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标 第二节 密度 课时 1课时 授课人 1、 通过探究,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 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会查密度表。 3、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 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1、 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2、 通过探究活动,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1、 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密度公式及应用。 1、 密度概念的建立。 2、 用图象分析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托盘天平(带砝码)、木块(或铝块或铜块)3块,刻度尺一把 课件、天平(带砝码)、烧杯二个、酒精、水。铁丝、铜丝各一段。质量相等的木块和铝块各一,铁块一个。体积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各一个。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 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用具 老师用具 教学流程: 情境引入:鉴别物体,提出问题 合作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分析归纳:建立密度的概念 强化知识:目标回扣,达标自测 应用提高:会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引导自学:密度的公式、单位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情景引入 鉴别物体,探究物质的性质。 出示一根铜丝、铁丝 一杯水、一杯酒精让学生鉴别,并说出鉴别方法。 再出示颜色相近的铁块和铝块,让学生鉴别。 根据颜色判断不出来,那同学想不想跟老师一块学习一种科学的鉴别方法呢? 导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 板书课题,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 根据生活经验,从颜色、气味、软硬度、光泽等特性,把物体区分开来。 观察鉴别 学生把握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 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物品和已有的知识,激发兴趣。 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利用学习目标的指向作用,开展教学活动。 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认识不同物质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导入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为引入密度的概念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及作图、识图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的能力。 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通过自主互助合作学习,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1、演示:体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 质量不同。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完成导学案上2、演示:一杯水,倒掉一部分,体的内容。 积和质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3、问题:体积变小,质量也会变小。 这仅仅是质量跟体积的粗略关系,思考回答,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那么,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有什大致关系。 么准确的数量关系呢? 三、实验探究 实验器材:天平、相同物质,体积 不同的三个物块,刻度尺。 1、 提出问题: 按照探究要求小组合作,设计实验2、 猜想或假设: 方案。 3、 实验步骤: (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的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 4、 分析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学生交流实验结果,画出质量和体跟体积的比值不变。 积的关系图象。 展示、点评、质疑 四、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 不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 值一般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 性质,在物理学中就用密度来表示 物质的这种性质。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114“密度”部自主互助合作学习。 分,然后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 上的问题。 学习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其 单位换算。 查阅“小资料”:比较固体、液体、 气体的密度,鼓励学生大胆说出他 们发现的信息。 ρ水=1.0*103kg/m3。表示1 m3水的 质量是1*103kg。 小组进行展示、质疑 学生分析、讨论、交流,然后小组 进行展示、质疑。
1
教师活动 五、密度的应用 例题:有人买了一件“金首饰”,测得体积为2cm 3 ,质量是17.8g,通过你的计算,这件首饰是金的吗?它是何种金属? 仔细阅读例题,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说出你的解题思路。 自己解题,解答完后小组互查及时纠错。 课件展示规范的解题步骤。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学到了什么, 七、达标检测 课件展示 八、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动手动脑学物理”。 2、体育课上用的铅球是纯铅做的吗?你能否用本节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交流对题意的理解,找出解题的思路,解答,然后小组互查互纠,形成统一答案。 小组讨论后展台展示、点评、质疑 学习物理题的解题规范 学生抢答 做导学案“达标检测”并进行展示 课后练习巩固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规范和习惯 总结学习所得 应用、提高,强化所学知识,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 拓展思路,提高实践技能。 1
《密度》学情分析
1、学生的前期知识
本节课是在掌握“质量”和“质量的测量”的基础上,以实验、观察与分析为手段,让学生在讨论与总结中学习新的知识“密度”。
八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密度这个抽象的概念,少数部分学生能力稍低的学生一下子有“蒙”的感觉,我先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帮学生建立密度概念,让学生认识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方法。讲完概念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常识的感性认识,例如引入人口密度,利用类比法,让学生对密度产生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密度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学生一般对实验及操作感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点,我因材施教,合理分组,
以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特长,使每组以至每位同学都享有成功的喜悦。同时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密度》教学效果分析
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物理,同样物理也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因而在物理教学中随时都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在讲解《密度》一节时我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通过评测练习来看,教学目标达成度很高,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习,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由她们自主合作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2.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了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3.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通过作图来比较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总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备课时的预期目标,听课教师们反映很好。
《密度》教材分析
密度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本节教材是在学习“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质量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作了铺垫,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作了准备;更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密度》评测练习
1
.
铝
的
密
度
是
2.7×10kg/m,
3
3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
是 。
2.人们常说:铁比木头重。它的真实含义是( ) A、铁的密度比木头大 B、铁的质量比木头大 C、木头比铁轻一些 D、以上都不对 3.对于密度公式ρ=m/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B、密度与体积成正比
C、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D、以上都不正确
4. 有一个形状不规则的铝制奖杯的质量是54kg,求它的体积是多少?
5.有人买了一件“金首饰”,测得体积为2cm 3 ,质量是17.8g,通过你的计算,这件首饰是金的吗?它是何种金属?
1
《密度》课后反思
学校最近让老师们举行“353和谐互助高效课堂改革”的课堂的尝试。经过部分老师的反复尝试,让我在听课中受益匪浅,对“有效课堂”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丰富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并不断在自已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寻找一条适合自已学科的教学的路子来。下面就是我针对《密度》这节课的课前准备与教学过程中对比进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总结经验。
《密度》在第七章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上课前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情景导入――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引导自学——应用提高——强化知识六部分。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和酒精?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丝和铁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何通过实验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进行探究。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变化规律,2.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在上课前教师准备好大量的器材可供学生选择,学生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对密度概念的教学采用了让学生与速度概念的学习进行对比分组学习,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最后选择适当的练习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巩固。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1.本节课的导入部分的设计与生活中有很大的关联,学生能按照自己原先设计的思路下来,所以在导入部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
2.在实验探究部分,我在这个环节中对学生的估计不足,学生分组讨论,有几个组不知道要做什么得不出实验探究的过程,所以实验探究部分教师要做两手准备,一旦学生反应不好时,要与学生共同计论设计实验步骤。
3.在类比法学习密度的概念时,学生对组合单位的换算在练习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是我在上课前所没有预想到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上花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内容时间不够。
4.课堂上自己总是生怕学生不懂,所以一节课感觉自己讲的东西过多了点,而留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时间稍微少了点。在学生分析练习时,应要做到倾听,而不应有过多的讲解。
5.课堂上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我自认为这节课我做得还的是比较好的。
1
请同学们回答,一个“请”字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每个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我及时插上一句,“回答得很棒”、“做得很好”,相信这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励。
6.一节课如何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是通过不断的讲解呢还是通过练习得以突破。密度知识是初中物理知识的一个难点,那么对于这一知识点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突破呢?这是我今后应该要思考的问题。
7.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现在学生习惯于动脑,很少有动笔,这样容易造成上课全听懂,下课统忘掉的现象,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形成动脑又动手的习惯,这要靠平时的引导和培养。
以上是我对《密度》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很多,为我在今后的在教学上积累经验,避免无效课堂的发生。使课堂教学做到有效,最终达到高效。
《密度》课标分析
1、理解密度的定义;
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实验 探究过程,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关系; 4、会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密度的单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