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摘要:在我国的教育之下,小学也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启蒙阶段,所以在小学阶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素质,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结合小学班主任所开展的班级管理活动现状来看,仍然暴露出很多问题,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也从实践性和创新性的角度进行突破,进而对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优化。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创新实践;人本思想 引言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加好动,思维也更加活跃,但同时他们的自制力也比较差,很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约束,也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而作为小学生最为直接的管理者,班主任也必须要担负起管理重任,从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予以学生更多的关怀。所以围绕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创新和实践路径进行探讨,也更有现实意义。
一、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创新与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过程缺乏人本思想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之下,班主任所开展的管理活动都是要求学生去适应学校,而非学校根据学生的特征制定规程。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速阶段,而过多的作业,严肃的课堂,低质量的睡眠,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从当前小学生的视力和身体素质中就可以发现,我国小学教育管理规程明显不够科学,不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特征。
1.
管理失衡,过于看重成绩
小学中经常会出现体育课程强制被占或者体育教师“习惯性生病”的现象,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是因为体育课程与学习成绩无关,不受学校的重视,所以被数学或者语文等主课教师占用;另一方面,学校出于安全的考虑,最大程度上减少学生的体育运动时间。不过无论是哪种原因,这都极其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这种影响还是持久性的,小的时候没有养成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长大了更难约束自己。而且缺乏运动不仅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运动可以让人变得更加坚毅,更加自律,目前小学出于学业和安全的考虑而忽视体育项目的建设,这无疑是一种因噎废食的短视做法。此外,目前社会对学校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升学率,在这种教育的影响下,班主任的管理目标也都是围绕提升学习成绩而设立的。这就导致教师忽视了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打造,在很多教师眼中,成绩好的学生是尽善尽美,而成绩差的学生则一无是处。这样的教育模式和观念下,即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很强的能力,但是也容易出现道德层面的问题,这些人才在给社会创造效益的同时,也会为社会带来危害。
二、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创新与实践的策略 (一)推进管理观念的创新,充分体现人本思想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唯成绩论是小学班级管理的普遍性的目标。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也发生了改变,综合型、应用型、创造型和素质型的人才也更加可贵。所以,在制定小学班级管理规程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并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放宽对学生的约束,给学生足够展现自我的空间,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形成。而且还要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班主任,要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充分落实人本思想,设计更加和谐的管理规程。班主任需要认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所以也要对学生形成更加充分的了解,掌握他们各自的强项和弱势,最大程度上去弥补弱势,发挥优势,这样才能真正落实人本管理的理念和精神。
(二)完善班级管理机制
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有更加充分的依据和明确的标准。所以学校也需要积极与学生和班主任进行沟通,在了解他们的现况和需求之后,构建符合现实的管理机制。其中,在新的时期也需要对小学班级管理机制进行新的诠释,具体要从如下两个方面展开建设工作:一是学习管理,二是生活管理。首先是学习,唯成绩论的时代已经过去,除了基础的学科成绩,班主任也应该重视学生的特长和品德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其次是生活,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和睡眠以及其它的社会实践能力,这些都是管理机制需要重点呈现的内容。此外,学生人际关系的维护,也是重点的班级管理内容。班主任需要教育学生与长辈交往的方式,与教师交往的方式,与同学朋友交往的方式,以及与陌生人交往的方式。当然,完善班级管理机制,这也不仅仅是班主任的工作,作为校方也需要对班主任予以更加有力的支持。比如为班主任优化教育环境,对班主任进行更多的人文关怀,关注班主任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从而帮助班主任缓解教学压力,对班主任形成“软激励”,最终强化班主任的管理动力。
(三)健全班级管理考核制度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成绩已经不是评价学生和班主任的唯一标准。因此,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班主任,都需要重新调整考核标准。首先对于学生的考核,可以调整各部分的分数比例,比如成绩占据六成的考核分数,而剩余的分数由品德和能力平分,这样就可以减少“做题家”式人才的输出,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其次是对于班主任的考核,可以从班级的考试成绩、道德水准和能力水平三方面班主任进行综合的评价,同时也将班主任的品德和能力纳入到考核范围。通过这样的考核制度,一方面班主任可以拥有更加明确的管理目标,而另一方面班主任也拥有了清晰的自我提升的方向,只有这样,班级管理效果也才越来越好,才能够更加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结束语
班主任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班级管理活动的开展质量,在小学教育工作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结合当前我国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现状来看,距离预期的目标水平仍然很大的提升空间,很多问题
也是亟待解决,比如管理过程缺乏人本思想,再如管理内容失衡,过于看重成绩,却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素质的管理。所以,在未来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小学班主任也需要不断加强创新,首先从观念上进行升级,要以人本思想指导管理工作,其次还要不断完善班级管理机制和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
[1]任军红.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180.
[2]汪海波. 浅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 教育界,2021(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