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瑶
(海南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海南海口 571100)
摘要:在地理学教育中,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部分。相对于在中学中以计算为主的自然地理学来说,人文地理学是抽象且需要大量记忆的课程。在大纲中人文地理学的教育内容位于自然地理学之后,部分学生兴趣不高。本文对提升中学生人文地理学习兴趣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促进中学生对人文地理兴趣的提升。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我国现阶段人文地理学教育状况;第二部分概括学者们对创新教育、环境教育对地理教育方法的提升以及学生兴趣对地理学习的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三部分以语言地理学为例探讨如何加深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的兴趣;第四部分总结本文,对日后的人文地理学教育发展做出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语言地理学;地理教育;学习兴趣;教育方法 一、前言
人文地理在初高中教学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50年代,我国受到前苏联的影响,人文地理学被当做唯心主义学生受到批判,直到80年代,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战略性的转变,实行对外开放,与国际地理学界的接触和交流加强、特别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人文地理学在我国的地位和研究逐步加强了。[1]过去由于我国在中学教材编选上存在着隔裂人地关系,重自然而轻人文的倾向,地理教学本身应具有的人文教育功能被大大削减。而我们新版中学地理教育大纲以素质教育为方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出发点,正确阐述了人地关系,人文地理知识的比重有了明显的提高,成为当前中学地理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地理教师没有关注人文地理学在地理教学地位上的变化,更加重视自然地理学的内容,我们的中学课堂上对人文地理学的态度就是背定义、背影响、背方法。学生学习枯燥乏味,导致原本更贴近我们生活的人文地理学甚至没有自然地理学易学易懂。
本文针对这种现象对提升学生对人文地理的学习兴趣的研究进展做出归纳梳理,分析如何提升学生对人文地理方面的学习兴趣,以期达到归纳出使学生喜欢地理,爱学地理,主动学习的方法。
二、中国现阶段人文地理学教育状况
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虽然大力弘扬了科学知识,重视科技发展,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但是同时忽视了人民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民素质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的弱点项目。杨发明早在新世界之初就在“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中指出了:飞飞开放的全面深入带来大学生道德观念、道德风貌方面的改变,在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经济冲击下,大学生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出现了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不良风气,与同学和他人之间
的人情冷漠,张扬个人至上而不关心他人和社会,缺少人文精神。[2]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自然与中学的人文教育不足有关。而我们了解到,由于人文地理学是关于空间人地关系的科学,要对地球表层人地关系环境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研究。其时间性和空间型都很强,实践教学就显得更为重要。[3]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从教学出发。
许多教师深受传统地理教育的影响,把传授地理知识作为教育目的,只要求学生掌握全面系统的地理知识。现代地理教育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不只限于掌握地理知识。教师的任务在于引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吃透教材,更要在教学方法上下一番功夫。基于人文地理学教材目前内容多,描述性文字多是状况,那种磨灭学生学习兴趣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必须坚决杜绝。[1]
人文地理学包括文化地理学、人口地理、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宗教地理学、民族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众多的分支学科,每一门分支学科都涉及到众多的人文事象,都反映出文化的深刻内涵,都能从思想和观念上给学生以震撼的,都能从历史、人文、区域和社会等多重角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4]如何提高学生兴趣,学术的深厚基础在于大众。中国人文地理学可说是源于“风水”的探索;卜居择地,实际是区位的选择,虽然其依据并不完全科学,但其植根于民众与传统农业社会之中,至今仍有相当市场。[5]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身边事物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发现人文地理的乐趣。 三、地理教育方法的提升 (一)创新教育
多年来,地理教育只强调地理知识和学生智力,忽视与学习活动以及创造潜能发展相联系的情感,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于强调被动接受知识,靠死记硬背育中的落后教育思想抽走了最生动、最丰富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只剩下机械、被动的应试教育。这种缺乏情感的“批量加工”的教育模式对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是极为不利的。[6]
有学者认为,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上。地理教育模式创新的目标和核心是培养创造性地理思维能力,突破教材涉及的范围和水平,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解答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形成创新意识和提升创新能力。分为:横向设疑拓展思维的广阔性、纵向设疑强化思维的深刻性、逆向和多向设疑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开展讨论激发思维的独创性。[7]我不这样认为,教育的创新固然需要教育模式的创新,但是教育模式的创新并不等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创新,还包括教师教育方法的创新等等,这个创新也应包含其他内容。
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教育已在中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倡导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推行环境保护教育,为基础地理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8]近年来,PM2.5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而对于这方面来说,保护环境,拥有一片蓝天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对于华北地区的学生来说。这种引导的教育便是创新教育的一种,我们和机械模仿获得与巩固知识;否认自身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情感因素是错误的。
我们原本的教育是怎样的,“粉笔+黑板+挂图”随着时代的进步部分学校添加了多媒体,但是教学中运用的技能和操作方法依旧十分单调,无法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评价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是以成绩定优劣,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沉重的课业压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是学生没有创造性还是教育方式使得学生
的创造性得不到发展甚至得到抑制。答案是肯定的。
当一线教师不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自由思考和探索,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而是让学生遵循常规。以免考试时丢分,很少做实验或根本不做实验,使有关结论的得出缺乏事实依据。有的在黑板上“讲实验”,让学生“背实验”,来应付考试中的实验题。较少向学生全面介绍科学的社会影响,特别是较少注意引导学生把科学的应用与道德伦理等因素结合起来思考问题。有的甚至在教学中处处存在着威胁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观念和言行。
因此,一个尊重个性和独创性,鼓励多样性和予以创造力很高地位的精神环境,一个饱含支持、鼓励、肯定、承认、赞扬、欣赏等积极成分的环境气氛,必然适宜创造力的发展。鼓励和奖励对创造力有显著的增强效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经常的引导,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热情。
首先,让学生明白创新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可经常结合教材,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因为创新而取得重大经济效益或避免重大劫难的事例。
其次,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以及网络提供的海量信息,创设具有新颖、直观和交互性的教学情景和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更为兴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第三,让学生领会到创新的普遍性。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明白人人都能创新,都可以创新,极大地激发学生们创新的热情。[6] (二)环境教育
创新是提升学生人文地理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提升的一个方法。而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环境的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所谓环境教育,是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获得一定的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治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环境教育的特点是全民性、全程性。即从幼儿至成年、全体公民、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要接受环保教育,除了学校环境教育外,还有社会环境教育。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是现代和未来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从学校教育来看,让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深度上理解人类和环境的辩证关系,关心环境保护工作,提高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由此看来,环境教育与地理教育具有着一致性。正因如此,《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明确指出:“要解决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全身心投入。下列问题都有很强的地理成分:人口增长、食物的饥荒、城市化、社会境界差异、„„移民、动植物的灭绝、砍伐森林、土壤侵蚀、荒漠化、自然灾害、有毒废弃物和核废料。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臭氧空洞、资源的有限性与增长的极限、土地利用„„。上述问题和困难所造成的冲突向有志于给人类以希望、信心和能力,以建设一个美好世界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挑战。”由于地理教育在内容上可以融进大量的环境教育内容,在方法上可能通过直观的教育方法,直接或间接地认识与接触环境科学知识,在进行环境教育的时间上也比其他学科多。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又可激发其对地理学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地理学的认识,促进地理教学。因此说,在地理教学也是历史赋予地理教育的意向重要使命。正如《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中指出的那样,要审视地理教育中社会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宜程度,提高中国人的素质、加强环境与发展的意识。“地理教育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有着其他基础学科不具有的优势。”[9]
课堂教学是学校环境教育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最有效、最现实的形式。充分利用教材
这个知识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渠道。地理的研究对象就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找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涉及全球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因而地理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不少地理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不少地理知识本身也就是环境知识。如幼师地理教材上册分别由远及近、由大到小论述了以人为中心的四大环境: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知识。[10]
地理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地理教学之中,对环境教育的渗透能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其第一步就是创设情境,提出课题。[11]这样,教师就可以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从而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比如:在讲授三大常规资源时,为了创设情境,提出的问题可以包含以下几个具有环境教育意义的问题:(1)目前煤、石油、天然气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2)节能有何重要意义(3)可以开发的新能源有哪些?它们有何优点?
总之,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因素,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捕捉契机,完成环境教育的渗透。[12]
(三)分清地理教育的内涵
我们说,为了提升地理教育的兴趣,我们要进行创新教育,我们还要从环境教育方面出发,但是地理教育是什么呢?在各种急功近利的思想驱使下,人们忘却了地理科学技术对“生活世界”的终极关怀功能,因而,地理教育地位低下,被无情地贬入“后花园”,成为“第三世界”、“边远学科”、“小脚女人”、“副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人们对地理教育价值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对“地理志”的认知水平上,认为地理学无非是记忆一些地名、数据的学科,二队现代地理学的内容、价值(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人文价值)几乎一无所知,即使是学校领导、行政也有相当一部分对地理教育抱有同样的偏见;二是人们对地理教育的职能认识不清,由于地理教育“只是让人们了解地理事物的存在,解释地理事物发生的过程、原因、规律和结果,并不是也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13]“生活世界”中“许多自然、人文事项似乎属于地理学研究范畴,然而究其原因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却又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历史学的。”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地理学只是内容丰富,涉猎广泛却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万金油。”[13]
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不断抗争、妥协和适应的过程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人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中,时刻与地理环境打交道。所以,了解认识地理环境,进而具备适应和征服利用地理环境的能力,成为人类每个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当今世界正处于科学技术和经济腾飞的时代,日趋激烈的竞争突出地表现为人才素质的竞争。特别是在当代,当许多人还陶醉于人类借助科技发展而取得种种巨大成就之时,全球性生态危机,道德失衡已超乎人的想象。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加强地理教育的人文关怀;致力于发展人的特性、力量和潜能,注重对人存在处境的关注和爱护,使人们自信、自尊和理智地对待生存环境,是时代的强烈呼唤。未来世界离不开地理教育,发展中的中国更迫切需要加强地理教育的人文关怀。[14]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要解决我们这个世界的主要问题和困难,需要全人类世世代代的全心投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指出:“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理直气壮地发展地理教育。”我们知道“从科学分类上说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是跨学科的或科间的学科”[15]因此,正确认知地理教育的人文教育价值,认真研究地理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关怀功能,是时代赋予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四、如何加深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的兴趣——以语言地理学为例
由于战争的原因,中国的语言地理学起步较晚,语言地理学是什么。它是一种语言研究的方法,先把词、语法和发音的地域差异画在地图上,并分析其分布,构拟出一个区域的语言变化过程。这一方法是20世纪初在法国诞生的,到了20世纪末,在日本已经极为普及,而到21世纪将在中国发扬光大。[16]
语言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之一,是十分贴近学生的。中国“是一个方言历史悠久、分布广阔、差异巨大的国家。”[17]在推行普通话的现在,方言和普通话为何不同,方言和方言有何差异,和地理有何关系。电视里所看到的其他地区的语言习惯为何与我们不同,这可以在生活中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观察,引起兴趣,还可以搜集已有的语言地理学地图[18][19][20][21][22][23][24][25][26][27][28]结合相关音频视频给学生观看.
学生会对这些内容产生兴趣,我们再适时提出问题“语言变化来自哪里?它是如何发起和形成的?它借由什么途径传播?为什么会造成现在这种扩散结果(分布状况)?”[17]就会比死板硬套的乏味教学有趣得多。
人文地理学的教育方法类似于此。语言地理学是值得学习的,但并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期待光靠某一种理论和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灵活地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和方法,是比较明智的做法。[29] 五、结语
我们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前苏联的影响下,地理学发展尤其是人文地理的发展缓慢,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有所转变。所以首先我们要清楚地理学的价值和内涵,总的来说分为四个方面。与人文地理学有关的地理学的哲学价值,它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某些基础,提供了一些准确而科学的答案,解决了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丰富了哲学方法。与自然地理学紧密相关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30]
我们在现今的人文地理学教育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地理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区域”观念,以及运用多种多样的地理技术进行信息搜集、分析与表达的能力,从而能够形成综合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的这种综合社会课程与地理课程的设置模式,体现了人文地理内容与社会课程内容的整合。但是无论是我国现行的社会课程标准,还是具体的社会科教材编写,都没有能够体现对地理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和目标。[31]
所以我们对现在的问题归纳了学者们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改变学生枯燥乏味课堂的有效措施,不过他们的观点从不同方向出发,陈说的《论地理教育创新与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一文中认为,地理教育的创新主要应为教师引导学生的创新为主,而史培军等人在《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一文中提出,教育的创新是教师教育方法的创新与引导学生创新并进的。其他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
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要做好地理教育,尤其是人文地理教育,要从环境出发。他们都认为,环境教育是十分适合地理教育的方法,并且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个别学者从各方面论述了地理学是最适合环境教育,提高人们人文素质,提升中国国民素质的学科。
在用不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一些研究提醒我们,要注意地理教育的内涵。因为部分人对地理的认识还不完全,对地理的重视性不够,尤其是人文地理,其中甚至包含校内领导和公务员,形式严峻。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来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引起他们的重视,引起家长的重视,社会的重视,才能使学生的个人兴趣在养分充足的沃土中成长。
最后,我们以语言地理学为例,详尽的描述了如何做好人文地理学的教育工作,使
学生们的兴趣提高。以个例推及全体,总结了个例特点,以期归纳出适用于人文地理教学的方法。
笔者认为,人文地理教学的过程是需要各种教育方法相辅相成的,我们要认清现实的不足。我国的已经逐步向利于地理教学的方向发展,所以教育工作者不需要再畏手畏脚。我们要将地理知识读透,清楚地理的范围,用人文的关怀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教育。人文教育应以地理教育为先,人文地理方面更是重中之重,这是对地理教育工作者的挑战。面临挑战,我们应当以最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提升人文地理的学习兴趣迫在眉睫。从人文方向引入话题,进行知识处理后教授学生达到优化反哺的效果,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像前文说的,创新教育和环境教育是个很好的方法,两者相结合进行教育,相信会对提升学生的人文地理的学习兴趣有不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荣平.浅谈人文地理的教学[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6.(1),83-85. [2]杨发明.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43-46.
[3]杨永春,孟彩红.论人文地理学教育危机及其高等教育发展方向[J].高等理科教育,2004,(57),115-117.
[4]孙特生,袁天凤.高师人文地理教育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1(4),118-121.
[5]况光贤.人文地理学的困惑——挑战、机遇与前途[J].人文地理,1994,9(1),-68.
[6]卜芸苓.浅析地理教育中的创新教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25(3),69-71.
[7]陈说.论地理教育创新与地理思维能力培养[J].教育时空,2009,10,151-152. [8]史培军,宋长青等.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J].地理学报,2003,58(1),9-16.
[9]范春梅,唐涣武.浅论地理学与环境教育[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8),37-40下接22.
[10]杨珂.基础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契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1]宋发刚.积极开展环境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环境教育,2003,(4). [12]高晓华.论地理教育中的环境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6),235-236.
[13]张亚南.谈高考综合能力测试——兼谈对中学地理教育功能的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1994,(4),6.
[14]潘龙旺.论地理教育的人文关怀[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0,16(4),108-111.
[15]林超.试论地理学的性质[J].地理科学,1981,(2),98.
[16]W.A.Grootaers.中国の方言地理学のために[M].岩田礼、桥爪正子译,日本好文出版(贺登崧.汉语方言地理学[M],石汝杰、岩田礼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7]曹志耘.老枝新芽:中国地理语言学研究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3),1-6.
[18]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华新地图[M].上海申报馆,1934. [19]赵光任.湖北方言调查报告[M].商务印书馆,1948.
[20]德川宗贤、W.A.Grootaers.方言地理学图集[M].日本秋山书店.1976.
[21]叶祥苓.苏州方言地图集[M].日本龙溪书社,1981.
[22]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M].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1988.
[23]金有景.中国拉祜语方言地图集[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4]岩田礼等.汉语方言地图(稿)[M].研究成果报告书,1992.
[25]王辅世.宣化方言地图[M].日本国立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1994. [26]平田昌司等.汉语方言地图集[M].研究成果报告书,1995.
[27]远藤光晓等.汉语方言地图集(稿)第3集[M].研究成果报告书,1999. [28]太田斋等.汉语方言地图集(稿)第4集[M].研究成果报告书,2004.
[29]石汝杰.语言地理学前途无量——首届中国地理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总结发言[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8-10.
[30]潘玉君,罗思远,段勇.地理学元研究:地理学的基本价值[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2(9),50-54.
[31]严书宇.地理教育 在社会课程中的价值意义与作用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3,(10),46-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