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_论语_看孔子的_因材施教_思想

从_论语_看孔子的_因材施教_思想

来源:刀刀网
学术探讨CANGSANG从《论语》看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李德富刘梅

“因材施教”思想在其整个教育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作为孔子言论集成的《论语》则充分体现了这摘要孔子的

种思想。“因材施教”的例子在《论语》中有许多。“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对“材”的全面认识。它的落实是建立在将学生分类,依据其各自特点、年龄、爱好等区别施教基础之上的。“因材施教”不仅是孔子教育方法的创新,更是他对学生爱心、仁德的表现,这是最为可贵之处,也是后人应该学习的地方。

关键词《论语》孔子因材施教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是丰富多彩的。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其深厚的内蕴涵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使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问闻斯行诸,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之林,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他的“因材施教”思想在其整个教育之’

这个故事也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论语》则充理论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作为孔子言论集成的

分体现了这种思想。

一、“因材施教”是孔子最重要的教学思想之一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对“材”的全面认识

孔子要“施教”,就必须对“材”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到“因

。那孔子是怎样全面了解学生的呢?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实践的重要做法、重要原则,它开创了材”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我国教育史上“因材施教”的先河。但是,他没有提出概念,并未

“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因材施教的概念和对其理论的解释是后儒们完成的。第认识到理论化。

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听其言”是了解学生的一个讲“因材施教”的是北宋人程颐。他在《二程集》中说:“孔子个性,

因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在《论语》中也不乏其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重要途径,

南宋人朱熹作《四书集注》进一步阐明孔子因材施教的意义。《论例:

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颜渊、语·先进》提到孔子教学有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对

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此,朱熹注曰:“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孟子·尽心上》与朋友共。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说:“有成德者,有达财者。”对此,朱熹注说:“财与材同。此各因“愿闻子之志。)其所长而教之者也。成德,如孔子之于冉、闵;达材,如孔子之于公冶长》

“观其行”是了解学生的另一途径,如孔子所言:“视其所以,赐。”《孟子·尽心上》还说:“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朱熹对由、

(《论语·为政》)《论语·宪问》中有这样一察其所安。”“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观其所由,此注曰:

例: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在《论语》中有许多。如:

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孔子通过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也,

可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个人的行走坐姿这种极为简单的行为来了解发现人的品行,

谓细致入微。孔子主张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二者结合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就是“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把“言”和“行”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起来,

结合起来考察,可以更全面地考查学生。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此外,孔子也注重人的生活环境,“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说说刃。刃,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说”曰:“其言也说斯谓

(《论语·里仁》)。也即“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近过,斯知仁矣”说刃乎?”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说(《论语·颜渊》)

朱者赤,近墨者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论语·先进》中记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子游,子夏。”孔子如数家珍,从四个大方面分类季路。文学: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有,”

仆每,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仆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说了弟子们的优长之处,是一种极其珍爱弟子及其学识的充分

反映,客观上反映了孔子对弟子的了解。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子贡、子张六个学生向孔子请教

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孔子却做了不同的回答,或者从不同角度做了回答。这是因为孔子了解到这六个学生的学识、志向、性格、理解力各不相同,因此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回答。

再如,《论语·先进》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

三、“因材施教”的实施

有了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又是怎样落实“因材施教”的呢?

首先,将学生分类。孔子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

-148-·1·2009·CANGSANG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论语·阳货》)三类。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

(《论语·季氏》)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

其次,针对学生个人特点“施教”。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

(《论语·雍也》)孔子以中等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理解力为界限,划出了三个层次,主张对中人以上者,可以讲一些深奥的道理,对中人以下者,则不可以同中人以上者一样“施教”,只能跟他们讲些简单的道理。

第三,依据学生年龄、爱好进行教育。孔门弟子年龄参差不

子路;有与孔子差一代的,如齐,有与孔子年龄相仿的,如秦商、

子贡;也有差距很大的,如子张、子骄。不同年龄的学生有颜回、

不同的需要,应区别对待。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学生各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弟子中,颜回好仁,子路好勇,子贡好商,冉求好政。孔子根据其不同的兴趣爱好分别设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使其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论语·述而》也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些内容所侧重的方面虽各不相同,但都是围绕着学生实际而设立的。

学术探讨试想:如果孔子没有对学生的爱心,他也绝不会逐个了解、研德。

究学生,更不可能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由此可见,因材施教不仅是孔子教育方法的创新,更是他对学生爱仁德的表现,这是最为可贵之处,也是后人应该学习的地方。心、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研究因材施教可以更好地推进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等全新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更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93.

[2]程颐.二程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3]杨树达.论语疏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刘春梅.孔子因材施教思想探微[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3).

.论语》[6]刘兆伟《章句直说———兼及孔子因材施教与知人

善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2).

四、对“因材施教”的吸收利用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也做到了因材施教。这中间,不仅表现

师了一个教育家教育方法的创新,更表现了孔子高尚的人品、

李德富

刘梅

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省高密市第四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责编樊誉)

1932年国立、省立、教会、民办大学校长和

三四十年代师范学院院长的职掌情况罗

列一表[9](p60),其中,国立大学13所、省立大学5所、教会大学11所、私立大学9所的校长均是留学生。同样,留学生积极组织教育专业团体,表现活跃。如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中国社会教育社、中华儿童教育社、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等,也都是由陶行知、晏阳初、萧孝嵘、俞庆棠、陈鹤琴、吴南轩等留学生出身者担任领导。

正是在教育界的主流地位,使他们能够接受到最新的国际

在中国,国内人士获知国际教育组织召开会议信教育论坛信息。

息的渠道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经外交部转教育部,由教育部指派

被指教育行政和大学教师出席,或联系教育社团派员出席。

派出席人员一般具有留学经历。一种是直接通知国内有影响的教育社团,再由教育社团派人出席。前提是这类教育社团是该国际教育组织的会员。如中华教育改进社是世界教育会联合会的会员,其中有专门人员负责该项事务。一旦有此信息,他们就会作出反应,制定相应,及时派遣人员前往参加。

(上接第136页)了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对于参与国际教育运动的意见[A].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商大学生欢送郭秉文[N].申报,1923-6-5.

[3]郭秉文赴世界教育会之谈话──中国方面之准备情况[N].申报,1923-5-30.

[4]郭秉文述世界教育会之经过[N].申报,1923-9-20.

[5]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三届年会纪要[J].教育杂志,1924,(16).[6]晏阳初.平民教育概论[A].告语人民[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张彭春返国抵京──在各国演讲50余次,并参加5种国际会议[N].日报,1936-9-30.

[8]高林英.1909~1950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本土中国学生的学术和专业成就[D].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1951.

[9]彭小舟.近代留美学生与中美教育交流[D].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04.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时期,占据中国教育界主流地位的留学生密

切关注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发展状况,积极参与其中,借此对外传播中国教育,成为中国参加国际教育论坛的有生力量。他们的行为促进了中国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关系,有力地推动

兰军江汉大学教育学院

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责编高生记)

·1·2009·-1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