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 第二期 金 19 生化废水处理系统“AO"法工艺优化的 构想与实践 郭森潮 (杭州钢铁集团公司焦化厂 杭州 310022) 摘要:主要介绍了杭钢焦化厂生化废水处理工艺2013年工艺优化改造实施情况,对该废水处理系统原存 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改进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进行论述,小结了改进成果。 关键词:废水处理;脱氮;工艺;优化 U 刖舌 焦化厂生化废水处理,拥有一套40m3/h处理 于2012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炼焦化学工 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171—2012},取代了《钢铁 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6—1992}标准,把工 业废水处理中的出水总氮(TN)指标纳入考核范围, 使焦化废水总氮指标没能满足标准要求。焦化厂 能力的溶气气浮除油池、568 m3的隔油池和1350 m3的污水调节池构成的废水预处理系统,和一套 处理能力为40 m3/h,由一组初曝池、兼氧池、好氧 池及一、二段污泥沉淀回流系统构成的“O.A.O”生 物脱氮废水处理系统,其工艺简图见图1。 1.2改造前生化废水处理质量完成情况 生化废水处理质量在2012年有较为明显的进 步,与原执行标准《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出于公司划小核算单位带来的成本和效益的考虑, 拟对溶剂脱酚工段的酚钠盐生产系统实施停产,但 必须建立在相应升高的挥发酚能在生化废水处理 系统得到消化。为应对和解决上述问题,焦化厂今 年对生化工艺实施了优化改造,取得较佳成果。 GB13456—1992}基本符合,但与新执行的《炼焦化 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171—2012}的标准要 求相比,存有明显的差距,尤其表现在总氮和COD 等指标中。以下为2012年1~12月的各项进出水 指标统计结果。 1生化工艺现状 1.1工艺现状 品质。当然,除了应力分维理念,粉碎过程中物料 性状的变化和产品粒度要求等,都对粉碎方式的合 理配置有重要影响,值得更深一步的探研。 本文的基础主要是:多硅晶用粉和石灰石脱硫 粉的生产实践和技术研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都 参考文献 [1]李功伯,徐庆寿,徐小荷.分形与岩石破碎特征[M],北 京:地震出版社,1997 [2].爆炸过程裂纹发展的高速摄影试验研究[J].北京 理工大学学报,1998,18(2):243—246 落实在上述两种粉体上。多硅晶是光伏器件的原 料,石灰石粉是燃煤锅炉的脱硫剂,都同能源、环保 有关。因此,锤炼它们的优良品质,为国家生态文 [3]尹贤刚,李庶林,唐海燕,等.岩石破坏声发射平静期及 其分形特征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2): 3383 3390 明建设和美丽中国贡献微薄之力,是本文目的。寻 找和掌握新知识,增强自身能力,解决生产上的的 疑难问题,推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正是运用创新 驱动发展,描绘出粉碎技术前进的轨迹。 收稿日期:2013—11—20 审稿:傅肃嘉 编辑:魏海青 图1 “0.A.O”工艺简图 表1 生化废水处理运行效果统计表(2012年) mg/1 污染因子酚 氰氨氮COD油TN 备注 进水质量685 5.1 305 3100 130 平均值 出水质量0.1 0.16 0.67 427 0.09 206 平均值 G 一2 ∞soo s。 钢羹耋耋耋污 一 oo.zo………蓑 2系统优化的理论依据 根据氮素循环理论,占大气含量的79%的分子 态氮在生物固氮作用和工业固氮等形式被生物和 人类利用后,多余或废弃的含氮物质需要借助于动 物的新陈代谢及微生物的硝化作用,被亚菌和 菌转化为亚盐和盐,再在反硝化菌作 用下转化成游离态氮回到大气当中,完成氮素循 环…1。要解决废水处理质量中总氮(1’N)指标的达 标问题,就必须解决脱氮过程中两个必要环节既脱 氮硝化过程(式1)的彻底和反硝化作用(式2)的有 效性问题,其反应式如下: (硝化反应):NH4 +202一N03一+2H +H2O +(307.1~438.9)×103j (1) (反硝化反应):5c(有机C)+2H20+4NO 一一 2N2+4OH一+5CO2 (2) 从上式可以看出,硝化反应需要的是氧,而反 硝化反应却需要有一定比例的含碳有机物也就是 我们所称的碳源。理论数据显示,使一分子NH4十 一N完全氧化成NO3一需要耗去2分子的氧,即4. 57mgOZ/mgNH4 一N,大约5倍的盐浓度;而反 硝化过程需要维持一定的碳氮比才能满足作为电 2014年5月 第二期 子供体的碳源需求,即BOD:TN达到(3~5):1,使 硝态氮在反硝化过程中顺利转化为无害化的氮 气【22。如果能够强化工艺中反硝化部分的功能和 J效果,使这一“非污染形式”的处理功能发挥效率, 不仅能解决总氮的脱除问题,还能带来诸如废水酸 碱度,含碳有机物被利用而不是氧化分解等等 多重效益。 3需要改进和解决的问题 我厂生化废水处理工艺布局中,均设置了承担 硝化反应的好氧段和承担反硝化反应的兼氧段,即 原“O.A.O”工艺。由于前置初曝池(前O段)对进 水进行第一步脱碳处理,降低了后段好氧池的污泥 负荷,有利于后段脱氮硝化的充分和彻底。但由于 初曝池把废水有机物中可生化部分有机物(BOD) 都优先氧化分解,导致随后的“ 段兼氧池得不到 反硝化所需的足够碳源,二段好氧池回流至“A”段 兼氧池的硝化液中所含NO 一一N,由于缺少反硝化 所需必要条件而不能进行完全还原反应,从我厂出 水指标(表2—1)中可以看出,出水氨氮指标已经合 格,但氮素还是以N()3一一N的形式存在,没有完成 氮素循环,总氮(TN)指标依然较高,再如兼氧停留 时间约10至15小时,与“焦化废水治理工程技术 规范”的设计要求24至28小时有较大差距,不能 满足反硝化的时间需要,若增加一个兼氧池,反硝 化停留时间将满足要求,带来的又是好氧段停留时 间的不足,会导致NH2一一N无法彻底转化为NO 一 一N,使出水氨氮指标无法满足要求。 4实施工艺优化的构想与工艺布局 综合前面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焦化废水本身含碳有机物较高,兼氧反硝化 碳源不足,是因为前置初曝池优先氧化分解所致。 溶剂脱酚若停产,将使进水含挥发酚大幅提高,提 供充足碳源,所以要解决的是兼氧池扩容的问题。 2)若兼氧池扩容,不能牺牲好氧池的停留时 间。 3)如果原水被直接送至兼氧池作为碳源的供 体,那么一个540立方米容积的初曝池又将被闲置 起来,所以采取工艺优化重组成为必然。 经过反复推敲,考虑若把初曝池嫁接到好氧迟 后段,把原O1的好氧功能改为兼氧运行,既能解决 2014年5月 第二期 生化废水处理系统“AO”法工艺优化的构想与实践 21 兼氧池停留时间增加的问题,又能解决好氧段空间 不被缩小的问题;而且对现场各段的设备进行重新 功能安排,只要在原O1池增装两台潜水搅拌机;把 原o4池出口的混合液用管道连接到初曝池进口, 新增一沉池泥水混合液泵(原一沉污泥回流泵功能 太小)把它作为硝化液循环送到兼氧池;把一沉出 水至集水池后改送至二沉池,新的“AO”工艺就打 通了,而且一不需要大量的改造投入。其工艺简图 为图2。 图2 “AO”工艺简图 该工艺优化方案于2012年底批准立项改造, 于2013年6月完成工艺管线布置和设备安装,并在 同月开始步人工艺切换,6月28日切换到位,7月1 日停0 空气曝气,开潜水搅拌机开始兼氧运行。 5工艺优化效果初步评价 经过7月以来的运行和调试,生化实施的“AO” 法工艺优化方案已经取得初步效果,综合起来有以 下几方面的进步。 5.1 系统反硝化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012年12个月份的出水总氮平均为191. 87mg/L,新工艺运行后的今年7月份平均值为42.0 mg/L,8月份平均值为44.5 mg/n,达到《炼焦化学 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171—2012}版的考核要 求,总氮脱除率创出历史最好成绩。初步估算可以 每年减排总氮49.69吨,环保效益明显。 5.2溶剂脱酚停工技术性问题彻底解决 由于生化反硝化系统效率的充分发挥,使得溶 剂停工而致的废水挥发酚升高,刚好给生化反硝化 系统的碳源提供了有利条件,既解决了溶剂停工的 技术性问题,又给反硝化系统提供了内碳源。 5.3兼氧段能力和处理时间翻倍延长 由于兼氧段能力和处理时间得到翻倍延长。 绝大部分有机碳化合物被作为反硝化细菌的电子 供体而利用,包括溶剂停产增加的部分有机负荷, 没有使好氧段的硝化反应增加不利条件,反而能耗 大副下降,原来55KW功率的好氧段罗茨风机需要 运行达到90—95%以上频率、37KW的初曝段罗茨 风机需要运行达到80—95%频率,才能满足迟内溶 解氧的需要,而新系统运行后,好氧段罗茨风机一 直在70—85%频率之间、初曝段罗茨风机一直在 50%频率运行,就已满足供氧要求,每年大约能使 电耗下降16万余kw/h。 5.4系统承载负荷的余地大大加强 由于初曝池嫁接在了好氧池后段,而原来好氧 段并没有因为三分之一(原O1池)被改为兼氧运行 使好氧段负荷增加,脱氮硝化在O2池基本达到彻 底,这样初曝池实际上就成了系统冗余,一旦发生 来水质量波动或负荷增加,仍有()3(即初曝池)提供 保障,系统平稳性大大增强。 5.5运行环境进一步优化 由前文(式1和式2)可以看出,脱氮的硝化反 应过程中每氧化一个NH4 ,就会析出2个H+,而 每反硝化过程是析出OH一,其相互抵消,相比于反 硝化不佳状态下,要大量加液碱来调节池内PH值 的情况,可以大幅减少系统液碱的消耗,而反硝化 在最终产物是氮气,又真正实现了环保效益的最大 化,还有离操作室最近的初曝池被摆到了整个工艺 的最后段,一改以前操作室与废水进口距离最近的 不利布局,理论上改善了生产作业时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上海环境保护局.废水生化处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 社。1999:101.106—109 收稿日期:2013一o9—29 审稿:琚根华 编辑:魏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