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7卷第1期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3月 J.of Xuzhou Education College Mar..2002 宋元南戏中的角色结构研究 项裕荣 内容提要拳文从“角色与功能”的角度,研究了南戏中的各个角色在戏曲中是如何 相互配合,并发挥其各自独特的结构功能的,以此探讨南戏戏剧效果形成的机制 文中注 意到生旦对眉J拳主题的建构作用,净末丑三个次要角色则多具有解构作用,以此重新探讨 了中国古代戏居l】亦悲亦喜、亦庄亦谐特色的成固 关键词 宋元南戏 角色 结构 功能 主题 中围戏剧诞生于宋元时期,有宋南戏 元杂剧之分, 如第五出南浦嘱别的[尾j巳宁]-.早办回程 十里红 后来与宋元南戏一・脉相承的明清传奇渐渐地取代杂剧而 楼,休恋着娉婷,叮咛 ”第九出临妆感叹中的第四支曲子 盛行天下(杂剧并未消失)、 那么南戏的优势除了文学史 “你身E青云, 怕亲归黄土,我临别也曾多嘱咐……只怕 常说:灵活,各个人物与角色都能有唱词来表现自 f里红楼,贪恋着他人豪富 ”下曲中“丈夫 你便做腰金衣 己的性格外,还有什么在吸引着大家呢?本文的研究也许 紫,须记得荆钗与裙布 苦,一场愁绪,堆堆积积,宋玉难 能从一个侧面给以回答, 赋 ”等等 从各种南戏内容和文本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抽绎 这些具有暗示、预示性的话语其实已经对情节有所预 出各个不同角色的在扮演上的分工特点,实际上南戏的荒 设,并试图产生矛盾 说来有趣,其实同~剧本中赵五娘 诞化和世俗化倾向的主要承担者正是以末角为代表这几 又无数次表述了自己对于丈夫的信任 个配角身上 这种双重态度也同样体现在蔡伯喈的父母以及邻居 南戏中有几种常见配角:未、丑、净、外,贴 从现在 张太公对于蔡伯喈行为的评价和猜测上 为什么会出现 传世的几种南戏剧本来看,《张协状元》与《琵琶记》都有七 这种情况呢?只能解释为:这些人物对蔡伯喈的人品肯定 个角色,《小孙屠》仅六个,《宦门子弟错立身》仅五个,而且 时,作品的主题得到_rl突出 持否定态度时,剧情产生了 从演出情况来看,一个角色一个演员,但每个演员(角色) 悬念和矛盾,情节得以发展? 则往往必须扮演若干个人物 作为观众也还是在这些词语层面的故布疑阵和闪烁 生、且、净、禾、丑将是本文论述之中心 (作品则主要 其词上,心生疑惑,被剧作者吸引着--步步探寻故事的结 是文学史上惯称的《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 局 那么生旦之间的矛盾在高明手中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杀于句记》四犬南戏;《永乐大典成文三种》;《琵琶记》等) 呢?蔡伯喈原来是个孝子,同赵五娘结婚以后夫妇感情很 生、旦 好一他本不想去赶考,父亲不从 他辞婚,牛丞相不从 他辞官,朝廷不从 这样“全忠全孝”的蔡伯喈由于这“三 生、旦作为南成的主角,是故事的主体,决定着情节的 不从”还是导致r赵五娘的悲剧 发展节奏和韵律 徐朔方先生曾在其文中提列:<琵琶记》 再从旦角这条线来看,作品如何处理她的悲剧由来? 中表面上看去的对比强烈、冷热相间的戏曲结构底层,其 在蔡伯喈走后,陈留遇到了严重的灾荒,而下层 实却不存在真正的矛盾,原因是这两个人物(即生蔡伯喈 的豪横与残忍加剧了灾难 “糟糠自厌”和“代尝汤药”这 和旦赵五娘)在本质 都是封建道德的典型标本 这样的 两出戏是历来共认的杰构,也是其悲剧发展的顶点。很明 观点与一般文学【史相比,见地独特:不过剧作家高明毕竟 显,旦所遭受的这种灾难,按剧中提示,蔡伯喈的应考未归 住言语与情节的层面上虚设了不少生旦之问的矛盾 虽 是主要原因 这样生、旦的矛盾也就确立了一总之,作者 然在这几部南戏中的生、旦二人都是封建道德的客体化, 一边要制造着生、旦之间的矛盾,一边又不得不费尽心机 仉在它仃J之间制造戏曲矛盾,却是剧作者们的必然课题 使这一个“全忠全孝”一个“有贞有烈”的夫妻团圆。为厂 以《琵琶记》中的赵五娘为例,她就多次存唱词和对白 防止大团圆的结局过于平淡,作者写道:赵五娘描容上路 【{1丧达了自己对丈夫变心的忧虑一 到京城寻夫,这样一位农村妇女,居然还会直寻到相府,写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片试探 夫一这种戏剧性的波折场面同样有它的两面性, 样以t琵琶记》为例,第二出《牛氏规奴》中,虽然作 品中充满r对牛小姐的闲雅文静、三从四德的极力赞 许,但是我们还是看出了封建道德对于人性的压抑,和 “(丑)(扮演、r 惜春,正在向老院子诉苦)你(指牛小 姐)小要男儿,我须要哩一他也道我和他相似,笑也不许我 笑一笑 今日天可怜见,吃我千方百计去说动他,只限我 厅匝 台r情理,引人人胜,另一方面则可能有损r作品 主题,因为连女: 角都屡屡怀疑试探蔡伯喈,那么他的品 质 然值得怀疑 当然生、旦之角的矛盾不总是完全来自f外界,住 暂时解脱这种压抑之后所获得的狂欢与欣悦 期南戏《张协状元》中,贫女的悲剧则完全是由于张协个人 品质不佳,中状元岳的变心所至.. 那么,我们只能说早期 南戏《张协状元》中的生、旦之间的矛盾是直接的、明显的、 突出的,甚至是势同水火的 半个时辰去后花园头耍一遭 你道我如何不快活?”随后 的净角(扮演老姥姥)的一番话更是几乎带有现代性觉醒 这一点到高明改编 琵琶 记》时得以改观 净、末、丑 如果认为了解了生、旦两主角之问相牛相克的关系, 就已掌握了南戏的戏曲特色,则不尽然 因为在这个戏曲 世界里除了由生旦所构成的主层世界 外,还有由净末丑 等其他角色扮演的人物所组成的非主层世界 而南戏的 乡村特色 粗俗的特点就都体现出这几个角色的表演上 一t。 对于“南戏之租”《琵琶记》的思想性,历来学者们褒贬 不一,贬者多以为:一个蔡伯喈中状元后弃妇而被天雷震 死的南戏《赵贞女》一改而为结局大团圆的 琵琶记》,其 “不关风化体 纵好也枉然”的封建说教目的性久明显褒 者则认为:≮琵琶记》中同样也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 及种种不平的现实,有明显的反封建的现实主义特色 这 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引人深思 然而如果我们注意列不同角色的功能分工的话,就会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这两种不同的思想倾向其实是由 两种不同类型的角色来分别表现出来的一他们之间既有 相互配合的时候——共同表现主题,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表现不同的生活层面 在下面的表格中,我将南戏中 的五个角色细分为三个层次(或类型),并在将下文中逐次 细论 构成作品的主层世界 是作品主题思想的 生旦 决定了南戏的题材(多是婚变戏或婚恋戏)承担者,多宣扬一种正统的封建思想观点, 、。 通过悲欢离合来吸引观众 净丑和末角一起构成了一个非主层世界 都是世俗化思想的代言人,往往直接反映当 时社会生活中的底层意识和社会阴暗面 丑、净 对于作品占主导地位的主题思想客观上有 一定解构作用 通过插科打诨来吸引观众 其表演往往体 现在南戏的世俗化和谐趣化。 末 周旋其间,多是充当小人物,看似最没有用; 而其结构的功能最明显。 生旦是作品主题思想的承担者,无须多述。我们来看 看净末丑的表演是如何解构作品主题的。 的意识了一就连末(老院子)也只得承认“元来恁的,可知 道你二人快活也 ”至于后来牛小姐规说、r头惜春的话语 则显得苍白无力,反倒不如惜春的言语合情 毫无疑问这 里丑净的观念可能更接近当时百姓们的实际思想观点,不 管这里是否有媚俗的成份在,或是出于一种谐趣的需要稿 使观众轻松一下,总之这些语言都已经在实际上.消解了南 戏要表现的部分主体思想 再看同剧中净角昕扮演的试官居然只靠“做对、猜谜、 唱曲”这三种方式来选拔状元;而与蔡伯喈一起中进士的 净和丑则都是一些不学无术的文土 这简直是对蔡伯喈 这个状元的戏谑和否定!这当然是现代人的看法,其实在 占人看来是司空见惯的 并不觉得这就使这个戏剧不真实 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在开玩笑,是娱乐观众,其实这或 许是其他一些娱乐形式在戏曲中的遗传呢!然而这些解 释并不妨碍我的论点 在其他南戏中同样也l俘在着这种情况 仅以《荆钗 记》的第三十匕出t民戴》为例,末角(扮王十朋府中的小 吏)嘴中的王十朋政绩突出,廉明清正,万民爱戴,故此升 为吉安太守 而来欢送王十朋升官的净(扮方正李违玉) 丑(扮社长、姓丁)的唱词,则反其道行之,一下子将百姓劳 役繁重、官吏贪赃枉法的现实尽托于舞台之上 简直是一 篇绝妙的骂世之文。一下子将前文的唱词意义消 解殆尽 虽然对于贫苦的百姓或许只有慰藉的作用j “[丑]老汉积祖姓丁,并无手艺营生 图小利讨充社 长,谁知也不安宁又要报写粉壁,又要催讨常行课程,又 要报淘砌河勘,又要办水桶麻绳,又要劝农栽种,又要督造 坊城只有催关盐标,是我觅钞门庭有钱与我的,便把 他口数减无钱与我的,便把他口数增若还官司赈济, 这场买卖非轻、若有人告投社长,一件件并不容情 被告 诈他十贯五贯,原告吃他三瓶五瓶有钱与我的,私下和 无钱与我的,便打他脚筋我怕事如探汤老狗,我爱钱如 见血苍蝇 这人户家家作念[末]想必说你好 f丑]那 里是都骂我没分晓老鸭精一” 例子无须多举,总之,南戏中确实存在着两种角色世 界,它们由有着不同角色功能的角色组成。 当然本文不否定这些人物之间在表现主题方面也存 在着相互配合与协助的一面 南戏决不仅仅是敷演一个可歌可泣的悲欢离合的婚 恋(变)故事,更不可能只是单纯地宣扬封建社会中占统治 地位的意识形态,它要吸引观众,媚俗在所不免。正如黑 1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格尔对于戏剧与观众的分析:“这个集体(指观众)的成员 又是非常复杂的,在文化教养,兴趣,习惯的文艺趣味,嗜 好等等方面都各不相同。所以如果要面面讨好,往往就要 有一种恶劣作风和不顾羞耻的本领来对待真正艺术的纯 洁要求。”南戏作为一种民间土生土长的文艺在与人民大 众的接近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而且早期的南戏更是表现一 种极其明显的反封建性 ,如果不是视而不见的话,我们 应该承认南戏中也有少量粗俗的语言 。 现在我们就来注意一下净、丑、末等角色的另一种主 要功能,即以插科打诨和夸张变形来吸引观众。这也正是 南戏民间化、世俗化的表现所在。 以下是我对某些基本定型的角色搭配戏的分类研究, 出于篇幅,例不备举: A、生、净、末(丑)三(四)人戏。 如果一出戏中的生和净末扮演的是同一类人物,那么 往往是丑化净(丑)角来反衬出生角之特异,而末角则多为 陪衬。 如《荆钗记》的第二出《会讲》中,王十朋(生)和王土宏 (末)也算得是个文士,而孙汝权(净)则是完全不学无术 了:一上场就自称“白面儿郎,学疏才不广,粗豪狂放,指银 瓶,索酒尝。”对白中更是曲解古语,搞笑连篇。下场时还 没忘了自嘲一句“家私虽富足,心性忒愚鲁。向书斋刚学 得者也之乎。”这一出中王十朋的才华正是通过丑化净角 而戏剧化地显示出来,虽然这种手法在现代人眼中或显得 有些幼稚。 这在《荆钗记》的第四出《堂试》中有更明显的表现。 《张协状元》和《小孙屠》里面也有同样的情况。 《琵琶记》的第七出《才俊登程》则增加了一个丑角作 为反衬,场面更显得热闹。且来看看净丑是如何搞笑卖 乖: (生)敢问落兄,学识如何?(净)小子读书费力,每在 荧窗讲习,常念青春不再,那更白日可惜。熟读孝经曲礼, 博览诗书周易,春秋诸子百家,篇篇义理绌绎。前日行到 学中,夫子潜自叫屈。(末)呀,圣人如何叫屈?(净)道是 可惜这个秀才,眼中一字不识。(末)你却说一场春梦。 (生)敢问常兄,学识如何?(丑)小子言不妄发,写字板有 方法。先将好墨磨浓,次把纯毫蘸着。推开净几明窗,展 舒锦笺绣札。不问真草隶篆,写出都是法贴。大字粗如庭 柱,小字细如头发。王羲之拜我为师,欧阳询见我唬杀。 (笑介)早间写个八字,忘了一撇一捺。 这等手法其实就是现在相声艺术中的所谓“甩包袱”。 B、丑与旦 由丑角扮演的性别决定,有以下两种情况:丑男对美 女;丑女对美女。前种情况在《张协状元》可以见到,对比 强烈。丑小二向贫女提婚,结果遭到拒绝,其中颇有一些 庸俗的味道,是民间丑旦二人小戏的一种遗留。有明显的 取悦观众的味道。 而丑角扮演女性多是年龄大且貌丑者。然其出场时 都不免要自夸“美”貌,颇有反讽和自嘲的味道。如《荆钗 记》第三出《庆诞》中丑角自称“体儿婀娜,嫦娥也赛不过”, 12 再如第七出《遐契》: (丑上场)[秋夜月]蒙见招,打扮十分俏,走到门前人 都道。道奴奴脸上胭脂省。搽些又好 抹些又俏:(末) 搽多了。好与关大王作对。 这种哗众取宠的方式还可以算是健康和轻松的。丑 女自夸(当然实际成了自嘲)几乎是所有的南戏中都存在 的现象。他们与旦角之间不一定构成强烈的对照,或许这 是出于娱乐观众的需要吧。 C、净、丑 丑又称副净。这两个人物联手搞笑,往往迭出新意, 场面滑稽。‘在南戏中所谓的反面人物一般由此二角来充 任。他们在舞台的演出容易相映成趣,相互补充。区别在 于;净角一般扮年老的人物,动作性不如丑角强。如果末 角穿插其间,反复周旋,则更加有趣。试举《荆钗记》第七 出《遐契》,括号中是论者标注: [丑(媒婆)]相公,接待不同。春牛上宅,并无灾厄 [净(老财主孙汝权)]我今闲走,特来看你这母狗。[末(财 主家人朱吉)]出言太毒,将人比畜。[净]怎么屎口伤人? [丑]惯有这毛病。[净]茶来。[丑]免茶 [净]免茶不是 你说的。[丑]讨茶也不是你说的。……[丑]相公今年高 寿了?[净]一百八十岁。[末]一十八岁。[净]看,十八岁 了。…… 再看由净来打趣的例子(见《白兔记》第四出《祭赛》): [末(家人)]我员外在这里,上前相见。[净(道士)]老 员外稽首。[外(李员外)]庙官少礼。[末]见了大婆。 [净]三钱一支。[末]怎的说?[净]大鹅。[末]不是,是大 婆。[净]呀,大婆稽首。[末]见了三娘。[净]五钱一支 [末]怎的说?[净]你说是山羊 [末]不是,是三小娘 ……[丑(丫头春儿)]还有我在此。[净]叫道人快把十王 殿门关了。[丑]怎的说?[净]我见你这鬼婆婆都走出来 了。 谐音手法倒又在民间的南戏中得到了妙用。 综上所述,南戏中各角色之间或矛盾或依存的关系是 整个南戏的基本搭构材料。每个角色都有着几乎固定的 结构功能@,而不管他充任什么人物。人物和角色也非一 个概念。净角和丑角既可以是反面人物,也可以是正面人 物 。但这种特定角色之间的某种特定关系确确实实普 遍存在于所有南戏中,是建构南戏戏曲大厦时的基本框 架,而后人也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这个模式。这也许 是我们的戏曲传统保持得如此长久的原因之一吧。 注 ①贴,有时称贴旦,或小旦。扮演的是除旦角以外南戏中的 另一个年青女性形象。外,则多扮演一个老年人,也是一个重要 的角色。 ②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已经对于南戏这种角色分 工有过说明。再这种演员要演几个人物的原因可能还是出于实 际的考虑,即南戏多是草头班子,家庭中的几个成员,自然恰好是 年龄性别各有差异,出于人数,则客串几个人,都是正常。 ③这是文学史上常识,几乎所有的文学史都有这“三不从”的 介绍。当然有趣也就有趣在一切合于封建礼法的事情还是会发 展到与封建礼教不容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①剧作者也完全意识到了自己改编中的种种不足之处,似乎 想将剧情改编为一夫二妻的大团圆式的结局。故在其剧中声称 “胜花娘子早赴黄泉,若得再舍出自大,(舍)缺又圆,缺又圆,却与 后人作个话传。” 什么转变的情况下突然屈服“今后,方信你,彻底澄清,我好没来 由。” ⑨如果不嫌这个词话老土的话,我们还得承认这个词语的概 括性,所有早期的南戏大多是弃妇型的故事,而男主角则多有恶 报,这就是血淋淋的现实,民间戏曲并不回避。此点各书备俱,这 里不惶多论。 ⑤张协嫌弃前妻贫女,居然痛下毒手亲自挥剑砍杀贫女。 ⑥这里所说主层世界,主要是从结构学的意义提出的,没有 社会学意义。即从人物与作品主题的紧密程度的角度来划分的。 3然这里的主层世界(生旦)和非主层世界(末丑净)往往在社会 "-⑩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宦门子弟错立身》就有着不少 的脏话和粗话。如[净]:“我是一个驼背乌龟。”“若是说不肯,一 顿打出屎”“相公若知道……妇人剜了别(昃),舍人割了卵。”等: ⑩末角的功能很特别,本人有专文另论: ⑩如《白兔记》中的由净角扮的李洪一,是个明显的反面人 地位方面恰好相符。 ⑦如“贤德的小娘子”“半点难勾引的芳心”“要知他半点贞 心,惟有穿琐窗的皓月。能回他一双娇眼,除非翻翠幌的清风。” 此类词句文中颇多。 物。而在《张协状元》中由净角扮的山神和张协的老妈以及李太 婆等几个人物均非反面人物,而纯粹是出于一种滑稽处理的习 惯 ⑧“(丑)难守,绣房中清冷无人,我待寻一个佳偶。(贴)呀! 你倒思量丈夫起来。(丑)这般说,我终身休配鸾俦。(贴)惜春知 否,我为何,不卷珠帘,独坐爱清幽?(丑)清幽清幽,怎奈人愁。 (贴)纵有千斛闷怀,百种春愁,难上我的眉头。(丑)小姐,只怕你 不常恁瓣。(贴)休忧,任他春色年年,我的芳心依旧。(丑)只怕 风流年少的哄动你。”当然后来为了剧情的需要,丑角在看不出有 [作者:项裕荣,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310028] (责任编辑蒋成德) ・昱 ・蔓 ・蔓曼・曳 ・蔓 ・蔓曼・曳 曼・曳曼・曳 E ! E・ !・曳 .s! 1 (上接第9页) 173.《金瓶梅》傅憎享、董文成著。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9年1月版。 1999年8月版。 188.《金瓶梅与兰陵笑笑生》王汝涛著。山东文艺 出版社1999年9月版。 174.《金瓶梅说》张兵、张振华选编。江西教育出版 社1999年1月版。 189.《金瓶梅小考》 陈诏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年12月版。 175.《金瓶梅新解》霍现俊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年1月版。 190.《金学考论》许建平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年12版。 176.《金瓶梅新证》潘承玉著。黄山书社1999年1 月版。 191.《金瓶梅妙语》傅憎享著。辽海出版社2000年 1月版。 192.《金瓶梅兰陵笑笑生之谜》 许志强著。中国文 联出版社2000年5月版。 177.《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王汝梅著。春风文艺 出版社1999年1月版。 178.《金瓶梅文化研究》(二) 王平、李志刚、张廷兴 编。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4月版。 193.《金瓶梅之谜》管曙光编著。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0年5月版。 179.《金瓶梅古今研究集成》朱一玄、王汝梅主编。 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194.《商风俗韵——金瓶梅中的女人们》曾庆雨、许 建平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 180.《金瓶梅研究》(第六辑) 中国金瓶梅学会编。 知识出版社1999年6月版。 195.《金瓶梅解隐——作者、人物、情节》李洪政著。 商务印书馆2000年8月版。 196.《漫话金瓶梅》 孟昭连著。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8月版。 181.《金瓶梅女性文化导论》阎增山、杨春忠著。中 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7月版。 182.《细说金瓶梅——饮食男女》九思出版社。 197.《绛树两歌——中国小说文体与文学精神》 卜 键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9月版。 183.《金瓶梅之佳肴与美色》九思出版社。 184.《金瓶梅的四季养生》李家雄、李志刚合著。台 湾九思出版社1999年8月版。 198.《金瓶梅文化研究》(三)王平、李志刚、张廷兴 编。华艺出版社2000年9月版。 185.《金瓶梅中的历史谜团与悬案》 张丹、天舒编 著。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8月版。 199.《金瓶梅奥秘探索》 张清吉著。中州古籍出版 社2000年11月版。 186.《金瓶梅中的男人与女人》晨曦、婧妍编著。大 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8月版。 187.《金瓶梅字典》 张鸿魁编著。警官教育出版社 [作者:赵天为,徐州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221006] (责任编辑蒋成德)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