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是做个合格班主任的钥匙
望江县实验学校 陈银根
“班级管理就是把班级里的小朋友都管理好,不出什么意外,跟家长搞好关系,共同把孩子教育好。”这就是一位已经有十几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老师对班级建设的诠释。那么班级管理真的就如她所说的那么简单吗?本来,我也是这么认为并一直这么做的,但是总感觉老师和学生每天都扮演着猫与老鼠的角色,究竟该如何管理班级呢?
案例:“猫”和“老鼠”的游戏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我照例拿着书本走向教室,心里还想着班里的孩子这会儿都安静地坐在位子上读书呢。当我走到楼梯拐角处时,突然看见一个穿着条纹衫的熟悉的身影在那儿张望,猛然间,转身飞奔而去。是哪个班级的孩子这么顽皮,我想。走进教室,果然,一片安静的景象,班级里的每个孩子都乖乖地坐在位子上,有的看书、有的写字、有的整理书本,我高兴地走向讲台,下意识地环顿了四周,突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一个穿着条纹衫的孩子……难道……不会吧!我决定找他问问。
休息时,我把文文叫了上来“今天早自习时你在教室里吗? ”“我……我在啊!”“是吗?那老师怎么会在楼梯口看到你呢?难道是老师眼花了吗? ”“那……那是因为……”文文说话时支支吾吾,眼神闪闪烁烁。我的直觉告诉我,我在楼梯口看到的那个孩子肯定就是文文。“告诉老师,你在干什么,只要你诚实说,老师是不会批评你的,也不会告诉你的家长。”文文看了看我,轻声地说:“老师,我告诉你,你可别说是我说的。” “好,你说。”“班级里的同学都怕你,所以我们一些同学都轮流放哨,看到你来了,就回去通报,好让班级里其他人不挨批评。”什么!这帮顽童竟然和我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我顿时火冒三丈,静
- 1 -
下心来想想,怪不得好几次邻班的老师对我说,早上我不在时,班级里就像“孙悟空大闹天宫”我还不相信呢。简直是岂有此理。
“小陈,这几天,你们班级上音乐课在发疯呢?纪律一塌糊涂,我看你在班级时倒是好好的,怎么回事啊!光欺负我,还是你们的孩子压抑得久了在我课上就释放‘能量’ 了呢?你要好好管管他们了。”
作为一个小学班主任,资深的老师都告诉要板着脸对待孩子们,吓住他们,班级的秩序可以大大改善。可是,孩子们没有像以前对我那么亲了。还记得以前一下课,总有一群孩子围着我,跟我说这说那的,聊家常的、谈新闻的,有的甚至还给我讲点小笑话……可是现在班级中的孩子们看到我就躲得远远的,每次找一、两个孩子想跟他们谈谈心,他们说话也是结结巴巴的、眼睛闪闪烁烁的,好像很害怕。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班级管理啊!
反思:班级究竟如何管理?
一路走过我的班级管理,一路看过同行们的班级管理,一路听过学生、家长、社会对管理班级的怨声载道。说实话,我的心情非常复杂,甚至感到无从下手,而我终究是一个积极的反思者。当我被“胁逼”着看了更多班级管理的书籍后,当我一次次反思现行班级管理现状后,当我与更多的人思想交流碰撞后,我找到了班级管理的症结所在,我也想通了曾困惑我良久的疑惑。
仔细审视,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中无形之中形成了这样一个思维定势,“我”是班主任,班级就好似自己的私有物,他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有些班主任居然还说出“我的班级我做主”这样的大话。试问班主任具有这样的想法,能尊重学生、家长的
- 2 -
想法吗?因此他们在班级管理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仅仅把学生和家长当作管理,管制的对象。在这样的管理趋势下,班级得不到发展,学生得不到认同,他们的潜能、创造力被渐渐忽视。
如果我们管理班级是以建设的理念,那么我们就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其能动性,通过彼此的努力共同打造一个轻松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家园。
途径:理解——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的钥匙
审视现行教育,老师、家长、学生在人际关系、教育观念以及教育行为上存在着很大的误解。正是因为这种误解使三者关系紧张、对立而阻碍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误解的对立面就是理解,也是建设理解型班级的真谛。因此建设理解型班级首先要运用各种策略和方法消除误解。
1、倾听与对话
教育是雕塑心灵的艺术,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不会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绝对成不了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沟通是理解学生的法宝,而沟通就要从倾听开始。作为一个理解型的班主任应是学生的朋友,要多和学生甚至家长交往,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会得到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还记得5年前,我们班有个女孩欣欣,从进校的第一天我就发现这个孩子很内向,不愿说话,不愿与同伴交流,上课更是不举手发言。有一次课堂做一个简单的连线,但是最后就她还不会,我觉得简直就是上课不听,不尊重我的劳动。“那你就到座位上再去想想,想不出就别回家了。”我生气地说。只见她默默地来到了座位上,哭了起来。
- 3 -
过了几天,孩子的妈妈找到我。“陈老师,我想跟你谈谈我女儿的问题。”通过和妈妈的谈话,我才了解到原来欣欣幼年经历过丧父之痛,造成了她性格的内向!
听到这里,同样作为母亲的我己经呆站在那里了,同样地感到心痛,她不与同学交流我觉得她怪异,她回答问题声音像“蚊子”我觉得她“做作”……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是多么的愚蠢,是多么不称职的一个老师啊,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就对她妄下结论。从此以后,我看她的眼神柔和了,对她的态度温和了,当她声音像“蚊子”那样时,我能宽容她,并鼓励她放开胆子,我经常让她帮我做些简单的事,锻炼她的胆子……渐渐地我发现她变了,虽然她还是那么胆小,但是她愿意挤在我的身旁听我讲话了,虽然她还不够大方,但是她上课愿意举手回答并努力使自己的声音响亮了。
2、反思与理解
在倾听、与学生家长对话中,常常反思也是消除误解的一个重要策略。
一次午修课,我走进教室,其他同学都安静地坐在位子上写着作业,只有平时的揭蛋鬼亮亮正在教室里晃悠,于是,我走过去,历声喝道:“你干什么,难道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吗? ”
“老师,我……”“还想狡辩啊,快回到位子上去。”只见亮亮无奈地走到了座位上拿出了练习本。“陈老师,刚才我打了个喷嚏,没有纸巾,是亮亮走过来借给我的。 ”教室里突然传来了一个声音。原来他是去帮助同学了,由于我没有给他说完的机会而误解了一个孩子善良的心。我抬头看了看亮亮,只见他委屈地低着头,写着作业……
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班主任总是会用一种老眼光去看待某位学生,常常不给他们说
- 4 -
的权利,这就导致了很多的误解,经过了这件事,我得到了深刻的教训,即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常常反思,虽然有时的反思是痛彻心肺的,但是通过反思我们能够发现很多问题,也能够帮助我们消除和学生间的误解。
3、尊重与激励
班主任在建设班级的时候要善于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委以重用。这样不仅可以让这些孩子在班级建设中发挥他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借助其自身的优点激励其克服不足之处。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尊重需要是其中的一种。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要多为学生设计和安排各种交往活动,如,谈心、文娱活动等。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交往活动,实施尊重激励。交往活动是人们形成一定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而且有利于人们的结群活动,调节身心。班级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力求打造母亲与孩子、朋友之间的师生人际关系;兄弟姐妹般地生生关系。因此在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中,随意的交谈、一句问候的话语就能感受到彼此关心和体贴;在班级活动中,各成员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竞争均能给人带来欢悦和鞭策。群体中个体成员的行为总是希望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可、赞赏和支持,所以小学生间往往十分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可见小学生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交往能产生巨大的激励力量。
结论: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们每天做的其实大抵也是这样一些小事:早读前到教室,看看那帮孩子们来了没有?教室卫生打扫了没有?其间找几个学生谈谈心;下课了,问问科代表,作业收齐了吗?和学生一起出操,了解未出操孩子的情况。上好课,改完作业,记录下作业情况;准备下次交谈的学生名单;填写班主任要完成的诸多表格、数据及总结;
- 5 -
叮嘱学生明天校外活动要注意的事项;偶尔要处理学生吵架等事件;空下来的时候,和其他老师聊聊班级趣事,向老班主任讨教治班“妙计”;等夜半一切都睡去了的时候,拿出备课本,再细细地准备……
你看,教育就是这些微不足道、平平淡淡、不成体系甚至还有些烦琐的片断或细节,但当你每天尽力把教育的这些小事做好,每天想一想做得怎样,每天记下你的教育的轨迹,并且用你灿烂的笑容,积极的心态去做这一切的时候,其实,你正在渐渐接近你的梦想,因为,看似这些不起眼的教育琐事,却能锻造你的思维品质,成就你的意志能力,丰厚你的教育内涵,充盈你的生命意义。
2013-9-22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