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

来源:刀刀网
浅谈道具“鼓”在鼓子秧歌中的运用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 目:浅谈道具“鼓”在鼓子秧歌

中的运用

姓 名:王杨 学 院:艺术学院

系:音乐系

专 业:音乐表演(舞蹈方向) 年 级:2006级 学 号:18720062202394

指导教师(校内):林琳 职称:助理教授

2010年 05月 25日

0

浅谈道具“鼓”在鼓子秧歌中的运用

浅谈道具“鼓”在鼓子秧歌中的运用

【摘 要】 “鼓子秧歌”是齐鲁黄河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才被冠以“鼓

子秧歌”之名。“鼓子秧歌”广泛流行于鲁北的商河、临邑、济阳、惠民、阳信等县,是春节和元宵节期间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深受人们喜爱,故被称为“跑十五”或“闹十五”。“鼓子秧歌”的主要角色有伞、鼓、棒、花、外角五种,五种角色以所用道具命名,其中以鼓为本。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以鼓来表现抗争自然灾害的手中工具,以鼓来比作反击战争中的手中武器,以鼓来寄托人们心中的情感,以鼓来体现舞蹈艺术的豪放之气和阳刚之美。“伞”是鼓的引导,起着指挥作用。“棒”、“花”和“丑”则是“鼓”的陪衬,起着烘托“鼓”的作用。乐队更是以大鼓为主,打击出多种快和慢的节奏以助表演阵式的变化催人奋进。

基于道具“鼓”在鼓子秧歌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道具“鼓”为中心,通过对于鼓子秧歌中道具“鼓”的使用,阐述道具“鼓”在这一舞蹈形式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鼓子秧歌 道具“鼓”

浅谈道具“鼓”在鼓子秧歌中的运用

On the props \"drum\" in the dark in the use of “Drum Yangge”

Abstract:\"Drum Yangge\" is a great artistic type in the culture, last century in the 1950s, before it was

known as \"drum younger\". \"Drum Yangge\" is widely popular in the North of shanghe, linyi, xinyang jiyang, Huimin County, and is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the Festival period considered a form of entertainment, popular, it is referred to as \"ran 15\" or \"make 15\". \"Drum major\" child Yangge roles have umbrellas, drum, rods, flowers and outer corner five, five roles to use props named, one of the drum. As the history of evolution, people struggle with drum performance tools of natural disasters, to drum to fight back in the hands of war weapons, to the drum to consign the emotional heart, to the fact that the drum dance art of uninhibited gas and masculine beauty. \"Umbrella\" is the drum play of boot, command. \"Stick\blow out a variety of fast and slow beats to help performing troupe of inspiring. Based on the props \"drum\" in drum child Yangge of important functions, this article to props \"drum\" for the Centre, through with drum child Yangge props \"drum\

Keywords: Drum Yangge Drum Use method and function

浅谈道具“鼓”在鼓子秧歌中的运用

目 录

引言 ........................................................................ 1 一 “鼓”在鼓子秧歌中的表现 .................................................. 2 (一) “鼓”的产生 .......................................................... 2 (二) 道具鼓在使用过程中的动作要领 .......................................... 3 (三) 道具“鼓”在鼓子秧歌的具体表现 ........................................ 3 二 道具“鼓”的作用 ......................................................... 5 结语 ......................................................................... 6 致谢语 ....................................................................... 7 参考文献 ..................................................................... 8

浅谈道具“鼓”在鼓子秧歌中的运用

引 言

作为艺术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主要是通过形态和肢体的表演来展示主题和演绎情节,需要有音乐、服装、灯光、幕布景等辅助手段的支持,但是编创人员和舞者如果要准确而形象地表现其舞蹈作品,有时必须借助道具的作用才能完成角色的定位与环境的提示。从舞蹈形态学的角度上看,人体有节律的表情性运动的主要构成就是舞者自身---运动着的人体,即舞者以自己的形体为基础来表现对作品的理解,塑造美的形象,进而完成艺术的创造①。如果这种表意要达到更生动、更形象的效果,有时它需要运用一些道具来增强对观众视觉的冲击力,展示舞蹈的动态美。使得舞蹈的美感更容易为人们所欣赏。

道具就是表演中所借助的工具和物品。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中,道具的使用也有着不同的要求。舞蹈这种艺术表演形式的特点决定了其所使用的道具只能是小型、多样、轻巧、灵活的,是肢体与物体相配合的物品。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各个舞种,尤其是民族舞,都形成较为固定的道具模式。这些道具在表演过程中运用得当可最大化地反映情节所处的特定时代、地域和民族特点,并且还可以极大地丰富和增强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使舞蹈所要揭示的主题与内容更加形象和集中。一个斗笠、一枝船桨、一把笛子、一个木盆、一把扇子、一条丝巾等等都烘托和反映了编创者增强作品效果的意图,也烘托和提示了舞蹈者的角色身份以及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显示了此时此刻舞者所要表现的意境和心情。在此,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和分析,以已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民间舞----山东鼓子秧歌为例,浅析道具“鼓”在鼓子秧歌中的运用。

引自《舞蹈形态学》.于平著

1

浅谈道具“鼓”在鼓子秧歌中的运用

“鼓”在鼓子秧歌中的表现

“鼓子秧歌”是齐鲁黄河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作为一种广场自娱性的舞蹈形式,是山东北部地区流传最普遍的一种集体表演,它的分布以济南市商河县为中心,其他的还遍及济阳县以及惠民、阳信等地,它是一种广大农民欢收、共度新春的民俗活动。

“鼓子秧歌”最早被称之为“打鼓子”或者是“大鼓子秧歌”、“跑秧歌”等。当地俗称“跑十五”、“闹玩意儿”,集歌舞、杂耍于一身,被冠于“鼓子秧歌”之名,不过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的事。从古至今,每当鼓声隆冬,常可见上至九旬老翁,下至稚齿孩童,一家三代同场演出。

鼓子秧歌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大鼓和大锣,以大鼓的节奏划分为“三点子”、“五点子”、“七点子”秧歌;主要角色有伞、鼓、棒、花四种,这四种角色是以演员所用的道具命名的。鼓子秧歌的各种角色在人数搭配上没有统一规定,一般分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一般在90人以上,70人左右为中型,50人左右为小型。增加角色必须是偶数和它的倍数。如伞的基数为4,就以4的倍数递增。鼓的基数是8,就以8的倍数递增,其他角色依此类推。为了保持鼓在秧歌中的主导地位,鼓必须多于伞的两倍以上。 鼓子秧歌舞姿粗犷豪放,节奏强劲,场面宏伟壮观,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程式和艺术风格,同时还表现了民间艺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艺德与情操,表现了劳动人民强健的体魄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堪称民间艺苑的奇葩。自有文字记载的宋朝以来,这种古老而又别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代代相传,并在不断的向更高和更广泛的艺术境界发展。

(一) “鼓”的产生

道具的产生必然是基于舞蹈表现的需要,要了解道具背后要表达的内容就必须从民间文化源头出发。由于缺乏详细的文字记载,鼓子秧歌究竟始于何时,当地人有多种说法。有人说它“孕育于春秋,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②。这个说法也许并不十分可信,鼓子秧歌的历史是否真有这么长久,还需进一步考证。而关于鼓子秧歌的起源,民间传说更是众说纷纭,如灾后收说、 包公放粮说、刘秀屯兵联欢说等,本文采用鼓子秧歌二老艺人代表人物之一的刘志军先生的观点---鼓子秧歌起源于劳动,对道具的产生进行分析。

鼓子秧歌起源于黄河流域,数千年来黄河流域洪灾不断、战乱不断,淳朴贫穷的劳动人民以顽强的生命力战胜苦难创建起幸福的家园。每当灾难被战胜,劳动人民便随情而动,随意而发,锅碗瓢盆,棍棒簸箕,手帕雨伞等生活工具和用具就成为他们娱乐方式的替代物,

出自《商河县志》.1994年8月版.

浅谈道具“鼓”在鼓子秧歌中的运用

形成了“伞、鼓、棒、花、外角”的固定表演模式,来表现山东地区人民特有的生活、生存和情感。

鼓子秧歌的文化特点是以鼓为本。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以鼓来表现抗争自然灾害的手中工具,以鼓来比作反击战争中的手中武器,以鼓来寄托人们心中的情感,以鼓来体现舞蹈艺术的豪放之气和阳刚之美。在表演队伍中“鼓”的人数最多,表演形式最精彩。“伞”是鼓的引导,起着指挥作用。“棒”、“花”和“丑”则是“鼓”的陪衬,起着烘托“鼓”的作用。乐队更是以大鼓为主,打击出多种快和慢的节奏以助表演阵式的变化催人奋进。所以鼓子秧歌大气、豪放、粗犷,常常是以刚健的舞姿和宏大的场面演出。

(二) 道具鼓在使用过程中的动作要领

鼓子秧歌的基本体态包括挎鼓位和端鼓位。 挎鼓要求站大八字位,双手于斜下手位,其中左手执鼓,两只手手心相对;端鼓脚位与挎鼓相同,不同的是左手体前端鼓,右手大提襟位。站立时要全身有力,不能有松懈的感觉,并且脚要站住,不能前后、左右乱晃,做到稳,要体现出男性的阳刚之美。

“抻”是鼓子秧歌的一个动力特征,在动力上,鼓子秧歌的“捻、拧、抻、韧”,还有鼓子秧歌整个舞蹈的流动,不管是“抡、撩、劈、拉、甩、掏、抖”等动作都充满着“抻”的一个节奏。这个节奏基本上是发力、延伸、收势,而我们指的主要过程就是从发力到收势之间的延伸。比如我们在做“抻”的鼓子组合时,鼓子要“劈”的一下,也就是双手于左腹前击鼓时,注意节奏的力点,重拍要击在节奏点上,这也就是内聚力瞬间的释放点,它中间有一个发力,形成一个内聚力在瞬间的爆发。“韧”是鼓子秧歌总体的一个动势的要求,就是说鼓子秧歌在运作中要体现出它整个的韧性的一种品格。比如我们在做“大起步平拧”组合时,大起步要有气势,注意发力的瞬间,力的横向释放以及前行的咄咄逼人的架势。“夹肘平拧”动作时,要强调肘关节内侧主动的力量。快板时要注意,尤其是“狗熊哆嗦毛”,也就是“十字颤步”的时候,应该是由膝盖发力,波及上身的一个引动,一个颤动,不能做成上身主动带动,下身一轻一飘,特别是膝盖一直,它的狗熊哆嗦毛的颤的劲头就没有了。

(三) 道具“鼓”在鼓子秧歌的具体表现

1. 劈鼓子③

劈鼓子就是大八字位挎鼓站立,双手手心向下以肘带臂旁起至斜上手位,双手向下于腹前击鼓(即劈鼓子)。做劈鼓子时双手合击要有力,即腹前击鼓的一瞬间,有一个发力,形成一个内聚力在瞬间的爆发。

2. 下晃拧

下晃拧是指左肩部在左侧划的一个圆,并且划的是一个下圆,下晃拧时,应以腰左后为

参考自《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大纲

浅谈道具“鼓”在鼓子秧歌中的运用

主动力,带动身体向下晃拧。劈鼓发力下来时,左后肩应该有一个向下的拉动感。另外膝盖的沉是顺着劈鼓的劲,压到膝盖上以后的一个自然颤动,而不要有意颤动,不要做成单一一个动作,压颤起是拔地而起的感觉,它整个是一个整体的运动,要有稳在里面。

3. 靠鼓转身

这个动作是在下晃的基础上,向左上方牵拉而形成的一个舞姿(同时头上击鼓)。而在前方牵拉的同时,中心的滞留形成了力的一个对抗,这个力的动作一定要有对抗的感觉,就是重心要留,重心不要靠出去。第二,击鼓以后形成一个背鼓的基本舞姿,但是不停,这个舞姿不停。在击鼓同时,形成一个靠鼓的基本感觉,然后加上转身。靠鼓的转身在这一个瞬间,也就是从背到靠的过程当中,运用的是杠杆的原理来支撑,主力脚应该有一个小的半脚掌。总的来说,背靠鼓转身在运动过程中,所有的下晃运动,要有整体的身体搬动感,也就是一块儿的感觉。

4.上晃拧

第一要做到发力时弓部发力,同时腰以下也就是胯部不能跟着一块儿发力,而是一个反作用力,形成两个对抗的一个拧劲儿。拉起来时是手掌拉起,一直拉到托鼓位再翻身、转身,形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第二做勒鼓时,勒鼓是一个瞬间完成,勒鼓到托鼓位后,后腰上要有一个瞬间的紧缩感。 5.内踅拧

内踅拧的动作完成,始终要感觉到左后腰的迸发力。肩也一定要经过左后方向往前方向踅过来,不要用前腰。在拧的过程中,始终是腰在带动肋、肩运动,而不是肋、肩或者臂带动腰的运动。在蹭蹉行进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节奏的处理,节奏的分布不是平均的,应该带一点点符点的感觉。

6.磨韵

这个动作在运动过程当中不是下腰,而是下腿,是“板腰”的感觉。它是在杠杆原理基础上的一个横向运动,在横向运动时,首先是腿的左右的支撑,同时波及了一个腰的平拧,但不是以腰平拧为主。磨韵要有一气呵成的流畅感,还要强化其节奏“点”的敦厚之力。

7.跑鼓子

它的动作是在半蹲状,将身体留向右平拧的方位。在运动中,上步的脚有探出的感觉,后脚在推地的时候,应该有一个节奏的哏节,把重心一下推上去。推地以后不能停在舞姿上,而是一个慢的过程动作,整个过程当中要平稳,不能上下跳动。跑鼓子选用的是快板,要注意贯穿稳、沉、抻、韧总体的一个要求。

鼓子秧歌动作之间的结构技巧十分成熟,静动分明,连接顺畅而严谨,所以整个舞蹈动作连接在一起后不断运动,产生出一种协调美妙的律动,使舞蹈总处于一种不得停歇、流动不止的激流中。

浅谈道具“鼓”在鼓子秧歌中的运用

道具“鼓”的作用

道具鼓作为鼓子秧歌表演中的主要道具,在表演过程中为情绪的抒发和艺术的展现起到了显著的作用。表演者通过鼓来标志角色,确定风格,使得道具鼓成为了一种仪式或契约的象征物,以及艺术语言、生活表达的特有方式。

就鼓本身而言,鼓子秧歌中使用的鼓,一般约有四五斤重.鼓套在手腕上,托、抡、撩、劈,跑、转、跳、蹲地不停舞动.没有健壮的体魄与耐力是无法完成的。而且舞者手持这么重的鼓,表演俯、仰、翻、腾等动作时,手中的鼓增大了身体的倾斜度和动作的幅度,这种动态成为舞蹈形象的重要特征.显示出山东好汉的英雄气概。在鼓子的动态特征表现中,道具鼓无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学舞者举起它时,“力点”在手腕上,身体自然形成一定的倾斜度.从而准确体现出鼓子的体态特征。相反如果学舞者没有拿过“鼓”,并且也不知道道具在此所起的作用.那么他就很难把握住鼓子的风格特征了。

此外,道具鼓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一部分,与音乐、布景一样,对于舞蹈表意的丰富以及舞蹈氛围的渲染起到积极作用,无论舞者的技巧如何娴熟,如果不借助道具鼓的作用,总是略感单薄,也难以充分拓展表演的空间。从舞蹈形态学的角度上看,人体有节律的表情性运动的主要构成就是舞者自身---“运动着的人体”,即舞者以自己的形体为基础来表现对作品的理解,塑造美的形象,进而完成艺术的创造。而道具鼓的使用,使得鼓子角色阳刚、豪放的表意更具视觉的冲击力,更加充分的展示舞蹈的动态美,使得舞蹈的美感更容易为人们所欣赏。

浅谈道具“鼓”在鼓子秧歌中的运用

结 语

被评为中国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鼓子秧歌作为山东地域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展现了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豪迈与激情,其背后所蕴藏的数千年来的历史沧桑与沉浮更是伴随着鼓点,回荡在神州大地。而作为重要表现手段的道具鼓伴随着鼓子秧歌的产生而产生,为舞蹈风格的确立、舞蹈氛围的产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道具的恰当运用,大大丰富了舞蹈的表现手法,营造了舞台的氛围,所以说道具的运用在舞蹈中有时是必不可少的。它与舞蹈作品所要表现的时代相适应,同时它又与环境、人物,以及舞者的角色和身份相协调。这时道具或大或小,或五彩缤纷,或厚实素淡,都要浓妆淡抹总相宜才好。道具的运用处理的得好,将会使舞者更快进人角色,使观众感同身受,如临其境。

进入艺术发展新的时代,作为民间传统舞蹈的鼓子秧歌也面临着,是“传承”还是“创新”的抉择。我认为,鼓子秧歌作为中国舞蹈文化,需要有正确的观念来保护和发展,但这决非意味着要裹足不前。舞蹈的传承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过程,我们需要做的是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在民间自然发生的舞蹈活动,而不是靠对它的“发展”来求取文化建设上的功名。在本土舞蹈资源的挖掘整理时,要注重对鼓子秧歌原生态的保护,使其在发展的同时不至于丧失其内涵与本质,同时要把握契机丰富其表现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适应人民文化娱乐的需要,使其不致丧失本质的功能作用,才能使鼓子秧歌在艺术的殿堂内经久不衰。

浅谈道具“鼓”在鼓子秧歌中的运用

致谢语

首先,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林琳导师细心地指导,从论文题目的确定,资料的收集无不给予了最大的帮助,在此向林琳导师致以深切的谢意。

其次,感谢所有为我们授课的老师,你们是最好的导师,谢谢你们。 由于拟写时间仓促,难免存在不足与纰漏,望老师批评指正。

浅谈道具“鼓”在鼓子秧歌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山曼等著.《山东民俗》.济南山东友谊书舍, 1988年3月版.

[2].张浔,刘志军著.《山东鼓子秧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3].辛冠洁,李曦编.《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齐鲁书舍出版 ,1980年9月版 [4].胡潇著.《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4年5月版 [5].陈文,肖娟著《齐风鲁鼓誉神州》农业知识 ,2008年1月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