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长效保洁 数字集中收处 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2012年,、市大力开展“清洁乡村”工程,我区积极响应,强势启动垃圾收运系统建设工作,按照“示范带动、督查推动、奖惩促动、全域处理”的原则,深入开展了以“清洁乡村、美化家园”为主题的村庄环境整治活动,取得了明显实效。
一、收运系统建设情况
截至目前,市安排给我区的垃圾清运设施全部到位。这些设施包括板车1355乘,一级转运车25辆,二级转运车(8吨)4辆,拉臂车1辆,垃圾斗10个,洒水车6辆。市要求我区建设1355座垃圾房的任务已建设完成1460座,压缩站1座(沙窝)正在建设之中。我区现有的垃圾压缩站13座,已全部调试完毕投入使用。花湖镇垃圾压缩中转站正在规划选址。我区各乡镇(开发区)还投资430万元购置了垃圾箱、果皮箱8659个,投资100万元对压缩中转站进行了维修更新。我区所有乡镇、开发区一级转运车及区二级转运车已集中安装GPS定位系统,数字平台系统已建设完毕,现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时了解全区的垃圾收集和转运情况。
二、一体化收集运行情况
1、湾组保洁情况。全区107个行政村均建立了保洁队伍,实现了村组保洁员全覆盖。所有的湾组都成立了理事会,保洁人员1358名,并与保洁员签订了责任状,对保洁员进行了定岗、定责,保洁员主要有村民轮值与工资支付两种方式,工资一般为每月150-600元。各地总结出了12种村湾保洁模式。如长港镇
1
峒山村分级负责运作,5个小组每年1万元保洁费;新庙镇汪家当由理事会主导,村民轮值;燕矶镇嵩山村由老板出资保洁;杜山镇路口村每户每年按20元标准收取保洁费。
2、一级转运情况。花湖开发区、汀祖镇、花湖镇、泽林镇、新庙镇、燕矶镇、碧石镇一级转运市场化运作已开始运行,其他四个乡镇现阶段由城建部门自行清运。
3、二级转运情况。11月19日,区与武汉市中胜保洁有限责任公司鄂州锦江分公司签订了二级转运合同,二级转运同时开始。目前,汀祖镇、燕矶镇、新庙镇、杜山镇、碧石镇、长港镇、泽林镇7个乡镇已开始二级转运;沙窝乡、花湖镇因为没有压缩转运站,垃圾集中清运后到乡镇填埋场填埋;杨叶镇因地制宜,垃圾由该镇自行清运后送砖窑填埋场填埋;花湖开发区垃圾送黄石黄荆山垃圾焚烧厂处理。一、二级转运实现了有效对接;垃圾的收集、压缩、转运全过程已实现数字化监测和后控制管理,收运系统对接成功,运行良好。
三、长效机制建设情况
目前,我区已将工作重点转移到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上来,健全“三有”(即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机制,坚持“市场运作、公司运营、监管、以钱养事”的原则,各乡镇均制定了考核奖励办法、卫生督查制度、例会通报制度,实行了分管领导包片、驻村干部包村、党员干部包户的管理制度等;同时,有针对性地对村级保洁员队伍产生方式、垃圾车辆配备、保洁员工资发放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配套完善,努力将有效的一时之策转化为经常之举,着力构建城乡清洁工作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垃圾处理机制。构建“农户分类、村组清扫、乡镇收集、区
2
级转运”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运行机制。各农户负责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保洁,并将生活垃圾投放到垃圾桶或垃圾房内,村保洁员每天清理收集,集中运到乡镇各垃圾中转站,再清运垃圾到市垃圾处理场。二是建立财政投入机制。区级每年投入1200万元以上用于“清洁乡村”,实施“以奖代补”。碧石渡镇按照农村人口人平8元的标准投入,保证足额的垃圾清运资金投入和垃圾中转站的正常运行,并对农户房前屋后道路硬化按每平方米15元标准给予补助;花湖镇投入200万元在汀花公路安装路灯300盏;汀祖镇投入财政资金300万元,以奖代补。三是建立卫生包干机制。建立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卫生保洁包干机制。驻村干部对所驻村的环境卫生负责,监督指导村级卫生保洁工作。各村根据实际,划定环境卫生保洁责任区块,各区块确定一名村两委干部为责任人和一名村湾理事会成员为义务监督员,每名党员包3户,监督卫生保洁员工作情况,监督各农户“三包”落实情况等。四是建立工作考核机制。制定《鄂城区“清洁乡村”工程考评细则》,将“清洁乡村”工程列入年度目标管理,实行村一周一检查,乡镇半月一检查,区一月一检查,每次考核及结果及时公布,年终考核取考核平均值,评出先进、达标、不合格三种类型,被评为先进乡镇及村进行奖励,不合格的通报。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覆盖面不广。乡镇之间不平衡,大多数乡镇领导重视,措施有力,乡村卫生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但也有极少数乡镇领导重视不够,工作推进力度不大,有的乡镇主要
3
精力放在“点”上,垃圾收运保洁工作覆盖面不广,有些村湾人员是死角,环境仍然还是“原生态”。
二是农民认识不足,保洁意识不强。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刚开始启动,许多村民还没有定点投放垃圾的观念,更没有为垃圾分拣的意识,这为乡村整治生活垃圾污染造成了很大难度。
三是系统建设未到位,环卫设施建设滞后。沙窝乡垃圾压缩中转站迟迟未动工,花湖镇规划时未规划建设垃圾压缩站,垃圾无法转运到百洪垃圾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他乡镇为节省开支,有自行填埋的行为。大部分乡镇未配置垃圾桶、垃圾斗等环卫设施,垃圾无法及时清运。
四是经费投入不足,长效机制难以保障。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期被视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表现在一级转运经费在有困难的乡镇无法得以保障,这已成为制约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的主要瓶颈。
五、几点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有机统一体。农村垃圾处理作为村容整洁的一个方面,关系到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和谐程度,解 决好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已成为改善农村环境面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因此,应以搞好农村垃圾处理和清洁卫生为突破口和切入点,以加强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为重点,以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加快推进新农村清洁工程,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谐美好家园。
1、要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群 众是农村垃圾等环境污染的制造者,也是受害者,更是环境治理的受益者。他们对环境卫
4
生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工作成效。因此,发动群众是全面深入推进的关键,必须把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贯彻始终。要加强对农村垃圾处理 问题等农村环境情况的宣传教育,利用农村人口学校及广播、宣传栏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发挥社区委员会的主体作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发挥经济组织的支撑作用,公共水电、保安、物业等服务费用从经济收入中列支;发挥理事会的执行监督作用,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等事务。
2、要创新机制,长效管理。一是健全管理制度。健全完善了集镇、乡村卫生管理和员、村民值日保洁等制度,完善村规民约,做到“有章循事”。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推广“户分类、组打扫、村集中、镇清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通过垃圾分类回收与保洁员工资挂钩等多种方式,形成“农户自觉分类、保洁员有偿包干、物业公司市场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二是成立自治组织。以农村“五老”(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模范、老工人)和无职党员为主体,成立村民理事会,做到“有人管事”。燕矶镇龙山村王家老屋湾由乡风文明理事会牵头,组织安排农户轮流保洁,每户每月打扫两次。三是探索保洁模式。探索了村民五户一联义务帮工、村民理事会轮流派工、聘请卫生保洁员有偿出工等保洁模式,做到“有人干事”。一些村湾卫生保洁由村民小组长兼任,实行组长、保洁员、网格信息员、分会长“四合一”,工资报酬由村级统一发放。
5
3、要加大投入,监管并举。遵循分级负担、多方筹资的原则,鼓励引导村民利用“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弥补资金的投入的不足。一是争取上级“帮”。加大跑市进省力度,整合环保、国土、水利、文体、农村能源等各类涉农资金,推进“清洁乡村”工程建设。二是实行地方“投”。一、二级转运资金要纳入财政预算。三是动员社会“捐”。利用亲情乡情,动员在外知名人士、企业老板捐资。四是发动群众“筹”。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发动群众自愿出资和义务投工投劳。四是城乡一体化垃圾收运处理工作要纳入目标考核,奖惩问责。五是开展经常性文明户创建活动。
4、要采取措施,整治污染。建 议采取“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全民参与、就地消化”的措施,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在垃圾分拣后,对金属、纸、塑料等进行回收;对厨余垃圾、落叶杂草、 瓜果等有机物垃圾,进行生物降解形成肥效;对渣土、砖瓦、沙石等建筑垃圾,由村或乡(镇)就地集中填埋;对废旧电池、农药瓶等有害垃圾及不可 回收、分解的垃圾,由乡镇运送到县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各村与农户要将柴草、杂物统一、有序地堆放,努力做到村容整洁;同时,不要随意焚烧秸杆,以免造成空 气污染;另外,各养猪大户与各农户要圈养好畜禽,并及时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污染当地的水源与土壤。乡(镇)村要建立和完善指导、监督、奖惩的 长效机制,引导和督促农户整治好房前屋后及责任区范围内的生活垃圾,确保乡(镇)村整洁、卫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