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期期末总复习资料(四)
诗歌鉴赏过关练习
姓名 一:考点梳理
诗歌鉴赏在初中阶段主要考察:1、诗意的理解,包括:画面描述,内容概括(理解),描写角度,情感分析、形象(物象)特点等题型;2、语言品味:主要包括炼字和句子的赏析,包括对于句子的深意把握和赏析。 3、写作技巧的考查:包括表现手法的辨析,抒情方式的辨析等等。
初一阶段,我们侧重在1、2能力点的考察上。 二:方法指津:
1、 不管怎样的考查,读懂诗歌的内容,把握情感是根本。要读懂诗歌,特别要注意标题、作者、注释。 2、 阅读诗歌比较合理的流程是:朗读(默读)——抓意象,想象、联想,体会形象和意境——把握情感。
3、 平日要有意识的积累相关作者生平知识,积累常见的意象,一些常见的意象,往往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用
“柳”“长亭”,思家思乡用“月”,书愁写恨用“流水”“暮色”“春草”等。
4、 掌握诗歌分类的知识,有利于把握诗歌主旨。初一下册主要涉及写景抒情、思乡、哲理、咏史怀古等题材的诗
歌。常见的几种类型的诗歌及其主题一般为:
(1)山水田园——表达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对隐居田园生活的向往 ,淡泊闲适的心境 (2)送别诗——离别的不舍,对朋友的宽慰勉励 (3)羁旅诗——漂泊的愁绪,思念家人;
(4)咏史怀古——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讽刺朝廷骄奢淫逸,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抒发爱国情怀等 (5)咏物诗——清高孤傲、坚贞不屈、不随流俗、壮志未酬、淡泊名利 三:实战练习:
1、忆钱塘江(4分)
①
宋·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1.这首诗描绘了 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 ”一词。(2分) 2.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秋夜曲
①
张仲素
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1.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
3、古离别 韦庄
①②③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释】①漠漠:弥漫。②毵毵: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③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1.请概括本诗一二句的主要内容(2分)
2、 本诗第一句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地白“一词中看出月色的 ,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 _____的特点。(2分)
2、本诗的“秋思”与《春夜洛城闻笛》的感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2分) A:
5、秋日行村路
乐雷发
①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二句诗歌的内容。
2、 这首诗运用怎样的写景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第二句中的“惊”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2.三、四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2分)
7、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3分)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3分)
①
8、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①社日:古时祭土地神、五谷神的日。
1、 头两句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农家景象?(2分)
答:
2、 句“扶得醉人归”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8、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3分)
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9、舟行
[明]吴承恩
白鹭群翻隔浦①风,斜阳遥映树重重。 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②。
【注释】①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 ②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 1、 诗歌第二句和第四句诗歌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来写暴风雨来临的景象的?(2分)
2、 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请赏析。(2分)
9、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2分)
答:
2.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2分)
答:
10、过沙头(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1、“地平江阔气清温”写了什么内容?在诗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2分)
答: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哲理。(2分)
答:
11、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 请简要解释第一句“降”的含义。(2)
答:
2、 本诗运用怎样的手法,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
答:
12、偶 题 朱 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1.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2分)
答: 2、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哲理。(2分)
答:
13、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做。
1.这首诗写的是 (时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2分) 2、.简要赏析诗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怎样的手法?(2分)
14、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 前两句从哪两个角度来写“春”的?
2、 后两句富有哲理,它所蕴含的道理与下面那句诗相近,请简要分析。
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B、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5、劝学诗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诗歌首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 2、.诗人是怎样规劝学习者的?
答:
16、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一句。
答:
2.请阅读全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