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研究范式,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成熟于80年代,其标志是19年在德国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的召开和《认知语言学》的创刊。其奠基性人物有G. Lakoff, R. Langacker, C. Fillmore, L. Talmy, M. Johnson, M. Turner, W.Chafe。后来J.R. Taylor, D. Geeraerts, G. Fauconnier, E.Sweetser, A.Goldberg等人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认知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中一个相当广泛的理论运动(movement)的总称。它包含许多不同的途径、方法、研究重点。这些不同的途径、方法和重点由共同的理论假设统一起来。其中最重要的假设是语言是人类认知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任何对语言现象的真知灼见的分析都必须包含在人类认知能力之中。
认知语言学不能取代其他语言学理论或流派,相反,它与其他流派是互补的。
第一节 认知语言学的产生、研究目标与语言观
1.1 认知语言学产生的理论动因 1.1.1 认知语言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认知语言学属于认知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第二代认知科学(其主要理论观点将在1.3中讨论)。第一代认知科学在认识论与方上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符号计算。它认为理智(reason)与体验分离(disembodied),是直义或客观的(literal), 就像形式逻辑一样是符号系统的运算。因此,心智就是一个抽象的计算程序,心智的硬件(大脑和身体)对心智没有影响。第二,意义就是心理表征。可以作两种理解。首先,意义根据符号之间的内在关系定义,意义就是符号计算的结果;表征即概念。其次符号是外在现实的内在表征,即意义对应于客观现实;那么,表征就是形式系统之外某物的符号表征。概而言之,思想可以用形式符号系统表征,而符号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思想是这些符号根据规则计算的结果。
生成语言学属于第一代认知科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开始统治语言学理论研究。生成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组符合语法的句子组成的集合,语法是生成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的一个机制;语言学家研究的应该是母语者的语言直觉,而不是可以观察到的话语,因此应该采用内省的方法进行研究;语言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人类大脑中有一个的语言习得机制,或者说语言能力是天赋的,语言能力于其他认知能力。徐烈炯()曾指出,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对象由研究语言转入研究语法;生成语言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追求抽象的原则,因此语言实体或过程在实际的语言表达式并没有外在的表达形式,如语迹、空语类和移动操作等;同时,生成语言学由于研究的是人类语言的普遍原则,其理论抽象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在研究内容上只关注那些核心(core)的语言事实或者说理想的语言事实,而对那些涉及到词库知识的句法现象则作为边缘事实排除在外,归语用学研究。
以上观点可以概括为生成语言学的三个根本假设:语言具有自主性(autonomous),于人的其他认知能力;句法是个自主的形式系统,与语义和语用没关系不大;语义是真值-条件构成的与客观世界的对应联系,应该由客观化的形式逻辑来描写。
就直接的理论动因而言,认知语言学产生于生成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困境。
1
1.1.2 生成语言学在解决语义问题上的困难 直接导致生成语言学内部的生成语义学的主要人物Lakoff等人脱离生成语言学阵容转而探究新的研究途径的原因是,形式逻辑这种数理的方法引进语言学。用逻辑的方法研究语义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形式语义学所构建的有关世界的模型完全是与人类经验相分离的(disembodied)、客观的。世界是由物体、特征和关系组成的客观世界,形式语言的符号可以映射到这些物体、特征和关系之上,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条件-真值语义学或者说逻辑语义学。语义学的所有工作就是研究符号与集合之间的映射关系,人的因素被抛弃得远远的,但是无数的语言现象却蕴涵了人类的经验。
逻辑语义学认为,句子表达命题。自然语言的语义可用形式逻辑进行合理的研究。指称、同指与描写自然成为了语义研究的中心问题。然而,在自然语言的研究中,形式逻辑在无数的自然语言现象面前却束手无策,如(1~7)(转引自Lakoff为Fauconnier的Mental Spaces(1994)作的序):
(1) If I were you, I’d hate me. (2) If I were you, I’d hate myself.
(3) If Woody Allen had been born twins, they would have been sorry for each other, but he wasn’t and so he’s
only sorry for himself. (4) John’s children are blond.
(5) If John has children, John’s children are blond.
(6) In this painting, the girl with the brown eyes has green eyes. (7) If a man owns a donkey, he beats it.
例(1)和(2)表达的意义不同,形式逻辑无法区别两者之间的差别,因为me和myself都是一人称,应同指说话者,可它们分别指你和我,这里实际是将“自己”一分为二。形式逻辑能解决同指问题,却无法解决同一实体一分为二的问题。例(3)中,twins是非指称性谓语名词,因而不能充当先行词。那么,单数所指Woody Allen就必须同时充当they 和he的先行词。形式逻辑语义理论解决这种同指问题。我们知道例(4)预设了John有小孩,然而,在例(5)中,if条件句取消了这种预设。这就出现了指称与预设的统一性问题。例(6)在逻辑语义理论中被视为自相矛盾的句子,因为in this painting即不是逻辑功能词,也不是表示命题态度的动词,因而不可能用逻辑式表达其域界差异。在例(7)中,虽然两个不定冠词的意义相同但不能由存在量词用经典逻辑式表达,因为这类量词不能同时约束he 和it。相反应用广义量词表,问题的根本在于怎样使不定冠词获得一致的意义。 1.1.3 理论建设中的方问题 Langacker(1987:v~vi)在阐述研究认知语法的动因时说,他主要对当时的语言学理论有两点不满。其一,理论框架的狭窄性和缺乏自然性(难以符合语言现实);其二,理论概念和假设的不确定性。
理论框架的狭窄性指研究的范围有限,将许多重要的事实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如隐喻性语言。事实表明,隐喻性语言在自然语言中更普遍(pervasive)、更基础(fundamental),甚至在语法结构中也是如此。如果将隐喻性语言被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就没有什么研究的内容了。缺乏自然性指的是没有尊重研究材料的原始特征,忽略了语言事实的丰富性、细微差异和复杂性,破坏语言材料的内在结构,以分析者所需要的方式使用材料,或者是孤立地使用材料,或者是强加给材料某些实际上并没有的理论结构与意义。
理论概念和假设的不确定性指语言学理论在使用一些没有明确界定的概念和术语讨论问题,这样容易导致理解上的混乱,如名词、动词、修饰语、主语、从属结构等。语言学家们都在使用这些概念和术语,但没有几个人准确、明晰、易懂地定义了这些概念和术语,只是提供一些例证而已。
2
1.1.4 相关领域的研究发现 Lakoff自己曾说,他转而研究认知语言学,受到了四个方面的启发。一是,其同事Kay关于颜色词及其意义的研究。Kay的研究发现,在众多的颜色中,世界上的语言对某几种颜色都有表达的词语。这说明,焦点颜色的存在。同时,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给予了新的启示:颜色并不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在影响颜色感知的四个因素之中,只有两个受客观世界因素的影响,有两个受感知者因素的影响。这说明,人的经验因素在起作用。二是,认知心理学家Rosch关于基础水平范畴的发现。在人们关于基础水平范畴成员的心理意象中,有身体和大脑活动的参与,这表明意义具有体验的性质。三是,Talmy关于空间关系的研究。空间关系的语义元素并不只是关于空间关系的,而同样与身体的作用方式相关。四是,Fillmore关于框架语义学的研究。概念框架不是来源于逻辑,而是与人类经验相关。这四个启发具有的共同意义是,意义与人类的经验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1.2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研究目标
众所周知,语言观决定语言研究中的认识论和方,对实际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与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功能相互作用。具体体现在下面的假设1。认知语言学有3个主要研究目标:解释语言知识的本质、语言的习得过程、语言的使用。因此,它有三个基本假设:
语言不是一个自主的认知器官(faculty); 语法是概念化过程;
语言知识产生于语言运用。
这三个基本假设可以说是认知语言学对居于统治地位的生成语言学与条件-真值语义学的回应。假设1是对语言是一个自主的认知器官的反动,宣告了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生成语言学的语言观的根本差异。该假设认为,语言知识的表征与其他概念结构的表征没有什么差别,语言知识运用的认知能力在本质上与其他知识运用的认知能力没有两样。这个假设包含两层含义。第一,语言知识——关于意义和形式的知识——从根本上讲是概念结构,即语义、句法、形态、音系表征都是概念性的。第二,管辖(govern)语言运用,尤其是意义的建构与交流过程的认知能力,原则上与其他认知能力相同。即就是说,语言知识的组织和检索与大脑中其他知识的组织与检索没有明显的差异,说和理解语言时的认知能力与完成其他任务时所需的认知能力没有明显的差异。简而言之,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请注意,假设1反对的是生成语言学的自主的、天赋的、特殊的语言模块假设,而不是反对语言能力天赋说。因此,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使用中所涉及到的概念结构与认知能力。那么,认知心理学中关于记忆、感知、注意、范畴化等的研究成果与理论模型自然就成为了认知语言学家关注的重点内容。
假设2在Langacker于1999年出版的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一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阐发。其基本观点是,概念结构不能简单地还原为真值-条件与客观世界的对应(correspondence)。人类认知能力的主要特征是将经验概念化后表达出来(包括语言知识的概念化)。概念结构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识解(construal)的作用,如范畴结构、知识的组织结构、多义性、隐喻、词汇语义关系等。识解具有主观想象的特征。即使语法成分与结构也是以某种方式将经验识解。因此,意义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
假设3认为,语义、句法、形态、音系的范畴与结构是在具体的语言用法中逐渐形成的。该假设认为,句法行为和语释的任何细微变化都应该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考察,这样产生的句法表征模型既能解释常规事实,也能解释特殊的(非常规的)事实。那么,非常规事实的理论意义得到了重视。由此而建立的理论模型更加符合语言实际(natural)。因此,理论模型的解释范围扩大了,解释力增强了。 1.3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3
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作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认知语言学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它们首次提出了意义的体验性问题。1999年,他们又一次合作出版了鸿篇巨著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将认知语言学产生的理论基础与哲学来源进行了凝练与阐发,总结出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心智从内在上讲是体验(肉体)的;思维主要是无意识的;抽象概念主要是隐喻的。这三个发现从根本上动摇了两千年来关于理智的观点。 1.3.1 认知无意识
认知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解释。一是指能精确研究的所有心理运算或结构。大多数这类结构或运算被发现是无意识的。如听觉、视觉、语言与思维的方方面面。二是在哲学传统内仅指概念或命题结构,以及在这些结构上的规则(rule-governed)运算,认知意义指真值条件--意义。他们持第一种观点,但有别于弗洛伊德的被压抑的无意识,因为思维大多在认知意识下进行,且运行得太快而难以聚焦。认知无意识的观点大大地扩展和丰富了我们对意识的本质的理解。它对哲学研究同样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它意谓着大脑中的大多数思维活动是无法直接知道的,表明通过哲学思辨可达及人类思维与理解的深处只是一种幻想。思维的领域是直接的有意识的内省无法直接达及的,有意识的思维只是思维的冰山之巅而已,95%的思维在表层意识之下进行,并塑造与结构我们所有的思维。认知无意识内容丰富,结构复杂,不但包括我们自主的认知活动而且包括所有的隐性知识。我们所有的知识与信念都由主要存在于认知无意识的概念系统构架(framed)。无意识概念系统就像无形的大手决定我们怎样将经验的方方面面概念化。它将生产的理论思辨(metaphysics)建立到我们日常的概念系统中。它创造的实体,如友谊、谈判、失败、谎言,存在于认知无意识中并为我们的日常无意识推理所运用,从而决定我们怎样自动地、无意识地理解我们的经验。 1.3.2 体验心智
在进化论诞生之前,西方哲学理论认为,理性是自主的,于感知、神经运动(motor)、情感和其它身体能力之外,并以此区分人类与其它动物。但是认知科学的发现表明以上观点是错误的。认知科学的进化认识观认为:人类推理是一种动物推理,与我们的身体和大脑的特殊结构紧密相关;人的身体、大脑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日常思辨的无意识基础,即关于“真”的意识。体验心智指感知和运动系统在构成特定的概念过程中起作用,如颜色概念、基础水平概念、空间关系概念和事件结构概念等,而在使用概念的推理中指推理由大脑中的神经结构来完成,大脑的神经结构网络决定我们所拥有的概念和推理的类型。人脑由100多亿个神经元和100多万亿个突触联系组成。通常,信息可经由相对稀少(sparse)的突触联系从一个神经元集传递到另一神经元集,此时由于分布在第一个神经元集上的激活模型太大而不能在稀少的突触联系一一对应地表征出来。因此,稀少的突触联系集必须将输入模型组合起来并映射到输出集上。当神经元集以不同的输入提供同样的输出时,就产生神经元范畴化。因此,范畴化就是我们体验的结果,人类是在进化后才具有范畴化的能力,否则就无法生存。或者说,人类具有范畴化能力,是因为我们有大脑、有身体,与所生存的世界互动(Lakoff & Johnson 1999: 18)。Lakoff和Johnson在全书中时时不忘讨论神经结构在体验心智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它为体验心智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范畴、概念与经验三者之间是彼此不可分离的。Lakoff和Johnson认为,既然人是神经元组成的人,那么范畴便是通过体验形成的,范畴成为了经验的一部分,它们是将我们的经验区分为可感知的种类的结构。因此,范畴化就不仅仅是发生在经验之后的理性思维的结果,而是经验的内容。神经元人类不可能超越范畴而得到非范畴化的和非概念化的经验。概念是能允许我们将范畴和推理典型化的神经元结构。每一种原型(prototype)都是能允许我们进行与某一范畴相关的推理与想象的神经元结构。以原型为基础的推理构成了极大部分的推理。
4
概念之所以成为概念并被体验到,是因为它的推理功能。Lakoff和Johnson概括说“体验的概念实际上是感觉运动系统的一部分或者利用感觉运动系统的神经元结构。因此,许多概念推理是感觉运动推理。”
范畴、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同时决定了现实、推理与体验之间的关系。我们关于世界的范畴决定了什么是“真”,概念决定着对这些范畴的推理方式。因此,Lakoff和Johnson认为,传统的西方主流哲学将人类推理、概念视为于心智、大脑和身体而描绘一个客观的外在的现实世界是错误的。相反,它们是相互依存,彼此决定的。没有理由相信世界已完好地切分为范畴,或者说心智中的范畴就是现实世界的范畴,推理是没有体验的推理。因此,人类概念就不仅仅是外在世界的反映,而是极大程度地决定于我们的身体、大脑,尤其是感觉运动系统。也就是说,概念是体验(embodied)的概念。为了证明这一点,Lakoff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举证:颜色概念、基础水平范畴、空间关系概念和空间与运动概念的神经元模型。
1.3.3 隐喻性抽象思维
人类的主观精神生活无比丰富,如对重要性、相似性、难度和道德的主观判断等,对渴望、情感、亲密和成就的主观体验等。然而无论这样的经验多么丰富,人类将它们概念化,对其进行推理和视觉化的极大部分方式都来源于其他领域的经验。这些领域就是感知运动领域。隐喻提供了将主观经验领域用感知运动领域的约定性心理意象来描绘的途径。如当我们无法理解主观体验时,我们会形成物体从身旁或头顶经过(感知运动经验)的意象。概念隐喻充盈于思维和语言中,很难想象出常见的主观体验不是通过隐喻概念化的。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和其他语言学流派一样,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也是语言。但它对语言的认识与看法有许多不同点。
2.1 语言的基本特征 认知语言学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本质特征的基本认识,认为语言的本质特征是“符号性”,但又认为,语言是一个高度综合的复杂系统。 2.1.1 符号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本质特征是符号性。语言表达式代表的是概念内容,或者说语言的本质是将声音与意义联系起来。因此,语言由这样三个要素组成:音系结构、语义结构和符号关系,用下图表示:
symbolic
phonological semantic
structure structure relation
(转引自Taylor 2002:21)
音系结构指语言的显性表达,即语言表达式的物质或感知方面。语义结构指语言表达式的意义。语义结构不但包含语言表达式的命题内容,而且还包含更多的概念化过程,如图形-背景的调整、识解、语用环境等。语义结构就范围而言具有百科知识性质,原则上可以利用人的概念世界的各各方面。符号关系存在于音系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但不同的是,如箭头所示,这种关系是双向的,音系结构和语义结构互相作用,其中一个结构的出现总是引出另一个结构。 认知语言学与其他语言学理论的明显不同是,它主张音系与语义结构具有直接的联系,
5
但起联系作用的不是句法。但它并不否认句法的存在。其特别之处在于,句法本身也是符号性的,因此也由音系与语义结构之间的符号关系来处理。具体地讲,语词的构造与组合模式都被认为是符号单位(symbolic unit),每一个符号单位联系一个音系与语义结构。 请注意,Taylor对符号性做了特别的注释:符号性指的是音系和语义结构之间的关系,因此不要混同于当代认知科学和一些语言学理论中所说的符号性,即符号是一个可以代表无限数量的值的一个变项,如数学中的x与y,逻辑学中的p与q。这样的符号运算没有考虑到符号的值。 2.1.2 综合性 生成语言学认为,自然语言的句子具有离散性。但认知语言学认为,自然语言中大多数语言单位都是高度综合(integrated)的复杂结构体(complexes)或系统,这些复杂结构体并不是部分之和。因此,在语言分析过程中,就不能将这样的复杂结构体分解为无序的具有离散特征的语符束。比如下面元音[i]这样的分析是不够的:[-CONSONANTAL, +VOCALIC, +HIGH, +FRONT, -ROUNDED]。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它的相对的发音时间,这些特征怎样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组合成一个连续、协调的发音等因素。同样[UNCLE]这个概念只分析为[MALE, COLLATERAL, ASCENDING GENERATION]也是不够的,因为还必须考虑以下因素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概念:它实际涉及到三个人——自我、一个相关的亲戚和所指的人,同时还涉及到同辈与后辈之间的关系。 2.2 研究内容:认知能力 和其他语言学理论一样,认知语言学也是研究句法、形态、音系、词汇意义、语篇结构等具体内容,但不止于此,而是将以上研究纳入到人类认知的大视野下。这样做,就超越了对语言事实的描写与理论表述的形式化而已,而是对语言事实做出更赋见地的解释。那么,语言运用中所包含的认知能力就成为了认知语言学中的主要内容。Taylor(2002)列举了以下认知能力:
1) 范畴化能力。所有动物都具有范畴化的能力,虽然强弱不一样。人类的范畴化能力特别强,可以创造和驾驭无数的范畴,无论是十分细微的还是很一般的,无论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物质世界还是抽象的精神世界。人类还可以修改现有范畴以适应新的经验,或者创造新的范畴来表达新的经验。这表明范畴化能力具有灵活性。无论是在语言中还是在其他认知活动中,范畴化无处不在。
2)图形-背景组织能力。视觉感知是图形-背景组织能力的最佳范例。在事物的感知过程中,某些方面会凸显在视觉范围内,而其他方面则处于背景的地位。如在观察一个人时,你可能只注意他的脸部,而身体的其他部委不在仔细观察的范围之内,那么,脸部就是图形部分,身体的其他部分就是背景部分。图形-背景组织能力受注意的影响,图形与背景可以随注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图形-背景组织能力也具有灵活性。图形-背景组织能力还具有层次性。高一级层次的背景可以充当低一级层次的图形。图形-背景组织不但在感知系统存在,在思维和概念化活动中照样存在,因此,它对研究语义具有关键的作用。如(8)虽然描写的是一个相同的事件,但(8a)强调“他”是行为的主体,而(8b)强调的是他老婆的遭遇:
(8)a. 他打了他老婆一顿。
b. 他老婆被他打了一顿。
3)心理想象与识解能力。视解是一种普遍的认知过程。它是一种想象能力(imagry)。Lakoff指出,思维的想象性能让我们进行抽象思维并让思维超越我们的所见所感。视解作为一种想象能力与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能将某一领域的内容用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或者说将概念内容以不同的结构或途径组织起来, 能灵活地、创造性地构造语言单位及其语义关联的合成概念。那么,事件的语言编码方式取决于事件被识解的方式,如(9a)是从“胜”的角度来
6
看待比赛,而(9b)是从“败”的角度来看待比赛: (9)a. 中国队大胜韩国队。
b. 中国队大败韩国队。
由此看来,图形-背景组织能力也是识解能力的一个方面。
4)隐喻与体验主义。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根本假设之一就是,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工作的机制,即用甲来理解乙。它实质上也是一种识解能力。通常情况下,隐喻是通过物理的、身体经验来理解抽象领域的经验,即以具体的来理解抽象的。Johnson(1987)说,概念世界的大部分内容是由为数不多的意象图式来结构化的。意象图式是出现在许多领域里的有关身体经验的普遍的、反复出现型式(patterns),如容器图式、路径图式、目的地图式、平衡图式等。人类认知的许多内容都是身体经验为基础的,同时也表现在语言中。
5)概念原型。概念原型主要说明人类是怎样习得语言的。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既对立又极端的观点。一是以笛卡尔和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理性注意主义。该观点认为,人脑中具有丰富的内在结构,控制知识的获取。语言习得由语言习得机制来完成。人类大脑中长有一个普遍语法。二是实证主义观点,即人的大脑本来是一块白板,认知的发展完全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这样人类获得的概念就没有初始的,不同的语言就可能表达完全不同的概念。
认知语言学采取了折衷的观点。认知语言学家观察到,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都是惊人的,尽管相似性可能存在于比较抽象的层次。Langacker(1999:9)将这种抽象的相似性称之为“概念原型”(conceptual archetypes)。如“物”的概念,“行为、事件”的概念便产生了句法中的名词和动词。
6)推理能力。作为惟一理性的动物,人类具有很高的智商。在思维与交际过程中,可以根据一定的信息,补充出细节、不足的信息,推导出隐含的话语意图,进行因果推理或者预测后果等。因此,语言的理解就必须大大超越所说所写。反过来,概念的表达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可以只说显要的部分,其余留给听/读者自己去揣摩就行了。这样一来,语言的意义就很少是“合成性的”(compositional)了,那么也就不一定能通过计算各部分的意义之和得到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了,有时可能更丰富,有时可能出现偏差。
7)自动化(automatization)能力或固化(entrenchment)能力。人类很擅长于学习复杂的技能。熟能生巧一点也不错,学习运动神经(motor)技能更是如此,如弹钢琴、打乒乓球等。学习之初,可能需要有意识学习,并且效果也不一定好,甚至还可能出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训练的增加,这样的神经运动会逐渐的自动化和程式化,有意识学习减少,错误逐渐消除。但这样的运动神经技能也是认知技能。很简单,专业乒乓球运动员所做的打球动作是业余爱好者做不来的。专业运动员与业余爱好者的差别就在于控制运动神经运动的神经-认知程式(routines)。语言中,同样存在自动化,如发音器官的控制,说话时快速地使用语言预制件(短语、惯用语、套语等)来组成更大的语言单位等。
8)存储与计算能力。人的大脑有两个特征:容量大,智商高。从理论上讲,人的大脑可以储存无限的具体信息,同时能够根据指令进行复杂的运算。存储和计算相互相成。以乘除运算为例。熟记各种数的平方是存储,根据乘法规则得出结果是计算。显然回忆已经存储的数据比根据规则计算要快,要省事。如15×15=225。当我们熟记了15的平方等于225后,我们可以直接提取该数据,当我们运用算式进行计算时,速度要慢,费时更长,也更费劲。存储的知识是学习的结果,计算是规则运用的结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存储和计算都在起作用。说写者存储了大量的预制构件,在使用过程中直接运用。当然,语言学理论可以尽可能地为语言建立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使用语言是总是运用原则而放弃存储的现存知识。如动词的屈折变化形式,我们开始可能是运用规则,构成屈折变化形式,但当学习者学会以后就可能变成知识存储起
7
来,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提取而不再运用规则了。
9)聚焦形式的能力。语言的想象功能,可以离开语言的意义,而只关注其物质外壳,如声音、词形(edifices of words)、诗歌、谜语、韵文以及其他文字游戏等。宗教、社会的各种仪式实际上就是人类聚焦形式的认知能力的体现,语言也不例外。语言中形态学研究的内容实际就是聚焦形式的反映。
10)社会行为能力。语言使用与社会因素戚戚相关。语言使用者都是社会人,语言使用的动机往往来自于社会交往。人都有结为群体或圈子的倾向,语言习惯是最好的媒介。语言可以成为人们身份的标志。这就是说,认知语言学也十分关注语言的社会认知功能。
11)符号行为能力。近年来,关于人类认知与非人类动物认知的根本差异究竟在哪里,讨论很多。高度复杂的思维能力并不是区别性特征。举例说,老鹰从天空俯冲下来捕捉快速跑动的兔子时,也需要类似火箭专家一样的计算能力。二者的差别在于,老鹰的计算是在线的,即根据兔子的速度与位置的变化而实时计算的;而火箭专家的计算是离线的(offline),因为所有的计算都是在火箭飞行之前完成的。所以,Bickerton声称,只有离线思维才是区别人类认知与非人类动物认知的根本特征。离线思维依赖的是对符号系统的控制。符号系统(语言是个符号系统)提供了离开外部实在环境进行思维并将思想内容表达出来的手段。有了符号系统,我们可以回顾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虚拟世界,识解世界,交流思想与感情。语言把我们的思想物质化并固定下来。
从以上研究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认知语言学在探索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时,追求的是认知与心理上的普遍原则,而不是语言系统内的普遍原则。这是与生成语言学在探索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时的根本差异。也更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 2.3 研究方法 2.3.1 方原则
科学研究都有阶段性,不同阶段的方法是不同的。Langacker(1987:33)认为认知语言学的方原则是,认知语言学不应该拘泥于某一套具体方的。所有的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方法是为理论框架服务的。同时学科发展的阶段水平也是影响方法选择的重要因素。 Lakoff和Johnson(1999:79)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第一代认知科学是先作出具体的哲学假设,然后寻找客观事实验证假设。这一研究方法虽有其长处,但也有其致命弱点:研究结果有先入为主(predetermine)之忧,缺乏多渠道的共同证据共证假设。第二代认知科学强调在最广泛的证据的基础上作出最高概括,最大限度地减少结果的先入为主的可能性,并努力实践自己提出的三个具体原则:认知现实性、共同证据、抽象的高度与广度。 根据以上大原则,Langacker(1987)提出了以下5个具体的原则与目标:客观性(factuality)、经济性、明晰性、普遍性(generality)与预测性。 客观性指提出的理论必须尽量与客观事实相一致,这是任何实证科学的最基本要求。在其他要求相同的情况下,一种理论在解释客观事实时,应该做到覆盖面尽可能广、准确度尽可能高,而不是根据理论目标曲解事实,按需所取。要达到客观性,认知语言学认为,应该注意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不能将语言看成是由离散的实体构成的,分解成不同的分支孤立研究。相反,词库、形态和句法构成一个连续体,结构概念内容,为表达服务。那么,研究语法就不可能抛开语义。事实表明,很多句法上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考虑到语义因素以后就迎刃而解了。二是,不能只研究典型事实,而对那些不符合理论需要的视而不见。这样必定将大量的事实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生成语法将数量巨大约定性(conventional)表达式排除在外的态度就是一个例证。 经济性是所有科学研究都必须追求的方原则。但是经济性不能损害客观性,不能为了实现经济性而认为地将应该做的工作割舍掉。经济性不能简单等同于只提出重要的抽象原
8
则。Langacker将其称之为“规则/例举”(rule/list)谬论。Langacker认为,为了在保证客观性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性,应该走第三条道路:规则/例举相结合。比如为了尽可能客观、经济地说明约定性表达式在语言中的问题,就可以采用“例举”的办法。
明晰性指理论表述应该尽可能准确、明了。当然,最理想的是形式化表述。在这个问题上,认知语言学家们都是持赞成态度并努力追求的最高目标。但是,形式化表述与学科发展水平紧密相关。语言学的发展水平与数学、物理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语言学既古老又年轻。年轻,是由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语言学的历史还比较短,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因此,在此问题上,Lakoff,Langacker,Fauconnier比乔姆斯基等采取了更灵活与更客观的态度。他们一致认为: 1)形式化本身并不意谓着更可取(preferable)、更有用。形式化必须适合理论的发展水平(only as good as the theory it formalizes)。现代数学和物理学能形式化是因为它们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形式化表达是有用、有效和有见地的阶段了。理论都是动态发展的,在不断地探索中寻求最好的概念、规律和运作机制,还从未有什么理论一开始就有完美的形式表达,因为任何成功的理论都必须吸收还未被发现的观点和规律。 2)建立在不成熟分析基础上的不成熟的形式化将损害准确理解科学的进展(evolution)并产生认识上的倒退。因此,尽管形式化是十分理想的形式,也不得不将精确与明晰和二十世纪的数学的形式化区别开来。虽然数学形式化是一些研究的理想形式但不是万灵药(其实乔姆斯基非常清楚这一点,Fauconnier(1994,1997)引用了乔氏1990年的一段原话作为证明)。 3)形式化表达必须能包含被形式化的内容的潜在观点(implicit assumptions),而不要成为带有重大理论偏见的特定表现形式。 4)一旦理论发展水平和时期成熟,就可以使用形式化,但形式化不是目的,否则就会恣意(arbitrarily)理论的构建,因为数学家们自己都认为形式化的证明法也仅仅是数学概念的外化形式而已,一种方便的社会化表达形式。这就是为什么认知语言学理论有的部分用形式化表述,有的部分用文字表述。 普遍性指概括出事实背后的共性特征,是理论应该追求的目标,也是值得鼓励和称道的。但语言学是一门实证科学,语言是一个由常规现象和非常规现象(irregularity)构成的混合体。语言的这一特征决定了,从根本上区分开完全普遍的规则与不规则(idiosyncrasy)现象是不可能的。因此,为了追求所谓的普遍特征(universals)而将一些难以解释的内容堆积到词库中只会损害理论应用的广度。这实际上是一个对待语言事实的态度问题。认知语言学认为,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待所有语言事实,按照语言事实的现有面貌进行研究,而不是去追寻所谓的深层结构下的普遍特征。认知语言学(尤其是认知语法)主张,具体的概括与普遍的规则共存于语言知识系统中,任何普遍规则都是有限度的,即使语义结构在不同语言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完全的共性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表明认知语言学不重视对普遍性的探索,认知语言学提出的图式性与原型就是这方面的尝试。 预测性指理论所提出的理论主张是否符合语言事实,得到验证或反证的能力。理论的预测性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1)应该明确预测支持性或反证性证据的性质;2)应该具有性,将描写的途径严格控制在明确的范围之内,而不会有可能的其他方法;3)应该提供在许多被选方法中选择的原则。预测性具有层次之分:绝对预测能力与性预测能力。在语言学理论建设中,所有追求绝对预测性的理论都不尽如人意。原因有三:1)语言事实的复杂性和相对性(不平衡性)。任何范畴的语言事实都有典型的、次典型的、非典型的、边缘的等不同程度的差异。范畴是以原型而不是以标准特征为组织结构的。如被动语态是以典型的行为动词为核心的,那么非行为动词(如want)的可接受性就还要看后接的名词性成分,如(10)(转引自Langacker 1987: 50):
9
(10) a. ?* A bicycle is wanted by me.
b. ?? That bicycle is wanted by my brother.
c. ? That bicycle is wanted by every kid on the block. d. That bicycle must be wanted by somebody.
2) 语言的想象性改变语言的可接受性。由于说话人能够自由地识解某一情形,那么,句子的可接受性本质上是可变的、难以预测的,如(11)(转引自Langacker 1987: 50): (11) a. I sent a book to the library.
b. I sent the library a book.
在双及物构式里,直接宾语必须是生命体,否则该用(11a)形式。那么,(11b)就应该是不可接受的句子。它可接受,因为通过主观识解,library被识解为机构而不是指地点,机构通过转喻可以指代人。这样,(11b)就是可接受的句子了。3)在语言中,约定俗成本身起作用,它反映出语言运用与变化的细微过程。如汉语中的“动宾结构+宾语”,从有限的一些词汇化的动宾复合词(如关心、插手等)已经扩展到大量的临时性动宾结构都能后接宾语。那么,扩展的程度和方向怎样,必将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经济性、及物句式的强制性、结构分析的便利性、文本的体载、使用的频率与约定化程度等。 因此,在语言的变化过程中,其变化轨迹是无法绝对预测的,充其量我们能够指出其发展趋势和创新的基本类型。那么,预测就是性的预测,一方面预测语言的普遍特征,另一方面说明可能变化的范围。
2.3.2 研究方法:内省法与实证相结合
认知语言学早期的研究主要采用的式内省法。Talmy指出,要研究概念内容及其组织结构必须找到意义的处所。这个处所就在心理经验(conscious experience)之中。虽然语义具有不同特征,达及意识的程度也不同,但都必须通过内省的方法才能获得对概念内容及其组织结构的认识。但内省法使用时也必须受到,如对语言材料操作的控制,内省法获得的发现还必须与通过其他方法获得的发现联系起来。这样的方法有其他内省报告的分析,语篇与语料的分析,跨语言和历时的分析,对语境和文化结构的估价,心理语言学的观察与试验技术,神经心理学对大脑损伤的研究,神经科学的仪器探测等。神经科学对大脑功能的分析能够对内省发现提供坚实的科学证明。
Geeraerts(2005)指出,认知语言学要证明自己以用法为基础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的正确性必须做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必须研究语言的社会变化,二是不能仅局限于内省的方法,而应该积极使用实证方法。第一个问题涉及到认知社会语言学是否可以成为一个学科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个问题涉及到研究的途径。北美的认知语言学家多采用内省方法,欧洲的认知语言学家正大力推崇以语料库为主的实证方法研究语言的变化。Geeraerts认为,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更能证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
第三节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特征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语言是符号性的——使它具有了不同于生成语言学的显著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Taylor(2002:27~30)概括了1)~3)。
1)以语言的实际用法为基础。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知识是在语言的实际用法过程中抽象出来的。语言习得的输入就是实际的语言接触的内容,那么,语言习得是由语言经验驱动的从下到上的过程。
该特征具有以下几个涵义:
10
第一,一个人的相当部分的语言知识可能存在于相当具体的、实际的语言表达式中,或者说以某些具体例证的记忆痕迹的形式存在。以英语的eyes为例。操英语者能够根据复数规则构成该形式,也有可能是他多次接触后存储了该形式。这后一种可能得到了心理语言学的证明:学习者确实会存储经常出现的形式,不管这些形式内部结构多么复杂或者是多么符合规则(Taylor 2002:308)。
第二,语言知识是个动态系统,会随一个人的语言经验的变化而变化。人们会不断学习新的语言表达式,而增加语言单位的存量。相反,学到的语言知识如果久弃不用,也会逐渐从语言知识系统中消失。这表明,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是个变化的动态系统。这意味着,操同一语言的人不一定共享完全相同的语言系统,他们对语言的词、短语、惯用语等的熟悉程度差别很大,因此,他们在做合乎语法判断时,差异很大。
第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抽象都是根据语言事实的表层形式得出来的,不承认有深层结构。Goldberg(2002)说,今天的许多理论模型都回避了所有的转换或推导的要求,如 Bresnan( 1982,1994), Fillmore, Kay, 以及Michaelis(),Lakoff (1987); Langacker (1987a,1991), Pollard and Sag (1987)。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表层形式往往含有典型的、强有力的理论抽象,因为这样的表层形式比转换或推导形式涵盖面更广。Goldberg将这样更广泛的理论抽象称之为表层抽象。Langacker(1987:46~47)早就有这样类似的主张:语法结构几乎全都是显性的(overt),表层语法形式并没有掩盖一个更“真”、更深的语法结构;相反,表层形式代表着语言在结构与表达语义内容时的常规手段,如(12)(转引自Goldberg 2002): (12) a. Mina sent a book to Mel.
b.
Mina sent a book to Chicago.
c. Mina sent a book toward the front of the room. d. Mina sent a book through the metal detector.
如果用能否被动化来检验,只有(12a)转换成被动语态以后,是可以接受的句子。但是它们都可以看成是双及物的,可以抽象为“致使性运动”(caused motion)构式.
2) 语义处于显要的地位。认知语言学的最初动因就是为了解决转换生成语法难以解决的语义问题。因此,即使在认知语法研究中,语义都处于显要的地位。语义的重要性在词汇语义学、词类范畴、句法型式(patterns)等层次都有直接的影响。词汇意义的研究必须考虑词汇意义对词在句法环境下的用法的影响,如多义性的研究。事实上,早期的认知语义学与认知语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词汇多义性问题。语义在界定词类范畴时也起重要作用。通常,词类是根据词的分布来划定的。但Langacker(1987b)在界定名词与动词时指出,真正决定词类范畴的是范畴的图式意义,而不是分布,图式意义构成分布的理据。在句法层面,Langacker也认为,句法形式是由构成成分的语义驱动的,句法结构本身具有意义,如被动语态(be+过去分词+by短语)、双及物构式、论元结构、回指、各种类型的提升(raising)等。这一观点在Goldberg(1995)构式语法里得到充分的证明。当然,语义处于显要地位并不意味着将句法学还原为语义学,而是认为,句法(包括形态)往往具有语义的理据。
3)综合性与概括性。如前所述,认知语言学将词库、形态和句法看成是一个连续体。这就是说,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分野。所有的语言单位,无论大小,都是一个符号单位,因为它们的内在运行机制都是相同的(Taylor 2002:30)。那么,形态与句法就是更加普遍的组合关系——横组合(syntagmatic)现象的两个不同侧面而已。即使词库与形态和句法的界限也不见得清楚明了。学习者在学习一个词汇项的时候,不但只学习了这个词汇项本身,还学习了大量已经定型的短语。形态与句法虽然比词汇结构复杂一些,但这种复杂性也只是内部复杂性的程度问题和图式问题(Taylor 2002:30)。语义学和语用学在认知语言学中也没有严格的区分。因为,语用意义约定俗成后就成为了语言表达式的稳定的规约性意义。况且,约定俗成是个动态的概
11
念,具有程度的变化,因此语言意义与语用意义的差别也只是个程度问题。
Talmy(2000: 3~4)也强调了认知语言学的综合性特征。语言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三种途径:形式途径、心理途径和概念途径。形式途径以生成语言学为代表,主要研究语言形式的结构型式(patterns),主要涉及形态、句法和词汇结构。它与其他两种途径的联系很有限。心理途径界乎于形式途径和概念途径之间,将语言看作是一般认知系统的一部分,主要从感知、记忆、注意与推理角度研究语言,既关注形式特征也关注概念特征的研究。概念特征像语义记忆、概念的关联性、范畴结构、推理生成、语境知识等。概念途径,即认知语言学途径。如上所述,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内容,是语言中概念结构化的综合(integrated)系统。包括这么几个方面:概念内容的语言组织模式与方式,如空间与时间,场景与事件,实体与过程,运动与方位,动力与致使力(force and causation)等;情感范畴的内容结构化方式,如认知主体(agents),注意与视点,意志与意图,期待与情感等;在语言本体内,形态与词汇形式、句法结构的语义结构;概念结构的相互关系,如隐喻映射之间的相互关系、语义框架内的相互关系,文本与语境的相互关系,概念范畴组合成更高层次结构系统的关系。
那么,怎样理解认知语言学的综合性呢?首先,它从概念途径的角度关注语言的形式特征,它研究语法结构是从语法结构在表征概念结构的功能时的作用入手的。其次,它将自己的研究发现与概念途径的研究内容结合起来,从心理结构入手来解释概念内容的表现形式,同时又反过来根据语言体现概念结构的方式来揭示心理结构的特征。正是由于认知语言学与心理途径的紧密结合,才使它有别于语义学。
4)学科交叉性。认知语言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决定它必定要与其他学科交叉。如前所述。认知语言学最初的启发来自三个领域:Rosch等人的认知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的本质的新认识,Kay等人的关于颜色词的人类学研究成果,以及语言学内部关于意义的新发现。后来,Lakoff和Johnson又认真研究与批判了西方的分析哲学传统,提出了与理性主义哲学不同的体验哲学思想。这些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共同奠定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在理论的发展与验证阶段,语言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又走进了认知语言学家的视野。Lakoff和Johnson(1999)大量引证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了隐喻思维的普遍性和体验哲学的生理基础。Lakoff(2005)指出,认知语言学的未来研究走向之一就是神经生物学。如果说认知心理学有利于证明认知语言学假设的心理现实性,那么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发现能够证明认知语言学假设的生理现实性,从而使认知语言学具有更加坚实的科学基础。同时,认知语言学与人工智能、文学批评等学科也具有紧密的联系。
第四节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领域与代表性人物
4.1 音系学研究
4.1.1 Lakoff关于认知音系学的观点 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出发讨论音系学问题的经典论文是Lakoff(1993)的Cognitive phonology。该文勾画了认知音系学的基本框架和要点。认知音系学是认知语法的一部分,以普通自主音段音系框架为基本框架,其最终的形式框架是连通主义的PDP的某种形式,因为PDP模型是一个条件同时满足的模型。它研究形素(morpheme)与语音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correspondence)。音系结构由三个必要的最小层次构成:M-level, P-level, W-level(分别指morphemic, phonetic和word层次)。在认知音系学理论框架中,取消了推导(derivation)、排序(ordered)原则、循环和应用原则,代之以构式。构式说明同层次内的合格(well-formedness)以及跨层次的关联性(correlations)。在默认情形下,不同层次间具有同一性(identity)。跨层次构式取消(override)默认情形。跨层次构式没有方向性(direction neutral),可以直接用于语音产生与辨认。构式通过叠加(superposition)原则结
12
合起来。即每一个构式施加一组,不同的构式的同时得到满足。构式中的条件(environment)可以在任意层次加以说明,没有必要使用规则来说明其排序和循环(ordering and cycles)。
认知音系学的优势有:1)由于认知音系学是认知语法的一部分,语法的其他方面都可以直接联系起来。这是因为认知语法考察的是不同维度之间的关联,那么,音系与句法、语义和语用之间的关联就可以直接的表述出来。2)认知音系学是用构式来解释音系问题。构成语法的构式可以直接用于认知处理模型,而且同样的构式还可以用于生成与辨认过程,因为构式在形成过程中没有方向性。3)认知音系学以连通主义为理论框架,因而可以建立默认推理(default)。默认推理的支配性原则是连通力度的水平。4)另选(Elsewhere Principle)是连通论理论框架的自然(automatic)结果,因为在连通论框架中,无论是更具体的还是更普遍的模型(pattern)的结合只有让更具体的模型具有更强的连通力度才能被学会。这实际上也是默认推理的一种特殊形式。5)元音和谐作为合格(well-formedness)条件构成一个具体的层次简化了理论原则。 4.1.2 Taylor对音系结构的描述 Taylor于2002年在牛津大学出版社也出版了一部Cognitive Grammar。全书的主要内容限于篇幅不做详细介绍,只就其主要特色与贡献作一简介。Taylor基本接受了Langacker关于认知语法研究的理论假设和理论框架,但其贡献是突出的。
首先,他努力寻求统一解释的最大化。全书用“图式”的思想解释了从音系、形态、句法、构式各层次的现象。
其次,他将音系纳入了考察的视野,并且花了较大的篇幅(p78~95, p143~160, p243~262)。这是该书的最大特色。
Taylor非常赞同音系具有自主性的观点。但即便如此,音系也可以纳入认知语法的框架下分析。他认为,音系的最显著的单位是音节,它提供了识别音段的环境。Taylor明确反对“词”作为音系单位的观点。理由有三点:1)词的边界有时有可能是在语流中标记出来的;2)词的内部可能有起特定作用的音系,这些可能有别于相邻词之间的音系;3)有研究发现,多音节词有一种强烈的倾向以重读音节作为开始音节,统计上¾的重读音节是单音节和重读词的第一个音节。
音节的结构由音节图式表征,如CV或CV(N),以辅音[b]和元音[α:]为例(Ơ代表音节): Ơ (14a) Ơ (14b)
[b] [V…] [C] [α:]
音素与音位变体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图式关系表达,以∕ Р ∕为例: ∕ Р ∕
[Рh] [Р] [Р┐]
语义或句法中的一些关系和术语在音系中可以具有对应关系,如配价关系、中心语、修饰语、补语等。(14a)和(14b)分别代表了辅音与元音、元音与辅音的配价关系。在一个音节里,元音是中心成分,辅音是修成分,因为音节都必须有一个元音,音节从元音那里获得基本的调核(nucleus)。,既然这样,开始的辅音就充当修饰成分了。元音作为中心成分
13
将辅音的音系结构里的显性成分扩展(elaborates)出来。以短元音结尾的闭音节里,结束(coda)辅音可视为补充成分,它将元音的音系结构中某个成分发挥出来。同样,在多音节里,重读音节是中心成分,弱读音节是修饰成分(p252)。音系短语、音步、音节、音段构成一个层级系统。
还有构式认知音系学 4.2 认知语法学
4.2.1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
Langacker是认知语法的创立者。其理论思想与理论框架由四部著作充分阐发: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ume 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1987), Concept, Image, and Symbol: 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1990),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ume II: Descriptive Application (1991),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1999)。这四部著作构成一个完整理论体系,其中,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将其思想系统化为一个统一的理论解释框架。同时对理论原则和条件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和说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理论目标——理论概括的最大化。
Langacker认为语言由语义、音系和符号结构构成,句法、形态和词库(lexicon)构成连续体关系,任何分界线都是武断的。词库表达的是大量的使用事件(usage events)中可观察到的形式与意义的共同特征并由复杂的范畴关系构成的具有凸显性、具体性和复杂性的语义网络。词库唤起认知域并将它们分级。认知域提供词库的概念内容。词汇习得产生于反复出现的特征的强化和事件间形式和意义的不变特征的心理固化。在此过程中,非语境化过程将非常见特征剔除掉,图式化过程将共同特征凸显出来。词汇语义在心理上是自然的,在文化上是显性的,它不但能描写人的共有经验而具交际用途,更能反映出结构这些经验的认知能力:范畴化与抽象化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意向图式和隐喻思维能力。词类不但具有语义概括性(characterization)同样具有图式概括性,表达复杂的范畴,形成以原型为中心的网络。名词与动词更具中心价值,因为它们将认知上凸显的原型与反映基本认知能力的高度概括的图式结合起来了。词库的另一特征是它作为符号的复杂性。语言的符号结构分布在空间中,其主要参数为图式性和符号的复杂性。那么,语法规则与语法构式就没有区别。规则仅仅是符号层次上复杂的表达式或构式图式化的结果,也可称之为构式图式。语法的分析方法只是词的分析原理与方法的延伸与扩展。
语义与语法结构描写的基本原则是:效率、普遍性(generality);基本描写框架是:辖域(scope),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积极区(active zone)和场景(setting)与参与者。既然语法与语义研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有这些框架都必须以语义框架为前提;分析方法是识解(construal)。
语义是语法的基础,是概念或意象的形成过程。不同的表层形式形成不同的心理意象,因此,任何结构上的改变,都会表示不同的意义,虽然命题意义可能相同,如:
(13) a. 我送了她一份生日礼物。 b. 我送了一份生日礼物给她。
一个意象包含两部分:凸体(profile)和基体(base)。这对术语与“图形”与“背景”的意义对应。基体是意义的辖域,凸体是凸显的部分,概念所指的内容。在(13a)中,凸体是“她与生日礼物”。(13b)中,凸体是“生日礼物”的转移,其意象差异可图示如下:
(13a)
我 她
礼 礼
14
(13b)
她 她 礼 礼
(11)已经说明了识解在句法分析中的途径与作用。识解包含5个要素:细节化(specificity)、背景化、视点、辖域和显性度。
Langacker明确指出,语法与语义的关系是当今语言学理论的最关键问题。语义与语法结构不可分离。即使是语法结构或范畴也具有成为语法行为理据的语义价值。语法可还原为概念内容的结构化和符号化,因而根本没有自主性,如小句结构以及语法关系都可还原为概念原型,一个典型的事件模型的概念原型为:
[V----[ … AG PAT … ]]
V, AG,PAT分别表示观察者、施事和受事。虚线箭头表示感知关系,双箭头表示能量传递中的互动关系。外括符规定观察者的最大观察范围,内括符标示注意力焦点,黑体标示施事-受事互动时的具体注意力焦点。以“主语”和“宾语”关系为例。原型主语是施事(也可以是小句话题),具有高显性度、意志和控制力;原型宾语是受事(也可以是小句次要话题),具有高显性度和无意志性。由于小句类型和使用范围的变化,原型发生扩展,主语会拥有更多的作用或身份(role),如工具、体验者等;宾语会变得抽象一些、显性度低一些、事件的影响力没有那么明显一些而逐渐丧失受事的原型特征。身份随主题的发展过程而发生变化。每一主题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称之为“行动链”。在一个最小的行动链中,施事通过对主题施加某种力而引起主题变化(AGTH)。如:
(14) a. 我用钥匙开了门。(AG INSTR EXPER)
b. 钥匙开了门。 ( AGINSTREXPER ) c. 门开了。( AGINSTREXPER )
(14a)表示一个从施事到话题的完整行动链。(14b)也唤起同样的行动链,但只有工具和话题的互动成为了概念内容。(14c)只表达一个话题过程。显而易见,主语的选择等级反映了在行动链上的能量流中参与者的参与程度的等级或顺序。在一个概念所指的行动链中,主语是能量流中的头,(直接)宾语是尾,位于能量流中的主语的下游,且可以具体充当任意题元角色。
Langacker认为,语法的概念化手段是一些为数不多的心理机制,如固化(entrenchment)、抽象、图式化、合成、联想(导致符号化)等,运行在所有领域并生成表示不同程度的规则性(regularity)的模式,产生极其复杂的认知组件(assemblies)。语言结构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由它们进行描写与说明。连通主义的“平行分布处理”(PDP)模式作为研究方法保证其科学基础。作者认为语言结构和关系都以神经活动形式存在于认知处理中。以上固化等心理过程都是神经激活过程。
Langacker将语法看成是由约定性的语言单位组成的结构有序的语言库(structured inventory),因而语言系统本身没有生成性和建构性。所以认知语法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新词语的创造与理解以及结构归类、合乎语法性判断、分布、不同程度的组合性、生产性和语言结构与模式的普遍性等。范畴化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理解与生成机制。范畴化和新的意义的构建过程是连续体关系。如mouse(鼠标)由范畴化得到关于老鼠的本质特征的
15
概括,再将计算机的鼠标构建为mouse,经过不断的固化和约定化(conventionalization),隐喻意义成为了约定性意义。语法由创造符号组件的模式构成。符号模式本身只是图式化的表达式,形成不同组织层次上的组合关系。虽然语法模式存在于构建模式中,但其规则性的程度与性质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可变性:组合性、普遍性与生产性。
Langacker认为,词类是一种抽象单位,有一定的语义内容。这个内容就是意象。如名词表示“物”(THING),既可以是静态的、具体的意象,也可是动态的、抽象的意象。动词表示“关系”(RELATION)或过程。介词、副词也表示“关系”。但动词表示的“关系”具有时间属性,介词、副词表示的关系没有时间属性(atemporal)。
Langacker认为,语法结构(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也具有符号性。结构关系是突显的,产生于更广、更基本的概念分类、音系分类和符号化过程,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复合 (composite)结构只具有部分可分析性。句式结构只是由对应关系和范畴关系连接起来的符号结构的组合体,这一观点有利于解释部分可分析性。它取决于构成成分和复合结构的同时激活。构成成分将复合结构范畴化并充当其构成理据。因此,概念分类能比结构关系更有效和全面地解释各种语法关系和现象。
Langacker认为,人的基本认知能力和从经验中得出的认知模式具有直接的广泛的语言表现形式,语言结构会提供认识基本心理现象的重要线素。Langacker概括了5种基本的认知能力:自动化能力、抽象能力、范畴化能力、组合能力(composition)、符号化能力。
Langacker将许许多多的理论观点和分析工具高度概括为两条链:行动链和焦点链。行动链是指称视点关系中的普遍特征。焦点链指概念所指(profile)在概念基础上凸显为注意焦点。在指称视点关系中,指称视点和目标都是连续的注意焦点,构成焦点链。也就是说,在一定的语境下,焦点链和指称视点链没有区别。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5点:1)意义即概念形成的过程;2)一个词语往往体现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意义网络;3)语义结构只有在认知域的衬托下才能显示出其特征,认知域是人类的基本经验的原始表征域,也是一种背景知识,为更高一级的概念化提供参照或背景;4)一个词语的基体(base)是该词语固有的和必然唤起的概念内容。一个词语的凸体(profile)是在基体上的凸显部分。基体获得凸体之后便构成一个语义结构。一个词语的语义值存在于基体和凸体的结合之中;5)语义结构中包含约定性意象,语法也是一种意象。 Langacker的主要贡献有以下三点:1)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语法分析的理论模式,包括理论假设、理论原则、理论方法等;2)语法研究中,语义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源,句法是由语义驱动的。语义结构的分析应该与认知处理相结合,语义具有百科知识的属性;功能和意义是语言结构分析中的基础部分(foundational)。3)提出了语法分析的具体原则、方法、途径等。 当然,Langacker也有自己的缺陷。由于他过分强调语义在句法中的地位,以致于对认知语法乃至认知语言学产生了误解,以为认知语言学只研究语义,而将其他问题,尤其是音系问题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可能这种误解来源于这样一种认识:认知等同于概念,概念等同于语义(Taylor 2002:79)。Langacker(1987:12)的一段话可以说明问题:
由于语言的符号属性,语义自然成为了所有语言问题的中心问题。语义是语言关注的一 切……。语法的任务就是将语义内容结构化、符号化。(From the symbolic nature of
language follows the centrality of meaning to virtually all linguistic concerns. Meaning is what language is all about…Grammar is simply the structuring and symbolization of semantic content.)
16
4.2.2 构式语法
最近十多年来,国际语言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采用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CG)理论进行语言分析。Fillmore和Kay, Goldberg, Croft是该理论的代表性人物。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1)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形式-意义结合体——结构式(constructions)结构式,本是传统语法中的一个术语,自Aristotle 时代以来,一直是语言研究的主要对象。现在,CG 理论对其重新作了定义,用来指称语言中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意义”结合体,如语素、合成词、成语、习惯用语和半固定短语,也包括搭配格式与句式等等。任何语言表达式,只要它的形式、意义或用法不能从其组成成分或其他结构式中推知出来,就都属于“结构式”的范围。
2)结构式本身具有于其组成成分——词汇之外的意义构式语法认为,整体意义大于部分之和,句子意义不能只根据组成句子的词汇意义推知出来,句法结构本身也表示某种的意义。比如,双宾结构“Subj [V Obj1 Obj2]”( He gave her a cake; He baked her a muffin.) 表示“有意识地给予”(intended transfer or giving)。CG 理论还进一步指出,就像词汇中存在多义词和同义词一样,句法结构既有多义的(有基本义和隐喻引申义),也有同义的。句法结构上的任何差异,都直接反映了所表达的意义不同。需要指出的是,“意义”在这里既包括语义信息,也同时包含焦点、话题、语体风格、方言差异等语用内容。因为它们和语言形式的关系都是约定俗成的,是句法结构本身所具有的表达功能。
3)构式语法的目的是全面描述语言事实(full range of facts)。在这一点上,构式语法与当前的主流理论——生成语法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后者忽略不同形式之间的语义差异,认为语言形式是于语义或话语功能而存在的自主系统,对“核心语法”中那一部分简单、规则、普遍的语言形式的研究就可以揭示语言本质。构式语法则特别强调语义,非常重视所谓的“边缘语法”。目前研究热点更是集中在词汇语义和不常用标记句式上,认为对这些特殊格式所表达的丰富语义/语用信息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语言普遍规律,从而全面解释各种语言现象。
总的来说,构式语法既有一种开放的语言哲学观,又具有一套严格的基于合一运算的形式表示方法,主张把语法与词汇、语义、语用、韵律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这无疑是给当前的语言研究带来了一种新的视野和新的方法。利用它,我们可以来解释一些先前不好解释、或先前想不到去解释的语言现象(Goldberg 1995,2002,2003)。 4.2.3 体验构式语法
体验构式语法是夏威夷大学语言学系的Benjamin Bergh和伯克利国际计算机科学所的Nancy Chang等人最近几年提出的一个语言理解的形式模型。它以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处理语言为目标,综合了不同语言学理论优势而提出的,是认知语言学朝形式化与应用化的一个跨越式发展。
体验构式语法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动因。第一个动因是对两个问题的求解。一个是,抽象符号系统怎样最终与人类的感知、运动、情感以及其他系统的经验联系起来;另一个是,对语言意义的理解根本不能完全依靠感知、运动信息。前者是抽象的符号理论没有解决的问题,因为大量证据表明,体验性知识在语言理解中会自动起作用。第二个动因是认知语言学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认知语言学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对语言理解中的深层语义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原则和分析机制,但由于没有充分的形式化模型,而没有用于计算机化的自然语言处理。
体验构式语法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Bergen 2005):1)其形式化的基础是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2)语义、语境、话语功能、一般认知原则(如隐喻、转喻)等都被整合到其体系内;3)没有了能力与行为的二分概念;4)其形式化是明晰的,可以用于计算机处理语言,如语法分析、语法学习、形态与语篇分析、语言理解等。
17
体验构式语法的意义之一是,阐明了语言单位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样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语言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形式与意义配对构成的单位(构式)。但其中的意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认为是任意的抽象表征,有的认为是感知、运动表征。体验构式语法把这两种不同观点有机结合起来了:意义是体现在感知与运动系统中的图式表征。语言理解需要激活感知运动系统。这些系统以动态的、连续的、依赖语境和开放的方式工作。相反,语言形式都是离散的。那么,语言表征怎样将离散的语言形式与连续的、动态的、模态的感知运动模拟匹配起来就是一个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
体验构式语法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由一个构式库、两个动态过程,四个概念原型组成。 构式库由构式组成,提供语言学知识和联结形式领域(通常是音系图式与关系)与意义领域(概念图式与关系)的概括性知识(generalizations)。构式的功能各不相同,有的直接说明该使用的感知运动机制,有的(如短语与小句层次的)说明与不同意向图式匹配的参数化表征内容,有的说明可能影响模拟的方式。
两个过程指分析与模拟过程。分析过程确定话语所体现的构式,产生“语义说明”(semantic specification:semspec)。语义说明描述由构式所激活的概念图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模拟阶段以“语义说明”为输入内容,利用行为、感知的表征来模拟描述的事件、行为、物体、关系以及状态等。由模拟而产生的推理构建着随后的处理过程并提供语言使用者的反应的基础,如图1所示:
图1 以模拟为基础的语言理解模型
四个概念原型包含图式、构式、语义图和心理空间。 4.2 认知语义学 语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更是认知语言学产生的直接理论动因。认知语言学家们的研究都没有停止过对语义问题的高度关注。但将认知语义学构建成一个基本的研究框架,明确提出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组织原则的是Talmy的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2000)。下面我们简介该两卷本的一些主要内容。 4.2.1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Talmy指出,认知语义学研究概念内容在语言中的组织方式,即概念结构化系统的模型,由此而探索一般概念的内容与组织方式。为此,他在上卷中深入探讨了“概念结构化系统”:1)语言中概念结构化的基础(语法与认知的关系);2)构型结构(语言中的虚构运动与意知(ception:感知与概念的总称),语言怎样结构空间);3)注意(语言中注意窗口(windowing),图形与背景,事件联系起来的结构);4)动力与致使力(语言与认知中的动力学,致使力的语义学)。下卷是上卷中的理论框架的运用与拓展,探讨了“概念结构化中的类型与过程”:1)事件结构表征中的类型学型态(词汇化型态,词汇化型态综观,事件整合的类型,借用语义空间——历时混合化过程);2)语义互动(语义冲突与消解,交际目标与方式及其认知互动);3)其他认知系统(认知文化系统,述事结构的认知框架)。
语言中概念结构化系统的模型可以概括为图式系统。这样的图式系统有“构型(configuration)”结构,注意分布,视点,动力与致使力等,它们构成语言的最基本的概念结构化系统。
18
1)构型结构。构型结构指封闭词类能够说明的空间、时间或者其他可定性的领域的图式的结构化或几何学的描写,如空间、时间方位语、从属连接语、指示词、体态/时态标记语,数标记语等。构型结构可以分为七个范畴:
量态(plexity)分单量态和多量态。量态在物和行为中都存在。 界态(state of boundedness)。界态分有界和无界。有界指,一个量可以区分为不同的个体的属性。无界指,一个量可以无限的延伸下去的属性。有界和无界之间的边界不一定是明确的,固定不变的。有界和无界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称之为“解界”(debounding)。
裂态(state of dividedness)指,一个量的内部切分(segmentation)。一个量如果在合成过程中具有间断(breaks)则是凑集成的(composite)或是离散的,否则,就是连续的。裂态与界态有些重叠。
扩展度(degree of extension)指,物和行为都有的一个基本的扩展的量,可以分为三个等级:点、有界范围、无界范围 分布型态(pattern of distribution指,物和行为在空间和时间领域的分布状况。如体态(aspect)就是行为的分布型态之一。
轴向性(axiality)指,每个词汇项与某一概念轴以及与同一概念轴上的其他词汇项的所指内容之间的具体关系。 场景分解(scene partitioning)指,将所指场景分解为部分与参与者的概念化过程。如英语动词serve可以将“服务”这个事件分解为四个部分:服务行为,服务的内容,服务者(主人),服务对象(客人)。其中,后两个部分指事件的社会纬度。 2)视点。视点指实体被观察时的概念视角,包括以下三个图式范畴:视点定位、视点距离、视点方式。 视点定位指,在观察事物时或言语活动中,语言实体在时间或空间所占有的观察角度,如过去/现在,里/外, 上/下等。 视点距离指与观察对象的相对距离,距离有远、中、近之分。远(distal)距离视点与注意范围大的对象相关,其中的实体的体积/规模(size)缩小了,结构模糊一些,细节少一些。相反,近距离视点与注意范围小的对象相关,其中的实体的体积/规模放大了,结构更清晰,细节更多。 视点方式指视点在时间轴上和空间位置的变化情况,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孤立的还是相互联系的,即视点的可变性。 3)注意分布。注意分布指,注意指向注意对象的强度差异。注意分布必须与封闭词类的要求(specifications)相适应。制约注意分布的因素有三个:注意的力度、注意的型态、注意的映射。 注意的力度形成一个由弱到强的连续体。封闭词类将注意力度设定在某个值时,就形成了注意的显性度。或将注意力度根据某个参照值来设定时,就形成了前景化和背景化。 注意型态指不同的力度的注意结合与排列的模型,如注意焦点、注意窗口、注意的层次。 注意映射指注意型态的某些部分映射到注意对象的某个区域的过程。 4)动力与致使力可以合称为动力学(force dynamics),指语言实体与动力的相互作用方式。动力学是对致使性的进一步抽象,在语言的许多层次都有结构作用,在语法范畴中如名词的屈折变化,语义范畴中如情态范畴,语篇组织中如引导论证方式与语篇期待等。 4.2.2认知语义学的基本组织原则
Talmy指出,在以上概念领域和概念化系统中有一些基本的组织原则在起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5个原则:1)图式结构的中心地位。语言形式的具体内容(specifications)的概念化方式通常是根据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而进行的抽象的、理想的、几何化的描写;2)语言的封闭词类系统是最基本的、最广泛的概念结构化系统;3)同样的概念内容综合体可以用
19
不同的方式概念化并表征出来;4)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的表征具有平行性;5)语言的特征之间具有相互渗透性。 Talmy的认知语义学的第一个显著特色是,运用拓扑学、视点、注意、图形与背景、时间与空间、方位与运动、动力与致使力这些认知条件深入研究了语法的语义问题,尤其是封闭词类的语义问题,通过语法形式的探讨揭示概念范畴与概念结构化系统。语法给概念以结构,词汇给概念以内容。语言的能力取决于我们将互不相关概念内容和概念结构整合起来创造统一的认知表达的能力,同时还取决于运用有限的语法与词汇形式表达无限的认知内容的能力。第二个特色是将认知语义学与其他认知系统,如认知文化系统,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一方面能够证明认知语义学乃至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效度,另一方面为我们指明了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前景与应用价值。 4.3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旗帜性人物是Lakoff和Johnson。在此,我们只就概念隐喻理论的一些基本内容作一简介,其他学者的成果,限于篇幅不作介绍。
Lakoff和Johnson指出,概念隐喻充盈于思维和语言中,很难想象出常见的主观体验不是通过隐喻概念化的。可是,为什么会存在如此丰富的概念隐喻?怎样学会的?隐喻推理的机制是什么?那些隐喻具有普遍性?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他们(1999)提出了“基本隐喻综合理论”,由四个部分组成:
Johnson的并存(conflation)理论:对儿童来说,主观体验和判断与感知运动经验在经
验中通常都是并存的,不加区分的。如“关爱”的主观体验总是与被抱于怀中的温暖相对应。在并存时期,会自动建立起两个领域间的联系,即概念隐喻的映射。由于这种长期的联系,儿童长大以后就会说a warm smile, a big problem, a close friend等;
Grady的基本(primary)隐喻理论:所有的复合(complex)隐喻(分子)都由基本隐喻(原
子)组成。每一基本隐喻都有一最小结构自然地、自动地、无意识地以并存的方式产生于我们的日常经验。并存的过程中形成跨领域联系。复合隐喻由概念合成构成; Narayanan的神经(neural)网络理论:并存时期形成的联系通过神经网络的作用同时激活
而体现出来,并形成起界定概念领域作用的神经网络间的永久性神经联系。这些联系构成源域到靶域激活的解剖基础,而以上激活则构成蕴含。如神经激活A引起进一步的激活B,则产生神经水平上的蕴含。如果B与规定另一概念领域的神经网络中的神经束C相连,则B能激活C,产生隐喻蕴含。B激活是直义蕴含;由于C存在于另一领域,并隐喻性地与B相连,C激活是隐喻蕴含;
Fauconnier&Turner的概念合成理论:不同的概念领域可以同时激活,并在一定条件下
形成跨领域的联系,产生新的推论。
该理论认为,人在生命的早期,由于生存方式的作用,会自发地、无意识地获得一个庞大的基本隐喻系统;同时由于并存时期形成的神经联系而使用无数的基本隐喻进行思维。在该理论系统中,“并存理论”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说明了感知运动经验对主观体验的结构作用,另一方面构成了基本隐喻理论的基础。基本隐喻将主观体验和判断与感知运动经验匹配起来。基本隐喻,从神经理论角度看,是通过同时激活主观体验和判断领域与感知经验领域而掌握的神经联系,从而获得主观领域的推理结构;从概念映射角度看,它是跨领域映射(源域:感知运动领域;靶域:主观体验领域),并在靶域中保持源域的推理结构(1999: 91)。神经网络理论使基本隐喻从以下三个方面具有体验的性质(以MORE IS UP为例):首先,人在现实世界的生活经历形成主观体验和判断与感知运动经验之间的对应或关联,如MORE对应于UP;其次,源域产生于人体的感知运动系统;第三,对应联系通过神经联系在体内形成。虽然语言和思维中充满了隐喻,但是Lakoff和Johnson (1999: 59~60)还是客观地认为,主观体验和判断可以相当贫乏或是骨骼似地直义地表达出来。事实上,最重要的抽
20
象概念,无论是爱情、因果关系、还是道德等,都是通过多个复合隐喻概念化的。而复合隐喻由基本隐喻构成,并结构我们的抽象概念。这正说明这样三个事实:认知无意识,体验心智和隐喻思维。
Lakoff和Johnson将隐喻大体上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结构隐喻:一个概念通过隐喻的方式用另一个概念表达出来。两个概念之间具有某种结构上的相似性,如:时间是金钱;人生是旅程;人生是舞台;争论是战争等。这样的隐喻之间的相似性具有系统性。
方位隐喻:一个概念系统彼此根据某个概念组织自来,因为这样的概念隐喻往往与空间方位相关,如“上——下”,“前——后”,“里——外等”,如:
(15) HAPPY IS UP; SAD IS DOWN
HEALTH AND LIFE ARE UP; SICKNESS AND ILLNESS ARE DOWN
HAVING CONTROL OR FORCE IS UP;BEING SUBJECT TO CONTROL OR FORCE IS DOWN MORE IS UP; LESS IS DOWN
HIGH STATUS IS UP; LOW STATUS IS DOWN GOOD IS UP; BAD IS DOWN
VIRTUE IS UP; DEPRAVITY IS DOWN RATIONAL IS UP; EMOTIONAL IS DOWN
方位隐喻可能会随物理的、文化的经验的差异而体现出一定的差异。 本体隐喻:人类对客观物质或实体的经验既丰富又有直接的感性知识。这些经验又成为了人类理解其他经验的途径或方式。这种物质实体构成的隐喻叫本体隐喻:
(16) THE MIND IS A MACHINE THE MIND IS A BRITTLE OBJECT INFLATION IS AN ENTITY TIME IS MONEY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本体隐喻与结构隐喻可能有重叠的地方。结构隐喻反映的是事物的内在特征,而本体隐喻是就构成隐喻的对象而言的。
隐喻的工作机制是概念映射。“爱情是旅程”的映射如下:
恋爱者 旅行者 恋爱关系 车辆 恋爱目标 旅行目的地 恋爱波折 旅行中的困难
隐喻映射的工作假设是“不变原则”。Lakoff(1993)提出了“不变原则”作为隐喻的工作假设:“隐喻映射以与靶域的内在结构一致的方式保留源域的认知结构(typology)(即意象图式结构)。”比如在“容器图式”映射过程中,内部的东西映射到内部的东西;外部的东西映射到外部的东西;边界映射到边界。
隐喻映射还有一个原则:层级继承原则(inheritance hierarchies)。隐喻映射不是孤立发生的,它们往往以层级结构组织起来,低一级的映射总是继承高一级的映射,如下面三个不同层次的隐喻:
第一层次:The event structure metaphor
第二层次:A PURPOSEFUL LIFE IS A JOURNEY
第三层次:LOVE IS A JOURNEY; A CAREER IS A JOURNEY
LOVE IS A JOURNEY继承LIFE IS A JOURNEY的映射。层级继承原则能够说明许多概括与抽象。第一,词汇的语义抽象,如crossroads的中心意义是表示空间领域,但它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任何扩展的活动:
21
(17) a. I’m at a crossroads on this project(in life, in my career).
b. We’re at a crossroads in our relationship.
这里抽象出来的原则是:crossroads在词汇意义上扩展了,但扩展的方式是事件结构隐喻的次隐喻:LONG-TERM PURPOSEFUL ACTIVITIES ARE JOURNEYS。其他的用法都是通过层级继承原则产生的。
第二,推理的抽象。由于层级继承关系,因此,就可以将旅行中的困难与障碍不但可以出现在一般的事件当中,还可以出现在有目的的生存、恋爱关系、事业等当中。这种层级继承原则确保将生存、恋爱、事业之中的困难与障碍理解为一般性事件中的困难。
Lakoff的主要贡献:第一,提出了一种新的认识论方法,体验哲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理性、心智与意义的途径,为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壮大奠定了认识论和方基础;第二,提出了隐喻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语言的工作机制。这就将比喻性语言在理论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扶正了。第三,开创了语言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渗透的研究范例。
Lakoff的理论虽然具有开创性意义,但像任何新的理论一样,它都有其初创时期的一些不足,如在批判分析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绝对化错误的同时,也有犯绝对化毛病之嫌,因为他们反对任何超验的东西,有用绝对的一元主义的体验论代替绝对的二元论之嫌。如果只有体验的现实才是真,那么现时状态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用客观的术语来界定。然而,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现时状态是个由多重现实构成的多重系统。而且如果体验理性思维植根于实在现实,怎样解释早已存在的现实的起源与定义。如果承认身体内存在不确定的现实,就不能认为现实全是体验的。另外他们将真理的对应论批判为错误的,是否完全令人信服,也值得讨论。
第五节 认知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沟通的桥梁
虽然认知语言学是在反动生成语言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Newmeyer(1999)认为,二者并不是水火不相容。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分歧被放大了,被误解了。它们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还是具有一些共通之处。他指出:
1)虽然认知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但是它们之间的联系比通常所认为的要紧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二者都是以解释语言与认知的关系为目标(cognitive commitment)。乔姆斯基也说:语法是一个与其他知识与观念系统相互作用的认知结构。语法作为形式系统不要求句法与认知相分离。
② 乔姆斯基和Jackendoff等人也不接受模型-理论语义学。Jackendoff接受句法自主与非客观语义学可以携手共进。
③ 生成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假设本来都是有争议的,再加上有争议的试验结果作为支持证据,本身就应该慎之又慎。
④ 在理论上不主张严格区分语义学与语用学。 ⑤生成语言学也开始重视语义与语用原则在解释句法问题时的重要作用了。乔姆斯基在最简方案理论中指出,所有的重要的语法原则都在句法与语义交互作用的层面上运行。降低计算系统的作用而重视词库的作用实际是朝认知语言学的方向迈进(p15)。
2)认知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都具有心理现实性。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