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论坛当代教育2019-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探讨⊙ 贵州省贵阳市第四十中学 韩瑛教师知识结构体系并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已经深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常态,信息技术时代对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知识结构体系也将发生相应的变革,因此,有关信息技术时代教师知识体系的重构就成为业内的研究热点。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依据21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支撑下的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要提高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基础在于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面向信息化的专业知识水平。因此,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发展得到了教育管理机构、教师发展机构以及学校的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是以新的信息为教学媒体的教学。学科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是一个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引下的强化学科活动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的基本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认知主义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学习理论。它不仅关注知识的表征和意义学习的过程,而且还重视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重视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构建知识的意义。它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社会环境交互而自主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知识意义是通过内在表征过程主动建构出来的,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个基本要素。这种学习环境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066
是非常有利的,如果与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将是其他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整合中都围绕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学习环境要素进行,把多媒体计算机当作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的认知工具,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求知。由此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和社会背景对学习的作用;强调意义学习或意义建构;强调师生交互、自主、探究、开放、实践、综合、多样性学习。二、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的方式根据活动领域、主题、目的和方式的不同,在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过程中会有多种整合方式。1.以小组指导式学习的形式,积极参与问题解决过程一般小组由3~5人组成,各小组按照学生对探究主题的兴趣进行分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在探究过程中,是由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和请教内容,由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的教学方式。由于活动中的任务的差异,一般各小组的要求都各不相同,教师的指导要有针对性,要紧扣学生的要求。2.群体分工合作式学习群体中成员的协作是学科活动中的另一重要特征。群体中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学生在获取、分析、处理信息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协作学习就是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研究、讨论和交流等进行教和学的一种方式。学生通过协作去实现知识、方法、思想的交融,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入的了解,彼此间使得学习的交流更加简洁、及时高效,使学生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谋求在各自需要的方向发展。3.自主探究式学习学科活动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建构知识,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极为2019-3当代教育中学教师论坛
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学习就是自主整合,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式学习。而探究式学习则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检索服务功能,学方式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必须改变教师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流,从而获取知识,完成探究任务。他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和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科活动中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是在任务驱动下的自觉行为,它的实施是一个自发的、自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永远是主体和中心,而教师是构建者起到指导、指引和监督的作用。教与学可能没有固定的地点,没有固定的时间,完全是由学生、由需要提出的一种即时互动。因此,这种教育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上述几种方式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互相沟通的,学习还可以将多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三、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活动的整合的实施策略要很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的整合,就要求教师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要求学生对学科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学习。还要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和创新。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的整合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1.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供必要帮助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的。具体学科任务的解决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但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在一个学科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学科活动的辅导策略,要把握时机,从旁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3.改变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活动都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这个社会个体的自主性、社会性有着共同的培养目标,都肩负着培养21世纪人才的伟大重任。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的在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知识的权威者、过程的设计者、流程的控制者、结果的评定者的角色。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科学意识,发展个性特长。4.进行及时的评价为了保证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还要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渗透于学科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它是提高学科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确保学习质量的一种主要策略和机制。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等因素进行评价。具体而言,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总之,信息技术不仅是开展学科活动的一种手段,而且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素养,渗透活动的全过程。在活动中,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为目标。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