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 Aug.2OO9 V01.23 No.4 第23卷第4期 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张子恒 (西北师范大学学院,甘肃兰州130070) 摘 要: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代表作《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出了“幸福就是快乐的生活”的命题。 在叙述了努斯与思辨幸福、实践智慧和伦理德性幸福的关系后,探讨了这两种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揭示了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幸福;思辨;伦理德性 中图分类号:B502.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34(2OO9)O4—0025—03 幸福问题一直是道德哲学关注的一个核心问 题。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是西 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对幸福问题做出系统而完整阐述 特殊的可变事物中直觉地洞悉科学知识的普遍基本 前提的能力,它把握了逻辑证明不能把握的两方面 的终极对象。努斯的功能是在理性直观的洞察中, 达成个别、特殊和普遍的最高统一,因此它是科学知 识的本原又高于科学知识,使科学知识具有必然性 和确实性”。所以,亚里士多德把努斯称为人之灵魂 的哲学家。他的《尼各马科伦理学》就是集中论述幸 福问题的代表之作。在该著作中,幸福之论是全书 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亚里士多德着重论述的重要 问题之一。《尼各马科伦理学》中的幸福理论,对于 我们探讨人生幸福,进而净化我们的灵魂、创造幸福 生活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一中最高的部分。但是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智慧 才是灵魂把握真理的最高理智德性。 2.智慧。对于“智慧”这个词的使用在亚里士多 、亚里士多德的思辨幸福观 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说:“在谈 过各种德性以及友谊和快乐之后,现在轮到谈幸福 了,我们认为只有它才是人的目的。”他把思辨活动 看成是最高的、完美的幸福。“如若幸福就是合乎德 性的现实活动,那么就很有理由说它是合乎最高善 的,也就是人们最高贵部分的德性,这就是思辨活 动”n 。因此,思辨活动占据了最高幸福的宝座,而 伦理诸德性的活动却屈居第二。 (一)努斯、智慧和思辨概述 德那里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尼各马科伦理学》 中,亚里士多德把智慧看作最高的理智德性。他说: “显然在各种科学中,只有那最精确的科学才可以称 为智慧。所以,智慧既是努斯也是科学,在高尚的科 学中它居于首位。”…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家所寻 求的智慧是最高的灵魂状态,它高于科学知识和努 斯,是这二者的结合,是最全面的、最完全的知识;科 学知识只能认识从第一原理引出的结论而不能认识 第一原理自身,只有努斯才能认识第一原理;而有智 慧的人不仅要知道由第一原理引出的结论而且要对 第一原理自身具有真理性的认识。所以他认为智慧 是努斯和科学知识的结合,是最高的知识。 3.思辨。亚里士多德表明思辨对人而言是最好 1.努斯。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 论述了多种理智德性,他把灵魂获得真理的方式分 为五种,而努斯和智慧是其中两种。在他看来,只有 努斯才能认识第一原理。努斯“把握开始之点”,“努 斯以不动的原初定义为对象,在实践上它以终极的 东西、可能的事件以及其派生物为对象。因为这东 西才是它所为的始点,普遍出于个别,对于这些东西 应该去感觉,这也就是努斯”。并且,努斯不需证明 而直接地就能把握第一原理,因为“努斯是从个别、 收稿日期:2009—04—21 的活动;它是努斯的体现,并且参与到思辨活动中的 人也就因此而激活了他自身中的智慧德性。因此 “合乎努斯”的生活也就可以被称为“思辨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思辨并不是指对任何东西或者真 理的思考。它是在人之中的智慧德性的激活状态, 并且灵魂的这种状态并不以幸福为思考的对象。亚 作者简介:张子恒(1983一),女,满族,辽宁大连人,西北师范大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 ・25・ 里士多德在告诉我们,拥有这种德性就是要去认识 和把握宇宙的最高对象,即哲学家对最可知的对象 的思辨。正因为如此,他才把这种思辨活动看得高 于其他的活动。由此可见,思辨活动之所以是最高 的幸福是因为它是努斯和智慧的体现。 (二)思辨活动的幸福是人的最高幸福 在《尼各马科伦理学》第一卷最后一章里,亚里 士多德指出:“由于幸福是一种完全合于德性的现实 活动,因此,对德性的研讨就刻不容缓了。” 在该 与感情相联系,那么它们也就脱离不开组合物。凡 是组合物的德性都是人的德性。合乎这种德性的生 活,也有与之相应的幸福”。第二,“实践需要很多条 件,而所行的事业越是伟大和高尚所需要的也就越 多。而一个思辨者对于他的思辨则一无所需”。可 见,伦理德性作为第二位的幸福是由实践智慧所造 成的。 (二)实践智慧和伦理德性的关系 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实践智慧和伦理德性 书第二卷至第九卷,亚里士多德就按照此原则详细 地讨论了德性的一般及诸如勇敢、节制、慷慨、大方、 自重、耐性、友爱等具体伦理德性。而在该书最后一 卷,亚里士多德则以讨论什么是人的最高幸福作为 全书的结束。作为一名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亚里 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第十卷里把灵魂的思辨 活动看作生命的最高存在。他高度称赞了思辨这一 现实活动,把思辨活动看作人存在的最大快乐与最 高幸福,并且也是只有神才配享有的至高幸福。 西方的理性主义精神,某种意义上在亚里士多 德这里早就蕴涵了它的思想种子。当然,古希腊文 化本身就有爱智慧、尚思辨的精神或传统。亚里士 多德认为,快乐和痛苦是贯穿于整个生命中的;一切 人都追求快乐,快乐使活动变得完美,使生活变得完 美。“人们有充分理由去追求快乐,因为它把生活变 得完美,没有现实活动,快乐就不得以生成,而唯有 快乐,才使一切现实活动变得完美”。亚里士多德在 书中高度歌颂了这种哲学塞式的思辨活动,说过着 这种“思辨生活”的人是最幸福的、最快乐的,而生活 的另两种形态即“享乐生活”、“政治生活”都无法与 思辨的生活相比拟。 最后,亚里士多德还用宗教文化的观念为思辨‘ 是人的最高幸福作了论证:人间的事务由神安排神 也就喜欢人身上最好的、与他们最相似的东西(即理 智),神宠爱、报偿尊敬理智和热爱理智的人,因为他 们尊敬理智和热爱理智实际上是照看了神最爱的东 西并且做着正确而高尚的事情。所以思辨和理智的 人因神的宠爱和报偿而很可能就是最幸福的,因而 “智慧的人就是幸福的”。当然,和认为幸福要成为 幸福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一样,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思 辨要成为最高的幸福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如身体 的健康、闲暇、食物及其他物品的供应等等。 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 (一)合乎德性的幸福是第二位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合乎伦理德性的幸福是第二位 的,他的理由是:第一,“伦理德性在很大方面和感情 有关。实践智慧和伦理德性相接近,这些德性既然 ・ 26 ・ 之间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他认为伦理德性“作为 对于我们的中庸之道,它是一种具有选择能力的品 质,它受到理性的规定,像一个具有实践智慧的人那 样提出要求”_2 J1∞。亚里士多德把中庸看作是最高 的善和极端的美,并且以其中道观来述说和界定勇 敢、节制、慷慨等伦理德性。他把理智德性也划分为 两种,“一部分是思考那些具有不变本原的存在物, 这部分被称为关于‘认知的’;另外一个部分是思考 那些具有可变本原的存在物,这部分被称为关于‘推 算的’。因此,中庸之道所依据的正确理性正是实践 智慧这种理智德性”。亚里士多德专门讨论了实践 智慧和伦理德性的关系。“在伦理方面也有两类,即 自然德性和主要德性。在这里没有实践智慧主要德 性就不能生成,只有合乎实践智慧,这种品质才是德 性,没有实践智慧就不存在主要的善,没有伦理德性 也不存在实践智慧,没有实践智慧也就没有正确的 选择,正如没有了德性一样。因为德性提供了目的, 而实践智慧则提供了达到目的的实践”I3j7 。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践智慧和伦理德性是互 相依存的。实践智慧是不自主的,它不能决定自己 的目标,不能决定它目标的善,而是需要伦理德性来 产生一个好的目标:“德性确定一个正确的目标。”然 而,伦理德性自身又是来自风俗习惯,并且伦理德性 是关乎行为和感受的,所以它总是与快乐和痛苦这 些感觉相关。因此不同的社会习惯和风俗文化就决 定了不同的伦理德性。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和伦理德性都是经验性 的。实践智慧的运用受文化的影响,必须在特定的 社会历史中来理解。因此,实践智慧总是有条件的 和相对的,不可能是真正自决的理性的运用。人类 理性不可能在这一活动中完全实现自身。虽然从另 外一个方面来说,实践智慧也是一种思辨,但它思考 的对象是变动的、具体的、和人事相关的东西。“这 样的思考是一种实践的真理,而思辨的、理论的思考 则不是实践的,它只有真与假而不造成善与恶。寻 求真理是一切思考的功用,而实践思考的真理要和 正确的欲望相一致”。因此,“实践智慧并不是智慧 的主宰,也不是灵魂更高部分的主宰” J。所以,实 践智慧和伦理德性的生活只能是第二位的幸福。 三、两种幸福观的联系 德性和实践智慧为主导的政治生活。他并没有直接 比较哲学生活和政治生活,而是以这两种生活中的 首要成分来做比较。 思辨是哲学生活的主导,而伦理德性和实践智 慧是政治生活的主导。表面上看,亚里士多德似乎 把这四种混合在了一起,于是我们感到有些混乱,但 他其实是通过比较思辨和实践智慧从而比较了哲学 亚里士多德比较了两种生活:最高幸福的思辨 生活以及合乎伦理德性和实践智慧的第二幸福生 活。也许读者对于他到底在比较哪两种生活感到很 困惑。他所谓的最高幸福似乎既指纯粹的思辨活 动,又指一种以思辨活动为主导但是包含了伦理德 性的生活(我们称为哲学生活)。余纪元先生在他的 生活和政治生活。所以当他说思辨是首要的幸福的 时候,就等于说哲学生活是首要的、最值得选择的幸 文章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他表示“在讨论亚里士多 德的幸福论时,我们需要区别以下情况:第一,真实 的生活,它包括:政治生活(修正过的,以德性为中心 的观念),思辨生活。第二,灵魂活动,它包括:实践 智慧和伦理德性的活动;纯粹理智的活动”。他认为 “一种真实的可以过的思辨生活完全不是亚里士多 德讲述的首要幸福”。余纪元先生力求证明亚里士 多德的幸福观是对柏拉图所主张的纯粹灵魂幸福的 一种承继。很显然余先生坚持的是一个理智论的立 场,然而我并不同意这种观点。首先,主张幸福最重 要的是在于灵魂而不是肉体或其他外在东西的幸 福,这是希腊主流哲学家们的共同观点。苏格拉底 和柏拉图这样认为,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恩培 多克勒等哲学家也是如此。因此我们与其说亚里士 多德是受了柏拉图的影响,还不如说他的灵魂幸福 是希腊主流幸福观的集成。其次,我们不要忘记亚 里士多德专门反驳了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善。再 次,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的任务是探讨什么是人 可以过的最好生活(幸福),这个问题构成了《尼各马 科伦理学》的核心。而在后来他提到了三种生活,即 享乐、政治、思辨生活。他说:“主要的生活有三种选 择。”所以他显然不是指灵魂的纯粹理智活动,而是 人们可以过的、有些人会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也就 是以思辨为主导的哲学生活。最后,纯粹思辨活动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属于神的生活,作为人是不可 能过这种生活的。他说:“这是一种高于人的生活。 我们不是作为人而过这种生活,而是作为在我们之 中的神。”“作为一个人,思辨总要求有外部条件,进 行思辨的本性并不是自足的,它要求身体的健康,食 物以及物品的供给。”“当然,作为一个人和众人生活 在一起,选择合于德性的行为,也需要这样一些东西 来过一个人的生活。”所以,亚里士多德主要比较的 还是两种生活,即以思辨为主导的哲学生活与伦理 福生活。亚里士多德首先就抛弃了享乐生活的观 点,而对于政治生活他提出了以德性为主的观点;对 于思辨生活,他说:“那第三种生活,即思辨的生活留 待以后再加讨论吧。”H 亚里士多德开始了对思辨生 活的讨论,并且是在对以伦理德性和实践幸福为主 导的生活做过充分的介绍后才开始论述思辨生活 的,所以我们很有理由相信他是在比较这两种生活。 他还指出政治活动并不如思辨者有闲暇。这种对比 和他把合乎努斯的生活和合乎实践德性的生活的对 比是一致的,因为哲学家就典型是合乎努斯而生活 的人,政治家则是合乎实践德性而生活的人。有人 也许认为,亚里士多德是在督促我们过一种既是哲 学家也是政治家的生活。最好的生活不是其中的一 种,而是两种的结合,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两种生活联 系起来。但亚里士多德论证哲学生活高于政治生 活,却并没有在任何地方提及要把这二者结合起来。 对此,他说:“那些能摆脱家务辛劳的人,一旦致力于 哲学或政治,就可以将家务托付给管家。”并且后来, 当亚里士多德考察这两种生活哪一种是最值得选择 的时候,他完全没有提到应该把这两种选择结合起 来。这些证据明显地证明了哲学生活和政治生活是 人们可以选择的两种幸福生活。哲学生活高于政治 生活,思辨幸福高于实践智慧和伦理德性的幸福。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严群.亚里士多德之伦理思想[M].jb京:商务印书馆, 2003. [3]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人民大学出 版社,1985. [4]苗力田.思辨是最大的幸福[J].哲学研究,1998,(4). 【责任编辑杨新生】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