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028020(2004)0620740204
卫 生 研 究
JOURNALOFHYGIENERESEARCHVol.33 No.6Nov. 2004
・调查研究・
不同超重参考标准在分析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中的比较
王志宏 郝宏菲 杜树发 翟凤英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北京 100050
摘要:利用1991年和2000年“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中的体格测量资料,选取7~18岁儿童青少年
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超重评价标准描述1991年~200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患病率的现状及变化趋势,进一步探讨不同评价标准在我国儿童青少年中的应用价值和可能存在的局限性。结果表明,不同标准均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已达到不容忽视的程度。但上述标准在评价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情况时均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建议制定适宜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年龄-性别-BMI参考值。
关键词:超重 肥胖 体质指数 儿童青少年 身高标准体重中图分类号:R151141 R15312 R179 文献标识码:A
Comparativestudyondifferentoverweightreferenceapplied
onanalyzinggrowthofChinesechildrenandadolescents
WangZhihong,HaoHongfei,DuShufa,ZhaiFengying
InstituteforNutritionandFoodSafety,Chinese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Beijing 100050,ChinaAbstract:Thepaperisstudiedbasedonanthropometrydatacollectedin1991and2000intheChinaHealthand
于“需要改善“膳食,各组份中奶类得10分者比例最低仅有
217%人群,其次为水果类及五谷类分别只有1717%及1915%,蔬菜类及肉类亦只有不到半数的人群获得10分。在澳门出生者健康饮食指数较在广东省出生者低,其中五谷类、总脂肪及饱和脂肪分数为澳门出生者较低,可能由于在澳门出生者早年就生活在倾向西方的高脂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式的社会,所以与广东省者比较,表现出摄入更少的五谷类食物,而总脂肪及饱和脂肪热能比则较高。另外教育水平较高的组别,奶类的分数较高,可能由于教育水平较低者,不知道奶类含有丰富营养价值以及其预防骨质疏松症的作用。职业阶层高的组别比职业阶层低的组别的蔬菜类的分数低,可能由于高职业阶层人士较多在外用餐,而导致蔬菜类摄入较少。
被调查人群的HEI中奶类分数最低,各营养素摄入量占RNI百分数中最低者为钙,只到推荐量的46%,而钠摄入量为限量的151%,此两种情况均不利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此外高钠又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膳食纤维对于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餐后血糖、血胆固醇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广泛的认同[8],但本人群半数摄入量不足25克[9]为推荐量的50%。因而除了蔬菜及水果摄入应达到推荐份量外,还应极力提倡尽量以五谷杂粮代替精制米面以及增加豆类食品,此举不但能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更能提高硫胺素、核黄素以及钙的摄入量[9]。另外仍需补充足够的奶类,保证钙的充足来源,但必须注意应以脱脂奶为主,以避免摄取过多的饱和脂肪而
基金项目:与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合作项目作者简介:王志宏,女,硕士,实习研究员
[7,8]
加重胰岛素抵抗,另外应尽量减少调味料用量而控制钠的摄入,如此从营养学角度更好地防止骨质疏松症[8]及高血压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CockramCS,WooJ,LauE,etal1Theprevalenceofdiabetesmellitus
andimpairedglucosetoleranceamongHongKongChineseadultsofworkingage1DiabetesResClinPract,1993,21(1):67273
2 ChangC,LuF,YangYC,etal1Epidemiologicstudyoftype2diabetes
inTaiwan1DiabetesResClinPract,2000,50(Suppl2):492593 三军总医院营养部.常见食品营养图鉴1台北市:行政院卫
生署员工消费合作社,1998,82129
4 KennedyEI,OhlsJ,CarlsonS,etal1Thehealthyeatingindex:design
andapplications1JAmDieteticAssoc,1995,95(10)1103211085 HannCS,RockCL,KingI,etal1Validationofthehealthyeatingindexwithuseofplasmabiomarkersinclinicalsampleofwomen1AmJClinNutr,2001,74:4792486
6 McCulloughML,FeskanichD,RimmEB,etal1Adherencetothedietary
guidelinesforAmericansandriskofmajorchronicdiseaseinmen1AmJClinNutr,2000,72:122321231
7 WHO1Diet,NutritionandThePreventionofChronicDiseases1WHO
TechnicalReportSeries9161Geneva:WHO,2003,50,62,948 何志谦1人类营养学1第2版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7288
9 陈炳卿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1第4版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79,83
(2004203227收稿)
第6期王志宏,等.不同超重参考标准在分析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中的比较
NutritionSurvey,Whichiscollaborationwiththe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atChapelHill.Thesampleare7~18yearsoldchildrenandadolescents.TheprimarypurposeofthispaperistostudythetrendsandprevalenceofoverweightandobesityamongChinesechildrenandadolescentswithdifferentreferencesandtocomparetheresultsandtofurtherdiscusstheirstrengthsandlimits.TheresultsfromallthereferencesindicatethatoverweightamongChinesechildrenandadolescentsareincreasingsharplyandbecomingaproblemthatcan’tbeoverlooked.ThesereferencesarenotquitesuitableforChinesechildrenandadolescents.Nativeage2sex2BMIreferencesofoverweightandobesityamongChinesechildrenandadolescentsshouldbeestablished.
Keywords:overweightobesity,bodymassindex,adolescentchildren,weight2for2height
741
儿童期超重和肥胖是预测成年期肥胖及其相关健康危险
的重要指标,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因此迫切需要及时了解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发生的现状并监测其长期流行趋势,以便于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
目前,尽管国内外报道了许多相关研究,但对于儿童青少年尚缺乏统一的超重和肥胖的评价参考标准,国际上倾向于采用年龄-性别-BMI标准,而我国学者大多仍在沿用我国1985年制定的身高标准体重参考值。不同评价标准的研究结果很难进行科学的比较,即使对于同一样本人群,因研究者选用不同的评价标准,甚至可能得到截然不同的结论。本文利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与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合作课题“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中的部分资料,分别采用不同超重评价标准描述了1991年~200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患病率的变化趋势,进一步比较不同标准在评价我国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时的差异及各自的应用价值和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113 分析方法
均应用SAS812统计软件整理分析。11311 单因素描述性分析 采用1995年全国1%抽样人口
2
构成对超重率进行了标化,率的显著性检验采用χ检验;变化趋势用绝对增加量、增长速度及平均增长速度等指标描述。
[5]
11312 一致性检验 用Kappa统计量研究不同超重评价标准的分析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2 结果
211 样本基本情况
2000年样本构成和1991年相比,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城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对象
该研究样本选自1991年和2000年“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
[1]
调查”,研究对象为7~18岁的儿童青少年,样本量分别为2786人和2427人(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112 儿童青少年超重评价参考标准
①我国1985年制定的身高标准体重参考值[2](简称
),国际肥胖工作组推荐的年龄-性别-BMI[3]“1985年标准”
(简称),WHO推荐的年龄-性别-BMI[4](简称“IOTF标准”
)。本文将超重和肥胖合并在一起分析,简称超“WHO标准”
重率。
乡差异,但年龄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1991年7~9岁组、10~12岁组、13~15岁组及16~18岁组的构成比分别是2513%、2711%、2317%及2319%,各年龄组构成基本均衡;而2000年依次为1816%、3214%、3110%和1810%,样本比较集中于10~12岁和13~15岁两个年龄组。212 200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发生的现状
按1985年标准估计200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率最高,约为1415%,IOTF标准估计的超重率约为811%,仅是1985年标准分析结果的55%左右。
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率的年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1985年标准显示10~岁组儿童超重率最高,16~18岁组儿童超重率最低,前者约为后者的2倍左右。IOTF标准显示随年龄增加超重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7~岁组超重率约是16~18岁组的3倍左右。另外,不同标准均显示200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超重情况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城市儿童超重率明显高于农村儿童,男生超重率显著高于女生,其中以1985年标准估计的差别最大(表2)。
表1 样本基本情况
Table1 Characteristicsofsampling
Year1991
AreasUrban
GenderMale
FemaleSubtotalMaleFemaleSubtotalMaleFemaleSubtotalMaleFemaleSubtotal
7~
n
r(%)
n
10~
r(%)
n
13~
r(%)
n
16~
r(%)
Total
n
Rural
2000
TotalUrban
Rural
Total93
871802236525705504819116235345126132717271026152219241825131151717141615191319121913181581018218329527757275510888196321269590786281626112714271126192710271103319311933193214311932123213975751502512585096591027517730926657575221122319221523102510241023165321027122917311231163114301988470154254259513667596512416914531443823182213231123132511241223194181523162018171117121711181053533146671010302119278631927659599084218322427742卫 生 研 究第33卷
表2 1991年~2000年间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率的变化趋势
Table2 Trendsofoverweightamongchinesechildrenand
adolescentsbetween1991-2000
GenderMale
Age7~10~13~16~18Subtotal
Female
7~10~13~16~18Subtotal
Total
7~10~13~16~18Subtotal
19852Standard19911317111311197101110121513186166151010131212159136171016
200018162117141811191713
1410151481061411131614181911179121415(1)(1)(1)
%
WHO2Standard19911311
(1)
城市男生超重率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女生。1985年标准显示,1991~2000年间城市男生的超重率增加了718个百分点,增长速度为47%,平均每年增长414%;其中城市男生中以10~岁组的超重率增加最为显著;城市女生超重率无显著性变化。IOTF标准估计城市男生和女生的超重率的增加均无统计学显著性。21313 1991年~2000年间我国农村儿童青少年超重率的变化趋势(表4) 不同标准均显示我国农村儿童青少年的超重情况也呈上升趋势。如1985年标准显示超重的增长速度为
35%,平均每年增长314%。IOTF标准显示1991~2000年间
IOTF2Standard199112136134141196121017710413417615111661133136132000111013112113
111671541941361711131015
(1)(1)
200014111216(1)711216914(1)12145194172196121313915(1)610217719(1)
61341311861612115163133106101216610318214613
816(1)
标化超重率增加了约113个百分点,增长速度为21%,平均每年增长211%。
表4 1991年~2000年间我国农村儿童青少年超重率的变化趋势Table4 Trendsofoverweightamongchildrenandadolescents
inruralareasbetween1991-2000
GenderMale
Age7~10~13~16~18Subtotal
Female
7~10~13~16~18Subtotal
Total
7~10~13~16~18Subtotal
19852Standard19911113916101851291313141211619716101011139161018512913
200016151814(1)
1217111515111119141171261510131414161510129121219(1)
(1)(1)(1)
710(1)315811(1)
%
WHO2Standard199110144172181125101410
200011101115(1)419118717(1)11175194153146121113910(1)417215710
IOTF2Standard199191451031111141612166174145126191018518317312517
20008171119(1)61421271711107174144196179181010515314712(1)
(1)(1)
(1)Overweightprevalencecomparedbetween1991and2000,P<0105
213 1991年~200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率的变化趋势21311 总体趋势 总体来看,不同标准均显示1991~2000年
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超重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尽相同,按1985年标准显示1991年~200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率约增加317个百分点,增长速度约为35%,平均每年增加314%左右;IOTF标准估计超重率约增加了116个百分点,增加速度约为24%,平均每年增加约214%(表2)。21312 1991年~2000年间我国城市儿童青少年超重率的变化趋势(表3) 总体来看,不同标准均显示我国城市儿童青少年的超重情况呈上升趋势。如1985年标准显示超重率的增加速度约为46%,平均每年约增加413%。IOTF标准显示1991~2000年间超重率增加了约217个百分点,但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
表3 1991年~2000年间城市儿童青少年超重率的变化趋势
Table3 Trendsofoverweightamongchildrenandadolescentsinurbanareasbetween1991-2000
GenderMale
Age7~10~13~16~18Subtotal
Female
7~10~13~16~18Subtotal
Total
7~10~13~16~18Subtotal
19852Standard199121111613151912121615101319155152199191518171810167191314
20002615311521131312241320181913101761214112317261016169131915(1)
(1)(1)
5143153116131210511311211516
(1)Overweightprevalencecomparedbetween1991and2000,P<0105
农村男生超重率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女生。1985年标
%
IOTF2Standard199120191011910414111051481131821751113112613317812
2000191616171513510141413167106172186191617121211183181019
WHO2Standard19912115101991331611166196112172194181414817610312814
2000261015171317511141714165175131156122014111210123121018
准显示,1991~2000年间农村男生的超重率增加了518个百
分点,增长速度为62%,平均每年增长515%;其中10~岁组和16~18岁组农村男生的超重率明显增加。虽然2000年16~18岁组农村男生的超重率仍明显低于10~岁组的农村男生(1115%vs.1814%),但16~18岁组农村男生的超重率的增长幅度较大,也不容忽视;女生超重率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
IOTF标准估计农村男生超重率显著增加,约311个百分点,增长速度为67%,平均每年增长519%;其中10~岁组农村男生的超重率明显增加,增长速度为138%,平均每年增长约1011%。而农村女生的超重率有下降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显著性。214 不同标准的一致性检验结果对采用不同标准分析200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率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1985年标准和IOTF标准、WHO标准之间的总体kappa值分别为0166、01,除了7~9岁组的一致性分别为0178、0182外,其余的一致性均在0170以下,16~18岁组的1985年标准和WHO标准的一致性甚至低于0140。IOTF
(1)Overweightprevalencecomparedbetween1991and2000,P<0105
第6期王志宏,等.不同超重参考标准在分析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中的比较743
标准和WHO标准之间的总体kappa值为0195。
3 分析与讨论
311 超重和肥胖将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健康问
题
本文研究发现,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标准均显示1991~2000年间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超重率呈急剧增加趋势。城市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情况比农村儿童青少年严重得多。这种明显的城乡差异可能与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趋势有关[5,6],另一方面也与城乡不同的膳食结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6]。虽然城市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情况非常严重,但农村儿童青少年的超重率平均每年仍增长314%,而我国儿童青少年在农村地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不容忽视。
另外,男生的超重和肥胖问题更为严峻。这可能与女生比较注意自己的体型,平时有意识的控制饮食有关;另一方面,农村女生过去生长迟缓较为普遍,随着营养的改善,身高明显增长,也可能引起超重和肥胖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可能存在于农村女生中的营养不良问题。据文献报道,1991年~2000年间农村女生的轻度营养不良检出率略有增加[7]。
本文研究发现超重发生的高峰年龄段在10~12岁,该年龄段正处于童年期向青春前期的过渡阶段,7~9岁组的儿童超重率也比较高,而青春中、后期超重率相对较低,这一方面可能说明青春期前和青春前期的儿童是预防超重和肥胖的关键时期,但也可能由于采用的超重参考标准不适宜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状况导致的这种超重率的年龄差异。
据文献报道,超重和肥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呈加速趋势[7],所以我国儿童青少年面临的超重和肥胖问题可能更为严峻,我们应该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加强宣传力度,制定儿童超重和肥胖的防治策略是当今首要任务之一。312 不同超重评价标准的比较
本研究发现,不同标准均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超重情况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且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和年龄差异是相似的。最明显的差异是IOTF标准和WHO标准估计的超重率及其增加速度明显低于1985年标准。这种差异的产生可能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IOTF标准和WHO标准所选的参考人群不适合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整体发育情况,相应参考值比较高;另一方面,可能由于1985年标准本身也可能会相对高估研究人群的超重率。
IOTF所选的参考人群基本上都来自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地区,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明显优于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儿童。虽然引用了儿童的体格发育数据,但由于儿童比儿童身材相对矮小,我国儿童和儿童相比还存在青春期发育延迟的问题,所以用儿童体格发育数据代表及亚洲儿童的状况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WHO所选的参考人群和评价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时所用Z评分的参考人群是一致的,即WHOΠNCHS参考人群。虽然我国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评价一直采用这一参考人群制定的身高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和年龄别体重等指标,但学龄期儿童却不适宜应用此参考人群,因为这一阶段的生长
发育状况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和地域差异。
虽然1985年制定“身高标准体重”标准时所选的参考人群是当时一个健康的、发育正常的人群,但很多研究表明,近十几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格发育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如1985年~1995年间,7~17岁城市学生身高平均增长216厘米,乡村学生平均增长314厘米;城市学生体重平均增长318千克,乡村学生平均增长214千克;而2000年学生的身高、体重等指标在1995年与1985年相比有所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呈现出增长趋势[5,7]。本研究也发现1991年样本和2000年样本中约有2%~4%的人群其身高值已经超出1985年参考标准的最高上限,无法进行评价,但实际上这部分人群可能会影响整个研究人群的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是不能被忽略的。所以1985年制定的超重和肥胖参考值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来说可能均较低,会在一定程度上过高估计超重率。一个理想的评价标准应该适用于所有的正常个体。
本文还发现,1985年标准和IOTF标准及WHO标准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10~18岁整个青春期阶段,这可能是由于分别应用“身高标准体重”和“BMI”不同指标体系的原因,国外许多研究发现青春期儿童随年龄及不同性成熟状况其身高和体重的之间关系波动很大,对于某一确定的身高值,不同年龄人群其相应的体重值很不相同[4],WHO认为身高标准体重不适宜评价青春期儿童的营养状况。本文研究也进一步体现了青春期不同成熟状况引起的身高和体重关系的复杂性,身高标准体重在评价青春期儿童的营养状况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目前国际上基本认可了年龄-性别-BMI在流行病学领域筛查超重和肥胖儿童青少年的价值,有研究发现我国儿童BMI与体脂和体脂百分比的相关程度更高(018左右),建议制定适宜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年龄-性别-BMI参考值,以便准确评价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状况,及时给予指导,达到预防目的。
4 参考文献
1 翟凤英,金水高,葛可佑.中国人群健康与营养状况调查阶段报
告.卫生研究,1996,25(增刊):16225
2 卫生部卫生监督司,国家教委学校体育卫生司.全国学生常见病
综合防治方案技术规范(试行).北京:卫生部卫生监督司,国家教委学校体育卫生司,1993,23231
3 ColeTJ,BellizziMC,FlegalKM,etal.Establishingastandard
definitionforchildoverweightandobesityworldwide:internationalsurvey.BMJ,2000,320:124023
4 WHOExpertCommittee.Physicalstatus,theuseandinterpretationof
anthropometry.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1995
5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编.199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
报告.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6 葛可佑主编.90年代中国人群的膳食与营养状况-儿童青少年
分册(1991年全国营养调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7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编.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
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22159
(2004202221收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