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6期 (总第1 3 O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UDAN_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No.6,2011 Seria1 No.130 浅议全球化环境下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 解读《世界是平的》 连 泽 纯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521) [摘要]在全球化的潮流推动下,国际化是人才变化的重要趋向。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学校,培养 国际化人才成为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本文在解读《世界是平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球化及其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思考全球化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及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国际化人 才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11)06—0074—03 牺牲品和受害者。 弗里德曼也提出了全球化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一是要 提高学习能力,不断学习和教会自己处理旧事物和新事物 的新方式;二是要提高网络应用技术,同时避免信息异化; 三是要培养激情和好奇心;四是要学会与人合作;五是要提 高核心竞争力。 可见,在全球化时代,国际化是人才的一种素质表现和 能力体现。弗里德曼认为,个人必须提高以上能力,从而培 养自身的国际化视野和理念,掌握本领域的国际化知识,增 《世界是平的》是三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颇具影 响力的新闻从业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著作。这本书主要 是介绍2O世纪9O年代后世界经济的变化,尤其是全球化 的不同程度及其影响。作者在书中着重阐述了全球化3.0 时代是全球化的最高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全球化 发展的结果是人才国际化。他指出,只有提高个人竞争力, 才能成功参与全球竞争,并成为世界主角。这是每个人在 全球化环境中面临的挑战,也是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思 考的问题。 一、全球化及其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强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并成功 地与人沟通合作。 二、全球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 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提出,自2000年起,人类 进入了个人层面全球化的时代。而培养理解多元文化、具 (一)全球化 弗里德曼将全球化的三个阶段分别定义为1.0时代、 2.0时代和3.0时代。最早1.0时代追溯到哥伦布发现美 洲的时候,当时已经出现了一个全球市场,但那个时候 全球化程度比较低,劳动力是这一阶段全球化进程的推动 力。全球化2.0时代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很多公司 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也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点之 一o 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全球生产更加紧密地结 合在一起。全球化3.0时代是在2O世纪9O年代后,由于 (一)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下的 必然选择 IT的发展,生产方式发生性变化,弗里德曼提出 推平世界经济的有10个推土机,包括个人电脑、互联网等 技术的出现。他认为,全球化1.0阶段是国家间的融合,2. 0阶段是公司之间的融合,到了3.0阶段个人成为主角,肤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促使国际产业分工得以不断地向 纵深方向发展,人才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 才国际化成为其必然要求和趋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 国都把高层次人才作为提升本国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资源, 而我国只有走人才培养国家化的道路,培养具有全球意识 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 在全球化3.0阶段,人才、资金、资源在全球自由流通, 贸易的障碍被抹平了,出现了全球的市场、全球的资源以及 全球的人才。而全球化3.0的独特动力就是个人在全球范 围内的合作与竞争。 (二)全球化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和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才能推动我国人才结构的优化 和我国高层次人才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衡 量一所大学国际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在 全球化时代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是增强大学国际竞争 力的必然选择;发展高等教育是实现国家振兴所必不可缺 的重要力量,而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国家化人才 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二)全球化时代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球化3.0时代的来临对个人素质提出了新要求。面 对汹涌而来的平坦化趋势和全球化3.0时代浪潮,作为个 体雇员需要提高国际化的竞争力,否则就会成为全球化的 [收稿日期]2011—05—21 [作者简介]连泽纯(1982一),女,广东汕头人,华南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管理。 ・ 74 ・ 一是人才培养理念的国际化。在世界日益竞争的时 1.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注重个性化教育 代,必须依靠一支能够了解多元文化和国际竞争规则,且善 中国教育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增强民族的创 于国际交往的精英队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 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 败之地。因此,必须从全球的视角出发来重新审视、确立人 念,树立正确的个性化教育观。开展个性化教育,必须在教 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 二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深受培养 主体作用,注重开发其智慧潜能,把培养富有个性、创造性 目标、培养方式、培养内容等方面影响。高校只有构建国际 的人才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 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有国际 2.增强开放意识和国际化眼光 意识、国际知识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首先在于要有国际化的教育 三是人才培养环境的国际化。’校园环境作为人才培养 观念,要从全球的视角出发来认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 的重要环境,也是全球化大环境中的子环境,因此,要建设 题。”因此,高校要更新办学理念,深刻理解全球化背景及国 国际化校园,营造国际化的办学氛围,即实现师资队伍的国 际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积极培养和培训专门 际化和学生队伍的国际化,并建设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的教师和辅导员学习国外全球教育的先进、成熟经验.具备 才能与大环境相协调。 全球眼光的创新能力,同时能够从全球的角度看待自己的 三、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学工作和教学任务,帮助学生确立全球的观点,教会学生 我国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尚存在着诸多弊端,如 从全球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要提升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增 在人才培养的理念、体系和环境等方面未能真正地与国际 进其对国内外知识的了解,提高其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尤其 接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是提高网络技术水平,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提高认知。 (一)人才培养理念的问题 (二)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受传统教育思想和计划经济时期人才培养传统做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Richard Charles Levin) 法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应试教育, 曾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是大势所 并以完成社会需求为主要目的培养人才,且传统的以强制 趋。一个‘全球性大学’必须具备四个要素:更多地吸纳来 性、服从性为特征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单一的知识传授型教 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教学和科研中注人更多的国际化内 育,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与不同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缺 容;与国外大学建立联系,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 乏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沟通能力以及 网络教学,通过先进的通信科技将世界更多的听众带入课 人际交往技巧,更缺乏创新思维。在我国加入wT0之后, 堂”。也就是说,以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为发展思路,就要创 也开始探索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但仍停留在表 新人才培养体系,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上实现深层次发 层,未能真正地意识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意义,也未能将国 展。 际化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 1.确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二)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 根据经济发展全球化和人才成长需求,我国高校培养 面对高等教育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高等学校的教学 的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 内容无疑应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应 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善 该成为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窗口。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在 于进行国际间的文化合作、沟通及信息处理;具有较好的综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培养内容等方面都明显滞后于 合素质和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且在做国际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由于我 的同时不至于丧失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 国之前强调人才与社会岗位的适应性,缺乏对学生个性尊 2.改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 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缺乏对学生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和 要把握中国大学教育应有的精英性、复合型、创新性等 国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很多高校都是 内涵,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烈的好奇心、创造性 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全方位、多角度的人才培养标 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并重,文理 准,未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在与国际合作项目方面也缺 结合,学科交叉培养,着力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 乏深入性和持续性;在人才培养内容方面,专业知识和课程 的专业知识、宽广的国际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要将该理 设置方面的国际化还不够,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等方 念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通过灵活的教学管理培养学 面的培养还有待深人。 生博学奋进的精神,使学生的爱好和激情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人才培养环境的问题 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和思考的能 高校要培养国际化人才,首先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 力;把国际的跨文化观念和教育资源融合到教学中,培养面 师资队伍,但由于受到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对 向世界的人才。 国外顶尖人才的吸引力较弱,本土培养的大量人才流失到 3.采用国际化人才培养内容。 西方发达国家,且高校里有留学背景的教师仍是少数;在学 一是注重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国际化。要根据社会发 生群体中,参加国际交换生项目或者参与国外科研项目的 展和学校特点来调整专业定位,优化专业结构,同时在专业 学生毕竟还是少数,学生与校内留学生的交流也不广泛、不 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同社会和国际人才市场的联系,促进专 深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多元文化的交流比较少,且学术氛围 业建设的国际化;要引进原版教材,推进双语教学,尤其是 和科研气氛还不够浓郁。 开设有国际性内容的公共选修课,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文化 四、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建议 背景知识,增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将国际上最新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 的学科研究成果反映到课程中,并融入国际化的思维方式 求,我国高校必须适应并积极与国际接轨,正视在国际化人 和价值观念;要开设网络教育平台,让学生及时与国际接 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国际 轨,更便捷地获取国外相关领域的知识,开拓视野,增长见 化人才培养体系并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以此提高人 识。 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化人才。 二是注重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提高网络应用技术可以 (一)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 更快更便捷地获取信息。但互联网在提供(下转第81页) ・ 75 ・ 题。针对当前的形势应构建全程性的教育实习观及多元化 师进行再培训、再教育,提高中小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 的教育实习功能观。高师教育实习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 质,利用高校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验资源,对中小学进行开 节,而是整个高师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师教育 放。最终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中小学建立长期稳定和广 实践中,教育实习应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形式与方法贯穿 泛的合作关系,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于师范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教育实习的目的也不能仅 5.加强教育实习的管理与指导 仅是将师范生培养成仅是“教书”的教者,而应着眼于全面 教育实习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育实习 发展的功能观,使其成为集“教学”“管理”“科研”于一身的 的管理,尤其对于地方高师院校来说,学生自制力不够强, “复合型”教育专业工作者,这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更需要加强对教育实习的管理,完善教育实习质量监控。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素质教育课程,突出师范特色 教育实习的质量监控应由高师院校、实习基地协同完成 高师教育的实际意义就是为基础教育服务,“师范性” 主要负责对实习生的教育实习进程、质量、效果进行监控, 这一特点只能弘扬,不能削弱。因此,应针对教育实习现状 检查实习生的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以及指导教师的工作 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应调整课程结构,优化素质教育 态度、指导水平等,并及时给予反馈,促使各方面进一步做 课程,构建新型的、综合化的教育理论课程体系。补充教师 好实习工作。 职业技能、技巧、师德等突出师范特色的课程,强化专业技 6.注重教育实习的评价与总结 ・ 能训练,凸显师范教育优势,促进师范教育特色形成;改革 为了能够科学、准确、全面地评价实习生的教育实习成 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技术水平,加强科研训练,增强学生的 绩,应不断地完善教育实习评价内容,加强对实习生综合能 创新精神和学术研究能力;积极进行社会实践等工作,全面 力的考核。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根据实习前校内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练习、基地学校实习、实习材料等由高师院校教师、基地学 新一代师范生。 校教师以及实习小组成员等共同参与评定,给出教育实习 3.拓宽教育实习形式,丰富实习内容 成绩。同时要特别注意实习总结,因为总结是一个反思过 为了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必须结合中小学具体的教 程。只有经过系统的反思才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实习形式,丰富 才能充分发挥实习的作用,促进实习生的发展。 实习内容。采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新 7.加强教育实习的科学研究 型实习模式,使师范生在大学学习的四年期间始终处于教 加强教育实习的科学研究是高师院校顺应基础教育改 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氛围之中,以便 革的迫切需要。因此,高师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育 不断地提高师范生从师的技能。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去中 实习理论的研究,使教育实习在研究中改进,在研究中提 小学见习,观摩经验丰富教师的公开课、示范课;参与教研 高,做到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与时俱进.形成适合自己学校 活动;协助中小学教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组织课外活动、 办学特色的教育实习理论,推进教育实习的全面改革,使教 管理班级等。业余时间开展说课、讲课、课件制作等各种比 育实习逐步达到规范化、科学化、形式多样化的标准。 赛,在开展活动中逐渐、长久地培养学生的从师技能,而不 L参 考 文 献] 仅仅限于教育实习阶段。只有为实习生提供较长的实习时 [1]王文静.关于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的理性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 间、较丰富的实习形式与实习内容,他们才能在真实的教育 研究,2001,(9):65—69. 教学环境中不断积累做教师的初步经验,获得作为教师所 [2]胡欣.关于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课程建设的思考EJ].天中学 必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刊,2008,(10):111一ll3. 4.加强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增强与实习基地的广泛 [3]张淑君.新世纪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模式的重构EJ].高教论坛, 联系与交流 2008,(12):t44—146. 在我国,对于教育实习的管理,往往是高师院校单方的 [4]‘.教育实习整体优化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改革教育实 工作,所以很难抓实。应想办法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把教育 习实施特色立校口].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l一6. 实习当成是本校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做。如积极了解 [5]丘名实.中学物理教育实习评价研究[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基础教育状况,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创新教 (自然科学版),2004,(3):83—86,98. 学、教研工作等提供新知识、新观点、新技术、新信息等服务 [6]余小红.我国教育实习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J].现代教育科 与指导,利用高校优越的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对中小学教 学,2008,(1):124~l28. [责任编辑:丛爱玲] (上接第75页)海量信息的同时鱼龙混杂,要引导学生甄别 2.打造国际化学生群体 和遴选信息,并积极主动地利用信息,否则将掉进信息异化 通过国际交换学习和海外实习项目等培养模式来提高 的陷阱。正如托马斯・弗里德曼指m的,“我们不能让孩子 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全球思维.建立跨文化沟通和国际化 们忽视互联网上的资源,但我们必须教会他们如何更好地 人际网络,从而实现罔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网上冲浪,如何甄别信息,核实事实的。”因此,学校 3.建设网际化的校园文化 除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之外,还要通过相关的专题讲座提 要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充分利用留学 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和网络道德。 生资源,开展中外之问的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外 三是注重素质教育。在全球化时代,工作将不断受到 语水平和跨文化理解能力。同时,成立国际性学术机构,开 数字化、自动化和的挑战。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既要强化学 展国际性的科研活动,营造开放的、国际性的学术氛围。 生继续学习的理念,还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托马 [参 考 文 献] 斯・弗里德曼在书中提到:“在平坦的世界里,IQ一智商一 [1]庄少绒.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高校校固文化建设EJ].中山大学 仍旧重要,但是CQ和PQ…好奇心商和激情商一一更为重 学报论丛,2003,(4). 要。我得出了方程式CQ+PQ>IQ。”在互联网环境里,要 [2]叶文梓.人才斟际化与离等教育的应对策略I-J].教育发展研 培养学生的激情和好奇心,在全球化世界中将出现大量新 究,2003,(4). 型中间性质的工作,这要求与他人进行个性化的频繁接触, [3]张金华,罗标.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武 故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为避免个人l丁作被外包,要 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包括外语沟通能力、网络使 F43刘自忍.美国高等教育网际化初探[D].重庆:西南大学,2007. 用能力、电脑软件使用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应具有独到的思 E5]陈学飞.关于高等教育网际化的若干基本问题.大学国际化:理 论与实践[M]. I匕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 想或见解以及对某个领域业务的综合把握能力。 [6]陈昌贵,翁丽霞.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 (三)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 育研究,2008,(6). 1.打造国际化教育师资队伍 [7]江新兴,王欣欣.阁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北京教育, 要通过优惠和制度创新等加大力度引进海外教 2010.(9). 师;要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建立和完善教 Es]z%辉.我国研究性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研究ED].兰州:兰州大 师的海外进修计划,通过输送教师出国进修和访学,提高他 学,2o1 o. 们的学术素养、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 [责任编辑:丛爱玲] ・ 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