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

“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

来源:刀刀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

作者:朱晨碧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49期

【摘要】针对“90后”大学生独特的年龄层次特点,分析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以及部分群体信仰缺失的成因,找到培育、巩固科学信仰的途径,发挥科学信仰对实现人生价值、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信仰 现状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2017)49-00-01 信仰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精神指导,拥有科学而统一的信仰是一个国家人民团结、社会和谐的力量源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而崇高的信仰,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信仰,但在信息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影下,“90后”大学生正面临着信仰选择的困境。为此,我们必须直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的现象,分析其成因,明确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从而提出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途径。 一、“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社会以及“90后”大学生群体中依然具有主流信仰的统率地位,大部分大学生拥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能够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这其中不乏信仰感性化的现象,这种缺乏强大理论支撑的感性信仰就极易发生动摇了。加之新时代信息开放度与个性自由化都处在不断加强的趋势之中,信仰选择更变得多样化、自主化,这就使得部分“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正逐步淡化或动摇,需要高度重视。 二、“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的成因 1.信仰缺乏理论支撑

信仰虽然是个体主观意识的自由选择,但只有在理论支撑下的信仰才具有其持久性与坚定性,“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或转变的一大成因就是未能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提升到理性层面。

一方面,学生主体缺乏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动性,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多数出于一种迎合主流环境的感性选择,这种未能解读其内在科学性从而流于表面、随波逐流的感性倾向难以持久。

另一方面,教育者未能全面调动起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年龄层较高的教师不善运用新媒体技术,教学手段、表达方式不够贴近学生现实需要,形式过于古板枯燥;高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马克思主义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度不够,造成教师工作热情被打消,不具备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与诚挚热忱的教育者又如何去感染受教育者呢? 2.新媒体时代的影响

一方面,“90后”大学生对信息的鉴别能力不够。全面深化改革后,民主氛围越来越浓烈,公民的民主、自由意识进一步强化,特别是接受现代教育的“90后”大学生群体,其参与公共信息交往与表达自我的欲望更加强烈。但由于其年龄尚欠、自身阅历与认知水平有所局限,缺乏信息辨别能力,容易一味跟风,被恶意的方向所误导。

另一方面,新媒体信息环境有待净化。部分网络信息平台无需实名制认证,对于信息的监管机制尚未完备建设起来,使得用户在发表言论时不必承担后果而无所忌惮,将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或虚假不实的新闻恶意夸大,加之信息的传播方式越来越便捷,全球共享信息资源已非难事,这就不可避免地使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进入到我国青少年的视线,并正意图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地位,造成青少年对主流价值文化的质疑,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

三、加强“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

信仰不但是个体的精神寄托与实践动力,更是增强整个社会凝聚力的有力武器,面对“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的现状,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意义予以高度重视。 1.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引领作用。信仰作为个体意识领域的精神支柱,虽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但也绝非空中楼阁般虚幻无用,反而能够激发青少年的斗志,满足个体成长的全面需要,用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直面实践挑战。因此,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是符合自身利益的正确选择。 2.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稳定作为前提,只有当全社会的价值观念趋于一致才能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凝聚力。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是经过实践与历史检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保障,使得全体社会成员树立共同信念,为共同理想而奋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而“90后”大学生正是决定社会未来发展潜力与方向的领跑者与建设者,必须具有科学信仰的人才能完成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发展方向之重任。 四、加强“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途径 1.教育者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一,教育者应尽快适应新媒体教学模式。在课堂组织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90后”学生出生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年代,对于现代化教具的适应与接受度很高,更加快捷、新鲜的表达模式更能调动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在课堂以外,也应确保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走进每位同学的生活空间,学生休闲时间浏览网络平台已普遍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也应不断渗透到新媒体的宣传阵地,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信仰。

第二,要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更加贴近实际,多关注学生感兴趣的实事与热点问题,帮助其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从而提升对受教育者的内在吸引力。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的绝不是使学生成为会背诵理论的工具,而是要内化为指导行为实践的指南,从而培养分辨是非、自主分析的能力,不被庸俗、浮躁的气息侵袭,真正融入社会、了解社会、引领社会。如果一味向其灌输条条框框的枯燥理论可能会使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丧失对马克思主义的追寻与信仰。 2.整个社会的积极参与与配合

第一,优化社会环境。随着各种文化价值观念的交流碰撞与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开始滋长、贪污、暗箱操作等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这些个别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对党的形象的认知,影响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选择,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坚持。所以,继续加大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与广度,不断完善各种与制度,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的主旋律,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公平的社会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规范用人导向。就业的压力与用人机制的机械化已经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地位。我们可以假设一个招聘场景,用人单位多数只会关注应聘者在专业领域是否有能力胜任,极少考察其思想道德与政治觉悟水平,只要求展示各类技能证书,而不会关注其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动。这样的用人导向必然导致大学生信仰的功利化、世俗化,带有目的性地去进行信仰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不要让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在谋生的压力下放弃远大的理想与信念,变得物质媚俗。要让教育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培养出一批信仰高尚、意志坚定、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与对策[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4)

[2]高国栋.新媒体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实事求是.201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