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主体性原则初探
作者:范秀同 高红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1期
【摘 要】马克思扬弃了西方主体性原则,吸收了其合理性的内容,在实践基础上阐释了主体性原则的基本特征,科学地揭示了主体性原则本质。 【关键词】主体性原则;主体;客体
马克思讲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现实的人。主体原则一定程度所导致的“人类中心主义”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扩展,生物物种的加速灭绝,空气污染等都印证了恩格斯论断,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每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人类中心主义”还包括人的“单向度化”科学技术对人的广泛奴役和控制以及“孤独个体”的出现,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恶化,不仅是自然单方面的破坏和毁灭,同时也是人自身的破坏和毁灭,因此必须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尊重客观自然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自然。我们必须时候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类离不开自然,人类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认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因此必然用科学的思维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科学地说明了人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人在社会历史的作用,实现了历史必然性观念上的变革。社会历史不是某些个别人物的意图和目的支配的历史事件的偶然堆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实际上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马克思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根源,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条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的生活条件,才成为他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从而唯物史观既肯定了社会历史进程的客观性,又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人类社会历史最终要发展到自由王国。在这之前人类都处在必然王国的支配下,自由王国的到来也就是主义的实现。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彻底消灭私有制以及同私有制相联系的一切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从而使人获得真正的历史主导地位,成为自己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主人,全面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马克思哲学的要旨是求得人类的自由与,其真理观体现了这样的精神。它根本不同于以往的旧哲学认识真理观。它是从实践出发,强调实践真理的具体性,是主客观相统一,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辩证的,具体的实践真理观。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为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了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因而整个人类历史的真理就是通过对尘世的批判确立现实的幸福。真理不在是一个思辨的认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真理,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强调要从“实践”意义来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真理这个哲学范畴反映的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统一关系,即主体的认识同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或相接近。一切科学的知识,理论学说之所以是真理,就在于它们反映了客观存在及运动的实际情况,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绝对真理是指主客观的统一,其内容具有确实性,其发展具有无限性,它包括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一定的具体的统一,而不是和对应,是主观向客观的接近而不是背离,……”“第二,就人类的本性来说,主观思维向客观世界接近的方向是不可逆转
的,……”“人的实践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超越以往的局限,都是向着无限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而相对真理,“即真理的条件,有限性,即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世界的正确把握是具体的,近似的”。相对真理包含两方面涵义:“第一,人对客观世界的把握总是对无限世界的一部分或一些片断的接近或符合。”“第二,对任何具体事物的把握的也总是近似的,即只是对它的一定方面,在一定程度和水平上的符合。二者的关系,是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对立统一,是真理具有无限发展活力的内部源泉。任何真理都是既绝对又相对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马克思批评了旧真理观中唯智主义传统,认为思想从来也不能超越旧世界秩序的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人的思维的真理性应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现实性和力量,能动地服务于对世界的改造。真理的实现离不开理性,但又不能只凭理性本身来获得,马克思真理观是对传统真理观批判的扬弃,既保留了其理想性的维度,又找到了通达的现实途径。
马克思的理性批判思想是从现实的物质实践出发,通过阐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了狭隘社会分工导致人的非理性、片面性、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理性思想。马克思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理性的形成。生产力、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绝对理性”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要消灭社会的一切非理性现象,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他们消灭。相比“批判的武器”,马克思更重视“武器的批判”。马克思认为理性是历史的产物,人的内在本性也是历史的产物,普遍理性、普遍本性是根本不存在的。它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抨击了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他认为,真正的社会义者标榜一种以对内在人类本性的意识即理性为基础的理想的真正社会。因而,这种社会是以社会的意识、思维为基础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甚至在表达方法上也和哲学家没有区别了。但是他们忘记了,不管是人们的内在本性,或者是人们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这样本性的意识,即他们的理性,向来都是历史的产物;甚至当人们的社会在他看来是以外界的强制为基础的时候,他们内在本性也是与这种外界的强制相适应的。在马克思看来,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视角看,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是一种鼓吹工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的活动,资本主义生产使自然科学从属于资本并且把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变成货币关系。马克思认为科学和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是科学,技术理性沦为工具理性,沦为人的异已物的秘密。科学通过机器的构造驱使没有生命的机器肢体有目的作为自动机来运转,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已的力量,作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科学和技术“只表现为剥削劳动的手段,表现为占有剩余劳动的手段,因而,表现为属于资本而同劳动对立的力量”。而这种剥削剩余劳动的科学理性和技术理论为工具理性。为什么应该造富人类的科学和技术却走向反面?马克思指出这些矛盾和对抗不是从禁止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马克思指出,现代工业的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特长和专业,但同时也把工人作为局部的人、单面的人。畸形的人,使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沦为机器的附属物,使活劳动变为死劳动。对剩余价值的追逐所驱动的技术,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破坏了工人生活的安宁、稳定,使工人不断地面临着被机器排挤的危险,所以说,资本主义的技术变革中既是生产者的殉难历史,也是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张扬与价值理性失落的历史。马克思还对资本主义启蒙理给以深刻批判,指出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按照理性尺度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国家远非一个理想的自由王国只不过是一幅令人失望的讽刺画,工人们实际上更不自由。是机器的附属物,是机器的奴隶,他们比以住任何时候更加屈从于物的力量,差距比以住任何时候更加悬殊。启蒙思想家所鼓吹的理性的发展,所带来不过是工人奴役的增强,道德和价值理性的衰落,商业的日益欺诈,内贿赂的盛行,金钱代替刀剑成了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因此按照这些启蒙学者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也是不合理性和非正义的。所以也应该象封建制度的一切更早的社会制度一样抛到垃圾堆里去。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规定了主体和客体,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继承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传统,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否定主体能动性的缺点;吸收了西方主体性学说合理性的内容,又批判了该学说的唯心主义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与主体性原则的辩证统一,科学地揭示了主体性原则本质。
马克思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认——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在这里马克思批评旧唯物主义只是把客观事物作为外在于主体人,与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关系的直观对象,而不是将其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对象、现象、感性”是在“感性的人的活动”中形成的,不能以直观的形式,而应从人及其实践活动的观点出发来说明和理解物质世界。不懂得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和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和意义,不懂得主体能动性特点。直观唯物主义即旧唯物主义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与此相反,唯心主义却片面,抽象地夸大了主体的能动性。唯心主义把精神和思维的东西看成是主体,外部世界只是人的思维或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种精神主体的产物或表现形式。主体的能动性就成了意识的能动性、精神的能动性,马克思强调了主体的创造性,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哪怕它只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因为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马克思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一条从实践出发去考察、理解自然、社会人以及人的认识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它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注重主体人在实践活动中的能动性、创造性的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要确立的主体性原则就是实践原则,即主体人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把握和改造客体的原则。其目的就是主体人在实践活动中,正确发挥主体能动性,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实现主义。科学主义就是实现了自由与意志、掌握了必然性的自由王国。人类过渡到主义阶段是必然,有一个历史过程,这种过程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这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而途径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种新的世界和方,而问题的这种新的提出本身就已包含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张志伟,欧阳谦.写给大众的西方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2] 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王义军.从主体性原则到实践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 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 周书俊.主体性原则的解构[J].东岳论丛,2002(6).
作者简介:范秀同(1976- ),男,山东聊城人,哲学硕士,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党史党建部,讲师;高红(1980- ),女,山东临清人,哲学博士,军事经济学院政治理论与人文社科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及军事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