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目
孟庆茂等,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朱滢: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五)脑机能定位说 (六)反射动作的发现 (七)神经冲动的电性质 (八)神经冲动的速度的测定 (九)人差方程的提出 1、复合实验 学出版社,2004
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郭秀艳、杨治良,基础实验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舒华,多因素实验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第一章 实验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张,1-14) 一、近代哲学与实验生理学的发展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一)欧洲哲学流派与心理学的诞生 1、唯理论 2、经验主义 3、联想主义
(二)实验生理学对心理学诞生的贡献
二、1800-1850年生理学与心理学史的重大事件 (一)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发现 (二)神经特殊能说的提出 (三)感觉的研究 (四)颅相学
2、反应实验 (1)网膜边缘说 (2)感知觉方面的解释 (3)中枢神经的解释
三、实验心理学的兴起与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一)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与心理物理学的产生
(二)赫尔姆霍茨在知觉研究方面的贡献
(三)冯特的《对于感知觉的贡献》与实验心理学的产生
四、科学心理学产生初期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一)卡尔·斯顿夫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二)缪勒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三)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四)马赫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五)邱尔佩与符茨堡学派
(六)铁钦纳与他的《实验心理学》 五、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一)行为主义与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二)信号检测论与现代心理物理学 (三)认知心理学与现代实验研究方法
第二节 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张,14-23) 一、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 (一)如何选择课题 1、选择研究领域
1
2、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 策略:
(1)基础理论的角度选题 (2)从实践应用的角度选题 (3)从研究方法的角度选题 (二)选择研究课题的原则
1、选择的研究课题应该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2、选择的研究课题应该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和实践依据
3、科学研究应该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
4、选择研究课题还要根据研究者自身的学科兴趣而定 (三)文献的查阅 1、查阅研究文献的意义 2、研究文献的种类
专著、专业期刊、学位论文、学术会议文集、索引、电子出版物和电子学术期刊、网络 文献数据库 3、研读文献
二、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1、如何提出问题 2、如何提出研究假设 (1)演绎推理法 (2)归纳推理法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被试样本的选择 1、被试样本背景信息的控制 2、选择被试样本的方法 (1)完全随机取样 (2)随机分层取样 (3)等组匹配取样 (4)个案样本取样
2
3、确定样本容量
(二)选择研究方法及技术手段
心理物理学的方法、传统行为实验研究的方法、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神经科学的研 究方法与技术
(三)研究变量与额外变量的控制 (四)课题实施的进度及应注意的问题 四、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 五、研究报告的撰写 1、题目和作者 2、摘要
3、引言(问题的提出) 4、方法(实验设计) 5、结果 6、讨论 7、参考文献
第三节 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伦理(舒华,人教23-32) 一、公正对待实验对象 (一)以人为对象的研究 1、知情同意 2、退出研究的自由
3、免遭伤害的保护和信息咨询,消除有害后果 4、保护个人隐私 5、其他方面
(二)以动物为对象的研究 (三)药物研究的准则 (四)科学欺瞒和科学欺骗 二、研究者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 (一)数据 1、收集数据
2、处理数据 3、报告数据 4、保留数据 (二)实验材料 (三)论文写作 (四)论文发表
第二章 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 第一节 心理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 一、心理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一)含义(孟,10-13)
心理实验是指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
此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确定条件下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二)基本形式
在所想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多种条件中,使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只是有组织地操纵一个条
件使其变化,观察、记录、测定与其相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一定时,虽然某个
条件变化了,但看不到心理现象的变化在,那这个条件就不是所欲研究的心理现象规定的重
要因素。一次变化一个条件,逐次重复上述的操作,把那个现象产生的条件搞清,进而再有
组织地变化多个条件,搞清各个条件所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条件与心理现象的函数关系 就明确了。
1、因素型:探求行为产生的条件,“什么型”实验(如遗忘与时间有无关系)
2、函数型:探求条件和行为间的函数关系,“怎样型”实验(遗忘与时间有什么样的
3
关系)
二、心理学实验与理论 (一)实验范式(朱,9-10)
实验范式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包括实验的目的、具体流程、手段以及实验设计 等。
(二)实验逻辑
如果我们根据某种理论得到两个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的假设,或者我们根据经验
事实和主观判断推测X是造成Y的原因,即X——Y,为了证明这一假设,我们首先观察Y
的变化情况。即先测量在没有受到X的影响之前,Y的情况如何,然后,通过操纵某些条
件,引入被看作自变量和原因的实验刺激,即X,接着再对引入X以后Y的情况进行测
量,并比较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如果前后两次的情况发生变化,则可以初步认为X是导
致Y变化的原因,这可以说是实验研究的最基本的分析逻辑。
(三)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1、心理学实验需要理论的指导 2、心理学理论也需要实验的检验 三、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孟,19-21)
(一)定义:从S或O中选择出来的,实验者加以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二)种类
1、作业变量、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1)长久性特征;(2)暂时性特征 (三)自变量的控制
1、给自变量规定操作定义(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其程序下的定义)。
2、规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检查点或实验处理 (1)水平数:足以保证自变量、因变量的函数关系,线性至少3个,复杂至少5个
(2)范围:前人的研究;实验本身的条件;预备实验 (3)间隔:两个不同的检查点要能引起被试的不同反应,并且检查点不一定是等距 的。
3、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保证研究的内在效度 4、控制呈现刺激方式
四、因变量的种类与控制(孟,21-23) (一)定义
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需要测量和记录的。 (二)种类(指标) (三)对因变量的控制 1、规定好反应的操作定义 2、反应变量应具备的特点 (1)反应指标要具有有效性 (2)反应指标要具有客观性 (3)指标要能够数量化
(4)反应指标应能准确、真实地度量反应的变化 3、反应指标的平衡 五、额外变量(控制变量) (一)定义
(二)种类(来源) 1、主试 2、被试 3、情境因素 4、顺序
(三)如何控制控制变量(控制:对实验条件的) 1、消除法
4
2、恒定法 3、匹配法 4、随机化法 5、抵消平衡法 6、统计控制法 第二节 实验设计
一、实验设计的定义(朱,15)
研究者针对需要验证的实验假设,为有计划地搜集观察资料而预先建立和依据的设计模 式。
二、实验设计的评价标准(孟,30-31) (一)能够恰当地解决所欲解决的问题 (二)恰当地控制实验中的额外变量 (三)使实验结果有很高的可靠性(效度) 三、前实验设计与事后设计(朱,36-56)(孟,32-33)
非实验研究策略,通常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识别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关系。在使
用这种研究方法时,研究者不采取随机化原则分配被试,也不能主动地操纵自变量与控制其
他变量。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研究,一般认为不宜看作是真正的实验,通常称为非实验设
计。但因非实验设计是真实验设计的组成部分或重要元素,所以又叫做前实验设计。 (一)单组后测设计 X O (二)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O1 X O2 (三)静态组比较设计(固定组)X O1 O2 (四)事后回溯
四、准实验设计(朱,36-48)(孟,33-35) (一)时间系列设计
(二)相等(量)时间样本设计
(三)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四)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时间系列设计 (五)修补设计
五、真实验设计(舒,1-110)(孟38-40) 能完全控制内在无效来源,能做到随机分配被试,能主动操作实验变量。
(一)单因素完全随机化设计 (二)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三)单因素拉丁方设计 (四)单因素被试内设计 (五)两因素完全随机化设计 (六)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七)两因素被试内设计 (八)两因素混合设计 第三节 实验研究的效度
一、定义: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 二、分类
内部效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外部效度: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
构思效度:关于关系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构思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的操作
定义与推论时的定义的一致性程度,也就是说,对所研究的特质在理论上构思的全面性。
统计结论效度:由于统计方法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它主要反映统计量与总体 参数之间的关系。
三、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因素 1、生长和成熟 2、前测的影响
5
3、被试的选择偏性 4、被试的缺失 5、实验程序不一致 6、统计回归
四、影响实验外部效度的因素 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2、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五、影响构思效度的因素
1、操作化前对构想的分析不够完整,这样便造成对概念具体操作选择上的片面。 2、单一操作的偏差。 3、单一方法的偏差。
4、被试在执行实验时对假设的猜测,称作“要求待征”。 5、被试对被评价的不安感。 6、实验者的期望效应。 7、混淆的构想和构想层次。 8、不同处理的交互影响。 9、测试与实验处理的交互影响。 10、构想与构想间有的推广力。 六、影响统计结论效度的因素
1、统计检定力低(Power of Statical tests)。决定统计检定力大小的一些因素有:
(1)样本大小,样本小,统计检定力低。
(2)显著性水平α的大小,α越小,β错误就越大,统计检定力降低。
(3)因变量的误差变异(标准差〕的大小,标准差越大,标准误也大,达到显著水平 时,β错误增大。
2、所选用的统计方法依据的各种假设条件满足的程度。
3、多重比较和误差变异。 4、测量工具的信度。
5、实验处理执行的信度,即实施实验时遵守设计要求的程度。
6、 实验环境内,无定性非相关事故的影响。 7、被试者的随机变异。 第三章 反应时法 第一节 反应时概述 一、含义
是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二、RT的种类
(一)简单反应时(ART) (二)选择RT(BRT) (三)辨别RT(CRT) 第二节 影响RT的因素 一、刺激因素
(一)刺激的不同类型(不同感觉道、相同感觉道) (二)刺激的强度 (三)刺激的积累 1、多个刺激的积累 2、空间(面积)积累 3、时间积累
(四)刺激的复杂程度
(五)刺激呈现方式不同(P132) 二、机体因素——内因 (一)适应水平 (二)准备状态 (三)练习次数 (四)动机
(五)年龄因素和个体差异
6
(六)酒精及药物的作用 第三节 反应时技术及其发展 一、减法RT实验 (一)含义
(二)减法RT的典型实验
1、“心理旋转”实验——证明“心理旋转”的存在 2、Ponsner etc.
3、句子——图画匹配实验 二、加法反应时实验 (一)含义 (二)实验举例
三、“开窗”实验(open window) (一)含义
(二)举例——字母转换实验 四、内隐联想测验(郭,213-223) (一)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程序和原理 1、基本程序 2、基本原理
(二)评价:反应时差异如何才算反映态度 (三)内隐联想测验的各种变式 第四章 心理物理法 第一节 极限法 一、特点 二、测AL (一)方法 (二)计算
(三)控制变量的控制 三、测DL (一)方法 (二)计算
(三)控制变量的控制
第二节 恒定刺激法(正误法、次数法) 一、特点 二、测AL (一)方法 (二)计算 三、测DL (一)方法 (二)计算
1、三类反应DL的计算 2、二类反应DL的计算
四、恒定刺激法的变式(孟76-77) 1、惯用的次数法的变式是分组法 2、用对数单位的比较刺激系列 3、单一刺激法 第三节 调整法 一、特点 二、测AL (一)方法 (二)计算
(三)控制变量的控制 三、测DL (一)方法 (二)计算
(三)控制变量的控制
第五章 心理量表法 第一节 心理量表的类型
一、直接量表和间接量表(孟,114-116) 直接量表:是可以直接测量所要测量事物的特性 间接量表:借助测量另一事物来推知所要测量事物的情况
7
二、等级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 (一)顺序量表(等级量表) (二)等距量表
(三)比例量表(等比、比率量表) 第二节 顺序量表的制作
一、等级排列法——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ranking method)
(一)特点(作法) (二)举例
二、对偶比较法(paired comparision) (一)特点(作法) (二)计算
第三节 等距量表的制作
一、感觉等距法——制作等距量表最直接的方法(method of equal sense distances) (一)特点 (二)二分法
(三)调整法(似等距离法) 二、差别阈限法(间接) (一)特点 (二)举例
(三)利用等距量表可以测量一定范围内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比例量表
一、分段法——制作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fractional method)
(一)特点:把一个感觉量加倍或减半或取其它任何比例来建立的,具体作法: (二)举例
二、数量估计法(magnitude estimation)——也是一种直接的方法
(一)特点(作法): (二)举例
(三)注意问题(孟,121)
第六章 现代心理物理法
第一节 信号检测论(SDT)的概述 一、由来
(一)雷达等电子侦察系统中应用信号检测实验 (二)人体好比Reda等信号检测器。听力、视力等二、数学基础——统计决策理论 三、SDT的两个假设 四、进程、术语
第二节 SDT的二个指标 一、反应偏向 (一)似然比β
(二)判断标准C(报告标准) 二、敏感性指标——辨别力指数d’ 第三节 信号检测实验 一、有无法 (一)基本程序 (二)结果: (三)举例:
二、评价法(confidence rating method) (一)基本程序 (二)举例
(三)同有无法比较 三、迫选法(孟104-105)
第七章 听觉实验
一、听觉现象的测定(孟,160-169) (一)声音的心理特性
(二)声音的掩蔽 (三)听觉疲劳与适应
二、声音的空间定位实验(孟,169-174) (一)声音方向定位线索
(二)听觉空间方向定位的实验方法 三、语音知觉实验(孟,174-180) (一)语音及其声学特点
(二)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和语音知觉的范畴性
第八章 视觉实验
一、基本视觉现象的测定(孟,181-198) (一)明适应和暗适应的研究 (二)视敏度的测定
(三)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测定 二、颜色视觉
(一)视觉的颜色现象实验(孟,203-206) 1、视网膜的颜色区及不同观察视场 2、颜色辨别
3、颜色对比与颜色适应 4、色觉异常
(二)颜色的知觉现象实验(孟226-231) 1、客观颜色的知觉问题 2、颜色常性的测量 3、麦考勒效应
第九章 知觉实验
一、知觉组织的实验研究(杨,406-411) 二、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杨,420-427) (一)经验和知觉恒常性实验 (二)大小恒常性实验 (三)形状恒常性实验
8
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杨,427-449) (一)空间知觉实验 (二)运动知觉实验 四、知觉与觉察实验
(一)无觉察知觉的测定(郭,410-423) (二)盲视的测定(朱221-225)
第十章 学习实验
一、条件性学习实验(孟,279-283) 二、认知性学习实验
第十一章 记忆实验 (朱315-399)(王103-201) 一、感觉记忆的实验(张,241-276) 二、短时记忆的实验(张,241-276) 三、长时记忆的实验(张,241-276) 四、工作记忆的实验(梁146-150)
五、内隐记忆的实验(杨,501-509)(郭459-469) 六、前瞻记忆的实验(郭基础,286-294)(论文) 七、错误记忆的实验(郭基础,272-285) 八、定向遗忘实验(论文) 九、提取诱发遗忘实验(论文)
第十二章 情绪实验
一、情绪的生理指标测量(杨,521-569)(郭,554-603)
二、面部表情的测量 三、情绪的主观体验测量
第十三章 注意实验
一、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分听实验(朱276-304) 二、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其实验
9
三、双加工理论及其实验
四、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实验 五、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论文)
六、刺激反应一致性理论及其冲突效应实验(大纲解析)
第十四章 常用心理实验技术
一、眼动技术(朱547-599 ,602-625)(郭11—112,117-120,604-611)
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 三、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