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九年级化学教案: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九年级化学教案: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来源:刀刀网
教案:如何正确书写学方程式

课内容 授课类型 学习目标 如何正确书写学方程式 展示引领课 1.了解书写学方程式的原则。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学方程式,学会配平学方程式的方法(最小公倍法)。 3.通过学方程式书写的学习和训练,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学会书写学方程式的方法。 难点:学会配平学方程式的方法。 课时 1 重点难点 导学环节和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二.1.阅读课本P98后回答:书写学方程式的步骤有哪些 请试着总结各步可能出现的错误。 书写步骤: ① ② ③ ④ 2.请回忆整出注明反应条件的注意事项: ①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②电解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③加热一般用“____”表示,点燃(填能或不能) 用“△”表示。 ④当反应条件只有一个时,一般把它写在等号的 。 ⑤当反应条件不止一个时,一般把 写在等号的下面,其它条件写在等号的上面。 3.如何用最小公倍法配平学方程式,你是怎样解的? 5.实战大演练 写出下列反应的学方程式: ①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镁 ②水中通直流电 ③ 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氧气 ④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6.拓展应用与提高 ①无锡地区乃至长江三角皱,正在全面使用西部送的天然气,其优点是高能、污染少、相对价廉,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空气质量,请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碳和水的学方程式 ②泡沫灭火器灭火的原是利用碳酸钠粉末与盐酸(主要成分HCl)生成氯钠、水和二氧碳,生成的二氧碳覆盖在燃着物上,隔绝空气,从而使火熄灭,请写出该反应的学方程式 课外延伸 1.练一练 某学生写了下面6个学方程式 (1)Mg + O2 ===== MgO2 (2)4P+ 5 O2点燃2 P2O5 (3)Cu2(OH)2CO3 ====== CuO + H2O + CO2 (4)3 Fe + 2O2 === Fe3O4 (5)Zn + H2SO4=== ZnSO4 + H2 (6)CuO + H2 === Cu + H2O 其中学式写错的有 ; 学式正确但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有 ; 反应条件未注明的有 ; 使用不当或遗漏的有 ; 2.写出下列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的基本类型 (合反应、分解反应) 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2. 硫磺在空气中燃烧 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5.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7.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燃烧 8. 水中通直流电 9. 双氧水中加入二氧锰 10 氯酸钾和二氧锰共热 11.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教学体会和反思

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A.A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B.向一定量的C.一定量的稀盐酸稀盐酸中加入大中加入铁粉 理石 B.B

C.C

D.D 锰酸钾固体 D.加热一定量的高A、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进行,氯化钠质量分数增大,完全反应后,氯化钠质量不再增大,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氯化钠质量分数减小,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稀盐酸能和大理石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CaCO3+2HCl=CaCl2+H2O+CO210044,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当有100份质量的碳酸钙形成溶液的一部分时,

逸出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质量不断增大,当稀盐酸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随着铁粉的加入,溶液中铁元素的质量增加,当盐酸完全参与反应后,再加铁粉,溶液中铁元素的质量也不再改变,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高锰酸钾分解产生了氧气,使固体的总质量减少,所以虽然锰元素的质量不变,但是反应前后锰元素的质量分数要改变,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故选B。

2.最近在我国河北省的海陆交界处发现了大储量的油田。油田中的石油属于 A.混合物 【答案】A 【解析】

石油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其中含有汽油、煤油、柴油、沥青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故选A.

3.在AgNO3、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人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

B.纯净物

C.单质

D.化合物

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有Zn B.滤渣中可能有Ag、Cu

C.滤液中﹣定有Fe(NO3)2、Zn(NO3)2 D.滤液中可能有AgNO3、Cu(NO3)2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此现象说明Fe过量没有反应完,所以原混合溶液中的Cu(NO3)2、AgNO3全部被置换生成Cu、Ag和Fe(NO3)2溶液。A、铁的活动性比锌弱,不会置换出锌中的锌,故A错误;B、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铁过量,所以滤渣中一定有有Ag、Cu,故B错误;C、铁会与原混合溶液中的Cu(NO3)2、AgNO3全部被置换生成Cu、Ag和Fe(NO3)

2溶液,所以滤液中一定有

Fe(NO3)2、Zn(NO3)2,故C正确;D、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

明铁过量,滤液中一定没有铜和银,故D错误。故选C。

4.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液体大多数是溶液,下列物质中加入适量水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盐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详解】

A、食盐能溶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溶液,故A正确;

B、植物油不能溶于水,把花生油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只能形成乳浊液,故B不正确; C、泥沙不能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C不正确; D、碘不能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D不正确。故选A。 【点睛】

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5.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将量筒放平,倒入液体,第一次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0mL,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是 A.10mL 【答案】C 【解析】 【详解】

第一次读数,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0mL,俯视读数时,读数大于实际体积,也就是液体实际体积小于

B.大于10mL

C.小于10mL

D.无法判断

B.植物油

C.泥沙

D.碘

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第二次读数,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0mL,仰视读数,读数大于实际体积,也就是实际剩余液体体积大于10mL。液体总体积小于20mL,剩余液体体积又大于10mL,所以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是应该是小于10mL。故选C。 【点睛】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用俯视读数时,实际体积偏小;仰视读数,实际体积偏大。

6.15%的H2O5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会剧烈反应产生O2,若实验室用此药品制取O2,下列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实验室利用15%的H2O2溶液制取O2,反应速率较快,选择的制取装置应能控制反应的速率。 A、图中装置不能控制反应速率,故选项错误。

B、15%的H2O2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反应速率较快,不能通过滴加水的方法控制反应速率,故选项错误。 C、15%的H2O2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反应速率较快,不能通过加水的方法控制反应速率,故选项错误。 D、图中所示装置能控制15%的H2O2溶液滴加的速率,从而控制反应的速率,故选项正确。 故选:D。

7.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冰1.这种冰需要在含有大量水源和极高的压强下才能够生成,水分子会整齐排列成排或排成一列非常整齐有规律的冰晶,像是一个立方体的牢笼聚合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冰1中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普通冰中的小 B.海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冰1 C.冰1中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 D.冰1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需要在含有大量水源和极高的压强下才能够生成,所以压强增大,冰1中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比普通冰中的小,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冰1需要在含有大量水源和极高的压强下形成,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水,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冰1中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冰1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所以化学性质相同,故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8.人们常说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与一种气体物质的总排放量有关。这种气体物质是:( ) A.氧气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指将的二氧化碳的排放,“碳”指二氧化碳。 考点:空气的保护

9.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氮气

C.二氧化碳

D.天然气

A.该反应的反应物可能属于氧化物

B.不考虑反应条件时,该图示可以表示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反应 C.该反应的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D.该反应生成物都属于化合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从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分析。 【详解】

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物的分子是由两种原子构成的,若一种原子是氧原子,就属于氧化物,故不符合题意;

B、由微粒的构成和反应的微粒的数目关系可知,不考虑反应条件时,该图示可以表示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一种属于化合物,一种属于单质,故符合题意。 10.科学家发现含硒的亚硒酸钠(Na2SeO3)能延缓人体衰老。亚硒酸钠中硒元素的化合价为 A.+4 【答案】A 【解析】 【详解】

在Na2SeO3中,Na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设该化合物中Se元素的化合价为x,

由化学式及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则 (+1)×2+x+(-2)×3=0 解得x=+4 故选:A。

11.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火上浇油: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 B.钻木取火:提高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吹灭烛火:降低着火点 D.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故错误。B、钻木取火的过程是钻木时要克服摩擦力做功,物质的内能增加,从而使得温度升高,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故正确;C、用嘴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而不是降低着火点,故错误;D、向着火的电器上浇水,可能会因水的导电性而使扑火者触电,或引发电路短路布引起更大面积的燃烧,故错误。故选B。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2.一氧化氮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利用它与液氨的反应可减少其排放。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B.+2

C.2

D.+6

A.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B.反应中涉及到的含氮化合物有3种

C.发生反应的液氨和一氧化氮的分子个数比为2:3 D.参加反应的液氨与生成水的质量比为17:18 【答案】C 【解析】 【详解】

A、观察微观示意图中的反应物的分子为:NH3和NO,生成物的分子为N2和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的方程式为:4NH3+6NO

催化剂5N2+6H2O。反应前氮元素由化合物变成单质,即由-3、+2变成0,化合价发

生了改变,故说法错误;

B、反应物中含氮元素的化合物分别是NH3和NO两种,故说法错误;

C、根据方程式可知,发生反应的液氨和一氧化氮的分子个数比为4:6=2:3,故说法正确;

D、根据方程式参加反应的液氨与生成水的质量比为[4×(14+3)]:[6×(2+16)]=17:27,故说法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工业上常将煤洗选加工后用于制备水煤气,其主要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2)在该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下同),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是________。 【答案】C+H2O【解析】 【详解】

(1)由图可知,A表示碳单质,B表示水,C表示一氧化碳,D表示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高温CO+H2 C H

C+H2O高温CO+H2 ;

(2)反应前,碳元素存在于单质中,化合价为零,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变为+2价,碳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反应前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反应后氢元素存在于单质中,化合价为零,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故填:C、H。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微观示意图,做此类题的关键步骤是:一划去示意图中反应前后相同的分子,二根据图示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三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且配平;最后根据要求作答即可。

14.2019 年 1 月 3 日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开启探月新篇章。据科学家研究月海玄武岩含钛铁矿(主要成份是钛酸亚铁 FeTiO3),可用于炼铁和钛。

(1)图 12-1 是周期表中一格,从中可知铁原子的质子数为_____

(2)钛酸亚铁中亚铁离子的符号是_____;工业上在高温下用一氧化碳与赤铁矿(主要成分:Fe2O3)反应来炼铁,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嫦娥四号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图 12-2 是第三级火箭推进剂的反应微观模拟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图 12-3 是氧原子结构示意图,X 值为___________。 【答案】16 Fe 3CO + Fe1O3 【解析】 【详解】

(1)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铁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6,即质子数为16;故填:16;

(1)亚铁离子是带有1个单位正电荷的微粒,其符号为Fe1+;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主要是利用CO的还原性,在高温下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1O3

1+

高温1Fe + 3CO1 1H1 + O1

点燃1H1O 6

高温1Fe+3CO1.故

填:Fe;3CO+Fe1O3

1+

高温1Fe+3CO1;

(3)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X=8-1=6;故填:1H1+O1

点燃1H1O;6。

15.经测定,某溶液的pH=1,取少量该溶液滴入紫色石蕊,溶液________,则该溶液中不可能存在NaNO3、NaOH、Na2SO4中的________。 【答案】变红色 NaOH 【解析】

【分析】

溶液的pH小于7,显酸性,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溶液的pH等于7,呈中性。 【详解】

溶液的pH=1,小于7,故为酸性,石蕊遇酸性溶液显红色;在酸性环境下,氢氧根离子不存在,则氢氧化钠不能存在于酸性环境里,故化学式为NaOH。 【点睛】

NaNO3、Na2SO4溶液显中性,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色,碱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

16.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金属铁是由_____构成的,氯化钠是由_____构成的。(填“原子”、“分子”或“离子”)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①当a=_____时,该粒子是原子;

②当a=16时,该粒子是_____,(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其符号为_____。 【答案】原子 离子 18 阴离子 S2﹣ 【解析】 【详解】

(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金属铁是由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 (2)①在原子中质子数等电子数,所以当a=18时,该粒子是原子;

②当a=16时,由于核外有18个电子,该粒子是阴离子,是硫离子,其符号为S2﹣。 故答为:(1)原子,离子;(2)①18,②阴离子,S2﹣。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根据图中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 A 中的 a 应为 ________(填“浓硫酸”或“水”)。实验操作 A、B、C 都需要用到玻璃棒,其中操作 A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在实验室闻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气味时应该小心,________, 使较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发现有刺激性气味的________。

【答案】浓硫酸 不断搅拌,使稀释时放出的热量进行扩散 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 浓盐酸 【解析】 【分析】

稀释浓硫酸必须把浓硫酸注入水里面,并且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稀释时放出的热量进行扩散,实验室闻气

味的方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 使较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详解】

(1)稀释浓硫酸必须把浓硫酸注入水里面,并且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稀释时放出的热量进行扩散,故实验 A 中的 a 应为浓硫酸,实验操作 A、B、C 都需要用到玻璃棒,其中操作 A中玻璃棒的作用是不断搅拌,使稀释时放出的热量进行扩散。

(2)在实验室闻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气味时应该小心,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 使较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故发现有刺激性气味的是浓盐酸。 【点睛】

稀释浓硫酸必须把浓硫酸注入水里面,不能把水注入酸里面。

18.某研究性小组将某次实验室制得的CO2气体持续通入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NaOH溶液中,测得pH值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已知:

①NaHCO3溶液显碱性,NaHCO3溶液微热时不会转化成碳酸钠溶液。 ②Na2CO3溶液转化成NaHCO3溶液时,溶液的碱性会减弱。 ③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如下反应:

CO2+2NaOH=Na2CO3+H2O Na2CO3+ H2O+CO2=2NaHCO3 试回答下列问题:

(1)通入少量CO2气体时溶液仍显红色,其原因是_________。

(2)实验刚结束时测得溶液的pH<7,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将最后所得的溶液微热后冷却至室温,溶液变_________色,其原因是_______。

(3)若C点为某种溶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则C点是_____这种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

【答案】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并且剩余的氢氧化钠溶液也显碱性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 红 碳酸分解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溶液变成碳酸氢钠溶液 碳酸氢钠 【解析】 【详解】

(1)通入少量CO2气体时溶液仍显红色,其原因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并且剩

余的氢氧化钠溶液也显碱性.

(2)实验刚结束时测得溶液的pH<7,其可能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

将最后所得的溶液微热后冷却至室温,溶液变红色,其原因是碳酸分解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溶液变成碳酸氢钠溶液.

(3)若C点为某种溶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该溶液碱性减弱,则C点应该是碳酸氢钠这种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中用加热4.9g氯酸钾和1.58g高锰酸钾混合物的方法进行了制取氧气的研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试回答:

(1)b~c段产生氧气的速度明显比O~b段加快,其原因是______。

(2)反应结束后所得固体混合物中质量分数最大的物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写出计算过程,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答案】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加速了氯酸钾的分解 67.73%(详见解析) 【解析】 【详解】

(1)b~c段产生氧气的速度明显比为O~b段加快,其原因是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加速了氯酸钾的分解;

(2)c点时氧气不再增加,生成氧气的质量就是4.9g氯酸钾和1.58g高锰酸钾全部分解所产生的氧气质量 。 设:氯酸钾分解得到氯化钾的质量为x。

MnO22KClO3245Δ2KCl+ 3O2149

4.9gx2454.9g=,x=2.98g;生成氧气的质量=4.9-2.98=1.92g; 149x设:高锰酸钾分解得到氧气的质量为y。

2KMnO4ΔK2MnO4+ MnO2+ O2 31632 1.58gy3161.58g =,y=0.16g; 32y1.58gKMnO4分解,生成的其他固体的质量肯定小于KCl的2.98g,故剩余固体混合物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只能是KCl;剩余固体混合物的质量为4.9g+1.58g-1.92g-0.16g=4.4g; KCl的质量分数=

2.98g 100%67.7%。 4.4g答:固体混合物中KCl的质量分数最大,其数值为67.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