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集体备课记录
三 定 时 间 参加人 6.6 地 点 办公室 主讲人 赵国民 王文举、李尚峰、赵国民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教学内容 (一周) 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四 统 一 学习目标 能用模拟实验。 极昼和极夜现象与什么有关? 自学指导 地轴倾斜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课堂作业 及思考题 极昼和极夜现象与什么有关? 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与什么有关? 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知识要点 地轴倾斜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学生对极昼和极夜现象十分感兴趣,搜集许多此方面 五 议 论 学生状况 的的知识。 分组实验 推理猜测 教案 新课程标准 指导方法 手 段 教学资料 教改信息
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 (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 (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反思
李尚峰:《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本学期的最后一课,应该说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还是较感兴趣的,但是如果前面一课《一年四季是怎样形成的》没有学好,这一课也听不懂。一节课下来,虽然我让学生看了模拟实验(用工具箱里的材料),学生也进行了模拟,应该说学生也能够看懂,也清楚的看到当“太阳直射南北半
球时,南极和北极分别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但是这些只是应该来说学生都不是通过前面的知识推理出来的,而是我告诉他们方法后才明白的,不知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发展和研究宇宙是否有帮助?
张荣福:教材上介绍的第一个模拟实验做的很顺利,在上节课内容中已经点拨过观察的方法,先前的疑惑被实验做证实。此时学生很容易形成惯性思维:极昼极夜现象就是按照模拟实验上操作这样形成的,对于原因的解释却似乎仍旧说不出道道。分析这种原因我觉得学生前面已经掌握了地轴倾斜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方法,已经很自然地掌握了模拟的方法,而用这些知识再去解释极夜和极昼还需要有一个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模拟实验前,要让学生充分地讨论模拟的方法,模拟实验结束后还要让大家共同讨论,如何解释这种现象。赵国民:但是有些学生可能还不能很好理解,比如为什么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那个半圆为什么这么套,而不是那么套?这时通过画图的方法就一目了然了,而且还要画出地轴垂直于地面的情况,学生此时才恍然大悟,这样学生对极昼极夜的原因理解就更透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