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探讨
摘要: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文化在不同的方面都体现了两者的差异,但是却无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和传统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在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在价值取向等方面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质,本文通过比较两者的差别,分析存在差别的原因,总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将两者的优势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
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但是,西方国家却大肆鼓吹西方文化优越论,对外推行殖民文化,妄图建立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21世纪世界文化格局。在这种情况下,正确认识和对待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对于抵制西方殖民文化的侵蚀,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拟就中西文化传统的某些差异,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传统文化特征差异
东西方文化特征问题上,梁漱溟认为中国人把心思主要用在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伦问题上,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即互以对方为重。这与西方人的本位、自我中心是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希腊、中东、中国三种类型。希腊型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东型文化注重人与神的关系,中国型文化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周谷城对梁漱溟先生提出西方文化的特征为“向前进取”,印度的文化特征为“向后倒退”,中国文化特征为 “调和持中”的看法提出商榷,认为严格地讲,从横
向看,每种文化都可能包含这三种情况;从纵向看,每种文化都可能或隐或现地经过这三种情形。与西方文明史比较,中国古典伦理遗产的突出之处,恰恰在于西方伦理史上纠缠不清的几个关系,如人和自然、人与道德、个人与社会、感情与理性,在中国伦理史上却相对地统一、稳定。这在中国历史上起的作用是复杂的。但这一点对西方文明有补偿意义。
中西两种文化特征有三点差别,①西方社会尊崇以地位平等和广泛权利为起点的竞争,而中国传统文化陶冶的却是抑制本能、节制欲望、克己内省的人,不习惯也不喜欢竞争,②西方人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具有自尊与自信的观念,而中国传统文化陶冶的是性格内向、行动拘泥的人,那种温良恭俭让、谦卑与客套在美国社会毫无作用,③西方文化价值中重要的一点是尊重“隐私权”,人们习惯于不千预他人,崇尚个人精神。而中国传统文化却不尊重“隐私权”,对个人来说,他的个性和活力难以发展,而每个人对周围人过多的关注与干预,形成了滋生谗言与嫉妒的温床。 二、价值观差异
一般来讲,西方人注重实际利益,东方人则是利义兼顾,甚至会“舍利而取义”。 而西方社会更注重于实际利益,这是他们现实主义的表现之一,从其对殖民地的征服与掠夺,到现在西方生活的拜金主义,以及对第三世界实行资本渗透,都可以看出西方人利益至上的精神和自我意识的表现。这种价值取向可以称为“务实”,它促进了西方社会原始资本的积累、自然科技的进步以及工业的发展,对于物质利益
的追求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
中国素有礼义之邦之称,强调厚德载物,注重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一个显著的文化传统。上至君主、下至普通官吏,智力高低,政绩如何,都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提高道德修养,推行仁政德治。农民和工匠要重义轻利,其他行业也必须各重其德:医生要讲医德,练武讲武德,艺人讲艺德;即使受人轻视的行商坐贾,也应该“童叟无欺”、“诚招天下客”。 西方文化明显具有强调法制的传统。古罗马鼎盛时期的思想家和法学家西塞罗,继承了古希腊民主政治思想,认为国家主权来自人民共同意志,全体人民在法律上都有参与和行使政治权力的当然而不可让度的权利。作为罗马法的立法原则,这一思想成为西方法律政治的重要思想基石,近代更被发展成为社会契约的国家理论。 三、文化基本形态差异
一元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属性。中国文化发源于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中下游的古代平原。这里东临大海,其他三面为崇山峻岭所环绕,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气候适宜,是发展农业生产的理想之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充满活力。由于对大自然的恩赐非常满意,因而人们十分强调与大自然的协调、融洽、和谐与一致,主张认识和利用自然,不应破坏自然,这也就是古人所说“天人合一”。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人又着力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国家、民族的统一,逐渐形成了“大一统”的思想观念。
多元性则是西方文化的基本传统。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是被山川和海洋分割成众多区域、面积非常狭小的岛国。岛上岭障峦
盘,土地瘠薄,肥沃的河川谷地不足总面积的1/4,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甚至粮食不能自给。复杂的生态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迫使他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自然观由此而产生。同样地,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高度集中统一的“大一统”政体无法确立,只能维持包括众多城邦国家的政治组合方式。与此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发展受限,由农业文明占统治地位的一元化文化形态也就无法形成。相反,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分散的城邦组合,却导致了文化发育的多样性,再加上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交汇处所特有的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融的便利条件,就使其文化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多元化的特征。这种多元化的文化传统虽然在中世纪受到摧残,但在中世纪以后却又得到了恢复、发展和强化 。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存在着“天人和一”、“和为贵”的思想,认为张扬个性会招致“打出头鸟”的厄运。这种求同思维与中国长达几千年的统治和儒家文化不无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但是,过分的同一化导致了中国人思想守旧、创新能力差、整个民族显得呆板而缺乏活力,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而西方人对于个人的重视推动了社会的个性和对标新立异的追求,促进了人们的思维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个人创造性的增强,整个社会显得多姿多彩而富有生气。虽然过分的求异思维会导致消极的社会行为出现,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但个人能力与价值的充分发挥,整体上促进了西方社会科技的创新能力,给经济和科技领域
带来了蓬勃向上的发展。 五、宗教的差异
从宗教的影响力来看,中国受儒教的影响比较大,教对西方社会的影响比较大。两大宗教具有本质上的区别,这种信仰的不同造成了东西方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方上的差异。孔子“为国尽忠,敬信节用,人伦之中,忠孝为本”的思想已融入东方人的血液,成为国家发展与人生道路的精神能源。“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观使东方民族在受到西方文明影响的同时,依然能够坚持民族的传统文化。但是儒教对于个利、能力的忽视,以及消极、宿命、与世无争等负面因素也影响到了东方民族,尤其是中国人的心理,这种消极而保守的处世态度是不利于发展的。教的基本精神是一大二公。教会是一种大而公的普世教会,视万国万民为一体,同为上帝之子,不分疆域与畛域,并非民族主义狭小气量所包容的。这种“世界大同,万国一家”的精神促进了西方国家的海外交流,对于个利的肯定与重视促进了西方社会个人素质的发展。但是,这种对个人能动性的过分夸大也造就了西方文化中个人至上、金钱万能、人情淡泊等弊病。当然,宗教对人类社会的客观影响并不是宗教本身的主观意图。 六、结束语
东西方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是,两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单就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因为文化的形成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东方文化包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思想,是人类发展的“软件”部分,它为人类创造了
巨大的精神财富;西方文化蕴藏了丰富的科学理性,是人类发展的“硬件”部分,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当今世界,任何民族与国家都不可能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也不可能拒绝国外的先进文化。单一的固守某一方面的文化,是不利于民族发展的。所以,我们应当有机的结合东西方文化的优秀元素,促进人类长久与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4.335.
[2]张岱年,程宣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1990.
[3]乐黛云,李比雄.跨世界文化对话[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 社,1998.
[4]钟明善.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
社,1997·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00.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