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摘 要: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大多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参与国际竞争
主要是以价格手段为主,非价格竞争手段与国外企业相比显得很少。因此,我国产品出口企业在保持比较优势的同时,应该注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采取多种竞争方式,全方位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本文基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最后提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的与建议。
关键词: 竞争优势 出口产品结构 国际竞争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是每个国家的必然选择。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也在以各种方式积极参加国际竞争,其中对外贸易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的外贸出口总量逐年上升。诚然,数量的增长极大地促进了贸易的发展,但产品出口如果采取数量扩张型,单纯追求数量增加,而不管其技术含量、附加值等反映产品竞争优势的因素,那么,我们就无法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在国际分工中也将难以摆脱处于底层的地位。有鉴于此,分析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是很有必要的。
一、我国出口产品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出口方面成绩明显,但产品低端化的结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贸易结构呈现低端化,高新技术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制成品出口仍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对外资依赖严重,抗风险能力不强。
1、我国出口贸易中不断优化产品结构
出口产品结构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出口贸易中各种产品的构成,主要指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构成情况,其中工业制成品比重是度量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工业制成品又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三大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表1所示。
1
表1 中国历年出口产品构成 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出口总额 620.91 719.1 849.4 917.44 1210.06 1487.8 1510.48 1827.92 1837.09 1949.31 2492.03 2660.98 3255.96 4382.28 5933.26 7619.53 96.36 12177.76 初级产品 金额 比重 158.86 25.58503 161.45 22.45168 170.04 20.01884 166.66 18.16577 197.08 16.2868 214.85 14.44079 219.25 14.51525 239.53 13.10397 204. 11.15296 199.41 10.22977 254.6 10.21657 263.38 9.7857 285.4 8.7654 348.12 7.943810 405.49 6.834186 490.37 6.435699 529.19 5.461558 615.091 5.050938 工业制成品 金额 比重 462.05 74.41497 556.98 77.45515 679.36 79.98116 750.78 81.83423 1012.98 83.7132 1272.95 85.55921 1291.23 85.48475 1588.39 86.603 1632.2 88.84704 1749.9 .77023 2237.43 .78343 2397.6 90.10214 2970.56 91.23454 4034.16 92.05619 5527.77 93.16581 7129.16 93.53 9160.17 94.53844 11562.67 94.94906 由表1可以看出,近二十年来,我国产品出口总额已取得极大增长,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呈现逐年下降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逐年上升的趋势。1990年,初级产品出口总额为158.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5. 6 %,工业制成品总额为461. 8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4. 4 %,已基本完成由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出口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到2007年,初级产品出口比重比1990 年下降20. 53%,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则上升了20.53%,占出口总额的94. 94%。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已具有绝对优势,其中,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已超过了纺织品、服装、鞋类三者的比重之和,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产品类别,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在逐年上升。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2007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加了 32.3 %和46.1 %,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48.2 %和20.9 %,这说明中国目前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2、制成品出口仍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由于长期以来,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而由赫克歇尔、俄林等人完善和发展的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导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理论基础,在此理论的指导之下,我国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上,如纺织品、服装、鞋
2
类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直占有比较大的出口比重,即使是近年来成为中国出口主力的机电产品也绝大多数是以加工贸易以及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产品。从世界范围内来看,2006年世界贸易额(以出口计)为10万3386亿美元,其中中国的出口额为1.4219万亿美元,占到了世界出口额的13.76%,但是按照世界银行《2007年世界发展指标》的统计,在2006年全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4206亿美元的市场份额中(如图1),美国占37%、欧洲27%,日本18%,韩国4%,中国只有3%,可见,中国的高出口份额之中,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少之又少。另外,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范围狭窄,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讯设备,电子产品等少数类别,出口产品中高科技成份的缓慢发展严重阻碍了我国贸易强国的进程。
中国, 3%韩国, 3%其他, 12%美国, 37%日本, 18%欧洲, 27%
图1: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份额
3、对外资依赖严重,抗风险能力不强
我国对外贸易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其出口贸易增长对外商投资企业依赖严重。近10年来,中国外贸出口外商投资企业在出口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但由于我国缺乏知识产权和大部分核心技术,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大量出口给中国带来的只是劳动者的报酬加上一些原材料费用,留下的还有环境污染,中国实际得到的贸易利益或收益十分有限,外商投资企业把国际产业链条上的加工组装环节移师中国,充分利用中国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通过控制进口原料和出口产成品两个环节谋求更大的利润。加工贸易具有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特点,中国巨额外贸的大部分是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加工贸易创造出来的。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同时提高了出口和进口依存度。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对于外资的过度依赖,降低了我国自身抗御风险的能力。在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级贷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中,不少外资纷纷自身难保,撤资减产,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十分可观。
二、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分析
1.我国主要来自于低廉劳动成本的竞争优势面临挑战。
尽管我国出口产品主要以制成品为主,但其中绝大多数是加工贸易,主要依靠我国充裕
3
的劳动力资源,发挥低廉的劳动成本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真正具有高资本、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制成品并不多。一方面,这种劳动密集型产品符合中国当前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另一方面,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看,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工资刚性,劳动力价格也将会随之不断提高,加上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容易被别国进入而形成对我国的巨大冲击,所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条件将面临不断恶化的前景,同时其产业优势也将逐渐弱化,可能会出现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贫困化”现象。而且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近年来,初级要素的重要性不断下降,这是因为对其需求减少,供给却增多,而且公司可以通过到别国设厂而轻易地获得这种生产要素。而我国劳动力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劳动力素质并不高,而高素质劳动力又是发展科技进步这一高级生产要素的必备条件和载体。因此,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面临挑战,要使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真正成为竞争优势并持续下去,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
2.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明显不足,不具有高、精、尖技术的优势。
创新优势是一个国家竞争优势最核心的因素,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技术创新方面的差距,由于高技术产品具有技术密集型以及高附加值的特征,在世界经济贸易中,高技术贸易已成为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为了使这一竞争优势持久存在,各国都很注重研究和开发领域的投资,争取不断技术创新,占领技术的制高点。如果一个国家总是通过技术转让得到技术,那么这个国家就只能永远进口新产品而出口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永远是一个跟随者,这个国家的产业也就不具有竞争优势。众所周知,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主要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的方式提高整体技术力量,尽管目前我国已成为计算机、DVD等产品的世界制造中心,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字样。但由于关键性技术创新的滞后,使我国处于被动局面,产品缺乏特色,技术上不具有领先优势,缺乏高、精、尖的出口产品。因此,我国高技术产品显然是缺乏竞争力的。同时,由于我国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不及其他发达国家先进,而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又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因此,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中国大多数出口产品缺乏质量上的竞争优势,中国产品“质次价廉”的形象仍未完全改观,严重影响产品出口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主要以价格手段为主,而非价格竞争手段却显得不足。 目前,我国外贸出口采取低价竞销行为,以求得数量扩张,使我国外贸出口增量不增价的矛盾仍十分突出,这使得我国在对外贸易中损失了很多外汇收入。例如,我国在日本、美国服装市场上虽然占有较大的份额,但服装单价却低于世界市场平均价的30 %。据1993年海关统计,初次产品出口63种产品,有49种产品价格下降,损失外汇11. 4亿美元,制成
4
品出口110种产品,有75种产品价格下降,损失外汇31亿美元。由于我国国内企业采取纷纷压价的竞争手段,使得我国的出口产品并没有真正实现利润优势。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国内同业竞争是产业竞争优势的一个主要因素,激烈的国内竞争迫使企业采取非价格竞争,提高质量和服务,注重研究开发新产品,争技术,争人才,不断树立自己的品牌。而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打得响的品牌,许多国际名牌服装其实都是中国生产的,但却贴上了别国的商标而卖了很高的价钱,中国只得到了其中一小部分利润,附加在品牌上的那一部分利润却被外国企业取得。因此,我国企业的竞争手段应多样化。现代企业之间的差别,不但表现在产品成本、价格和质量上,而且还表现在其所树立的品牌上。营销、品牌等非价格竞争手段应引起我国企业的极大重视。面对我国出口产品在结构上及竞争手段上所存在的或多或少的问题,我们应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
三、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 1.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
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应在保持比较优势的同时,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使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移诚然,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我国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但我们必须正视我国目前存在大量劳动力这一现实国情,而且,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竞争优势更易在一个国家的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培养起来。因此,要提高我国的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目前必须以比较优势为依托,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这一优势,获得更多的比较利益。重点是通过提高科技水平来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使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档化。例如,我们要保持和扩大我国纺织、服装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并在促进其花色品种的多样化和技术含量增加方面下大力气,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价值,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正如迈克尔·波特所指出的,竞争优势反映在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上,并不完全是指出口了什么产品,而关键在于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及其附加值,同时也在于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的零部件,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有多少是本国生产的。事实上,在当今的国际贸易中,世界农产品的出口国主要是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在出口产品的比重虽已高达90.1 % ,但是其中粗加工的比重很大,科技含量不高。因此,在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转变过程中,仍应不断提高现有产品的科技水平,使我们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技术外溢效应和创新优势,使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
5
2.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培育和推动战略性产业实现竞争优势产业结构是形成产品竞争优势的基础,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结构的发展,通常是与该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密不可分的,前者以后者为依托。在新经济时代,国际贸易产品结构正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以信息技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核心的贸易和活动,将逐渐取代工业制成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而我国目前仍处于传统产业和信息产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努力迎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积极培育和创造信息比较优势,以适应国际贸易的需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比较利益,这就需要我们调整产业结构,确定新的主导产业,选择一些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成长力旺盛,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作为我们的战略产业,为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的竞争力和增长潜力奠定基础,扩展我国产业未来的成长空间,以避免长期被置于国际分工最低层的风险。
3.采取多种竞争方式,强化企业竞争战略
前已叙及,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主要靠竞相压价取胜,这使我国的外汇损失很严重。因此,我国企业再也不能靠自相压价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了,而应增强非价格竞争的力度,采取多种营销方式,努力培养名牌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把竞争优势从成本优势向质量、品牌优势转化,以获得更多的回报。这是因为在当前国际贸易中,品牌差别化已成为一种竞争趋势,而品牌效应的确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附加值,以及顾客的忠诚度。所以,我国企业应不断强化产品的特色,树立国际知名品牌,以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 .陈晓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2]唐 敏.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J ].农业经济问题 ,2003 , 11. [3]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http:// www.stats.gov.cn [4]王与君.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5]沙虎居.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研究[J ].浙江学刊,1997,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