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探讨
摘要 论述了“十二五”时期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新机遇以及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就如何构建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区划事业平稳健康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做好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 农业资源区划;工作重点;措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资源区划工作始终围绕“农业资源调查—区划规划—战略研究—试验示范—项目实施”这样一条主线,发挥了基础性、前瞻性、综合性和指导性的作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但由于区划工作的自身特点和其阶段性特征,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目前为止的30年,区划工作出现了大起大落,特别是“九五”以来,随着机构改革,区划工作受到较大冲击,其中省、县(市)级区划工作表现的尤为突出,有的已名存实亡。机构调整,经费断流,人员减少,科技人员流失严重,整体素质下降。区划工作主业不突出,方向不明,任务不清,业务经费匮乏,导致区划队伍不稳,已适应不了当前形势的发展。在“十二五”时期,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占位,开拓创新;构建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长效机制,保障区划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十二五”时期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新机遇
1.1 发展观的转变
党、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全国从上到下各地区各部门都在认真落实部署,切实加强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提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改变了以往粗放、落后的发展观念,树立以资源调查为依据的科学决策理念,使农业资源区划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2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
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 100美元,初步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具备了进一步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011年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是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1]。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强农惠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支持“三农”发展的方法手段将更加科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将持续优化[2]。
1.3 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农业生产增长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过去的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
营转变,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由分散式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已不是简单的再生产,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农业已由产品竞争进入到产业链竞争,需要有创新的发展模式。农业与工业、商业结合,从产品生产、加工、贮运和销售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1.4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资源配置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农业区划工作和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转变过去单纯依靠农业自然资源和地貌特征进行分区,区划的领域在纵向和横向上不断拓展,研究进一步细化,不仅要考虑农业自然资源,还包括社会、经济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区划工作与生产实际结合的更加密切,在综合区划的基础上,开展产业、产品和国土功能区划,区划的指导性作用进一步加强。
1.5 建设重点的转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从理论与实践2个方面探索不同区域新农村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应具备基本条件和建设重点,推进速度及如何分类指导;二是科学编制新农村发展规划。发挥资源区划工作的基础性、综合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作用,针对不同区域农业资源优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农业生产条件、生产力布局状况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素,因地制宜地制定新农村发展规划,提出具体改造和整治方案。组织和举办规划编制培训班;三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研究工业反哺农业,发挥国家财政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作用,工业装备农业、改善生产条件。研究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和农村科技体系建设,农产品流通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耕地资源保护、中低产田改造以及节水农业发展的配套技术及相关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民合作经营组织发展机制研究。
1.6 发展理念的转变
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大力提倡人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观,转变过去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式发展方式,采用绿色GDP评价经济发展,促使循环农业兴起。农业已成为与资源环境最密切的产业,区划部门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积极探索不同区域建立循环农业和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体系和发展模式,研究和组织实施节地、节材、节水、节能和节种、节药、节肥、节油综合配套技术,推广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技术,建设循环农业研究示范区。
1.7 区划工作技术手段的转变
“3S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技术方法。农业资源区划的过程就是信息的搜集、整理、处理、数据深层次挖掘、资源综合分析评价、区划指标确定、划区以及成果表示的过程。作为
空间信息获取、管理和分析技术的3S,其应用可贯穿于农业资源区划的整个过程,表现出传统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3]。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技术支撑能力增强,进一步细化、精确化和现代化。
这些转变,使农业资源区划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领域更宽、研究更深入、任务更繁重。有些工作从表面看,虽然超出了区划工作的范畴,但从区划工作的基础性、综合性以及区划发展深层次上看,又都是区划工作和区划研究所离不开的。区划工作与具体部门工作的界限越来越交叉,这也是区划学理论和学科发展所决定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关键要发挥好区划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