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
用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双微管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的疗效。方法对13例经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病人采用双微管技术进行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应用双微管技术对动脉瘤的栓塞有明显的疗效,血管内微球充填率为27%~43%,造影检查显示9个动脉瘤完全闭塞,动脉瘤90%闭塞有3例,动脉瘤仍有部分残留1例。结论:应用双微管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微创技术各种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比较简便,不会导致患者出现较多的病发症,并且使用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在此背景下,该文章主要针对双微导管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给有关人员带来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双微导管技术;颅内动脉瘤;栓塞 引言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血管瘤,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它会造成40%的死亡率,当患者连续动脉瘤破裂出血3次,那么它的生存率就非常低了。目前,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主要是采用血管内栓塞术。因此,我们选取了13例在2020年11月-2021年2月间在本院就诊,经专家诊断为脑动脉瘤栓塞的病人,并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以下针对具体的应用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试验共收集13名临床医生诊断为颅内动脉瘤栓塞的病例,包括39~78岁,平均年龄58.34±12.12。3位患者为后交通动脉瘤,2位为前交通动脉瘤,2位为脑动脉瘤,3位为胼周动脉瘤,3位为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瘤;常规的血管摄
影检查发现,动脉瘤的直径为2-9毫米,平均直径为(4.56-2.54)毫米,而动脉瘤的颈宽为1.4-4.2毫米。
1.2治疗方法
病人仰卧位,在全麻下,经右股动脉穿刺,将6 F管鞘插入,在全身肝素化后6 F引导管与双“Y”型阀门相连,再将其引入到载瘤动脉的颅底,在3D DSA工作站的帮助下,重建影像,选择了最佳的手术角度,将微型导管引入动脉瘤,将第一个弹簧环插入,如果弹簧环在动脉瘤中的分布不均匀,或者不满足“篮”,或者术者觉得弹簧环不稳定,可以暂时不松开;第二个微管被引入到动脉瘤中,它的头部形状与第一个稍有不同,然后将第二个弹簧环推入第一个弹簧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第一个弹簧环向外移动,那么第二个弹簧环就会被推到后面,连续或同时操作2个弹簧环,这样才能够起到稳定的效果,随后再释放一个,推入第三个,依次释放,依次推入弹簧环,直到完全堵塞,这样能够保持肿瘤动脉和重要分支的血液循环。为避免将两根微管的先后顺序弄混,在外科手术中可以使用无菌毛巾将其中一根卷曲起来,这样在每次推出或松开弹簧环时,只有一根微管暴露在术野内。动脉瘤的栓塞作用主要是动脉瘤的完全栓塞和瘤颈残余。以外科终末影像所见之血管圈致密,动脉瘤完全未显影为动脉瘤完全栓塞;以瘤体不可见,但瘤颈处的弹性环欠致密,瘤颈处有“狗耳朵”样的显影是瘤颈残余。以上两个病例都是成功的治疗案例,同时也可以看出双微管技术的应用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2结果
13名患者应用双微管技术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患者的动脉瘤内充填率为27%~43%,术后患者有9例完全闭塞,3例患者有1例未见动脉瘤,10例痊愈,1例轻微伤残,2例死亡,10例痊愈。通过结果可以看出双微管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和效果。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血管性肿瘤,其致死的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对该种疾病进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显著的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
生存时间。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有:颈夹闭、血管内栓塞等。通过查阅文献,2002年,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临床研究合作小组(ISAT)报告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经血管内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的疗效优于开颅夹闭。在国内,栓塞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而在脑动脉瘤爆裂后14天内,由于动脉瘤破裂,造成不同程度的颅内血肿,再加上血管痉挛,再加上动脉瘤的大出血,是造成死亡的最大因素。有研究表明,病人的生命体征和状态都比较稳定,所以在三天之内,对动脉瘤进行外科手术是最好的选择。微导管和传统的5 F在本质上没有差别,但传统的微导管更容易和快速。溶栓治疗时,传统的溶栓、溶栓效果优于传统的导管,但由于管体直径大,管身坚硬,无法进行超选,只能作为辅助和支持。但是,该技术所采用的器械材料与传统的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没有什么不同,具有以下特点:手术操作没有特别的技术需求;术中不需要阻塞血液流动,手术过程轻松,不会有任何异物残留在血管中;手术后不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两个1.7 F微管的直径相加为1.13毫米,6 F导流管的内径为1.80毫米,所以两个微管在6 F导流管中运行时,彼此之间不会有任何影响,与单根微管没有任何差别,只是在6 F导流管的末端,将一个“Y”形阀门连接起来。两个1.7 F微管的截面面积约为0.50mm2,6 F导丝的截面面积为2.54mm2,其余部分不低于5 F的内腔(1.13mm2),且不会对通路和脑血管造影造成任何影响,所以,双微管技术不会增加外科设备的风险。第二,如果目标血管的内腔可以容纳两个微管,那么,双微导管技术也可以应用于远端,甚至是弯曲的小动脉。第三,双微导管技术只增加一根微管,比球囊和支架辅助技术的成本要低得多。
结束语
由以上可知,在对颅内动脉瘤进行治疗时,科学合理的应用双微管技术进行治疗,能够保证整个治疗工作的有效进行,该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具备安全性和简便性,不会导致较多病发症的发生,在应用过程中也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范围,因此,临床治疗工作在进行过程中,要注重对各种技术进行应用和推广,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整体的治疗效果,还能够提高医院的形象,并且促进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成龙,淦作松,余冬平.双微导管技术介入治疗颅内不规则复杂破裂动脉瘤的效果[J].名医,2022(04):21-23.
[2]林锦才.双微导管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J].黑龙江医药,2020,33(06):1253-1255.DOI:10.14035/j.cnki.hljyy.2020.06.011.
[3]张清平,李宝民,魏强国,秦国强,谈山峰,刘欣民,罗杰,宋伟健,胡深.双微导管技术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宽颈动脉瘤13例[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9,28(07):675-678.
[4]郭智勇.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28):4004-4005.DOI:10.19435/j.1672-1721.2018.28.054.
[5]黄华东,罗琨祥,符黄德,李传玉,黄海能.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18,24(08):1308-1310.
[6]徐翔,张志勇,郑宇,王大永,刘东,姜立先.双微导管技术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08):2128-2129.
[7]许小明.双微导管技术在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
[8]浦毅,羊正祥,喻永涛,邵云,缪伟锋,俞向荣.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5,31(0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