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7李清照词两首精练(含解析)新人教必修4

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7李清照词两首精练(含解析)新人教必修4

来源:刀刀网
7 李清照词两首

一、课内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2题。

醉 花 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与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雾浓云”,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氛围;“愁永昼”,极言白昼漫长没有尽头,暗示了词人的孤单寂寞。

B.“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有很浓的感情色彩,表明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突出了伤感的情绪。

C.“凉初透”的“凉”字,一语双关,不但写出重阳节时候天气的萧瑟,更含蓄地反映出词人心境的凄冷。

D.“东篱把酒”是为了排遣离愁,“暗香盈袖”更触动了愁绪,“销魂”是愁的表现,“瘦”字是愁的深化。 答案B 解析B项,“表明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理解错误,应为“表明词人独过佳节已非一回”。 2.古人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参黄色的菊花外形淡雅、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精神气质。以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解析抓住“菊花”形象的特点,从词人与菊花的相似点角度思考作答。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3~4题。

声 声 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寻觅觅”四字,以议论开篇,准确地写出了词人处境的孤寂、心情的空虚以及无可排遣、无可寄托的精神状态。

B.“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一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笼罩,备感忧伤。

C.“乍暖”两句,言气候寒暖不定之可伤;“三杯”两句,言晓风逼人之可伤;“雁过”两句,言雁声入耳之可伤。

D.“梧桐”两句是说,即使挨到黄昏,秋雨梧桐,也只有更添愁思。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意。 答案A 解析A项,“寻寻觅觅”不是议论,是描写,描写词人的行为和精神状态。 4.融情于景,借秋景以渲染愁情是本词的最大艺术特色,试对此做简要分析。

参本词通过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暖忽冷容易致病的天气,还是单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融合了丧夫之哀、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显得格外深广深厚。

解析结合词中大量写“秋景”的词句,秋风、秋雨、秋雁、黄花、梧桐雨等,再加上词的最后一句中直言的“愁”字,综合分析即可。 二、语言运用

5.“菊花”“梧桐”“雨”是李清照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请将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 要求: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参站在庭院中,听着孤雁的悲鸣,李清照,一个比黄花更瘦的女子,在滴雨的季节里愁苦寂寞。红烛摇影,摇出一片晕黄;梧桐低泣,滴滴到天明;微风低拂,飘落一地菊花。

解析将三个意象串联起来,选取合适的意境,结合李清照的性格或经历,描写一个场景。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古人远比今人喜爱扇子,他们亲切地称扇子为“凉友”。对扇子“救人于酷暑”的感恩仅是原因之一,① ,才是更重要的理由。《西游记》中家喻户晓的芭蕉扇让人联想到神仙的法力;拜《三国演义》所赐,② ;因仕女贵妇的把玩,团扇则散发着贵气和脂粉香;而这一把折扇、衣袂飘飘,构成了今人对古人“风流才子”的想象。芭蕉扇、团扇、折扇……虽材质与工艺有别,趣味和风格各异,

③ ,此“凉友”真“良友”也,待人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所挥之处,身清爽,心安宁。

参①扇子上承载着超越器用的文化含义 ②羽扇成了谋略和智慧的化身 ③但扇出的凉风却是一样的清爽

解析根据后面的文字,第①处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填写,以使之符合“今人对古人‘风流才子’的想象”。第②处,要紧扣《三国演义》中“羽扇纶巾”一词的联想,体现出扇子代表的智慧。第③处要注意与扇子本身的功用联系,以使之符合“凉友”的含义。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B.莫道不销魂 ..C.东篱把酒黄昏后 ..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答案A 解析次第:文中指光景,状况;今义指次序,一个挨一个地。 2.下列词句中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D.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答案D 解析D项,为比喻,A、B、C三项均为借代。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李清照纪念堂是座古色古香的庭院, :“大明湖畔, ,故居在垂杨深处; ,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人们在读后不觉产生了对这位婉约词人的怀念之情。

A.郭沫若撰题了纪念堂的门联 趵突泉边 漱玉集中 B.郭沫若撰题了纪念堂的门联 漱玉集中 趵突泉边 C.纪念堂的门联为郭沫若撰题 漱玉集中 趵突泉边 D.纪念堂的门联为郭沫若撰题 趵突泉边 漱玉集中 答案D 解析首先明确本段话的陈述对象是“李清照纪念堂”,A、B两项改变了陈述对象,根据陈述对象一致原则可将其排除,因此剩下了C、D两项。根据对称原则,“趵突泉边”对“大明湖畔”,讲的是地理位置;“漱玉集中”对“金石录里”,讲的是李清照的作品情况。故选D项。 4.李清照的下列词句中,从词的风格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答案D 解析D项,豪放风格,其他三项是婉约风格。

5.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李清照是独创一格的,她是于一群词人之中

的。 , 。 , 。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 , 。 ①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 ②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 ) ( )

③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

④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 ⑤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 ⑥她是太高绝一时了 A.③①②⑥④⑤ B.①④②⑤⑥③ C.③①⑥⑤④② D.①③⑥④⑤② 答案C 解析由“”推知③“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由③推知①“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由⑥“她是太高绝一时了”推知⑤“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④②两句可知②为总结。

6.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醉花阴》一词中的“ , ,半夜凉初透”三句既点明时令,也暗示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

(2)《声声慢》中的“ , ”两句,作者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

(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 , ”两句是说凄苦的哀愁浸满了作者心灵。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答案(1)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2)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3)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7~8题。

临 江 仙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线,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C.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D.“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答案B 解析词人在上片中表现的是哀情,是怕见春景,而不是高兴看到春景。

8.前人评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人旨以为巧”,请分析此二句巧在何处。 参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创设出令人悲痛欲绝的意境。对偶使词句音韵和谐,便于抒发情感。

解析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词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从内容上看,“春归”和“人老”构成对比,从结构上看,构成对偶,“人老建康城”表达出悲痛欲绝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9~10题。

点 绛 唇

李清照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B.开篇两句,着力刻画动作神态,完全不写相貌,但一个少女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这和此前此后诗人词人凡是写到女子必重颜值大不相同。

C.“露浓花瘦”写的是带着露珠含苞待放的花,象征花一样的年龄、水一样娇嫩的青春少女形象。 D.词人善于抒写爱情,这首词也不例外,全词虽有叙事,但重在借景抒情,借“露”“花”“青梅”抒发少女敏感而细腻的怀春情感。 答案D 解析D项,“全词虽有叙事,但重在借景抒情”有误,这首词通篇叙事。上片写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10.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被公认是唐人写少女的佳句,请结合本词对少女形象的塑造做一个对比分析。

参①杜诗只写出了少女的婀娜身姿,整个形象显得模糊不清,不鲜明,而好处是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②李词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立体丰满的宋代少女形象:既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娇美神态,又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情窦初开的微妙心理。

解析“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显然是将花比女子。“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而本词中,整个上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第11~12题。

孤 雁 儿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孤雁儿》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

鹧鸪天 暮春

黄 昇

沉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 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 1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的形状和神情都活现出来了。

B.“戏临小草书团扇”,这句摹写闺中佳人在精美的生绡白团扇上临摹字帖、戏学草书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主人公追求高雅生活的闲情逸致。

C.李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黄词用叙事的手法,把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怜花心事,曲折深入传给了读者。

D.两首词都写到了“沉香”,李词借时断时续的香烟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黄词则用炉香渐消、天还未暮以突出永昼难消与心境之孤寂。 答案B 解析“表达了主人公追求高雅生活的闲情逸致”错,“戏临小草书团扇”应是主人公聊以自遣之举,抒发的是主人公的寂寞情怀。

12.两词中的女主人公都充满了愁思,但心境不同,请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参《孤雁儿》中含蓄地写出了对亡夫的思念之情。“梅心惊破”,《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个人悲欢已见笔底;词末三句写出寻寻觅觅之形及怅然若失之感,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借梅花寄托对亡夫的悼念之情。

《鹧鸪天·暮春》主要是表达女主人公青春被禁锢的失落与寂寞。词的上片,写女主人公春昼梦醒的无聊之状,表现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惜花心事。下片进一层写景抒情,表现了女主人公留春无计、怨春不语的失落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分析词人情感要逐句分析。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结合诗词之后的注解,李清照的词是在赵明诚去世之后写的,所以从“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可以看出词人思念亡夫内心的孤苦。《鹧鸪天·暮春》中通过“玉人只怨春归去”表达的是女主人公在暮春时节惜春的失落和青春流逝的落寞。 三、语言运用

( )

A.“梅心惊破”句,是拟人法。词人赋无情之物以知春的灵性。词人着一“惊”字,就将梅花开放

13.下面是一封自荐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垂询我的自荐书。我积极进取,不断努力提高鄙人的专业技术水平;我乐观开朗,能够很好地搞好人际关系。在众多招聘者中,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我信心十足。最后祝贵公司事业有成,明天会更好!

①将 改为 ②将 改为 ③将 改为 ④将 改为 ⑤将 改为

参①“垂询” “审阅” ②“鄙人” “个人” ③“搞好” “处理” ④“招聘” “应聘” ⑤“(事业)有成” “蒸蒸日上”

解析作为自荐信,除了语言表达简明、准确外,态度要诚恳,谦敬词语运用要恰当。①“垂询”是敬辞,称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此处用“垂询”不合语境。②“鄙人”的意思是知识浅陋的人,或为谦辞,对人称自己。用于此处,不合语境。③“搞好”和前面的“很好地”语意重复,且过于口语化。④“招聘者”不合语境,应该是“应聘者”。⑤“事业有成”指事业取得一定的成绩,一般用来祝福个人,不能用来祝福公司。

14.在某次“中国好网民”公益广告作品网上评选活动中,小马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了下面这幅作品,请你帮小马配上一段文字,描述作品内容,阐述推选理由,以便得到更多朋友的支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参画面中三人团结协作,共骑一辆自行车,并搭载着“文明、网络、和谐”三个醒目标语。整幅作品构图形象,设计简洁,生动表达了中国网民“网络文明,你我同行”的心声。支持优秀公益广告,希望你也能转发!

解析本题有两问,一是“描述作品内容”,二是“阐述推选理由,以便得到更多朋友的支持”。第一问,注意图中“文明、网络、和谐”的标语,三人同行,共骑一辆自行车等要素。第二问,推选理由,也是揭示图画的寓意,要结合“中国好网民”公益广告主题来写,突出图画“网络文明,你我同行”的寓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