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扩招、合并的规模经济及适度规模研究张国伟(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4)摘要: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规模经济的相关理论,对我段,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导致平均成本下降,这就属于规模经国高等教育高校扩招、合并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规模经济现象和规模不经济现象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高校这个行为主济阶段规模的扩张导致平均成本上升,;在Q2点,属于规模经济不变阶段则属于规模不经济阶段。这里;从Q2到Q3点,由于体对高校确定适度规模做出分析及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规模经济高校扩招高校合并适度规模探讨的变化是一种长期的变化,往往通过考察时序数据得出。图1-2和1-3是许多学者认为更符合现实的描述规模经济的示一、规模经济的技术性描述意图,即规模到达Q2点以后,平均成本趋于保持在一个比较稳标准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对规模经济做如下界定:从厂商定的水平。即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继续扩大规模,不会导角度看,一般界定为初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致规模不经济现象的出现。其内在的原因是平均成本与边际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而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以成本间的相对变动关系,如果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则随着后,产出增加,平均成本将下降;反之,平均成本将上升。不经济。严格地讲,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规模经济主要考察规模扩大以后,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平均成二、扩招和合并过程中出现的规模经济现象产生原因分析本的变动趋势。比较典型的图形表述为:我国高校自1999年扩招出台以来,大多高校采取扩招、合并其它高校等形式使学校规模扩大,由此而产生了巨大的规模经济现象。主要有如下原因:ln,_AC1.招收、分配学生环节上的节约。由于规模的扩大,规模较大的生产实体,生竞争性强,信誉好,0.0自0,规模经济的典范,)、价格等方面获得经济性。高校扩招中招收学生就是一个可以在资金、原材料(学扩招后,招收学生人数的增加会导致招收学图1-1图1-2图1-3生的平均成本的大幅下降,招收每位学生的边际成本几乎可图1-1是一个经典的规模经济变化示意图,在Ql到Q2阶忽略不计,这必然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2.高校教学、实验设备等资源的节约。高校规模扩大后,手段,对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才的基本标准,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教育的各个层面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相适应,构建的创新教育评价体系1.高校实施创新教育评价对高校的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明确的方向性、科学性和指导性。高校促进作用创新教育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针对创新教育的目标进行一一高校创新教育评价是对高校创新教育成果达到教育目标评价,为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否真的实现提供了参照标准,使创的判断过程,以评价为切人点,从实践出发,构建的全面、科学的大学生创新素质评价体系,并且对它认真的实施,使大学的新教育的目标达到了具体化,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方向和科学依据,促进了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有效考核由注重知识的记忆和传承向注重考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落实和深人开展,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注人了新的动力和力方面转变,能够有效地引导高校树立以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参照标准。素质质量观,促进教育教学等教育的各个层面与创新人才的高校的创新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和加强高校的培养要求相适应,有利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教育工作,通过对创新教育进行评价查找出创新教育实2.高校实施创新教育评价有利于创新教育观念的落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堵塞创新教育实施中的漏洞,使创新教评价的激励性、性和可操作性是促进先进的、科学的育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创新教育思想、理念得以落实的有效手段,能够为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标准,同时,任何科学的评注释:价都是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有机整体,建立、检验和落实创新教育评价的过程就是按照以创新为核心的全面①涂恒汉著.创新教育评价〔M丁.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11.素质教育质量观,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因此,高校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评价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②王宪平.大学教育评价有效性研究「J].航空教育,2002(11):32.用,有利于科学的创新教育的落实。3.校创新教育评价使创新教育目标具体化参考文献:创新教育评价是对创新教育目标的具体化,高校创新教[1]吴钢著.现代教育评价基础[M〕上海:学林出版社育评价以科学创新理论为指导,以普通高校的基本情况为素2004.7.材,以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对象,以培养大学生的[2]涂恒汉著.创新教育评价「M].上海:东出版中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对大学生的创新素质进行长2001.11.期、系统的培养为基础,结合高校的培养案,从不同专业领[3]陈玉现著.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出发,研究具有共性的创新人1999....麟纂2007年‘月号中旬刊夫教货才其单位产出,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科研产出的边际成本将远远低于其平均成本。举个例子,一个教师对20个学生上课和对50个学生上课,在仅考虑课堂教学的情况下,差别不大。从这比较高,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四、高校为扩招、合并行为主体因紊对高校确定适度规模的分析及建议个意义上讲,规模的扩大所带来却是平均成本降低,这必然会产生规模经济现象。3.管理环节上的节约。丁小浩认为小规模高校具有社会组织中的“制度化同型性”,小规模学校仍需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而这些管理部门的管理幅度不足。扩招后,由于规模的1.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成本策略。一般高校在办学当中,较少考虑成本约束,可能遵循的不仅不是成本最小化策略,可能是成本最大化策略。高等学校的管理者为了人才培养达到扩大,一方面可以采用先进的组织形式使管理职能专业化;另一方面管理辐度扩大提高生均管理资源的使用效率。4.交易费用的节约。规模扩大一方面将增加组织管理费用,如办公费、会议费等,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节省交易费用。一种高质量,往往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配置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并且为了吸引优秀的师资,往往还要提供令人羡慕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在高校的办学行为取向始终追求一流的学生和一流的师资的背景下,办学成本必然会相应上升。2.从“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发展。高校规模扩大以后,按科斯的观点,规模扩大具有规模经济的原因是所节约的交易费用大于增加的组织管理费用。高校通过扩大规模,尽可能多地将知识产品交易内部化节省交易费用,通过内部交易知识的成本显然低于从市场上购买知识的成本,从而获得规模经济。5.“分工”所带来的规模经济。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能够提高效率,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理论对解释高校扩招所产生的规模经济现象具有指导意义。高校扩招往往伴随学科点的增加,这会产生几方面的效应:一是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可以进行知识交流,不同专业学生可以进行交流;二是专业增多促使教师更加专注于某个方向的研究,将极大地改善教师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效率;三是学科点的增加,教学研究人员的增加会使分工更专业,其科研产出的效率更高。三、扩招和合并过程中出现的规模不经济现象产生原因分析近年来,我国高校扩招、合并的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出现了不少超大规模的院校,如合并后的新吉林大学、新山东大学等高校,其拥有学生的规模都在三、四万人。不管是从教育规模经济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上来看,一所拥有规模经济效应的高校的规模都不应该这样大。部分院校在此过程中开始出现了规模不经济现象。1.规模扩大所导致的资源浪费。从1999年扩招以来,大学城的“圈地运动”也日渐风行。现不少高校有两到四个校区,多校区背景下,对于教学和科研设备的使用上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设备闲置,而另一方面一些设备的使用负荷过重,造成教学和科研设备负荷严重不均匀。由此,本人认为规模经济的产生存在一定的度,即在这个区间内,资源的共享能够节约成本,但当超越了这个区间可能又会造成规模不经济。2.规模扩大所增加的管理费用开始大于所节约的交易费用。这表明,办学规模越大,要求管理水平和管理成本将增加。随着生产系统规模的扩大,组织的多层化和官僚化必然出现。管理越来越复杂,管理机构庞大,庞大性与复杂性使“管理链”增长,信息传递速度减慢,失真度增大,效率下降。3.分工也有代价。教师分工过细将可能导致交流的范围降低,彼此间信息沟通成本上升;学科划分过细也会导致信息资料购置成本上升;学科过多,每一学科资源的使用效率将会下降。4.院系和专业过小也会造成规模不经济。高校如果增设的专业过多,的状况。现在有而院系和专业规模过小,.n高校设置的学院达到了数十个,同样也会造成效率低下而有些学院下面的专业设置有些却大同小异,造成多个学院开同一个专业的情况,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5.不同类型大学规模经济现象变化也不一致。理工科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范式与文科类院校就存在较大差异,理工科院校相对需要更多实验室投人,其生均培养成本一般应高于文科类院校。不同学科之间互补性同样会对规模经济产生影响,如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就存在很强的互补性。相反,以文科类专业为主的院校如果增设工科类专业,其增设的成本会12高校的内部效率可能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作为高校管理者如何让学校在扩招及高校合并的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当前的背景下,可能主要有以下两种考虑:(1)一种可行的选择是规模越大越好。因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大规模的高校一般较少被合并掉。每一位大学校长都不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高校被合并掉。(2)如何使学校在社会上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这与国内的一些排名机构是相关的,而且排名也日趋流行。国内对于高校排名最有影响力的当属武书连的排名,而他的高校评估排名权重指标的设计与高校的规模有着很大的关系。从以往对扩大招生的分析来看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当学校规模超过了一定范围后,由规模的扩大而导致的各类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的速率将越来越缓慢。因此本人认为要扩大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应该走一条“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即主要通过挖掘现有学校的办学潜力,扩大现有学校的招生数量来实现总体规模的扩张。3.确定高校的最优规模。关于高校的最优规模,不仅有经济特征,而且有内在因素决定的教育特征。具体说,高校最优规模有以下五个特征:(1)高校最优规模应以充分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高校客观上存在着最优规模。高校达到最优规模时,单位学生成本最低,(2)高校投资的经济效益最好。高校最优规模应以充分发展分工协作为目标,规模经济的来源之一是分工和协作。对于高教系统,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高校内部的分工和协作,可以导致高校规模扩大,产生经济效益;二是整个高校系统内高校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可以导致某一高校规模缩小,产生经济效益。(3)高校最优规模应以一定时期的人才市场供给为目标。人才市场对高校的产品一大学生,有数量、规格和专业的要求,它从产出量的方面了高校的实际生产规模。(4)高校最优规模应以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为目标,自然资源是制约高校规模的基础性因素。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它包括:校址、生源范围、占地面积等。(5)高校最优规模应以实现预定的教育标准为目标最优高校规模,并不要求过度地使用学校设备,导致教育标准或教育质量下降。高校最优规模必须达到完整地保证教育质量的功效。参考文献:[1]刘灿,宋光辉.高校扩招过程中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1期.[2」丁小浩.中国高等院校规模效益的实证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3]Coase,R.(1937),Thenatureofthefirm[J].Economica,Vol.4,p386-405.[4」张朋.我国高校扩招、合并动因的经济学再分析【J].湖北招生考试,2004年2月号下半月(总第104期.)[5]武书连.建设高水平大学专题学术报告会【R].重庆大学,2005年10月演讲资料.[6〕陈洪安.论高校规模经济【J].教育与经济,199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