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 教学中的 ‘‘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关键词】《孔乙己》孤独情感态 度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B一 0052-02 《孑L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 之后的又一部反封建主义力作。如果说 《狂人日记》是对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的 彻底否定,那么,《孔乙己》则是从封建教 育制度受害者的角度来批判封建制度 的。孔乙己这个形象一降生,就注定了孤 独。他是一个喜剧式的人物,但却有着悲 剧性的命运,孤独伴随了他的一生。如何 解读孑L乙己的孤独?新课程理念下,在教 学过程中应如何落实《孔乙己》一文的“情 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笔者提出以下见 解,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解读孔乙己的孤独 1.“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想入 仕途而未遂的孤独 孔乙己以读书人自居、自傲,读书进 学是他人生的唯一企望。“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这一观念在孔乙己的大脑 中根深蒂固。但无奈的是他终究没能“学 而优则仕”,最终只能落于不伦不类的下 场。他困于“书途”而无缘于仕途,导致了 他人生的悲剧。 他穿的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他身 材高大,却面色青白;他自恃清高,却又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他从不拖欠酒 钱,却又免不了有些小偷小摸;他以读书 口江苏省海安县角斜初级中学顾小卫 人自欺,却又承受着未曾进学的痛苦,为 生活没有着落而尴尬——所有这些,都 充分暴露了孔乙己的人生和命运充满了 无法解决的矛盾,而所有这一切,都源于 他沉溺于读书做官的幻想而最终仕途未 遂这一根本矛盾。他一心只读圣贤书,希 望一举成名,跻身上流阶层,过养尊处优 的生活。可是,即使知道“茴”字有四种写 法,即使说话能满口文言,即使能为自己 的行为作百般的辩解,这又有何用呢?结 局仍是“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科考的失意、生活的无助、品性的清 高,造成了他的落泊,注定了他的孤独。 他来喝酒,喝的是自酿的苦酒,他把众人 的娱乐取笑和着酒一并吞下,然后在“满 口之乎者也”中获得解脱和释放,以不屑 的神色护卫了读书人的尊严。他读过书, 能为A己开脱几句,却招来店内外的哄 笑。这对他来说,简直是沾污了圣贤,所以 他不屑置辩,喝完酒就走.回归孤独。 2.“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被边缘化的孤独 孔乙己一生潦倒、无助,无以营生、无 以为伴,他是一个被当时的社会边缘化的 人。虽然“孔乙己一到酒店,便可以笑几 声”,然而“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 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虽然他心 存善良,主动和小伙计搭讪,教小伙计识 字,但小伙计却不屑一顾;他把自己的茴 香豆分给孩子们吃,孩子们就一心只想 吃豆,吃完便作鸟兽散。短衣帮、掌柜、长 衫主顾对他只有奚落取笑,根本没有丝毫 同情与怜悯。相反,他们关心的是他脸上 的伤疤,从他的身上寻找取乐的话题,给 大家增添快活的空气。除了奚落取笑以 外,没有人需要他、没有任何事情离不了 他,社会难以容纳他。世态炎凉,人情冷 漠,孑L乙己成了一个多余的人,他困顿于 社会的边缘,堕入孤独的深渊,最后终因 丁举人的一顿毒打而不知所终,人们只能 判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3.“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自我封 闭的孤独 孑L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 的人”。按照酒店的格局,站在柜台外喝酒 的是做工的短衣帮,穿长衫的人才踱进店 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享用。孑L乙己潦 倒至“站着喝酒”,却又坚守着“穿长衫”的 理想;他自恃清高,从骨子里瞧不起处于 社会下层的短衣帮,端着读书人的臭架子 至死不渝。他身材高大,又知书识字,但却 不愿自食其力,不会营生,好喝懒做。所有 这些无疑是自我封闭,将自己置身世外, 最终为社会所不容。孔乙己为自己铸就 了一扇无法开启的铁门,将世人挡在门 外,把自己锁进了无法逃离的孤独里。 二、《孔乙己》教学的“情感、态度及价 值观”目标 《孔乙己》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至今已 有80多年(参见《京报网》“鲁迅作品入选 教材80年史”),足见该作品长久而深远 的影响力。这样一篇经久不衰、影响深远 的名作,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新的 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 (下转第54页) 二、合理调整教材的顺序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 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比如,教学《新 标准英语》初中二年级上册Module 6 A famous story Unit 2时,笔者把本模块的 Unit 3 Activity 8调整在一起教学,使得整 个故事更具完整性,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 三、活化教材内容 教材是死的,教法是丰富多彩的,用 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 活教材才能真正发挥教材的作用,教师应 该活化教学内容,让教材“为我所需,为我 进行合理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 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 所用”。现行英语教材中的某些课文内容 略显枯燥乏味,教师不能受制于教材和教 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1.模块之间的调整 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 3.单元内调整 单元内调整指重新调整和组合某一 参,应创设语言环境,促使学生运用语言。 例如,教学《新标准英语》初中三年级下册 Module 8 On the town Unit 2,学习课文The 模块之间的调整是指依据学生的兴 趣和认知特点,对各模块的顺序进行调 整。若教材中某个模块的内容恰巧与学 生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某些事情相关,而 且在语言知识的衔接方面没有太大问 题,就可以提前教学这个模块。例如,教学 单元内几个部分的顺序。例如,教学《新标 准英语》初中一年级下册Module 8 My past life Unit 2时,笔者调整了教材的编 city that never sleeps时,笔者利用多媒体 辅助教学,播放关于New York的图片和 影像引出话题,给予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强 排顺序,先教学Activity 2部分的单词及 Activity 5部分的巩固性活动,让学生掌 烈刺激,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New York。 这样教学,既增加了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又活化了教材的内容。 总而言之,教师可结合实际教学需 《新标准英语》初中一年级下册时,正好是 春节刚过,于是,笔者提前教学Module 2 握了单词后再学习Activity 1部分的短 文。这样教学,分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对话 的过程中运用熟悉的单词进行阅读,能够 顺畅地进行拓展性交流。这样的学习顺 Spring Festival,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模块内的调整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处理教材,使 教材知识更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更符合 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需求,从而真正提 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责编 雷靖) 新标准英语教材的每个模块都有3 个单元,教师可根据模块内的逻辑顺序, 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从而更好地体 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水平。 (上接第52页) 那么,对于这样一篇 育,许多人通过读书获取科学文化知识, 2.让学生感悟《孔乙己》对自己思想 经典名作,我们应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新课 改提出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学目 从而在社会各行各业施展才华,为社会做 出贡献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 情感产生的震撼和影响,体会经典作品 的价值,增进对文学的喜爱,形成阅读欣 赏优秀文学名著的习惯 通过对《孑L乙己》的深入解读,使学生 标?笔者经过琢磨,提出以下两个方面。 1.比照旧社会读书人的两种命运, 对比当今社会读书人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的进步,呼吁学生认识读书对于个人和 社会的全新意义,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 学习机会 教学中,应呼吁学生珍惜时代赋予我们的 良好机遇,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封建科举制度对选拔人才、促进社 会思想文化发展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感受封建时代的社会风貌,探究孔乙己的 悲剧根源,感受旧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 态,对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或悲愤、或同情 明清以来,科举考试的范围局限于“四 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严重禁 锢了知识分子的才华和思想,对社会发 的情感,以此增进学生对文学作品尤其是 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少数知识分 子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成为统治阶层中的 一经典作品的喜爱,激发学生对名家名篇的 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欣赏优秀文学名著的 习惯。 员,而大部分人却未能“学而优则仕”, 展不利。孑L乙己知书识字,却捞不到半 个秀才,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又无法 谋生,为社会做出贡献,最后只能在穷 困潦倒中悲惨地死去。应让学生从中认 识到,不应该死读书、读死书,而应使读 书成为增长个人见识、发展兴趣爱好、 成就理想志向的重要途径,从而成就自 我和回报社会。 孔乙己是孤独的,但更是悲惨的。鲁 迅先生对祥林嫂是“哀其不幸,怒其不 最终堕入社会的底层,丁举人和孔乙己 便是这两类人的典型代表。丁举人成功 踏入仕途后,仗着,对落败的孔乙己 残暴无情,将其打残而致死。无论是丁举 争”,对孔乙己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在教 学《孔乙己》的过程中,应结合新的社会背 景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掘作品潜在 人的残暴,还是孔乙已的潦倒,都是封建 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无情摧残的产 物。而当今社会,人们尊重知识、重视教 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确立具有时代意 义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责编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