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 第二框 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
皇华初中 王世新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敢于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能力]
1、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掌握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以及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技巧和方法。
[知识]
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
助的方法和途径
重点: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掌握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难点: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小强的苦恼》。一天下午,12岁的小强放学回家,在一僻静的拐角处,一个身材高大留着长发的男青年笑嘻嘻的叫住了他:“喂!小兄弟,有钱吗?借我点花花,”小强吓坏了,转身就跑。长发青年追上去掐住他的脖子,让他把身上的钱都交出来,小强哆嗦着把身上的2元钱都掏给了他。那个流氓青年还威胁说,假如告诉别人就拧断他的脖子。小强不敢把这事告诉任何人。从那以后,那个青年越来越嚣张,经常截住他要钱,没有钱就打他。小强只好找各种接口向父母要钱,由2元到100元。小强连上课都在想如何编谎话向父母要钱,他苦恼极了。故事讲完了。假如你是小强,你会怎么办?(学生各自谈自己的做法)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 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
二、1. 读68---69页图 ,学生探索:
(1)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可能受到哪些侵害?
(2)分组讨论:我们应如何应付生活中出现的侵害呢?
(3)(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课堂内巡视,了解学生的主要观点并参与学生讨论)
2、读69页小凯的故事,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小凯面对的是什么行为的侵害?它比上面三个侵权行为哪个轻哪个重?
(2) 小凯的做法你欣赏吗?为什么? (3) 假如你是小凯你会怎样做?
(4) 防患于未然:假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生溺水、触电、烧伤、交通
事故、拐骗、绑架等我们应当怎么办?
教师评价并总结:
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和严重违法,严重违法就是犯罪,前三种行为社会危害比较轻,没有触犯刑法只是一般违法行为;而小凯面对的是社会危害严重,触犯了刑法的犯罪行为,小凯面对凶恶的抢劫歹徒敢于搏斗,勇气可佳,但结果身受重伤,是不可取的。我们要依靠自己的智慧迅速而准确地做出判断,避免自身
不必要的伤害,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斗争的方法有:(1)有能力将其制服时,要勇敢地同其搏斗;(2)没有能力将其制服时,采取“呼救法”、“周旋法”、设法稳住歹徒,寻找机会脱身;拨打“110“报警;实施正当防卫:万不得已,两害相权取其轻,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力求保全自己。课本70页潘铁柱的做法就是正确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会相关链接中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要领。至于溺水、触电、烧伤、交通事故、地震等要提高自我保护的本领。
3、请同学们读71页----72页的事例,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齐某通过什么方式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2)谭某为什么维权不成反成被告?
(3) 对比上述两个案例,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价总结:
齐某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谭某通过“私了”的途径没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反而触犯法律成为被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拿起法律武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么,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到底应该找哪些部门讨个说法?请读课文73页,找出获得法律帮助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总结评价
引导学生读72页的“读一读”,说一说当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时,应怎么办?
学生回答
学生巩固课文,背诵有关知识点 三、小结
当我们面对违法犯罪时,不仅要有勇气,还要有智慧,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法律是保护我们的最有力的武器,让伤害远离我们未成年人,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达标检测:
1、当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该怎样保护自己?
2、怎样通过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材料:初中学生小娅放学后,被一个流里流气的男青年截住,先是要与她交朋友,后来又让她资助点钱。小娅见周围没有人,既跑不掉,又打不过他,便说:“我上学带钱干什么?你愿意要钱,就跟我回家取吧。”男青年自鸣得意:这一次碰到一个听话的。小娅三转两转把那人带到派出所后门,对她说:“进吧,这是我家。”结果,小娅既保护了自己,又抓住了犯罪分子。
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小娅既保护了自己,又抓住了犯罪分子的事迹对你有何启示?
2、列举出对付犯罪分子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至少5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