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良友画报》的电影栏目叙述
刘永昶(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摘 要]作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成长起来的以视觉传播为主的杂志,从创刊起,《良友画报》就表现出对电影的关注。本文以电影为个案考察《良友画报》对于都市中兴盛的大众文化的理解。无论是《良友画报》对电影“工业化生产”的认知还是“消费主义”的报道策略,都体现了大众文化的现代性特征。此外,《良友画报》对于电影文化的批判性报道亦体现了其编辑的知识分子立场。[关键词]《良友画报》;电影;大众文化;上海
[中图分类号]J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9667(2008)02-0095-06
现代性体现在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一躺,比较四面顾盼还要好。” 正如戴安娜・就是大众文化的出现。大众文化以其机械化克兰所称,“成功的影片吸引具有相似生活方
的工业生产模式、消费主义的商业生产诉式的人们 。看电影或许就是某些生活方式
求,表现出与精英文化、民间文化不同的色的组成部分。”[3]P45
在这里,《良友》有意识地彩。在中国,大众文化的涌现似乎是上个世将“看电影”与“看《良友》”置列于同一纪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情。但事实上,上个世层面的都市大众文化语境。
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已经出现了较为成熟的因此,《良友画报》与电影有着天然的亲大众文化。因为大众文化赖以成型的三个前缘关系。一方面,电影为《良友》提供了丰提:发达的大众传媒,文化工业的出现,消富的大众文化内容,成为杂志吸引读者的重费群体的形成,在当时的上海均已成熟。
要因素;反过来,《良友》也为电影提供了电影无疑是彼时上海都市中最具现代色色彩斑斓的以图像为主的报道空间。即便良彩的文化景象。其一,上海不仅是中国民族友公司本身先后办有《银星》及《电影画报》电影的发源地,而且已然成为中国电影的生两本专业电影杂志,但据良友公司的统产中心,从1905年到1930年,国产影片绝大计,《良友》的电影信息量(图片和文章)还
多数均由占全国80%以上的上海各影片公司是多达1842个,[4]
内容包括电影资讯、电影拍摄[1]461;其二,上海也是中国最大的电影市明星、电影娱乐场所、电影知识等等。从中场。据一份1930年五大城市电影院数量的比我们不仅可以窥见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业的较,上海37家,北平9家,天津16家,广脉络及细节,更可以把握像《良友》编辑这州9家,武汉7家,上海接近于其他四大城样的知识分子对于电影的认知与理解。
市的总和。而到1933年,上海电影院的数
量则上升为45家。
[2]166-169
一、娱乐工业:《良友》的电影认知
作为在上海成长起来的以视觉传播为主电影虽然是一门年轻的艺术种类,但它的杂志,从创刊起,《良友画报》就表现出却集中体现了现代工业社会的特点,诸如复对电影的关注。比如创刊号封面即为红极一杂的专业分工、精细的工业流程、公共的观时的电影明星胡蝶女士,而这一期就出现了赏形式等。麦克卢汉就将电影称之为媒介中对派拉蒙公司的《十诫》,明星公司的《空“机械主义的最高表现”,“电影实际上不像谷兰》、长城公司的《一串珍珠》等3部影片歌曲或文字那种单一媒介,它是一种集体的的报道。第2期的卷首语中,编者如是描述艺术,不同的人分管色彩、灯光、声响、演
《良友》与电影的关系:“常在电影院里,音技和对白。”[5]360
我们注意到,致力于为现代乐未奏,银幕未开之时,拿本《良友》看了
性存照及科学知识传播的《良友画报》,对
收稿日期:2008-02-18
作者简介:刘永昶(1975- ),男,上海市人。新闻学博士,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讲师,研究方向:新闻学。
南
京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音乐与表演版MUSIC & PERFORMANCE 2008/02艺
术传播论坛
095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音乐与表演版MUSIC & PERFORMANCE 2008/02艺术传播论坛
096于电影的机械主义内涵同样极为关注。为了向大众解释这门神奇的艺术,杂志多次将琐碎的电影生产流程作详尽的拆解介绍。这就使她有别于街头流行的一般电影画刊,体现出充满理性的认知态度。
以第61期刊登的一组名为《电影片摄制之程序》的两版图文报道为例,该报道由《良友画报》的特约记者至联华影片公司现场摄得的14幅照片组成,照片被错落地配置在电影胶片状的版面衬边中,并刊有相关说明文字。内容主要有技术设备的介绍,如摄影机、冲洗机、干片机、印片机等,以及拍摄流程的说明,如摄影场、灯光、布景、化装、表演等。在总结中,编者称:“电影片之摄制,是现代一种艺术化的大工业,仪器设备既复杂,各方面的人才也就不一而足……我们坐在影戏院两个钟头,原是日积月累工作的产品啊!”第103期《良友》刊登题为《从编剧到放映》的14幅摄影图片,对第61期报道进一步补充,结论却一致,“观众在戏院所见之影片,实不知经过几许时间,始得映
于银幕上。”这里事实上涵盖了《良友》编辑对电影的三点理解:其一电影是工业化生产的产物;其二电影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其三普通观众的电影认知是不全面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电影技术迅速发展,从而带来电影形式不断完善和丰富的时期。这同样成为《良友画报》的关注焦点。
1927年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诞生后,有声片迅速崛起并开始取代默片。1929年美国影片《璇宫外史》(the love parade)更是风靡全球,并获得1930年的奥斯卡提名。当年总第45期的《良友画报》即针对这种现象,以“轰动各国之有声新片《璇宫外史》”为报道契机,刊发了两版名为《有声影戏之摄制》的图文稿件。该组稿件以美国派拉蒙公司的声片摄影场为照片取景地,全
面介绍了有声片的拍摄、放映过程及相关拍
摄机械。编者对有声片原理亦加文字注解,
称有声片“利用无线电波,将声浪转化为光
浪,放映时又将光浪转化为声浪,播入观众之耳影。”这就使得普通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1935年,“三色彩”系统发明,标志着电
影从黑白片到彩色片的转变。这一历史性事件在《良友画报》上得到了迅即反映。1935
年11月第111期杂志刊登了良友公司经理陈炳洪——他同时也担任公司旗下专业电影杂志《电影画报》的编辑——撰写的文章《电影界的新——三原色影片概说》。文章长约3500字,对于画报显然是有些奢侈的。陈的评论相当专业,从黑白片的历史、彩色片的发明,到彩色片的原理,均娓娓道来,准确而不显枯燥。在文章的结尾,陈甚至大发感慨:“三色影片的映出,是值得我们的欣赏和鼓励,我们后代的孩子有许多是没有看过默片了,我们可以推想到将来,我们对这孩子说现在的电影是黑白时候的,他们会怎样失笑起来呢?”“孩子”与“我们”,一代将比一代享受更好的技术条件,这里无疑透露出一种作者对于科技必然进步的乐观主义情绪。
另外颇值一提的是,《良友》的图片编辑万赖鸣本身就是中国动画片的奠基者之一 。1926年,他与万超尘、万古蟾、万涤寰四兄弟,克服了资金、场地、资料等多方面的困难,终于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
闹画室》——这也是中国美术片的开始。这固然是万氏兄弟筚路蓝缕的卓越贡献,但大约也可算得《良友画报》的骄傲。第89期题,浓墨重彩地对中国动画片进行报道。但我们注意到,除了配发一篇万氏兄弟的经验谈,《良友》的关注点并不在于对人物的歌颂,而是依然落在工艺流程上。报道以万氏兄弟创作的动画片《鼠与蛙》为说明对象,从剧本讨论、动作写生、画片钩绘、填涂颜色、拍摄成片等五个阶段以14幅图片进行详尽阐释,结论是:“读者由此可知这种工作的辛苦,在我们在戏院里面看几分钟便完的东西,他们却需要十几个人埋头写一个月。”
二、消费主义:《良友》的电影报道
策略麦克卢汉对于电影的另一个经典论述是:
“电影不仅是第一个伟大的消费时代的伴生物,而且是一种刺激性的广告,也就是一
种重要的刺激性的商品。”[5]359
事实上,机械主义与消费主义构成了电影现代性内涵的两翼。对于《良友画报》来说,我们没有理由强求她走纯科普刊物的道路,因为她毕竟是
《良友》以“银幕上活动墨水画之绘制”为一份要依靠发行量在都市生存的大众杂志。如果说《良友》对电影工业化生产的认知体现了她与众不同的知识分子品位,那么《良友》对于电影这种“刺激性的商品”的体悟则直接帮助她建构了绚丽多姿的图像世界,从而有效地吸引并巩固了她的读者群。
如前所述,《良友》时代的上海也是中国电影消费的中心,张爱玲在小说《多少恨》里甚至将电影院比作是“最大众化的王宫”。1934年,即使是年收入最低的200-300元的上海工人家庭,也有每年0.63元的文化娱
乐开支,相当于四口之家每人看一次电影。[1]
336
因此,《良友》对于电影的热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解释为是对于电影消费的敏感,进而通过她的报道建立起电影消费与杂志消费的等号。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第62期《良友》以“上海的影戏院”为题用两个整版详尽介绍了沪上20多所电影院,包括光陆大戏院、北京大戏院、新光大戏院、大光明影戏院、巴黎大戏院、上海大戏院 百老汇大戏院、国民大戏院、南京大戏院、奥迪安大戏院等,这些背景不同、外观宏伟、设施先进的建筑俨然构成了一个图画版的上海观影指南。
更为丰富的观影指南是对于影片的报道。这对研究中国电影史的学者,无疑是一桩幸运而又幸福的事情。时光流转,岁月涤荡,旧中国电影的很多资料,尤其是电影拷贝都已无法寻觅,然而,在《良友》杂志上
它们却留下了图像的痕迹。《良友》的编辑也不会想到,他们逐月逐年为读者制作的,今天却成为了珍贵的历史遗存。据我们统计,被《良友》报道过的影片,竟高达173部,其中国内131部,国外32部;而《良友》报道所涉及到的电影公司也多达19家,包括明星、联华、艺华、电通、天一、长城、电影场、孔雀、联星等知名中国电影公司,也包括派拉蒙、哥伦比亚、联美、米高梅、华纳、雷电华等好莱坞最著名的电影公司。
尽管大多数影片占据的《良友》报道空间并不大,它们常常在“电影界”这样的专栏中以数幅图片配说明文字的形式出现,但信息量依然是丰富的,包括导演、主演、制作公司等。对于一些重头影片,《良友》也会给予更多的篇幅,以便读者有全面的了
解,如103期报道的艺华公司的《逃亡》、113期报道的电影场的《农人之春》、100期与102期报道的明星公司的《骆驼献舞》、115期报道的英国文艺电影组的《未来世界》,其图片量都在10幅以上;更为显赫的是从第95期到第120期,《良友》多次报道米高梅公司根据赛珍珠同名中国题材小说改编的《大地》,从小说、演员选择、外景地、拍摄细节、中国的态度、上映的曲折等诸方面进行全程追踪,既积聚了读者的注意力,也为影片的热映作出了贡献。
在影片报道之外,《良友》对电影明星的报道也相当突出。如我们所知,电影业的发达与明星效应从来是密不可分的。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影坛也是盛产电影明星的摇篮,一大批的年轻人在电影的梦工厂里脱颖而出,成为大众心目中的偶像。这些电影明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良友》图片中的主角。以多为学者所注意的《良友》封面为例,在这些以女性为主的封面人物中,有名可查的为98位,而电影演员就达32位,约占三分之一,而陈云裳、严月娴和李绮年三位当红演员,竟都出现三次之多。不仅封面,在《良友》的内容中,脱离电影的纯然的明星照也比比皆是,如第57期杂志以“明星大会”为题,用加长翻折的四个版面刊登了45位美国电影女明星的照片,可谓阵容鼎盛,星光灿烂。而第54期杂志则用两张整版照片刊出两对银幕情侣的恩爱照片,包括中国的胡蝶与郑
小川,美国的珍妮・盖诺与查理士・法雷。在第101期杂志更是以四个版面刊登了八幅包括阮玲玉、胡蝶、黎明晖、袁美云等在内中国电影女明星的照片,真实生动而充满形式美
感,《良友》更在附文中宣告:“本公司最近印行之中国电影女明星八册,出版后大受欢迎。”原来这里刊登的只是未选入画册的几张照片,醉翁之意想必读者都能够明白。
明星们的靓丽外表与时尚形象是能够积聚读者目光、吸引读者消费的重要因素,而又使这种因素进一步放大。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良友》巨大的销量在何种程度上与明星有关,但《良友》一以贯之的对于明星的热情显然不只是做秀,而是有着一定的商业目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音乐与表演版MUSIC & PERFORMANCE 2008/02艺术传播论坛
097(Janet Gaynor and Charles Farells)“消费向导”(不含公司广告)《良友》精湛的印刷能力与慷慨的版面供给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音乐与表演版MUSIC & PERFORMANCE 2008/02艺术传播论坛
098在另一些稿件特别是漫画类稿件中,明星则被更明显地加以娱乐化处理,成为了《良友画报》及其读者的消费对象。如第88期刊登了两版由张白鹭所作的电影人物漫画,将当时的主要电影明星涵括在内。有意思的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明星全然没有了平日里星光熠熠的端庄姿态,而是以变形的丑态出现。如阮玲玉竟笑着说:“你们别看我这风骚的样子,以为我是个娘儿,要晓得
我还没有结婚呢!”黎明晖向着“长脚鹿”
说:“大令,我这套结婚照够不够漂亮?”胡
蝶在南京接到一封锄奸团的恐吓信,胡萍被
翻出了在长沙做女招待的老底,所谓的标准美人徐来大呼:“假使我有一晚不跳舞,我就
活不成了。”陈玉梅则做了一个电影皇后梦,
被窝里竟然躺着一个猥琐矮小的男人。这些形象固然包含着对于电影圈现实的讽刺,但恐怕更多的是提供给读者进行消遣,而明星
的隐私以漫画的形式揭露,却也不大会惹起
官司——这倒是《良友》的聪明之处。
被《良友》消遣的不止是女明星,在101
期的一组《银国新年同乐会》的稿件中,就
出现了36位名导演及男女明星共同庆祝
1935年新年的场景。图片中,胡蝶化身为蝴蝶,王人美化身为黑猫,金焰变成高丽参,郑君里变成老虎,陈燕燕变成小鸟,他们跳
水,骑单车,拉小提琴,掷标、歌舞,互
相揶揄,互相嬉闹,其乐融融。在这里,平
日在只在银幕中出现的明星们仿佛成了马戏团的动物演员,为博观众一笑而努力表演。
相信这一定为当时的《良友》读者带去了欢
乐的新年氛围,那么读者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为继续获得欢乐而掏腰包订阅杂志呢?
三、批判精神:《良友画报》的知识分子立场
然而《良友画报》毕竟不是一份街头的庸俗杂志,这就决定了《良友》对于电影的消费与娱乐是有限度的。有两类内容在《良友》中是极罕见的,一是极其肉感香艳,带有色情诱惑意味的明星图片;二是对明星生
活隐私不厌其烦地追踪甚至是扭曲报道。而正如我们所知,30年代阮玲玉的香消玉殒与
庸俗媒体的骚扰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不仅在当时,即便是与今天的都市媒体相比,《良友》都算得上是有社会责任的媒体,不管是对她的读者还是对中国电影业。
1、对于中国本土电影的关注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电影业受到了国外电影极大冲击,以美国为首的外国影片的大量倾销带来了民族电影的危机。好莱坞的新电影通常一个星期后就可以在上海上映,绝大
多数的豪华影院是放映好莱坞首轮影片的,国产电影常常只在不那么华美的二轮戏院放映。三十年代以后,中国的左翼电影潮渐兴,
才逐步改变了这种尴尬的局面。
呈现在《良友画报》的电影市场却似乎是另一种景象。如前文引用数字,
《良友》报道的国内影片竟是国外影片4倍之多,而涉
及的中国电影公司也是国外电影公司的3
倍。在中国电影公司中,
《良友》又对担当左翼电影潮主力的明星、联华、天一、艺华
等公司情有独钟,对他们的报道次数分别为
42次、39次、20次、13次,而其他电影公
司均为4次以下。30年代,《良友》对几大公司拍摄的左翼电影均有重点报道,如《上海二十四小时》(85期)、《姊妹花》(100期)、
(100期)、《同仇》(100期)、《逃亡》
期)、《风云儿女》(106期)、《新女性》03期)
、《马路天使》(126期)、《十字街头》(126期)等。很显然,《良友》对于民
族电影是有偏爱的,它的国内外电影报道比
例的悬殊与电影市场现实的反差,其实正彰显了《良友》致力于宣传并扶持民族电影,
尤其是左翼电影的决心。
第86期杂志一组题为《电影的两面》的
稿件颇能说明《良友》的立场。这组稿件的
主体是美国华纳公司新片《华清春暖》照,在版面的一隅,则衬有联华公司《暴雨
梨花》及大长城公司新片《寂寞的牺牲》的两张小剧照。这种图像的对比配置有着很强的暗示意味:好莱坞的声光色影正无情地挤压中国电影的生存空间,《良友》对此是深表痛心和忧虑的。对于中外两种不同的电影价值取向,《良友》精辟地将其概括为“麻醉的与暴露的”影片之对比。“最近美国的电影制片趋向,显然地,又重回到歌舞片的
路上了,一切的麻醉的、享乐的表现方法,
尽量地搬弄出来,铺张华丽,极声色之娱”
,《盐潮》(103(1(Footlight Parade)两个整版的艳女出浴
“相反地,在中国,制片者却大都趋向于摄
制描写人间流离颠沛,生活痛苦的影片。”究沉浮是由其背后的商业力量决定的。胜利者
其原因,编者认为,“这许是资本主义过度如严月娴,“在银幕上,严月娴初无藉藉名,发展的国家和次殖民地的所发出来的两个相现在却开始显露头角了”;被包装者如陈玉反的观感的结果吧!”在这里,《良友》虽梅,“绰号‘老板娘’的陈玉梅,同时又有未直接表明褒贬态度,但读者已然可以作出‘俭约明星’的美誉,今年起,她再多上了判断:“暴露的”影片既是中国现实的反映,也为中国现实所需要。
一个电影皇后的荣衔了”;失落者如阮玲玉,她“恰和陈玉梅的命运相反,五年前以主演《野草闲花》、《恋爱的义务》等片子出名的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对于电影圈负面现象的反思
在第106期杂志,《良友》编者曾对电影圈作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评论,“黑暗者,电影圈也,光明者,亦电影圈也。”看来,中国电影业的目迷五色的外表并不能阻碍《良友》编者富有穿透力的目光。事实上,正如明中依然有着浓重的阴影,浮华中潜藏着危机,社会与人性的弱点往往在这里放大。
首先是对于商业电影机制中从业人员困境的认识。如第88期《良友》主编马国亮亲自撰写随笔《没有夏天的导演》,文笔轻松洒脱,半带谐谑,对导演郑正秋因执导《姊妹花》而片约不断的现象进行了评论。文章看起来纯然是褒扬,因为“明星公司的《姊妹花》,在上海的新光戏院里一连开映了60天”,“大家一致决定要郑正秋老父子一年得导演四部片子。”而郑先生因此“夏天正是秋天呢!” 然而马国亮笔锋一转,又指出了
两桩事情,一是“据说新光戏院的老板因此而买了一辆新汽车”,二是“而经济濒于危险的明星也因此有了转机了。”这里的潜台
词就是:电影的从业人员事实上并不轻松,
商业竞争是很残酷的,即便明星也常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偶尔一部卖座电影会像强心剂一样使他们重焕生机,而利润又会大部分落
入像影院老板这样的商人手中。
更值得注意的是《良友》对于“明星”的认识。一方面对电影明星的报道成为《良友》的商业卖点之一,但另一方面《良友》对“明
星”的本质及其命运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批
判。如第87期杂志发表题为《电影明星之今昔观》的一组图文稿件,在刊登明星们的照片同时,编者又对他们进行了简单却富有意
味的评论。结合其他期的一些稿件,我们大
体可以将《良友》的“明星”观概括成这样几点。其一,明星是商业机制的产品,明星的
阮玲玉。现在仿佛要给人遗忘了,有人说,玲玉还没有消逝了她的青春,可惜的是她所投靠的影片公司老板太过于忽略了她的命运,没有给她举办过什么选举。”
其二,娱乐圈的竞争是残酷的,这使得明星们必须使尽种种手段维持他们的地位。玩爱情游戏者有之,如黎明晖,“昔日以善歌善舞、活泼见称的黎妹妹,现在长得越发标致了,然而自饱经世故归来后,小妹妹般的天真还在么?”在 88期《良友》甚至甚至对黎明晖与陆钟恩(篮球明星)的结合表示担忧,“结婚不是玩的,黎明晖这一次总够自信最后的归宿了吧”;走香艳出位之路者有之,如胡珊,“人还是从前一样的漂亮,而且,现在她年纪大了,事情更懂得多点,于是在《一个女明星》中,她踏着美国肉感明星的后尘,走上了成名之路去了”;而明星们即便使尽浑身解数,也改变不了商业规律的淘汰,如对金焰,编者则感叹道:“时间一天一天地把金焰推动到中国电影皇帝的宝座上去,然而时间的熔炉也把他的青春一
天一天地销毁了去,你看现在的金焰仿佛失
去了从前那些打动女人们的心坎的魅力了。”
其三,一部分不负责任的媒体炒作与诽谤直接影响了明星们的生活。该文举胡蝶的例子,称胡蝶“由平民擢升为皇后,现在又
由皇后降为平民”,进而追问,胡蝶的命运
听诸大小报章刊物的播弄呢?”这里以“播弄”一词婉曲地表达了对庸俗同行的批评。
第103期的一组关于阮玲玉自杀的报道则体
现出《良友》更加愤激的态度,对于“此震惊国内影坛绝无仅有之艺苑天才”之丧,《良友》极为痛惜,称“星沉玉碎,惨绝人寰,
音容宛在,人事已非,伤已。”并以大幅阮
玲玉的微笑照片与阮之遗体作对比,极具情感的冲击力。在分析中编者指出,阮的死因
在于“阮竞因讼事受刺激过深,复以月来各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音乐与表演版MUSIC & PERFORMANCE 2008/02艺术传播论坛
099《良友》编者理解的那样,中国电影业的光“是操纵在公正观众们的手里呢?还是好歹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音乐与表演版MUSIC & PERFORMANCE 2008/02艺术传播论坛
100报所载该项讼案新闻之措词,对其多所攻型媒介个案。另一方面,《良友》编辑们在讦”,对“杀人”提出了尖锐批评。《电电影叙述中表现出来的知识分子批判立场,影明星之今昔观》这组稿件的英文名为无疑也暗示大众文化在当时动荡中国的尴尬“How time has changed our stars”,即处境——受国外文化威胁且在一定程度上为“时间如何改变了我们的明星”,如果说中文商业力量所裹挟。在《良友》电影叙述之外名的表达基本是中性的话,而英文名则透露的其他文本中,类似的负责任的思考也随处出《良友》编者更多的同情、无奈、感慨与可见——这正是《良友画报》从当时普遍庸思索。
俗化的都市媒介中脱颖而出的最重要原因。结 语
参考文献:
作为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大众文
[1]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化语境中产生的都市视觉传播媒介,无论是社,1996.
对电影“工业化生产”的认知还是“消费主[2]熊月之.上海通史(第9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义”的报道策略,《良友画报》都表现出了版社,1999.
对大众文化的自觉认同,这些电影叙述也体[3]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南现出了大众文化的现代性特征。由于其可观京:译林出版社,2001.
[4]良友画报合订本宣传册[M].:良友图书出版有的发行量及其广泛的社会影响,《良友画报》限公司,2007.
对大众文化的塑型以及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5]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作用,从而成为社会——传媒良性互动的典
(责任编辑:秦 翼)
Video in picture
____
on movie program in “Liang You Hua Bao”
Liu Yongxun
[Abstract]The Young Companion is the magazine which focuses on visual communication.From itsbeginning, the magazine shows its interest in film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ontents include its knowledgeon “industrialized productivity” of films, reporting strategies of consumerism, and the standpoint of intellectuals.All the three items mentioned reveal the modernity of mass culture.
[Keywords]Young Companion, Film, Mass culture ,Shanghai
(上接第123页)顺利过渡到其它元音,解李宗璞,厚德载道,乐者乐也!她是一决了其他元音高音时的困惑。e元音的训练代人人尊敬和爱戴的声乐教育家!她虽然离可以增加咽部的力量,使高音结实、明亮,我们而去,但留给我们的声乐教学思想与理大大提高了男高音的质态变化,即高音的极念、严谨的治学风范、独特的艺术见解,成强的穿透力、金属感。因此,先生所教出的为当今声乐教学不可忽视的精神与财富,焕男高音都具有音色明亮,音质纯净、高音自发着耀眼的光彩!它必将薪火相传,日久弥然、穿透,富有金属质感,个性鲜明!这得新!恩师啊,“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们将用益于她的因材施教,从不千人一面!因此,最真诚的心愿,向您呈现我们的教学成果,先生的男高音教学也因此得到极大成功,慕来报答您对我们无私的奉献和辛勤的培育。
名求学者不计其数。
(责任编辑:班丽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