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 深度学习的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基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开展深度学习活动,重点要“深”在内容的整合上,“深”在聚焦的活动中,“深”在孩子的心灵里。
【关键词】深度学习 阅读教学 策略探究
“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已然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焦点,不断引领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实践探索。核心素养强调是的学会学习、合作参与、自主发展和实践创新。深度学习不仅要做好教学整体分析与设计,更要大力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语文阅读是引发思考,促进思想形成的过程它的终极目标是树人。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基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开展深度学习活动,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深”在内容的整合上
深度学习强调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学习主题”参与学习,因此“学习主题”的确定尤为重要。统编教材强调单元是最小的整体,教学时应对教材进行统整,以期形成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可见整合单元教学内容是进行深度学习的基础。
如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松鼠》的课后思考题第2题:读下面的句子,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内容,体会表达上的不同。(1)松鼠体形细长,体长17-26厘米,尾长15-21厘米, 体重300- 400克。(2)松鼠在树上筑巢或利用树洞栖居,巢以树的干枝条及杂物构成,直径约50厘米。(3)松鼠每年春、秋季换毛。年产仔2-3次,一般在4、6月产仔较多。
笔者充分利用这个课后练习“做文章”,把本单元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的内容进行统整,形成一个“练习库”,让学生通过有效的练习,充分
了解说明文语言不同的特点以及说明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应内容,勾画下来。然后把找到的句子与课后习题中的句子进行对比阅读。接着引导学生深度探究:这是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但都在写“松鼠”,他们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白:课后习题的句子采用客观、严谨的数据,用词准确,显得简洁明晰;课文中的句子形象生动,显得活泼有趣,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讨论结束后,学生统一了思想认识:他们虽然语言风格不同,但都是说明文。我们日常阅读的文章中,说明书、食谱、信息图表、购票说明和物品宣传单等,都能提供准确、清楚的信息,帮助我们认识事物、获得知识。说明性文章的语言特点可以像《太阳》一样平实,也可以像《松鼠》一样活泼,还可以像《中国百科全书》一样简洁明了。然后,与“初试身手”的第二板块进行统整,让这两个板块的内容形成一个整体,精准发力。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试着将课文《白鹭》的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体会它们的不同。最后,设计小组合作练习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说明文”,并说说这些说明文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在班级中开展一次“寻找生活中的说明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二、“深”在聚焦的活动中
深度学习中的教师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引发学生深度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下功夫,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活动实际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如《桥》一课的教学前,笔者对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小说单元)的教学做了整体的设计,围绕“感受人物形象”这一核心目标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是梳理情节,初识人物形象。课始笔者出示思维导图,整体感知、细化情节、精准表达,找到情节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老汉舍己为人、勇敢镇定、不徇私情等精神。对“梳理情节”这一环节,笔者引导学生从“一句话概括”到“词组概括”,语言更精炼了;引导学生从一个角度体会到多个角度去体会,人物形象更立体而丰满了。 二是读细节,感受人物形象。此环节中,笔者除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如抓住老支书语言、动作、神态
的语句感受人物形象以外,还拓展相关材料丰富学生对党员的认识,进一步感受文中的老汉就是千千万万党员中的一员,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老汉作为党员“党性”大于“人性”的光辉形象。三是关注环境,了解其作用。引导学生浏览课文第7-23自然段,勾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再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三个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都聚焦“感受人物形象”这一核心目标,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在梳理情节、品味细节、联结环境等活动中得到发展,较好地体现出深度学习是“促使孩子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得到发展”的教学理念。
三、“深”在孩子的心灵里
著名的德国数学家F.克莱因把学生比作一门炮,十年中往里装知识,然后发射,发射后炮膛里就空空荡荡,一无所有了。这种记忆替代思考,用背诵替代理解和观察,如“鹦鹉学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一般。孩子的心不在学习上,何谈主动?何谈深度教学?唤醒学生心灵是“深度学习”的关键。笔者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中最后一环节深化对“爱“的认识谈谈个人的理解。
师:年少的巴迪认为什么是爱?而今的巴迪对爱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生:小时候他以为妈妈的鼓励给他自信,这是爱;长大后他发现父亲的批评是提醒,促使其改进提高,这也是爱。
师:生活中,你感受到父母之爱了吗?与大家分享分享。
生:爸爸外出打工,辛苦挣钱养家,我感受到他对我的爱。妈妈清晨起来为我做爱心早餐,也是爱我的。
师:原来家人心甘情愿的付出是爱。
生:我不会做的题,妈妈耐心地辅导我,我觉得这是爱我。
师:耐心辅导是爱。从你们的所谈的事例中我明白了爱的意义:付出是爱,辅导是爱,你能不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爸爸外出打工,辛苦挣钱养家,心甘情愿的付出是爱。 , 是爱。 , 是爱。 生:周末爸爸妈妈陪我爬红旗山,这份陪伴是爱。
生:每天放学时,妈妈在昏暗的小巷里等我回家,这份等待是爱。
生:每天上学时,妈妈总是反复提醒我注意安全,认真听讲,这份叮咛是爱。 师:有没有像巴迪一样从另一个角度感受爱呢?
生:我妈妈从不来接我,哪怕是天黑了也让我自己回家,说是锻炼锻炼我的胆量。这狠心也算是爱吧!
师:这就是动人的“爱”。同学们用心回味,你会感受到更多的父母之爱,让我们把这份爱写下来,铭记于心。如果能按一定顺序表达,做到句子的对称美就更好了。
教学中,笔者从文本出发,联结学生的生活,说说“你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学生都能说一两件关于父母之爱的点滴小事;再引导学生用
“ 是爱”的句式加以提炼,并引到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相机渗透批判思维)。最后,让学生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诠释“父母之爱”。链接生活,唤醒了学生的心灵,再搭建表达的句式范例,学生不仅爱说,而且会说。既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又促进了学生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戚爱华.对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的几点思考[A];教育理论研究(第三辑)[C];2018年
[2]冯艳. 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 读书文摘, 2019(6)
【基金项目】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促进深度学习的小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立项批号:FJJKXB20-876)的研究成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