑与主观的情感逻辑发生了换位,使人们更加趋向于情感逻辑的时候,就会体验到一种超脱了生活实际和客观禁锢的美。这种美,我们习惯把它叫做“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本身,也许就是对“生活真实”的一种换位吧。

(如果说错位是一种妙手偶得,那么换位就是作者在长期的阅读、思考和创作中所形成的有意识的创作技巧了。《春江花月夜》和《邯郸冬至夜思家》等古诗中都运用了这种手法。)

3.化抽象为具体

以对“幸福”的理解为例,讲解语言诗化的具体技巧及艺术效果。

“幸福”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有两种解释:一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一是指(生活、境遇)称心如意。

若将这概括性的语言转换成具体形象化的语言,味儿就明显的不同了——

幸福是你在外边受到挫折时,回家能有一张可哭泣的小床,有一缸可洗去伤心的热水,有家人的亲情滋润,有朋友打来的问候电话,有《蓝色多瑙河》散出的安详气息;„„

(孙帆《幸福是一种感觉》)

作者把抽象的“幸福”具体化,借助于情境的创设,激起读者心中的幸福感,这比单调空洞的讲解“幸福”的含义更容易被理解被接受。

此环节通过详细讲解,让学生初步掌握语言诗化的理念和方法。

指导:发挥想象和联想,借助比喻、拟人、通感、排比等修辞方法有助于句子的诗化。

四.鉴赏例句,指导练习

1.她衰老得浑身皱纹。——“纵横交错的皱纹爬满了她衰竭的身体。”(学生习作《我的奶奶》)

2.春天来了,冰雪消融了。——一夜之间,曾经的冷峻的冰凌与积雪在逐渐苏醒的体温里变得柔软。”(学生习作《春天》)

练习一:给学生提供一个例句,由学生自由发挥创作出诗化的语段。

1.“我的心情是一棵树。”

这么说话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树,或者说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心情。我们利用思维把想象具体化之后,形象也清晰了,思想感情等也化为真实,这棵树可以是亲情树、快乐树,也可以是思念树、忧愁树、孤独树,还可以是其他任何的树。在思维和想象的改变中使语言得到诗化——这棵大树变换莫测:

给学生展示例句:

(1)我的心情是一棵树,一棵生长在亲情沃野上的大树,粗壮的树干上写满了妈妈对我的爱,

就连那茂密的叶子也成了蘸满深情的笔触。(亲情树)

指导学生完成仿句练习,孤独树、快乐树、思念树、忧愁树等。

例如:

(2)我的心情是一棵树。一棵长在沙漠里的树,扎根在无边的荒漠之中,从来没有人从我身边经过。(孤独树)

(3)我的心情是一棵树。一棵舞动在山脚下小河边的树,河水为他欢快地唱歌,山冈为他起舞,树上的叶片正是清脆悦耳的音符。(快乐树)

(4)我的心情是一棵树。一棵秋风里叶子哗哗作响的树,年轮里充满了对春光的思念,就连落下的叶子也巴望着蓝天。(思念树)

(5)我的心情是一棵树。一棵阴霾沉沉中的无精打采的树,愁云密布在年轮里,那枝叶也耷拉下了脑袋。(忧愁树)

练习二:给学生创设情境,由学生自由灵动的创作。

1.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也是最辛苦的人,母亲的工作永远没有下班时间,分分秒秒,岁岁年年都为我们操劳。殊不知在这忙碌之中,岁月的痕迹已经不知不觉的攀爬上母亲的眼角和额头,人生的秋意也渐渐染上母亲的眉梢和鬓角,请你你写下一段话语,抒发一下你看到母亲的皱纹或白发时的内心感受。

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人朱熹眼里,“观书”犹如欣赏一道美丽的风景,它不光给我们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而且还使我们的头脑更为充实、灵活。人,自然需要看看脚底和眼前,但是也需要抬头望云和低头看水,书永远是人生最好的补充。请你写下一段话,抒发一下你读到一本好书时的内心感受。

五.总结归纳,提醒不足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语言的诗化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开拓了散文语言结构的新境界,功不可没。但是,它有自身的局限性,只表现纯粹的语言形式。创作散文,一旦过度使用诗化语言,对词语进行任意肢解或移位嫁接,不仅对语言的理解出现很大困难,而且营造成另一番非驴非马的怪特色。例如“鼾声像情歌的音符在月亮的眼眸上弹跳”(摘自木京《乡村的夜晚》),初看新奇,却似通非通;虽然显得别有意味,但是,是故意嫁接错位造成的。我们应该从语言诗化的新奇感受里跳出,在更高的层面上把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运用诗化的语言,才能把握这种技法的正确方向,写出更好的散文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