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2期 总第26期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No.2,2006 General No.26 ・文学研究・ “后死之悲’’与“年命之嗟’’ 钱钟书旧体诗二题 刘士林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200234) 摘要:现代中国学人之所以逐渐做到了“学术的自觉和自律”,其直接原因有二:其一即传 统儒者的政治主体在历史摧折中已不堪负重,因而在他们身上早期就潜伏的出世之想,迅速 地成为现实中最重要的生命需要;其二则是由于社会生产方式和分配在现代中国的巨大 转型,不仅彻底扫荡了古代隐士们可以暂避风头的一切山中林泉,而且同时也直接摧毁了旧 日世家残存的故居旧巢。如果说在学术研究中钱氏的“后死之悲”与“年命之嗟”相对不易明 见,那么在作为其“学之别体”的旧体诗作中,这些思想情感则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构成了他诗 篇中最鲜明的特征。 关键词:学之别体;“后死之悲”;“年命之嗟” 中图分类号: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06)02—0109—06 学术由通人之学向专门之学的现代转型,中国学 一 术主体由传统的政治家向现代纯粹学者的嬗变, 在某种意义上讲都与他们在心智上的成熟直接相 孟子《万章下》有痛语日:“位卑而言高,罪 关。中国学者在现代社会的重新定位中,一个最 也。”如果说这在古代是许多±大夫一生都难以 基本的标志就是他们的政治冲动和热情锐减,并 明白的深奥道理,那么2O世纪的中国现代学人则 且一致地把从政治家走向纯粹学问家看作是新的 可以说真正到了萨特所谓的“理智之年”或“懂事 人生启蒙或精神觉醒。 的年龄”。因而他们绝不会再像杜甫那样“哭庙 进而言之,如果说古代士大夫从小所接受的 灰烬中,鼻酸朝未央。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 儒术训练是他们不能满足于皓首穷经的根本原 郁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壮游》),而是开始渐 因,那么现代中国学人之所以逐渐做到了“学术 次习惯于在日常生活和相当枯燥的专业领域中去 的自觉和自律”,其直接原因则可以说不外有二: 化解其生命传统中的政治欲望和情结。中国传统 其一即传统儒者的政治主体在历史摧折中已不堪 收稿日期:2005—10~10 作者简介:刘士林(1966一).男,河北曲阳人,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 究方向为美学、诗学。 10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负重,因而在他们身上早期就潜伏下的出世之想, 也就迅速地成为现实中最重要的生命需要。以明 代士大夫的挂冠避祸、急流勇退为例,如张燧在 《千百年眼》卷l2中所指出的: 正德问朝官有罪,辄命锦衣卫官校擒拿 ……朝列清班,暮出污狱,刚气由此折尽,或 又暮脱污狱,朝列清班,解下拘挛,便披冠带, 使武夫悍卒指之曰:某也吾辱之矣,某也吾将 辱之矣,小人遂无忌惮,君子遂昧良心,豪杰 所以多山林之思。 这种情形与2O世纪中国现代学人在战火中 的东西窜伏,以及他们在后的历次政治运动 中的遭遇是何曾相似。因而它不仅是许多现代学 者“不谈政治”或“不能谈政治”的原因,尤其可以 看作是钱钟书先生之所以选择那种乾嘉式学术的 心理根源。其二则是由于社会生产方式和分配体 制的巨大转型,尤其是随着现实社会中政治、经济 和文化集权的进一步升级,不仅彻底扫荡了古代 隐士们可以暂避风头的一切山中林泉,而且同时 也直接摧毁了旧日世家残存的故居旧巢。所谓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溥天之下,莫非王臣”,这 句古老的无奈之言,也从没有像近现代旧日世家 子弟体验得如此刻骨铭心。职是之故,一种由现 实秩序激烈变更所生产的政治性愤怒和哀痛,在 中国近现代诗人和诗作中戾气横生也就自在情理 之中。如龚白珍所谓“避席畏闻,著书都 为稻粱谋”(《咏史》),如陈寅恪的“毁车杀马平 生志,太息维摩尚有家”(《丙戌春旅居英伦疗治 目疾无效取海道东归戊子冬复由~k海乘轮至广 州》),如钱钟书的“巳丁乱世光阴贱,转为谋生性 命轻”(《叔子赠行有诗奉答》),都可谓是其中最 沉痛的诗句了。 正如《汉书・五行志》所说:“君炕阳而暴虐, 臣思刑而柑口,则怨谤之气发于歌谣,故有诗 妖。”如果把这里的“诗妖”解读为与“正”相对之 “变”,那么它对现代学者的影响则町以从“言” “行”两方面加以阐释。首先,由于个体生命本质 力量在政治下的扭曲和异化,它往往使生命 主体做出一些完全有悖于他正常状态的判断和选 择。其中最偏激者莫过于亲自动手结束自己宝贵 的生命。比之明代士大夫带有某种宗教性迷狂的 自戕所不同的是,2O世纪中自杀的旧日f}c家子弟 110 都是在异常清醒中选择自我了断的。如梁漱溟之 父梁济在自杀前特地作《敬告世人书》:“梁济之 死,系殉清朝而死也。吾因身值清朝之末,故云殉 清。其实非以清朝为本位,而以幼年所学为本位。 吾国数千年,先圣之诗礼纲常,吾家先祖先父先母 之遗传与教训,幼年所闻,以对于世道有责任为主 义。此主义深印于吾脑中,即以此主义为本位,故 不容不殉。”…‘ 又如王国维自沉前夕以“五 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之遗墨 以明志。而“”期间许多正直知识分子之所以 选择末路,其深层心理结构也可以作如是观。其次 则是在语言中特别喜欢使用各种阴郁、黑暗意象来 宣泄其内在的紧张与焦虑意绪,在某种意义上讲这 也是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人间“地狱”的结果。如 经历了晚清政局动荡的陈j立就曾写过许多“鬼趣 诗”。在《石遗室诗话》卷14中收录有一首《读散 原鬼趣诗》,就很能说明以戾气为诗也是同光体的 一个基本特色。诗中写到: 夜读散原诗,矮屋环冬青。叙乱托鬼语, 叱咤来精灵。我无寂灭想,阅世终冥冥。万 古一髑髅,黠者先逃刑。合眼梦唐虞,糟粕遗 六经。齐民岂有术,魑魅能潜形。竹梢寒月 来,灯影如孤萤。穷巷与世隔,人鬼无畦町。 微吟坐达旦,一鸟窥檐听。 这种孤僻甚至变态的癖好在现代学人之诗中 也有足够的表露,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萧公权先 生所作《等死偈》: 七七哀翁,非农非士。逐波面萍,成淮北 枳。抱病延年,拖泥带水。不甘为贼,却愿做 鬼。无缘出家,在家等死。死路未通,人间随 喜。荒街陋室,尘榻垢儿。断墨秃毫,残编废 纸。西抹东涂,有头无尾 左说右谈,有声无 理。四体不勤,其颡有洮。诟谤不忧,唇丰 掩齿。 由于知识分子素性懦弱和容易产生幻想的原 因,正如钱钟书在1939所作《寓夜》一诗中“才悭 胸竹难成节,春好心花尚留芳”的寓意所在,一方 面是由于身心困顿而无法发育士节,另一方面又 总是渴望着能够有好日子过。尽管可以对其先烈 的“天崩地裂壮士死”或“视人间如鬼域”心向往 之,但实际上他们中的大多数显然是无法做到这 一点的。在政治与道德、恶与善、大是与大非的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烈冲突中,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往往选择了苟且 偷生的下策。但是,由于外在的政治和内在 的精神困境并未真正解决,因而“臣畏刑而柑口, 则怨谤之气发于歌谣”,也就成为2O世纪学人之 诗中一个抒情和感慨的基调。 在文明时代中,正如拿破仑的名言“政治就 是命运”所象征的,没有谁可以摆脱这张政治之 网的束缚和异化。而且文明愈加进化,它也会更 加密集和无所遗漏。如果说古代政治制度由于附 属于异化程度有限的农业文明生产方式,因而依 然可以在其之下保留一些桃花源和隐士等异 质性存在,那么随着中国古代社会向现代文明的 历史演进,这些作为古代士大夫自我调整的安乐 窝则正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一点也是 2O世纪学人之诗直承着明清士大夫的戾气而来 的原因。作为一种生命主体不堪重负的大异化和 大刺激,这其中一以贯之的中心意象即可以称之 为“后死之悲”。这种咏叹自然是在残酷政治斗 争中的苟活者心声之表现,如果说它的源头可追 溯到明末清初吴伟业的“浮生所欠只一死”(《过 淮阴有感》与钱谦益的“苦恨孤臣一死迟”(《后秋 兴》12)。此外,如吴梅村临终遗言谓:“吾一生遭 际,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难,无一境不尝辛苦, 实为天下大苦人。吾死后,敛以僧装。葬吾于邓 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题日:‘诗人吴梅村 之墓’。勿作祠堂,勿乞铭于人。”_] 陈寅恪《春尽 病起宴广州京剧团并听新谷莺演望江亭所演与张 君秋微不同也》其三:“早来未负苍生望,老去应 逃后死羞”;《己丑夏日》的“群儿只博今朝醉,故 老空馀后死悲”,也都可以看作是同一种复杂心 境的表露。那么其潜台词则是:如果早一点死了, 也就可以免除由于苟活而带来的种种生之痛苦乃 至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清洗的污点。 如果说即使在动物中也有贪生恶死之本能, 如所谓“蝼蚁尚且贪生”之类,那么具有高度理性 意识的人类之所以以不死为悲哀,其当然是由于 主体方面积聚了过于沉重的精神压抑而产生的变 态反应。尽管表面上看来,这种反应已经“堕落” 到不可救药的地步,甚至可以质问他们:为什么不 去和万恶的不合理之现实制度以死相争,而是以 这种近乎自虐的方式没出息地拷问自己为什么还 活着?但如果在中国语境中对此作进一步分析, 则会发现其中仍有一种书生特有的悲壮在焉。 在某种意义上讲,这里所涉及的是生和死哪 个更不容易的价值判断问题。一般说来,“千古 艰难惟一死”,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大不了的事情 呢?但实际情况却不尽然,正如希腊哲人苏格拉 底在临终前说只有上帝知道生和死哪个更好所象 征的,在一些特殊的历史境遇中,出现生不如死或 死比生更容易的逻辑也是毫不奇怪的。它不仅可 以见诸中国哲学,如庄子在《至乐》中所宣传的, 由于死亡可以卸下一切人生的职责和负担,因而 选择它比选择沉重的人生自然要更高明。同时这 一点还直接见诸于历史。特别是对于中国现代社 会中残存的旧日世家来说,由于能够保护他们的 社会组织已经崩溃,由于他们已极端脆弱的主体 必须肩负起他们实际上无法承受的职责,因而活 着当然要比单纯地做一个殉葬品要更加不易和艰 难。以明末清初的钱谦益为例,表面上由于没有 从容就义好像占了便宜,但实际上由折节铩羽所 换得的生命并不见得就值得享受和珍惜。他不仅 要直面政局变动中许多惨不忍睹的现实,如“金 陵乱后……白刃交颈,人鬼呼吸”_4 之惨痛情形, 而且在有生之年还必须时时直面来自道义、良心 等方面的鞭挞和拷问。这是一种“虽生尤死”或 日“遭活剐”的有期徒刑。正如他在《岁晚过茂 之,见架上残帙有感,再次申字韵》一诗中所写: 地阔天高失所亲,凄然问影尚为人。 呼囚狱底求余物,点鬼场中顾赁身。 先祖岂知王氏腊,胡儿不解汉家春。 可怜野史亭前叟,掇拾残丛话甲申。 理解这一点对于了解20世纪中国学人及其 诗作是绝对必要的。在政治、经济与文化变革更 加剧烈的20世纪中国,那些旧日世家子弟所面临 的精神困境自然远远超越于前代之上,因而“生 还是死”同样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不可轻易绕过 的铁门槛。“忍看朋辈成新鬼”,这种令人心折骨 惊的人生经验,就是他们在诗文中反复表达“后 死之悲”的直接触媒。如马一浮就感叹“霜前白 发还催老,满径黄花独后残”(《九H遣兴》),陈寅 恪也写过“平生所学供埋骨,晚岁为诗欠砍头” (《丙申六十七岁初度晓莹置酒为寿赋此酬谢》) 的诗句。而这也是陈寅恪先生为钱谦益之失节反 复回护的根本原因所在: 11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牧斋之降清,乃其一生污点。但亦由其 素性怯懦,迫于事势所使然。若谓其始终心 悦诚服,则不甚近情理o[5](P1024) 因为这种辩解在某种意义上更是为他们自己 的所作所为而曲折申辩。而这种由政治压抑与异 化所产生的“后死之悲”,实际上也是我们解读钱 钟书先生诗作的最恰切之语境。这里可以先略举 数例加以了解其详: 良家十郡鬼犹雄,颈血难偿竟试锋。 失足真遗千古恨,低头应愧九原逢。 能高踪迹常嫌近,性毒文章不掩工。 细与论诗一樽酒,荒阡何处酹无从。 (《题新刊聆风移诗集》) 将归远客已三年,难学王尼到处便。 染血真忧成赤县,返魂空与阚黄泉。 蜉蝣身世桑田变,蝼蚁朝廷槐国全。 闻道舆图新换稿,向人青只旧时天。 (《将93-》) 还可以再摘要一些诗句,如:“每自损眠辜远 梦,未因赚恨悔多情”(《古意》),“骨尽踏街随地 痛,泪倾涨海接天哀”(《故国》),“试溯渊源枯见 血,教尝滋味苦连心”(《泪》)。它们用语、炼意及 结体之奇崛、瘦硬,正是由于诗人之心的百般隐晦 和千般曲折所决定的。 在此需要加以申明的是,与陈寅恪先生从中 国历史研究所得来之悲剧感受不同,对西文和西 方喜剧智慧别有慧心的钱钟书先生,则往往以他 特有的幽默和喜剧方式来表达同一种政治哀怨和 悲愤。这里可以“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个 现代学术理念为例来说明,如果说,在陈氏是以明 末清初的民族悲剧精神为语境来阐释其内涵,那 么在钱氏这里则是以一种近乎游戏的喜剧话语为 之作注解。正如《管锥编・太平广记二一五则》 第47条“文人人地狱”所记述: ……沈谦甘入泥犁,与才人共受冥报,大 似西方古小说(Aucassin et Nicolette)男角曰: “宁与所欢同入地狱,不乐随老僧辈;地 狱中皆才子、英雄、及美妇之多外遇者,得为 112 伴侣”;名言传诵,以为中世纪末“自由精神” 之宣示(the most famous expression of the spir— it of freedom)者o[6](P688) 这当然是由于他们所接受学术训练和所偏爱 的学术旨趣之不同所造成的。如果说陈氏是极力 张扬理想之正气,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 看,并以此来寄托旧日世家对中国文化的“旧情” 与“新恨”;那么钱氏则是通过自抑和嘲弄“非驴 非马”之现实,或者说是以极力揭示自我及其生 活方式之无意义的方式,从而表达作者心中对现 实政治秩序的极端的失望和厌倦。这其中除了 《围城55中对人性的无情讽刺和嘲弄外,还可以从 钱氏学术研究的细枝末节上加以了解。如他在 《管锥编》中曾提及:“……诗家以蟹爬(Krebsgang, carb)比世人之以退为进、欲高故卑(Mensch,senke dich herab,SO steigest du hinauf;Downward to climb,backward to dance)”l6l(眄”尽管表面上看不 过是一无关痛痒的幽默语,而实际上正如同庄子自 比为泥涂之乌龟一样,在其中正寄寓着他对人生和 生活的大痛苦和大悲悯。而这一点则是需要结合 “后死之悲”语境加以细读才能发现的。 如果说陈氏本就有遗老之嫌,因而其诗中后死 之悲比较明确,那么在钱氏之诗中的后死之悲则表 现得要曲折和隐晦得多。两相比较,如果说陈氏的 后死之悲建立在人与社会的直接冲突上因而表现 为古典之崇高,那么钱氏的后死之悲则是一种由嬉 笑怒骂的快感结构中所转换出来的具有现代美学 之荒诞内涵的痛感。这也就是尽管他们分别采取 了一喜一悲的不同方式,但其在深层结构上都可以 归结为小雅之怨或者说后死之悲的原因。 尽管钱氏表面上类似西方的“爱智者”,如超 越了人间烦恼之“奥林匹斯山上的神”,或者给人 留下的纯是一种“巨册埋头”或“皓首穷经”之古 董形象,但实际上他内心的悲观和苦痛以及作为 旧日世家子弟在现代中国特有的“后死之悲”在 他的学术研究和诗文中依然是表露得相当清楚, 只不过这一点从来少为人所注意而已。如果说钱 氏的“快感”主要是由其文字表层结构中的幽默 与喜剧色彩所表达,那么他内心深处具有现代美 学之荒诞内涵的“痛感”,则是由他在学术和诗文 中自觉不自觉流露的“年命之嗟”而再现出来。 中国士大夫本质上是一种诗人政治家,把其生命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本质力量同上层建筑作交换,是他们从社会生产 中获得生活资料以及进行自身再生产的惟一方 式。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一旦失去了政治依托也 就等于彻底掐断了他们生命的供给线,而此时百 无一用的书生,也就特别容易感受到时光流逝所 固有的悲剧内涵。从孔子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 称焉”,到三阊大夫的“老冉冉其将至兮”,都表明 了“年命之嗟”与他们所受的政治创伤之密切 关系。 如果说在古代士大夫中最典型的为唐代诗人 李贺,那么对此一深层含义抱以会心的则非钱钟 书先生而莫属。钱氏曾特地指出古人对李贺的误 解之深,所谓“古人病长吉好奇无理,不可解会, 是盖知有木义而未识有锯义耳” ]‘ ’。而钱氏 之所以可以对李贺发生更深刻的了解,其原因无 疑在于前者恰好映射出他所不愿明言的种种内在 之痛感。正如钱氏在《谈艺录》中反复强调的: 长吉好用“啼”“泣”等字。以咏草木者, 则有如《箜篌引》之“芙蓉泣露香兰笑”,《苏 小小墓》之“幽兰露,如啼眼”,《伤心行》之 “木叶啼风雨”,《湘妃》之“及峰静绿泪花 红”,《黄头郎》之“竹啼山露月”,《南山田中 行》之“冷红泣露娇啼色”,《新笋》之“露压 烟啼千万枝”,《五粒小松歌》之“月明白露秋 泪滴”,《春归昌谷》之“细绿及团红,当路杂 啼笑”,《昌谷》之“草发垂恨鬓,光露泣幽 泪”。夫子山志墓,故曰:“云惨风愁,松悲露 泣”;宾王哀逝,故日:“草露当春泣,松风向 夕哀”;山谷怀古,故曰:“万壑松声如在耳, 意不及此文生哀。”此皆有所悲悼,故觉万汇 同感,鸟亦惊心,花为溅泪。若徒流连光景, 如《刘子・言苑》篇所谓:“秋叶泫露如泣,春 葩含日似笑。”侔色揣称,如舒元舆《牡丹赋》 所谓:“向者如迎,背者如诀,坼者如语,含者 如咽,俯者如愁,仰者如悦,裹者如舞,侧者如 跌,亚者如醉,惨者如别。或飚然如招,或俨 然如思,或带风如吟,或泣露如悲。”皆偶一 为之,未尝不可。岂有如长吉之连篇累牍,强 草木使偿泪债者哉。殆亦仆本恨人,此中岁 月,都以眼泪洗面耶。[ ]‘蹦 细玩昌谷集,舍佗傺牢骚,时一抒泄而 外,尚有一作意,屡见不鲜。其于光阴之速, 年命之短,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每感怆低徊, 长言咏叹。《天上谣》则日:“东指羲和能走 马,海尘新生石山下。”《浩歌》则曰:“南风吹 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 红,彭祖巫咸几回死。”《秦王饮酒》则曰:“劫 灰飞尽古今平”,《古悠悠行》则曰:“白景归 西山,碧华上迢迢。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 飘。”《过行官》则曰:“垂帘几度青春老,堪锁 千年白目长。”《凿井》则曰:“一目作千年,不 须流下去。”《日出行》则曰:“白目下昆仑,发 光如舒丝。奈尔铄石,胡为销人。羿弯弓属 矢,那不中足,令久不得奔,讵教晨光夕昏。” 《拂舞歌词》则日:“东方目不破,天光无老 时。”《相劝酒》则日:“羲和驰六辔,昼夕不曾 闲。弹乌崦嵫竹,扶马蟠桃鞭。”[附说十] 《梦天》则曰:“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 走马。”皆深有感于日月逾迈,沧桑改换,而 人事之代谢不与焉。他人或以吊古兴怀,遂 尔及时行乐,长吉独纯从天运著眼,亦其出世 法、远人情之一端也。所谓“世短意常多”, “人生无百岁,常怀千岁忧”者非耶。i7} 跚 ’ 如果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那么 钱李相知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胸中都有一种“黍离 之悲”。而这也可以看作是钱钟书先生把《谈艺 录》称为“虽赏析之作”、“实忧患之书”的根本原 因。进一步说,在钱氏这里,“年命之嗟”主要有 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 块垒”。它主要表现在钱钟书的学术研究中,其 中除了对李贺的独具慧眼之外,还可参见于《管 锥编》中的有关条目,如第129条“人生如寄”, 137条“《叹逝赋》”,140条“人寿与宇宙”,207条 中的“十逝九伤”,216条中的“向死而趋”等。其 中尤以“人寿与宇宙”写得凄凉悲壮: 陆云《岁暮赋》:“悲人生之有终兮,何天 造而罔极。”按谓入寿短促而世界永久,铸词 不如王勃《滕王阁序》名旬:“天高地迥,觉宇 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鲍照 《伤逝赋》:“寒往暑来而不穷,哀极乐反而有 终”,亦此意。“年有来而弃予兮,时无算而 无我。”按进一解,谓世寿无穷,却不能分减 与人,亿万斯年,于己无与,如有酒池肉林在, 而不克以残骨余沥活饿殍。参观《毛诗》卷 11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论《正月》,彼言人生境地窄而宇徒广大,此 一纸书伸渍泪酸,孤危契阔告平安。 言人生年命促而宙空悠久也。I61(P1214) 尘多苦惜缁衣化,日暮遥知翠袖寒。 值得一提的还有1983年钱氏为《谈艺录》所 负气身名甘败裂,吞声歌哭愈艰难。 写的再版序言。虽然此时距离初版已经时隔35 意深墨浅无从写,要乞浮提沥血干。 年,但当年写作它时的忧患之感似乎并未因时光 (《得龙忍寒金陵书》) 流逝而淡化,相反它还引发了学者钱钟书先生在 回首往事时的特别之年命之情。正如他在序言中 阅世迁流两鬓摧,块然孤喟发群哀。 所记述的: 星星未熄焚馀火,寸寸难燃溺后灰。 僧肇《物不迁论》记梵志白首归乡,语其 对症亦知须药换,出新何术得陈推。 邻日:“吾犹昔人、非昔人也”。兹则犹昔书、 不图剩长支离叟,留命桑田又一回。 非昔书也,徜复非昔书、犹昔书乎!……三十 (《阅世》) 五年间,人物浪淘,著述薪积。何意陈编,未 而这一点也恰好表现出学人之诗作为其学之 遭弃置,切磋拂拭,犹仰故人。……欣然交 别体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心矣。 由此可知,终钱氏一生这种年命之嗟都未曾 参考文献: 消散,正是它们把钱氏一直包装在幽默文字之下 [1]陈独秀.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的痛苦心灵展示出来,并悄悄地构筑成完全不同 [2]罗振玉、海宁王悫公传[C].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 于嬉笑怒骂之钱钟书先生的一个“他者”,而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钱学如果不能深入到这个不肯轻易示人的真实生 [3]清史稿:列传二百七一文苑[z]. 命,那么无论在知识和学术上如何切磋琢磨,显然 [4]钱谦益.牧斋有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都无法真正看清他的传统、来路及他所负载的历 社,1996. 史帐目以及微笑背后的一把辛酸泪。 [5]陈寅恪.柳如是别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如果说在学术研究中钱氏的“年命之嗟”相 社,1980. 对不易明见,那么在作为其“学之别体”的旧体诗 [6]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作中,这种“年命之嗟”则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构成 [7]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了他诗篇中最鲜明的特征。这里可以略引数首加 责任编辑沈利华 以印证: Lamenting on the Late Death and a Painful Life ——Tw0 old-style poems of Qian Zhongshu LIU Shi-lin (Cosmopolitan Culture Institute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There are two direct reasons why modem Chinese scholars come to academic consciousness and self-discipline: firstly.political subjects of traditional Confncianists have SUffered enough due to histoifcal setbacks SO the latent idea of renoun・ cing the world becomes the most important requirement of life in the reality;secondly,due tO the great change of means of pro— duction and system of distribution in modem China.all places for ancient hermits to retreat are destroyed and SO are their former homes.Although Qian’S lamenting on the late death and a painful life cannot be easily discerned in his academic study,it fomrs the most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his poetry jn his old—style poems since he expressed it SO directly. Key words:A Special Style of Literature;“Lamenting on the Late Death”;“Lamenting on a Painful Life” 1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