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信任状况调查

信任状况调查

来源:刀刀网


一、信任研究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信息闭塞的传统社会,还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信任都是生活必不可缺的因素。对于信任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一直都在进行。立足于当下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信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信任问题给中国人带来了不小理论和现实的挑战,同时现代社会也对信任提出了新的要求。

就理论上而言,西方学者韦伯在关于中国宗教的研究中涉及信任问题时就明确指出,中国人彼此之间存在着普遍的不信任,福山则更进一步将人际信任扩展到关于社会信任的分析探讨之中,认为诸如中国这样的社会是一种低信任度的社会,也即是一种缺乏普遍信任的社会。1卢曼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将信任区分为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并指出在中国社会中,相比制度信任,人际信任有更好的根基与发展。在现实中,违背诚信的事件屡有发生:的贪污,食品安全问题,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无数无辜百姓正在为信任的缺失付出沉重的代价。现代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一方面是由于的、职权滥用等使得制度信任在中国难以建立,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传统的人际信任正随着杀熟等现象的出现受到严重的冲击。

当下的中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原先相对封闭的乡土社会正在日益衰退, 取而代之的是市民社会,匿名性以及流动性高是其突出的特点。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逐渐超越了熟人圈子, 打破了以往小群体的界限。传统社会中基于关系和情感的人际信任,已经无法满足规模日益扩大的经济交换的要求。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信任制度的建立和优化有助于减少交易中庞大的“信任费用”,降低成本,缓解在交易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这在西方社会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西方国家高速发展的经济,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人们对于制度给予的信任。

1

郑也夫、郭泗清 《中国社会中的信任》 ,185页。

国内外对于信任的研究很多,但似乎较多的都止于文献、理论上的探讨,缺少一定的实证研究,因此我们以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定范围内的问卷调查。之所以选取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是由于这一群体存在特殊性。一方面,传统社会的信任模式通过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大学生身上留下了印记;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的教化之中普遍信任的模式也在深深的影响着这一类人群。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是传统与现代信任模式很好的统一体,是我们研究的理想载体。此次调查力图通过对上海市松江大学城在校大学生较为深入的实证研究,来检验西方学者对于中国社会信任的一些结论,并试图在理论上揭示中国大学生的信任结构及特点,从而在中国大学生中探寻建设并提高社会信任的途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信任危机的加深和对信任的更高需求,国内外学者对于信任状况的研究有了较大发展,主要是从心理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分析信任产生的机制,中国社会信任的特点以及影响信任状况的各种因素.

《牛津英语字典》将“信任”解释为:“对某个人、某个事物的品质和属性或某个陈述的真实性的相信或者依赖”,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他人的善意友好行为的预期。在社会秩序的研究过程中,社会信任进入了社会学家的视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其著作《社区与社会》中,描述了共同体与社会这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他在情感上不可避免的倾向于共同体这种社会结构,共同体中的公民与社会中的公民相比有着更高的同质性、信任感和强烈的感情纽带。虽然他没有明确地对社会信任这一概念进行研究,但我们却从他对两种社会的比较中体会到社会信任的重要性。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对机械团结社会与有机团结社会的区分同样体现着这一观点。

最早对中国社会信任状况进行研究是国外的学者。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明确

将中国社会的信任定义为:区别于普遍信任的特殊信任。他认为中国人的信任是建立在血缘和宗族关系的基础之上的人际信任,是无法推及到如西方社会中基于共同信仰的普遍信任的。福山则将韦伯的观点进一步扩展,他认为中国社会属于低信任度的社会,中国人对于家族以外的人缺乏信任。除此之外,福山还提出了社会信任对于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力的重要影响,并由此引入社会资本的概念以及与社会资本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结构。

中国国内学者对于信任状况的研究晚于外国学者,但也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并对国外学者的意见做了不同程度的反驳。“关系”作为研究中国社会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社会的信任问题。关系是指建立在人与人之间以血缘、宗族为主要纽带,同时包括与宗族之外的他人之间的社会联系。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差序格局”,很好地解释了中国社会人际交往间关系的伸缩性和不特定性。他认为凝聚中国人的除了有先天的血缘宗族等亲属关系,还有后天发展的拟亲属关系,如同乡、哥们以及其他亲密的情感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驳了韦伯和福山的观点。另外,实证方面如彭泗清(1999)、李伟民和梁玉成(2002)、杨中芳(1999)等,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对中国人际信任的结构及特点的分析,以实证研究部分回应了西方学者关于中国属于低信任度社会的结论。中国学者还进一步强调关系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信任的必然存在,真正影响着信任状况的是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联系,在某些时候情感因素的作用甚至大于关系因素。

到目前为止,对中国社会的信任状况的研究还处于比较零散的阶段,中国社会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普遍信任,普遍信任以及特殊信任两者是否相关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还没有深入的调查结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