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2 古诗三首(教案)

22 古诗三首(教案)

来源:刀刀网
21 古诗三首

语文要素 阅读: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2.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人文主题

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诗歌,感受诗歌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完成本课预习卡。

2.上网查找本课诗人生平及相关背景知识。

课时目标

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

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能默写这首诗。 3.能理解“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思,感受诗人洁身自好、高洁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读懂题目

1.背诵王昌龄的《采莲曲》,了解诗人。

设计意图: 背诵《采莲曲》,引出诗人、揭示诗题,增进学生对诗人的亲切感,激发学习新诗的兴 趣。 2.抓住诗题,理解诗意。

(1)教师范写讲解:“芙”“蓉”二字,都是草字头,形声字。两个字具有对称美,注意撇捺左右舒展如鸟翅。学生临写。

(2)学生自由读三遍诗题,提取主要信息。(地点:芙蓉楼 友人:辛渐 题眼:送)

3.齐读诗题,板书诗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初读古诗,出示自读要求:

(1)自己练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把古诗读给同桌听一听。

2.检查朗读,落实读准字音。教师相机指导书写“洛、壶”。 3.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根据七言古诗“四三”的停顿节奏,师生合作读诗。

4.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并交流古诗字、词、句,并借助注释,了解地名:吴、楚山。

(2)寒雨连江:指江上下了一夜的冷雨,下得很大,铺天盖地。 在弄清楚要点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品读古诗,感悟情感

1.学习“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1)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教师提问:送别诗中往往会写到景。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用三角号标出来。

预设:雨、江和楚山。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两句诗,王昌龄藏情于景中。 (3)思考:他在景物中藏了什么情感?你是怎么找到的? 预设1:离愁别绪。从“寒”字看出,秋雨连江,“夜”幕之中,更显凄清,离愁更浓。

预设2:孤独离情。从“孤”字看出,楚山非人,怎会孤独?辛渐远去,诗人感觉“孤”零零,所以感到楚山也“孤”零零。

(4)练习朗读。诗人融情于景。朗读诗句,声音稍低,语调平缓,读出依依惜别及孤独之情。

2.学习“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①教师点拨:这首诗一半写景,另一半写王昌龄临别时对辛渐的

叮咛。

②学生思考:叮咛什么?

教师追问:“冰心”“玉壶”都是比喻。猜猜:比喻什么? 预设:“冰心”是比喻心地光明,冰清玉洁。“玉壶”是用玉石制成的壶,比喻高洁。

③了解“冰心”“玉壶”的典故。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鲍照 离心何所赠,自有玉壶冰。——[初唐]骆宾王 (2)自由读。指名读。

思考:鲍照用“玉壶冰”比喻清透的人品,骆宾王用“玉壶冰”比喻纯洁的真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了王昌龄怎样的精神品格呢?

预设:冰清玉洁、清廉正直、光明磊落、坚持操守等。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读出谆谆叮咛和对内心的坚持。

教师小结:这是诗人的心声,同学们要读出叮咛和嘱托的意味。 3.引导质疑:读了这首送别诗,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王昌龄没有请辛渐给亲友捎带平安、祝福等话语,只让带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 借相关典故帮助理解“冰心”“玉壶”的比喻意义,进而补充诗人经历,感悟其高贵人格及心境,读出诗人言外之意。循序渐进,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 (1)了解诗人的经历。

思考:王昌龄想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告诉大家什么?

预设:自己无罪,问心无愧等。

(2)指导读诗诵诗,读出诗人的离愁,更要表现诗人的品格。 (3)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先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再默写这首诗。 2.订正本课预习卡。

课时目标

1.认识“砚、乾、坤”3个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雁、砚、乾”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塞下曲》《墨梅》。

3.能理解“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意思,感受将士们保家卫国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品格。

4.能理解“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意思,感受诗人淡泊名利、自信昂扬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边塞诗——王昌龄的《出塞》。

2.出示课题,介绍“塞下曲”是古时的一种军歌。

3.了解作者:卢纶,唐代诗人。他少年时代家境并不好,后来走科举之路,又多不顺利,但后来在诗坛却名声渐盛。他交游广泛,是一个活跃的社交家,并最终借此步入仕途。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

诗,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

二、自学《塞下曲》,讲述大意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读准“单于”的“单”(chán)。

“遁”是形声字,有逃走的意思,所以部首是“走之”。“遁”和“逃”意思相同。

“雁”字是半包围结构,撇要写得舒展。

2.借助注释自学古诗,读懂诗歌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组内互相帮助解决。

预设:夜静月黑,雁群惊飞到高空,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遁,将领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将士们的弓刀。

3.想象画面,体悟精神。

(1)齐读第一、第二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我仿佛看到大雁惊起,单于领着手下的士兵仓皇遁逃,狼狈不堪。

(2)齐读第三、第四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我仿佛看到将军正准备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刹那间大雪纷纷扬扬,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3)从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画面中,你读出了将士们的什么精神品格?

预设:不畏严寒,勇敢,奋勇无畏……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熟读成诵。 三、学习《墨梅》,领悟品格 1.认识王冕,揭示诗题。 (1)出示王冕资料,学生默读。

王冕(1287— 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绍兴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

(2)欣赏墨梅图,揭示诗题。 2.自学古诗,初知大意。 (1)读准字音,随文识字。

“砚”是磨墨的器物,与石头有关。可展示图片或实物认识。 “乾坤”一词指“天地间”,“乾”代表天,“坤”代表地。 教师随机示范书写三个生字,学生练习书写。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让学生运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学生自学古诗的 能力。 (2)默读《墨梅》,结合注释、插图,运用学过的方法,初步了解诗歌的大意。

3.说出疑问,小组讨论。 (1)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预设:“池头”“朵朵花开淡墨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梅花“不要人夸颜色好”?

(2)小组交流。

4.畅聊梅花,领悟品格。 (1)你读出来这是怎样的梅花?

预设:淡雅,高洁,香气扑鼻,低调……

(2)齐读诗歌,一边读一边想象梅花的颜色和清香。

(3)你们刚刚读出来的是梅花的形象,能不能从梅花身上读出人的品格呢?

(4)补充王冕资料,帮助领会品格。 5.小小朗诵家。

(1)每组派代表进行本课古诗背诵比赛。 (2)评比谁会背,背得熟、背得好。 四、比较阅读,感悟学法 1.比较阅读,发现异同。

(1)比较阅读三首诗,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

预设:都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都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

(2)你发现三首诗有什么是不同的?

预设:表达方式不同,第一首诗是直接表达内心志向,第二首诗是通过描写战斗画面颂扬人物精神,第三首诗是借物咏志。

2.总结学法。

读古诗不要停留在字面上的内容,还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读懂诗人想要表现的态度、志向、愿望和品格。希望你们能从这些优秀

的诗作中受到感染,使自己逐渐成为高尚的人。

3.全班诵读三首古诗。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背诵《塞下曲》《墨梅》两首诗。 2.完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四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但诗的语言高度凝练且创作背景多样,这给学生学习造成了困难。因此教师课前要求学生搜集资料,教学中注重多媒体的应用,创设丰富的情境,从而拉近学生与诗人、与文本、与时代的距离,降低了学生体会表达方法和诗人情感的难度,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与信心。

这三首诗的学习,教师注重了朗诵的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扶到放,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同伴互助互学,加之教师鼓励性的引导与评价,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的方法和乐趣,提升了能力与自信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