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代本草产地变迁的药材道地性探讨
道地药材多指特定区域所产的历史悠久、品质佳、疗效好的药材。然而药材的道地区域在历史上并非一成不变,大部分均存在产地变迁,这为道地药材产地的确立及其深入研究带来了困难。该文以黄芪和丹参为例,对各历史时期本草著作所记载的产地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中药材产地变迁的诸多原因,从人文、社会、自然3个方面解释了道地药材产地变迁的原因,为优质道地产区的确立提供本草学依据,也为道地药材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标签: 道地药材; 黄芪; 丹参; 产地变迁; 本草考证
[Abstract] Basically, Dao-di hers are produced in specific area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good quality, good medicine, curative effect. However genuine medicinal material area in history is not static, this makes the establishment of genuine medicinal material origin and the in-depth research be very difficult. This paper has profoundly analyzed the origin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aking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and Salvia miltiorrhiza as examples, and then summarized the reasons of herbal origin changes from the humanities, social and natural three aspects. This paper provides a basis for establishment and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high-quality genuine producing area.
[Key words] Dao-di herbs;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Salvia miltiorrhiza; changes of producing areas; herbalogical study
doi:10.4268/cjcmm20161714
在中药的质量评价上,历代医家均十分强调中药材产地的重要性。《神农本草经》云:“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1]。《本草经集注》言:“诸药所生,皆有境界”[2]。《千金翼方》:“按本草所出郡县,皆是古名,今之学人卒寻而难晓,自圣唐开辟,四海无外,州县名目,事事惟新,所以须甄明,即因土地名号,后之学人容易即知,其出药土地,凡一百三十三州,合五百一十九种,其余州土皆有不堪进御,故不繁录耳”[3]。《本草纲目》:“动植形生,因地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动;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4]。因此在明代官修本草《品汇精要》中明确提出的“道地”被后世所认可,成为优质药材的标志。
第390次香山会议明确了道地药材的定义,即道地药材是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受到特定生产加工方式影响,较其他地区所产同种药材品质佳、疗效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的药材[5]。然而这个优选的过程历经漫长的临床实践,以临床疗效为最高评判指标,同时也受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形成。当前诸多学者从分子、遗传、内生菌、生态地理因子、环境胁迫、种植栽培、采收、加工、炮制、成分、现代分析技术、药效等各个方面对道地药材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6-16],然而当前对于历代产地变迁的研究分析目前较少。
道地药材产区在历史上并非一成不变,大部分品种均存在产地变迁,甚至出现由西南至东北的远距离迁徙。研究道地产区的迁移对药材的道地性研究而言至关重要,只有深入地探究各历史时期药材产地变迁背后的因素,才能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道地药材。本文通过对黄芪和丹参各历史时期产地的深入分析,总结药材道地产区变迁的各种因素,为道地药材产地的研究提供借鉴。
1 黄芪道地产区的变迁
1.1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神农本草经》:“生山谷”[1]。《名医别录》:“生蜀郡(今四川成都及周边区域)山谷、白水(今四川甘肃的白水河区域)、汉中(今陕西汉中地区)”[17]。《秦州记》:“陇西襄武县出黄芪”[18]。《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第一出陇西(今甘肃陇西县)、洮阳(今甘肃临潭县西南),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今甘肃宕昌、舟曲一带)者,色白,肌肤粗,新者,亦甘,温,补。又有蚕陵白水(今四川与甘肃交界等地)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贴用,消痈肿,俗方多用,道家不须”[2]。
上古时代,中国人口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没有国界的划分,也没有明确的地名,也可能是历经漫长的流传过程中的散失所致,成书于秦汉年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对中药材产地的记载均较为简单,大多只有“生川谷”,“生山谷”,“生川泽”,“生平泽”,“生池泽”之类简单的生境描述,没有具体的地名。
魏晋时期,黄芪产区有了明确的产地记载,从《名医别录》中可以看出该时期黄芪产地主要为四川、甘肃和陕西交界等处,而以四川为主。
南北朝时期,黄芪产区开始向北扩展,新增加了陇西、洮阳、宕昌等地,同时对黄芪品质的认识较之前朝有了明显的进步,如“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白,甜美”。通过外观性状颜色及口感来进行不同产地品质优劣的评价,可以说是最早的道地药材性状评价方法的记载。南北朝时期是多个政权割据的时代,陶弘景是梁朝人,而当时陇西属西魏,抑或是政权割据,或是路途遥远,或是资源匮乏,导致了陇西和洮阳的黄芪“今亦难得”。这也为此后黄芪的进一步变迁埋下伏笔。产地的扩展,使临床医家对不同产地的黄芪的临床疗效有了比较的可能,促进了对不同产区黄芪的进一步认识。如《本草经集注》中所提的陇西洮阳、黑水宕昌、蚕陵白水等处黄芪在性状、性味上存在明显的差别,此外文中还
提及“又有赤色者”很可能指的是今甘肃地区分布的红芪,即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可见,当时陶弘景对豆科的多种黄芪及红芪已有较深的认识,且已经通过临床疗效来筛选疗效佳的品种及产地。
1.2 隋唐时期
《新修本草》[19]:“今出原州(今宁夏固原市)及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者最良,蜀汉(“蜀汉”应指蜀郡和汉中)不复采用之。宜州(四川茂州)[20-21]、宁州(今甘肃省庆阳市宁县)者亦佳”。《四声本草》:“出原州华原谷子山,花黄”[19]。《药性论》黄芪:“生陇西(今甘肃陇西境内)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微寒”[19]。
隋唐时期黄芪产地进一步变迁,由甘肃中南部地区向东扩大至相邻的宁夏固原及陕西铜川,同时提出蜀汉不复采用。这次变迁体现了国家统一对道地药材的影响。南北朝时期“原州”及“华原”属西魏,隋一统中国后,疆域扩大,“原州”、“华原”均被纳入隋朝国土。到了唐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相对稳定,有了精力集全国之力修订官方本草,第一次以主导的药材普查整理,对黄芪的分布区域有了更深的认识,亦有可能是陶弘景时代甘肃境内的黄芪蕴藏量已经较少,而距其不远的固原和铜川等地黄芪质量也属上乘,因而出现了向东迁移。此外铜川距唐朝政治文化中心长安较近,交通便利使得其成为新优质产区的一个重要因素。
1.3 宋代
《嘉祐本草》:“今原州者好,宜州(四川茂州)、宁州(今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亦佳”。《图经本草》:“今河东(今山西大部分地区)、陕西(今陕西大部分地区)州郡多有之”[19]。《本草别说》:“黄芪都出绵上为良,故名绵黄芪。今《图经》所绘宪水者即绵上,地相邻
尔。以谓柔韧如绵,即谓之绵黄芪。然黄芪本皆柔韧,若伪者,但以干脆为别尔”[19]。《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黄芪本出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为良,故名绵黄芪。今《图经》所绘宪水(今山西省娄烦县及静乐县部分地)者即绵上,地相邻尔”[19]。
宋代黄芪产区在前朝的基础上又向东扩展,增加了河东、陕西等地。宋代组织了多次本草修订工作,影响最大的是《图经本草》,其是由下令全国各郡县将所产药物,一律绘图,并注明植物开花结实、收采季节及功用等并配样品送往京都,供绘图之用。故该书中对药材的产地描述较为全面,而继唐朝之后的再次全国性调查整理为新优质产区的发现具有很大推动作用。宋代本草首次提出以产自山西绵上的绵黄芪质量最佳,山西产绵黄芪自此被后世所推崇,一直影响至今。
1.4 金元时期
《汤液本草》:“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今《本草图经》只言河东者,沁州绵上是也,故谓之绵芪。味甘如蜜,兼体骨柔软如绵,世以为如绵,非也。别说云,黄芪本出绵上为良,故《图经》所绘者,宪水者也,与绵上相邻,盖以地产为‘绵’。若以柔韧为‘绵’,则伪者亦柔。但以干脆甘苦为别耳”[22]。
该时期的王好古对山西绵黄芪进行了详细的解说,认为其是因产地而得名,并非性状,原因是非此地的亦柔。同时也确实认为绵芪味甘如蜜,兼体骨柔软如绵,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绵黄芪的优质性,并被后世所认可。
1.5 明代
《本草品汇精要》:“《图经》曰蜀郡山谷及白水、汉中,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
陶隐居云:出陇西、叨阳、黑水、宕昌。[道地]宪州、原州、华原、宜州、宁州”[23]。《本草蒙荃》:“水耆生白水、赤水二乡,俱属陇西。白水颇胜,此为中品。绵耆出山西沁州(今山西省沁源县)绵上,乡名有巡检司。此品极佳。此为上品”[24]。《本草纲目》在附方中引《总微论》治“小便不通”用“绵黄芪二钱”,《和剂局方》治“老人秘塞”、《赵真人济急方》治“阴汗湿痒”用“绵黄芪”。《外科精要》治渴补虚,“用绵黄耆箭杆者去芦六两”[4]。《本草原始》:“根长二三尺。生赤水乡,名赤水耆,生白水乡,名白水耆;生山西沁州绵上,名绵耆;一云折之如绵,故谓之绵黄耆。”[25]。《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木芪出白水、赤水二乡,白水颇胜。绵芪,出山西沁州绵山,此品极佳,咸因地产佥名”[18]。
明代黄芪没有新增产区,《本草品汇精要》概括了此前所有历史时期关于黄芪的产地描述,继承前朝关于道地产区的认识。但是明代本草关于黄芪的道地产区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较为一致的认为黄芪以产于绵上者为佳。至此黄芪的道地产区稳定在山西。
1.6 清代
《本草崇原》:“黄芪生于西北,以出山西之绵上者为良……故世俗谓之绵黄”[26]。《医林纂要探源》:“出绵上者佳,今汾州介休也”[18]。《本草求真》:“出山西黎城(山西长治市辖县)”[27]。《药笼小品》:“西产为佳”[18]。《本草述钩元》:“本出蜀郡、汉中,今惟白水、原州、华原山谷者最胜。宜、宁二州者亦佳”[18]。《植物名实图考》:“有数种,山西、蒙古产者佳,滇产性泻,不入用”[28]。《本草问答》:“黄芪或生汉中,或生甘肃,或生山西,或生北口(指河北省蔚县与山西省广灵县、灵丘县之间诸关口)外,令统以北方立论,有理否?答曰:虽不必截然在北,然其为性实皆秉北方水中之阳气以生,其主北方立论,则就乎得气之优者而言,故黄芪以北口外产者为佳。水在五行,以北方为盛,故补气之药皆以北方产者为良。汉中、甘肃所产黄芪根体多实,气不盛而孔道少;山
西所产体略虚松,以气略盛,内有通气之孔道,故略虚松。犹不及北口外所产者,其体极松,以内中行水气之孔道更大,故知其气为更盛”[18]。清代延续明代,即推崇西产绵芪为佳,并在此基础上向北继续扩展,出现了内蒙古新产区,并认为内蒙古产者为佳。山西与内蒙古部分区域相接壤,生态环境亦较接近,因此性状及疗效相近。此外吴其浚本人植物学和药学方面造诣很高,又曾任山西巡抚,对临近省份内蒙古所产中药的研究较为便利,他在《植物名实图考》中首次提到“蒙古”产黄芪,并认为“山西、蒙古”产黄芪质量好。为后世将山西、内蒙古黄芪作为道地药材提供了依据。《本草问答》用传统中医理论详细解释了各地所产黄芪品质好坏的原因,认为黄芪以质体松泡,孔道多,以产于北方者为佳,也为内蒙古产黄芪作为优质黄芪奠定了基础。
1.7
《药物出产辨》:“(黄芪) 正芪产区分三处。一关东(今东三省),二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市),三卜奎(今黑龙江齐齐哈尔)。产东三省,伊黎(今伊犁)、吉林(今吉林省)、三姓地方(在清代指黑龙江下游、松花江下游及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清明后收成,入山采掘至六七月间乃上市。冲口芪产区亦广,产于山西省浑源州(今山西大同浑源县),近阳高县(今山西省大同市下辖县)高山一带,收获在于秋后冬前。择出匀滑直壮者,先制粉芪、绵芪。专销三江一带。次下者,乃制冲口芪,染成黑皮而来。浑春芪、牛庄芪即此芪制剩原来生芪而来,是以不黑皮。又有一种名晋芪,实为川芪,原产四川碧江、汶县、灌县(今四川灌县)、江油县等处。又有一种名禹州芪,乃由口外运至禹州(今河南禹州),扎把而来。原色白皮,亦是生芪,非产禹州。粉芪原出陕西岷州、大同、宣化等处。”[29]
时期黄芪产地向东北扩展至东北三省,自清朝顺治年间到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大量人口迁入东北,同时伴随着文化、医药等的交流,原先较少使用黄芪的
地区伴随人口增加和中医药文化的带入,为新的分布区域的发现提供了条件。同时伴随着工业带来的科技变革,无论在交通,药学知识等各领域均有了极大的发展,加之该时期人口数量的增加,出口贸易的增长,黄芪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使得依靠野生来源的黄芪的产地必须增加。因此,出现了多个区域的黄芪,如东北黄芪(正芪)、山西绵芪、川芪(晋芪)、禹州芪等,而新增的东北产区由于土壤肥沃等因素被认为是正芪。同时为了增加经济效益,出现了仿制黄芪,也就是冲口芪中质量上乘者先制成粉芪或绵芪,质量稍次者染成黑色即为制冲口芪,而制冲口芪剩下的生黄芪即为浑春芪、牛庄芪;此外在禹州形成了中转贸易中心。禹州芪实际产于古北口外(即今河北北部的张家口承德大部分地区及内蒙古部分地区)。该时期对产地的认识大大丰富于前朝,同时对于不同产地黄芪质量的优劣评价亦较清晰,基本形成了东北、山西、内蒙古三大主流产区。
1.8 当代
当代随着黄芪的用量大幅度增加,野生药材难以满足实际所需,因此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栽培,并逐渐以栽培为主,目前的主流种植区域在甘肃定西、内蒙古武川、山西浑源及各周边地区,与古籍所记载的区域相符。
综上所述,黄芪在2 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存在由西南逐渐往东北变迁的过程: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可能使用川黄芪,直到隋唐时期,认为“蜀汉不复采用之”;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使用西北产黄芪,且认为陇西、固原、铜川等地所产黄芪质量好;宋代开始出现山西产的绵芪,此后便一直认为山西(特别是山西绵上及附近县市)所产黄芪质量好;清代又出现了内蒙古产黄芪,进一步扩大至东北,当代则认为黄芪以产于山西和内蒙古质量最佳。从中可以看出黄芪道地产区受品种、产地、交通、版图、加工、疗效等各种因素影响所呈现的变迁现象。各时期黄芪药材产地,见图1。
2 丹参道地产区的变迁
2.1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神农本草经》:“生川谷”[1]。《吴普本草》:“生桐柏,或生太山(今山东泰安一带)山陵阴”[30]。《名医别录》曰:“生桐柏山(今河南与河北交界处桐柏山)及太山(今山东泰安一带),五月采根,暴干”[17]。《本草经集注》:“此桐柏山,是淮水源所出之山,在义阳(义阳国,今河南南部,湖北北部),非江东临海(今浙江临海)之桐柏也”[2]。
《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产地信息较模糊,对丹参地名的描述仅为“生川谷”,但符合丹参的生境特点。最早记录丹参产地的是《吴普本草》,吴普为广陵郡(今江苏淮阳)人,其记载了距离江苏淮阳较近的河南桐柏和山东泰安,可能与作者活动范围有关。此后,“桐柏”和“太山”一直为后世医家沿用。
《名医别录》中关于丹参产地的描述很有可能引用了吴普对丹参产地的记载。其后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指出“江东临海之桐柏山”应为今浙江临海市洮渚山,此时期中国处于割据的状态,时常会有疆域变迁和地名更替。为避免地名的混乱和错误引用,陶弘景在丹参条目下强调:“此桐柏山,是淮水源所出之山,在义阳,非江东临海之桐柏也”。明确此前所言“桐柏山”应为今湖北、河南交界之桐柏山,而非浙江临海市洮渚山。陶弘景为江苏茅山(今江苏句容)人,曾遍历名山,他的观点可能与其实地调查有密切关系。
2.2 宋代
《嘉佑本草》:“今所在皆有”[19]。《图经本草》:“今陕西、河东州郡及随州(今湖北随州、枣阳、大洪山,河南桐柏县一带)皆有之”[19]。
宋代丹参产地向西扩展,新增陕西、山西、湖北随州等地区,并认为“处处有之”,此后的本草文献中均沿用“处处有之”的说法。说明宋代已经知道丹参分布范围较广,以当时的国界,几乎大部分地区均有。这可能与宋代多次的组织调查整理本草相关,该时期本草所记载的产地如山东、湖北、陕西、山西、河南等地,与当今丹参的主要产区已经基本一致。
2.3 明代
《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著):“[地]《图经》曰:出桐柏山川谷及泰山,陕西、河东(今山西大部分地区)州郡亦有之。[道地]:随州(今湖北随州、枣阳、大洪山,河南桐柏县一带)”[23]。《药性粗评》:“南北川谷处处有之”[18]。《本草原始》:“始生桐柏山谷及泰山,今陕西、河东州郡及随州皆有之”[25]。《本草经疏》(廖希雍著):“北方产者胜”[31]。《本草乘雅半偈》:“出陕西、河东州郡,及随州,处处山中皆有”[32]。明代对丹参产地描述均沿用此前的说法,认为“南北川谷处处有之”,《本草品汇精要》中还提出丹参道地产区为“随州”。丹参分布区域很广,但在今天看来湖北的产量并不大,质量也一般,此处明确记载丹参道地为随州,主要原因很可能为古籍中所记载的“桐柏山”部分在随州境内,而自丹参有文字记载以来,历代均将“桐柏山”作为丹参产地记载,因此刘文泰编著时沿用了历代的说法。廖希雍为海虞(今江苏常熟)人,生平好游走四方,曾到过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北方诸省及江南各地,其所言:“北方产者胜”可能指的是历代所记载的山东一带所产丹参。现代研究也表明山东产丹参所含丹参酮类成分较其他区域明显高。
2.4 清代
《本草崇原》:“生桐柏川谷及泰山,今近道处处有之”[26]。《握灵本草》:“近地处
处有之”[18]。
清代沿用前代之说,更多强调丹参“处处有之”,清代社会经济发展,幅员辽阔,医药卫生发达,开创了中医学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了温病学,此时人口数量大幅增加,医药需求也随之增大,因此此时的认识较为全面,言及处处有之,说明当时大部分区域均有分布,当然也不排除各地所用的是习用品,当时植物分类学远不及今日,因此近缘植物混用也是普遍现象,因此当时的丹参很可能是鼠尾草属多种植物,这从《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了多种鼠尾草属植物中可以看出。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以前丹参主要为野生,至清代始有栽培丹参的记载,据《中江县医药志》记载:“据《康熙志》(成书于公元1715年)记载,中江丹参的药材生产在当时已初具规模”。说明丹参至少在清中叶就开始了人工栽培。这也有可能与清军入关,人口大量减少,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大量人口迁移至四川,开垦荒田有关。
2.5
《增订伪药条辨》(曹炳章著)载:“出桐柏川谷,今近道处处有之。产安徽古城(今安徽皖东等地)者,皮色红,肉紫有纹,质燥体松,头大无芦,为最佳。滁州全椒县,形状同前,亦佳。产凤阳定远、白阳山漳洧者,芦细质松,多细枝,次。产四川者,头小枝粗,肉糯有白心,亦次。郑君所云土丹参,或即川丹参也。抑或福建土产之一种,别具形态,余未之见也”[33]。《药物出产辨》(陈仁山著):“丹参产四川龙安府为佳,名川丹参;有产安徽、江苏,质味不佳”[29]。“龙安府”,辖平武(今四川省平武县)、江油(今四川省江油市)、石泉(今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彰明(县治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彰明镇涪江西)四县。
时期丹参的道地产区往南方迁移,《增订伪药条辨》对丹参的品质评价有详细的描述,认为丹参以安徽皖东、全椒质量最佳;产安徽定远县、白阳山,四川者质量较次。这可能与曹炳章离安徽较近的缘故,亦有可能当时的四川丹参为栽培品,认为野生的较优的原因。但与其同时期出版的《药物出产辨》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认为川产丹参质量最佳。陈仁山是中药联合会的董事,对药材商品较为了解,所著之书较多对不同药材不同产地品质有很多论述,由于川丹参根条粗壮,从商品学角度看来,较之其他区域所产为优,而曹炳章为临床大夫,因此两位作者看问题角度不同是造成道地产区差异的原因。
2.6 当代
随着丹参用量的增加,加上多种中成药制剂中广泛使用等原因,各地竞相引种,当前栽培丹参的主产区有山东临沂、河南焦作、山西万荣、陕西商洛、四川中江等地。至今川产丹参仍被认为质量较优,由胡世林主编的《中国道地药材》将其列为道地药材。四川作为道地产区可能的原因为:到时期,四川丹参已有200多年的栽培经验,采收加工技术也日益成熟,所生产的丹参质量均一性好,根条粗壮;丹参喜温暖,空气湿润,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的环境,与四川独特的气候条件相适应;清代丹参道地产区安徽产丹参的过度采挖,丹参产量日益减少。此外随着对丹参酮含量的重视,目前市场普遍认为山东地区所产丹参含量较高。
综上所述,丹参在2 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存在由北向西再向西南逐渐的过程:最早由山东泰山、临沂等地和河南桐柏山逐渐向其他地区扩散,宋代扩展至陕西、山西、湖北随州等,到了明代强调了随州,清代开始出现四川的栽培丹参,认为安徽、四川等地较佳,建国后认为川丹参为道地,总体呈现由北向西南方向迁移的趋势。同时在宋代就已经认识到丹参是个广布种,据《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记载丹参分布较为广泛在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
广西、陕西、宁夏、甘肃、四川、贵州等地均有分布[34]。与古籍中所记载丹参:“处处有之”的记载相符。此外当前栽培丹参的主产区基本与历史上提及的产地基本一致。各个历史时期丹参药材产地,见图2。
3 讨论
通过对历代本草中黄芪、丹参产地变迁的分析,黄芪呈现由西南往东北变迁,丹参则呈现由北往西南变迁。通过对这2个产区变迁方向相反的2个药材的研究,结合其他药材变迁情况,总结道地药材产地变迁的主要原因如下。
3.1 人文因素
3.1.1 基于临床疗效的品种认识 古代由于植物分类知识相对不及今天发达,加之各地大夫就地取材等原因,当时所应用的药材很可能为同属或近缘多种植物,但随着大量的临床疗效的比较筛选,认识逐渐趋于统一,由原先的多种变成了某一种为主,因而发生了物种的变迁,其产地也随之发生变迁。
3.1.2 人为过度采挖 由于以往大部分药材主要依靠野生,日益增大的临床需求,导致野生药材的过度采挖,资源衰竭时就需要找新的产地,如魏晋时期黄芪在陇西就已经出现资源较少的记载,其后向周边转移。
3.1.3 作者所处位置 部分早期的本草或地方性本草所记载的物种必定受当时作者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因当时的交通所限,较易获取的药物产地是最有可能被记录的,后来随着印刷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便捷,获取了新的产地。3.1.4 不同人的认识角度不同 如黄芪在时期,在2本相近年代的专著中,对优质产地的描述截然相反,究其原因为临
床大夫与药商因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造成差异,因此不同的人因认识观不同得出不同的道地产区。
3.1.5 人口迁徙 部分地区早期人口分布较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密度的增加,原先人烟稀少的区域有了人类活动,同时也发现了分布较多的新的优质产区。
3.1.6 人为引种栽培 药材的人工引种驯化自古已有,近几年随着药材需求量增加,野生资源的减少甚至枯竭,常用大宗药材大部分已实现栽培,然而这其中也存在远距离引种的问题,同时由于经济等原因,逐渐取代原有产区,成为主流产地。
3.1.7 药材的集散地 由于药材长期在某一集散地进行交易,久而久之,就将集散地作为优质产地,同时交通成本的因素,集散地周边逐渐开始种植,从而成了新的道地产区,如近几年亳州周边种植药材种类数量均有增长,部分药材如亳丹皮、亳白芍等成为主流。
3.2 社会因素
3.2.1 朝代更替,国界改变,地缘政治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若干次的朝代更替,同时也伴随着版图的变化,从而发现了新的分布区域,行政区划的变革会直接导致药材的变迁。如黄芪到了清末初出现了认为优质的卜奎芪等。
3.2.2 交通因素 受当时的交通工具所限,较为偏远的地区难以达到,但也恰好是某些药材所分布的区域,因此随着交通的改善,发现了新的区域。
3.2.3 土地利用变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原来产于郊区农村的道地药材,产地不断被蚕食,甚至丧失殆尽或被迁他乡,如产于杭州笕桥的杭麦冬,产于四川双流的
姜黄和郁金,产于广州石牌的藿香等[19]。
3.2.4 经济效益因素 尤其近几年,大宗药材主要转为家种,但是家种药材受到经济效益的影响较大,时常出现变迁,如浙八味由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种植药材的效益较比其他较少,因此当地药材种植逐渐萎缩,转移至临近省份或经济相对落后区域。
3.2.5 资源普查 自唐朝编纂新修本草开始,就有了组织的药材普查整理,宋代编著图经本草时又开展了一次全国范围的药材调查,建国后相继开展过四次资源普查,从中发现新的优质分布区域。
3.2.6 地名更替 地名更替会导致产地在继承、引用时出现错误,产生误解,如:建昌,宋代于今四川攀枝花市设建昌府;明洪武年间于今江西南城设建昌府,清乾隆年间于今辽宁葫芦岛市设建昌县。地名的更替会导致产地的错误引用。
3.3 自然因素
3.3.1 连作障碍 大部分中药材存在不同程度的连作障碍,迫使产区发生变迁,如著名的大宗药材地黄,其连作障碍较为突出,由原先的河南焦作等地向周边的山西省迁移。
3.3.2 自然灾害 原生态环境的破坏会直接导致本土中药资源的减少或消失,从而转移至新的产区。如较大地震所致的产地环境破坏。有学者报道汶川地震区川芎、附子、黄连等川产道地药材生产受严重影响,震区一些野生药材减产。
3.3.3 气候等环境变化 气候的变化导致适宜区域的变化,从而导致新的产区。如全球气候变暖,部分物种适宜区域向高海拔区域迁移,或呈现由南向北变迁,彭华胜等[35]以
泽泻和枳壳为例,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道地药材产区变迁的影响。
综上所述,药材道地产区在漫长的历史中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存在产地变迁现象,因此在开展道地性相关研究时,应当加强对产地变迁的研究,明确不同时期、不同产地、不同种类等方面的差异,以便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道地药材。
[注] 本文地图插图审图号:GS(2016)2073号。
[参考文献]
[1] 神农本草经[M]. 尚志钧校注.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5,111,120.
[2] 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M]. 尚志钧,尚元胜辑校.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2,262,275.
[3] 孙思邈. 千金翼方[M]. 李景荣等校释.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6.
[4] 李时珍. 本草纲目[M]. 刘衡如辑校.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37.
[5] 杨炳忻. 香山科学会议第390、391、393—395次学术讨论会简述[J]. 中国基础科学,2011(3):38.
[6] 黄璐琦,郭兰萍,胡娟,等. 道地药材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遗传基础[J].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0):2303.
[7] 杨生超,赵昶灵,文国松,等. 植物药材道地性的分子机制研究与应用[J]. 中草药,
2007,38(11):1738.
[8] 江曙,钱大玮,段金廒,等. 植物内生菌与道地药材的相关性研究[J]. 中草药,2008,39(8):1268.
[9] 鄢丹,王伽伯,李俊贤,等. 论道地药材品质辨识及其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研究策略[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7):2672.
[10] 黄璐琦,郭兰萍. 环境胁迫下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及道地药材的形成[J].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4):277.
[11] 孟祥才,陈士林,王喜军. 论道地药材及栽培产地变迁[J].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1):1687.
[12] 杨俊杰,张振凌. 中药材产地加工与道地药材相关性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5):676.
[13] 周洁,郭兰萍,黄璐琦,等. 基于道地药材标准的炮制苍术挥发油变化规律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09,44(8):567.
[14] 张重义,李萍,齐辉,等. 金银花道地与非道地产区地质背景及土壤理化状况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03,28(2):114.[15] 赵润怀,王继永,孙成忠,等. 基于TCMGIS-Ⅰ的道地药材附子产地适宜性分析[J]. 中国现代中药,2003,8(7):4.
[16] 柳先平,黎先春,李磊. 道地药材“道地性”与其活性成分关系[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18(增刊):24.
[17] 陶弘景. 名医别录[M]. 尚志钧辑注本. 北京: 中医药出版社,2013:94,103.
[18] 郑金生. 中华大典. 医药卫生典. 药学分典四[M].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2:32,427.
[19] 唐慎微. 证类本草[M]上. 陆拯校注.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453,469.
[20] 赵燏黄. 中国新本草图志[M]. 赵爱华点校.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1.
[21] 赵燏黄,步毓芝,王孝涛,等. 药用黄耆本草学及生药学的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3.
[22] 王好古. 汤液本草[M]. 竹剑平校注.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54.
[23] 刘文泰. 本草品汇精要[M]. 陆拯等校注.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70,182.
[24] 陈嘉谟. 本草蒙筌[M]. 陆拯、赵法新校点.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4.
[25] 李中撰. 本草原始[M]. 郑金生等点校.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1,49.
[26] 张志撰. 本草崇原[M]. 高世栻编订. 张森等点校.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6,103.
[27] 黄宫绣. 本草求真[M]. 王淑民校注.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6.
[28]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校释[M]. 张瑞贤等校注.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113.
[29] 蒋淼,陈思敏,梁飞. 陈仁山药物出产辨(二)[J]. 中药与临床,2010, 1(2):60.
[30] 吴普. 吴氏本草经[M]. 尚志钧辑校.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40.
[31] 邹澍撰. 本草续疏[M]. 张金鑫点校.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42.
[32] 卢之颐. 本草乘雅半偈[M]. 张永鹏校注.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55.
[33] 曹炳章. 增订伪药条辨[M]. 刘德荣点校.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9.
[34] 徐国钧.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第1册[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40.
[35] 彭华胜,郝近大,黄璐琦. 近2000年来气候变化对道地药材产区变迁的影响-以泽泻与枳壳为例[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3):22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