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刘晓琛 (福建师范大学应用科技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现状的剖析,指出导致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原 因,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职业道德大学生教育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9—5549(2oi 0)12—0220—01 (一)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一入校,就开始职业道 德教育。让学生了解校史、学院各专业的优势地位及发展方 向,了解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教学科研成果,使学生初 步树立职业理想及职业道德。通过新生军训,加强学生的集 体观念、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爱 岗敬业的精神。 (二)理论学习。充分利用德育课教学对学生进行思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化,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职业技能、道 德、纪律、作风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除了要有扎实的专 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因此学校 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 和使命,培养敬业和奉献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现状 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令人担忧,用人单位反馈回的 问题如就业履历掺假、随意签约毁约、缺乏团队意识、缺乏 敬业精神、眼高手低等等,数不胜数。当代学生注重“个人 理想和价值的实现”,只愿意从事待遇高、条件好的工作, 同时学生诚信观念普遍淡漠,对诚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 分学生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考虑他人、集体的利益, 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 想教育,如《思想政治修养》等课程,向学生灌输和教育正 确的思想认识。在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等,让学生了解各 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 生树立强烈的职业道德意识:并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职业道 德、职业纪律; 二、导致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课程设置上的缺陷。目前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 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校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 培养,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却没有更多的关注;在思 想政治素质教育中注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对学 生道德品质修养教育重视不够。现行的思想品德课对此基本 没有具体、专门论述。 (二)家庭教育上的疏忽。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生活成长 在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繁荣发展的时代,是父母的心中的宝 贝疙瘩,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过怕苦日子的 父母竭尽全力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过分宠爱 甚至溺爱孩子,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 劳等方面严重不足。 (三)社会上的消极影响。市场经济提倡个性化和多 元化,使学生个人本位主义倾向有所抬头。社会上的不良风 气,例如金钱至上、见利忘义等观念渗透到学生中。同时, 部分家长拉关系、、走后门,为子女找工作,这些问题的存 在,必然影响大学生对事物的正确判断。 一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著名成功学家卡耐基曾经指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 功,只有15%是基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 系。国际教育理论界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提系即与 人相处和合作的品德与能力。” 这充分说明高校都必须坚 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素 质的培养有利于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明 确自己将来的社会角色。 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要贯穿于整个校园学习生活中,通过课堂教育和实践活 动等形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 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为将 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具体措施如下: (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提高高校老师、 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言传身教,用自己 对职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责任心、对学生的尊重来教育、引导 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身上体会到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道 德,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 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艰苦奋斗、 自强自立的意识,另一方面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跟上时代 前进的步伐,了解社会对职业的要求,寻找自我价值实现和 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将所学的职业道德知识转化为精神力 量。毕业实习则是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 用于实践,获得职业满足感和成就感,并学习处理上下级关 系,对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培 养学生爱岗敬业职业品质以及责任意识。 (五)邀请社会各个行业,尤其是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 相关行业中的先进模范、优秀企业家、优秀教师、优秀毕业 生给大学生作生动的讲座报告,讲述他们的优秀事迹,用良 好的职业道德感染激励学生。 职业道德教育,不但关系到学生是否成才,关系到学校 的生存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因此,职 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注释: ①戚万学.道德教育的时间目的论【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1(1):12-1 5, 【参考文献】 【1】武卫红.从大学生就业看高校通识教育的问题与对 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第1期. 【2】韩春光.诚信卡:给就业加道“防火墙”【N】.中国教育 报,2004-02-25. 【5】侯玮,郭利伟,侯居茌.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 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8). 收稿日期:2010年12fl18日责任编辑:李娜 刘晓琛(1977一),女,福建古田人,福建师范大学应用科技学院教师。 勰团爨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