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形成溯源
宋才发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石之一的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理论体系的重要组
1
成部分;无产阶级的“全部理论内容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探讨这一科学体系的形成过程,有益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
*
一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转折的时代。当时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经济矛盾日益尖锐化,需要创立一种能够武装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本主义的斗争的科学理论。随着唯物史观的科学发现,“政治经济学”也进入了它初步形成和奠基的阶段。说它“初步形成”,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济思想、观点,已经同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有了本质的区别,越出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范围,已经不再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附庸,而是属于无产阶级的的思想体系。说它还处于“奠基阶段”,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40年代中期创立的政治经济学的方,在后来的经济学说研究和创建中得到了运用和发挥。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诸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重大理论问题,在这个阶段不但已经提出来了,而且还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索,为后来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从整体上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在这个阶段还没有竖起来。其实际进程,正好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建,也如同他们的唯物史观一样,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是促使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因。从1839-1841年,马克思在柏林大学研究希腊哲学时还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1842年他开始为《莱茵报》撰稿。从他发表在《莱茵报》上的论文“可以看出马克思已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
2
主义,从民主主义转向主义”。譬如,是年11月下旬和12月上旬,他发表在《莱茵报》副刊上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就是马克思第一次挺身而出捍卫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的实质行动。当时德国正经历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地主剥夺了农民使用林木的权利,农民迫于无奈只好用“盗窃”林木作回答。马克思完全站在“最贫苦阶级”劳动大众的立场上,与反动和贵族地主阶级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指出,许多世纪以来农民都在使用林木,这种习惯权利比任何法律规定的权利都要有力量;而普鲁士的国家法律则是暴力的化身、封建地主掠夺劳动人民的工具。他断言:被压迫群众的权利只能是一种习惯权利,而贵族地主的权利则是用法律固定下来的不法行为。在这里,马克思已经提出了国家和法屈从于私有主利益的思想,进而阐述了阶级同国家的关系。16年后马克思自己说: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分析的讨论”“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1
恩格斯在15年也强调指出:“我曾不止一次地听到马克思说,正是他对林木盗窃和摩塞尔
2
河地区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由纯政治转向研究经济关系,并从而走向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孕育着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萌芽。1843年秋,恩格斯在曼彻斯特 *1
作者简介 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525页,人民出版社第1版。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59页,人民出版社第1版。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7~8页,人民出版社第1版。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46页,人民出版社第1版。
1
着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并于1844年1月写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后来发表在《德法年鉴》上。在这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早的著作中,恩格斯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指出一切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私经济学”。并认为在私有制统治下,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后果又必然引起社会。恩格斯从社会主义的观点考察了现代经济制度的主要现象,认为那些现象是私有制的必然结果。正因为如此,这本在当时还不十分成熟的著作,尽管它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痕迹,但它毕竟
3
是“用拳头去实现我们的思想”,鞭笞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伪善和犬儒主义。指出:“距
4
离我们时代越近的经济学家越不老实”所以,马克思把它称为“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5。《大纲》不仅为恩格斯本人尔后的经济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的形成。譬如《大纲》一发表,马克思就立即将其要点摘进了《巴黎笔记》,后来在《资本论》第1卷中多次引用。
《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在这个《手稿》中对政治经济学的各种范畴,诸如工资、利润、地租以及资本、土地所有权、雇佣劳动等都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尤其是他娴熟地用“异化”概念,探讨了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工人的地位。尽管这部手稿在马克思生前一直未能发表,但它代表了与恩格斯合作之前理论认识上的最高成就,集中体现了他在巴黎时期转向经济研究的主要成果。这些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1)通过分析私有制形式的变化,初步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2)通过援引国民经济学的一些基本范畴,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对其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3)通过分析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的阶级关系;(4)通过借助工资、资本、异化劳动等范畴,初步从经济理论上论证了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与历史作用;(5)通过用生产力发展来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初步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必须指出,马克思的这部《手稿》在其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最初阶段,正像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一样,还没有严格区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里面的“科学的”和“庸俗的”成分,没有区分古典学派和彻头彻尾为资本主义辩护的
6
派别。这种区分马克思是在50年代才完成的。《手稿》中阐述的“异化劳动”概念,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占有他人的雇佣劳动的理论的雏型和最初形式;在较后期的著作中,“异化”范畴虽然没有丢失不见,但毕竟不占重要的位置。
7
《哲学的贫困》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著作”。1847年出版的《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直接针对蒲鲁东《贫困的哲学》而写作的极为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不仅探讨了政治经济学“方”的基本问题,而且阐述了关于价值、货币、工资、利润、地租等政治经济学的初步原理。他既从新的角度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范畴和规律,又揭示了它们的历史性质,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初步奠定了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为后期《资本论》的写作直接铺平了道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它是研
1
究《资本论》的“入门”书;是标志着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新的马克思主义时代的开端。恩
2
格斯认为它是我们党的“纲领”。
《雇佣劳动与资本》标志着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变革的开始。1847年12月底,马克思在布鲁塞尔为德意志工人协会的会员作了关于《雇佣劳动与资本》的演讲,后来以社论形式在《新莱茵报》上陆续发表。《雇佣劳动与资本》是马克思40年代经济著作中最成熟 3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14页,人民出版社第1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99页,人民出版社第1版。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9页,人民出版社第1版。 6
(苏)阿·伊·马雷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第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
《列宁全集》第25卷第388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48页,人民出版社第1版。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109页,人民出版社第1版。
2
的一部经典著作,资本主义基本关系即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关系的最本质方面,在这里得到了独到的阐明:(1)资本不是物,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2)同其他商品一样,劳动作为商品,也有价值和价格。工资就是劳动的价格;(3)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尤其是在解释资本增长对工资的影响时,马克思表明分工越发展和机器越来越完善的实际后果,是工人的失业增加、工资下降以及随着资本积累而不断加剧的无产阶级贫困化。所有这些,后来在《资本论》第1卷第七编中几乎完全转述。所以恩格斯在《资本论》第2卷“序言”中,把该书同《哲学的贫困》联系起来作为马克思已经奠定了剩余价值学说基础的理论著作。需要指出的是该著作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奠基阶段的特点:它没有把“劳动”与“劳动力”从用语上加以区分,认为工人出卖的商品是“劳动”,而不是“劳动力”,因而还不能真正科学地从理论上阐明剩余价值的起源问题。尽管直到11年该书再版时,由恩格斯完成把原稿中所说的工人出卖的“劳动”一律改为“劳动力”,但并不能因此而怀疑马克思已经在何种程度上超过了前辈们认识的水平,开始了经济学领域的性变革。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在40年代已经奠基并夺取了向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发起攻击的“进攻基地”的话;那末,马恩后来继续攀登经济学研究的理论高峰,正是从《雇佣劳动与资本》这个最重要的“前沿据点”出发的。
二
19世纪50-60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狭义政治经济学阶段。这里所说的创建狭义政治经济学,是就狭义剩余价值学说而言的,即是指剩余价值的起源、本质及其生产问题。如果说40年代,马克思已经注意到并在事实上着手区分“劳动”和“劳动力”的话,那末,在50年代的《资本论》第一份手稿中,则已开始建立起“劳动力”商品学说,提出了“劳动力”商品的二因素,即“价值”和“使用价值”问题。总之,这个阶段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建无产阶级经济学说的关键阶段。在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完成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剩余价值论为中心的狭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理论体系的创建任务,从而在严密的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运动规律。
1848-1849年欧洲群众性高潮被反的狂暴时期代替了,成千上万的英勇战士被迫到异国他乡寻找避难场所。恩格斯迁到英国的曼彻斯特,马克思流寓伦敦。1850年7月,马克思在伦敦恢复了因为参加欧洲运动而中断了两年多时间的经济理论研究工作。英国是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伦敦则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活动中心,它为研究和解剖资本主义提供了方便的观察地点;尤其是著名的大英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图书,集中了丰富的经济学文献和官方的材料。马克思在英国发现和亲眼看到了以往在德国、巴黎和布鲁塞尔没有、也不可能看到的许多东西。这些条件促使马克思再次从头开始,用批判的精神来透彻地研究这些材料。在1850年9月到1853年8月期间,马克思从阅读过和研究过的专著、官方文件和定期报刊上所做的摘录,写满了24本《伦敦笔记》。这些笔记主要是关于政治经济学问题的摘录。譬如,他重新阅读并摘录了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蒙达纳里的《货币论》、凯里的《论工资率》、《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托伦斯的《论财富的生产》、拉姆赛的《论财富的分配》等经济论著。1854-1856年马克思没有再像以前那样紧张而有规律地直接进行经济学的资料搜集工作,而把主要精力转向重新阅读自己的
1
笔记,“想把材料整理出来,至少也是为了掌握材料,为整理材料作好准备”,并重新对这些笔记本中的材料做了简短的评注。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出版标志着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基本上创建完成。1857年8月-1858年5月,马克思写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即我们通常所说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在“手稿”中第一次把自己差不多15年的研究成果总结在由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第432页,人民出版社第1版。
3
6册书构成的内容丰富的政治经济学著作的计划中(即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他首先是把自己多年来孕育着、思考着和检验过的那些观点纳入一定的体系之中。“手稿”已较详细地阐述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石”的剩余价值学说,大体上制定了关于这一中心学说的原理。除地租学说等之外,《资本论》中的基本原理在这个手稿中几乎都可见到。正如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11年单行本导言》
2
中说,“手稿”标志着马克思已经完成了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到1859年6月11日,《政治经济学批判》(即第一分册)才在柏林由敦克尔出版发行。由于马克思对社会经济过程作进一步的研究而改变了自己的写作计划与著作名称,所以该书的以后各分册没有陆续出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马克思首先系统而周密地分析了“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形式”,揭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指出“商品”这个经济细胞中包含着一切资本主义矛盾的萌芽。他进一步论述了劳动的二重性的学说,并且通过科学地说明商品两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在40年代已有的基础上,创建完成了“劳动价值学说”;然后又以此为根据,系统地制定了诸如商品学说、货币学说等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所以列宁把这部光辉著作同《资本论》并列在一起,认马克思在这两本著作中,已经使政治
3
经济学“这门科学化了”。但是必须指出,关于价值形式的理论,无论是50年代的手稿,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都没有最后完成。即以价值和价值形式之间的关系而言,两者还没有在行文上区分开,“价值”和“价值形式”,往往都被称之为“交换形式”。真正完成这一理论著作应属后来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第1卷。
从1860年初开始,马克思致力于撰写《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分册)和《剩余价值理论》。为此,他在大英博物馆研究了1855-1859年《工厂视察员报告书》,重读了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及斯密、李嘉图、魁奈、马尔萨斯等人的主要著作,编制了《引文笔记目录》。马克思在当年1月10日写给拉萨尔的信中强调了第二分册的理论价值,他说:这个第
4
二分册包含有他的著作的“全部精髓”。在2月3日写给恩格斯的信中,第一次使用《资本论》的名称来称呼正在写作的第二分册。在《1861—1863年经济学的手稿》(即《资本论》的第二个初稿)中,马克思对以往剩余价值学说的批判占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构成了《剩余价值理论》,即我们今天看到的《资本论》第四卷。也就是说,当他着手撰写理论部分不久,就急转研究问题的历史方面。正如他自己在《致济·肖特(1877年11月3日)》中所说:“实际上,我开始写《资本论》的顺序同读者将要看到的顺序恰恰是相反的(即从第三部分~历
5
史部分开始写)”。马克思是先写历史批判部分,后写理论部分的。在这个手稿中,马克思已经把《资本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加以叙述了,而且拟定了这一巨著的提纲,尤其是第一、三卷的提纲。所以,这部手稿理论界一般都认为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第1卷之间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或联系纽带,标志着马克思在研究、阐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和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表明马克思在主要方面已经完成了他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即“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着重论述了剩余价值学说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尤其是揭示了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换句话说,这本书主要是对马克思以前时期的经济学理论进行历史性的分析、批判。因此,该著作有两个方面的意义:(1)它是一部政治经济学史方面的论著,它可以告诉读者关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兴衰的历史;(2)读者可以通过它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建起来的。
与《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不同的是,《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部书稿马克思是预定出版的。所以,新手稿中所阐述的一切都带有更加严密、系统的性质,但它仍然是 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234页,人民出版社第1版。 《列宁全集》第21卷第31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4
李善明主编:《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创建纪略》第167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285页,人民出版社第1版。
4
一部草稿(即《资本论》的第三个初稿)。恩格斯曾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中说过:“这个手稿至少大部分写于18年和1865年。马克思在基本上完成这个手稿之后,才着手整理
1
1867年印行的第一卷。”
《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册为《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为《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为《两者的统一,或资本和利润、利息》。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没有专门考察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史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马克思要求自己著作的历史批判部分放在后来,即在他的著作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分析那个主要部分
2
问世以后,再予出版。”在这期间马克思由于疾病经常复发,致使《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工作受阻。燕妮在1866年2月26日给库格曼的信中说:马克思的病复发而卧床已有一个月了。最近刚恢复整理、誊写工作,突然又长了痈,书的最后完工再次推迟,这对他说来
3
简直是要命,每天夜里他说梦话都说到个别章节。1867年4月12日《资本论》第1卷的最后一份手稿由马克思亲自带到汉堡交给了迈斯纳出版。到1867年8月16日,马克思才完成了这部巨著的所有校对和修改工作。他在注明当日“深夜两点”寄给恩格斯的信中说:“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印张(第四十九印张)刚刚校完。„„这样,这一卷就完成了。其所以能够如
4
此,我只有感谢你!没有你为我作的牺牲,我是决不可能完成这三卷书的巨大工作的。”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以一千册印数在汉堡出版了。《资本论》第1卷是马克思的一部相当完整的著作,恩格斯对它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是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表述”;它所进行的研究,“有极大的科学确切性”,它的结论
5
是没有哪一个人能够“驳倒”的。因此,《资本论》第1卷的出版宣告了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彻底胜利,开辟了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真正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在工人运动中占统治地位的新时代。
三
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建广义政治经济学,即主要创立关于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以及未来社会主义、主义制度的政治经济学阶段,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学说得到不断完善和广泛传播的阶段。说这个阶段是创立广义政治经济学阶段,是从主要方面讲的,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只是到了这个阶段才开始创立广义政治经济学。其实,当他们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考察资本主义现成的经济制度的时候,同时也就已经开始了创立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工作。他们并不是孤立地解剖资本主义这一社会经济形态,而总是把它同其他生产方式相比较,把它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从联系中来研究上述特定社会形态的。譬如,他提出“剩余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中心内容,就是从广义方面讲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创立狭义政治经济学也是同创立广义政治经济学相并进行的,只是在每一个不同的具体发展阶段,所要完成和担负的主要任务有所侧重或不同罢了。
马克思恩格斯还对土地国有化和住宅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马克思应国际总委员会委员、曼彻斯特支部领导人欧·杜邦的请求,于1872年3月至4月撰写了《论土地国有化》的论文。这篇论文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问题的极其重要的文献之一,马克思认为它所解决是同无产阶级和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根据他对不同国家土地制度的特点所作的分析,指出了土地国有化的历史意义。“土地国有化将使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彻底改变,归根到底将完全消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4~7页,人民出版社第1版。
(苏)M·H·雷季娜等著《经济学说史》第19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
李善明主编:《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创建纪略》第221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328~329页,人民出版社第1版。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411、233页,人民出版社第1版。
5
灭工业和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他还强调指出,只有在工人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里,土地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最多只能实行改良主义的。马克思的上述思想,在后来继续撰写《资本论》、研究土地问题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展开。随后恩格斯又撰写了《论住宅问题》一组文章。他同马克思一样,揭露和驳斥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观点,指出:住宅缺乏现象、只是资本主义制度剥削实质的一个表现,它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合乎规律的结果。只有当无产阶级解决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问题之后,才能解决住宅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工农业生产密切的内在联系,将使农村人口从他们数千年来所处的那种孤立和愚昧状态中挣脱出来。因此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所表述的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
马克思撰写《哥达纲领批判》阐明社会主义的根本理论。1875年3月中旬马克思收到《哥达纲领》(草案),他气愤地逐条对这个草案进行了剖析,撰写了著名的《哥达纲领批判》。在这部经典著作中,马克思不仅批判了拉萨尔主义和拉萨尔派的错误,而且破天荒地表述了一系列有关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理论问题。譬如,关于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关于从资本主义到主义的过渡时期和主义两个阶段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的思想;关于完全的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产品分配的思想;关于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思想等等。尽管这本书阐述了一系列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更多的内容仍然是政治经济学的问题,所以它主要是一部经济学方面的经典著作。恩格斯利用当时还没有发表的《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的原理,在《反杜林论》中进一步阐发了关于未来主义社会的思想。他还第一次从概念上区分了狭义政治经济学和广义政治经济学,指出:“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
2
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在强调生产的首要地位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交换和分配的辩证关系的思想。
恩格斯除继续完成马克思遗留下来的《资本论》其他各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外,还执行马克思“遗言”,撰写并出版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花费了12年时间,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2、3卷。由于第3卷手稿写于60年代中期,20年后资本主义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自由资本主义正在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所以,恩格斯在整理出版第3卷时,写了多处编者注、插入语和增补,从理论上简要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1881年5月至1882年2月间,马克思在认真阅读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之后,曾打算利用对该书摘录的材料写一本类似的著作,但他生前没有实现这个愿望。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时发现了那部“读书摘要”,他认为自己有必要利用马克思的评语、论断和摘录材料,完成马克思未能完成的工作。他在研究了希腊和罗马、古代爱尔兰、古代德意志人的许多种类不同的著作和材料之后,于1884年3月底至5月26日撰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
前资本主义形态的经济问题早在70年代就曾引起了恩格斯的关注,当时他就写了一本《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著作,揭示了劳动在人类社会产生中的作用;指出人的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而且是劳动的产物。从而表明了劳动在世界历史上、在人类本身的形成中所起的基本作用。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他对前资本主义形态的经济问题作了特别详细而深刻的研究,第一次系统地、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早期发展阶段的历史,揭示了原始公社制度产生、发展和解体的过程,以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形成的过程,阐明了阶级社会的一般特征,剖析了国家的起源和性质,论证了国家随着没有阶级的主义社会的彻底胜利而消亡的历史必然性,描绘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轮廓。恩格斯对前资本主义形态的研究是对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一编——前资本主义生 12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67页,人民出版社第1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60页,人民出版社第1版。
6
产方式政治经济学的宝贵贡献。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说从40年代到70年代期间,在创建狭义政治经济学方面马克思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话;那末,从70年代到90年代这段时间,在创建广义政治经济学和捍卫、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面,恩格斯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不亚于马克思。
载《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2009年8月5日,宋才发教授入户调研考察罗布泊地区农村村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009年8月5日,宋才发教授实地调研考察罗布泊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